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西北方向55千米,是国家AAAA级景区。须弥山属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是宁夏著名景区之一。
“须弥”是梵语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是中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开凿始于北魏晚期,后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明清开始修,经历了1500多年。现有162个洞窟,500多尊保存较为完整的造像,占地面积约6平方千米,是中国重要的石窟群之一。其中,以雕刻于唐代的弥勒大坐佛最为引人注目。另第51窟相国寺的北周造像精美宏伟,在中国各四大石窟中十分少见,被称为“须弥之光”。
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由来
石窟开创于北魏,唐代称“景云寺”。金朝有“赐紫”高僧住持。明代正统八年,朱祁镇敕赐改称“圆光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历代凿造的窟、130多个,其中存有造象的20多个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的五座山峰上。
雕刻于唐代的弥勒大坐佛最为引人注目。另第51窟相国寺的北周造像精美宏伟,在国内各四大石窟中十分少见,被称为“须弥之光”。须弥山是梵语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石窟最早出现在印度作为教徒仿照释迦牟尼住所建造的,后逐渐成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东传过程中与中原文化结合,须弥山石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固原市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在此建立石窟并借助巨大的人流量对佛教传播有积极意义。是丝绸之路最初是一条用于运输丝绸的路线,在此过程中不断有各种文化的交流融。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固原这个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扎根发芽。须弥山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是中国石窟艺术及世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受当时历史环境影响,多为中小型窟室,窟室造像为“瘦骨清像”风格,衣纹线路则采用密集式阴线手法雕刻,使衣纹质感更加强烈,带有浓厚的黄土高原风格。
北周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开凿数量多、规模大,石窟内造像多显姿态优美、面容安详、雕刻精美、规模宏大,这一时期须弥山的石窟造像也成规模地发展起来。菩萨形象多为头戴宝冠,身着彩裙,耸肩摆胯,体现女性阴柔之美。
隋唐时期,须弥山石窟不仅开凿的窟室数量多、规模大,且雕凿技术也更加成熟。以第5窟为例,这是一个大龛内凿出的一尊高达20.6米的弥勒佛坐像,耳朵高度4米,雕凿手法成熟,造像形态丰满,面容圆润,可以透过衣服看到身体轮廓,雕凿线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当时出世俗化的人文特点。
唐代景云年间(710年—712年),须弥山石窟建有大规模寺庙,宋徽宗于崇宁五年(1106年)赐名景云寺,时有僧众达500余人;明代由朱祁镇皇帝朱祁镇敕赐更名为圆光寺,有皇家寺院之称。
宋、明、清等朝代都在须弥山石窟进行过营造与修缮活动,窟内存有宋代造像题记,上面雕刻“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复陇干姚雄记”“崇宁癸未”等字样。
1920年,海原县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震级高达8.5级,波及须弥山石窟,受地震灾害影响,导致须弥山石窟部分洞窟塌,壁画剥落,造像损坏,几近消亡。
1984年,文物工作者全面调查须弥山水文、地质、地震等科学信息,分析洞窟残损、病害的成因,对须弥山石窟的加固整修工程,使须弥山石窟重见天日。
地理环境
位置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原州区黄铎堡镇,坐落于距宁夏市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地处东经106°,北纬36°,海拔180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
气候
须弥山石窟地处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征。
地质
须弥山石窟开凿在地质新生代早第三纪始的沉积岩上,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便于开凿和雕刻。但更易遭受风雨的侵蚀,遇水浸泡极易风化剥落。
地形地貌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须弥山区域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类岩层在变化过程中受水切割侵蚀,形成红色山块群。须弥山是一座地质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岩山群,该岩石山由红色地层造山抬升和外动力刻蚀等多种因素形成。
主要景点
须弥山石窟现存窟室162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
大佛楼区
大佛楼区,以须弥山大佛楼为主。石窟内弥勒佛大佛像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大像之一。大佛通高20.6米,位于弥山石窟入口第5窟(原编第二窟)内,于唐武则天时期(624-705)开凿。据说大佛外原有三层挑檐楼遮护,“大佛楼”因此得名,经过百年来的战乱,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再加上人为破坏的一些因素,致使大佛楼窟檐崩坏,大佛全部暴露在窟外,而形成了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
子孙宫区
子孙宫集中了大量的羊头山石窟,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内有佛像、雕绘,二者结合,造型色调古朴,与云冈、敦煌两座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十分相像。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内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萨。
圆光寺区
圆光寺位于须弥山第三峰,位于须弥山的山腰之间,最高海拔1811.05米。圆光寺区,现共有洞窟14个,大都是北周(557~581年)开凿,第45窟和第46窟位于正殿的二层,是圆光寺最为华丽宏伟的石窟,也是须弥山现存造像最多的石窟。可以遥望大石佛及石全景。
相国寺区
相国寺处于须弥山石窟核心区的北部,也是北周年间开建。相国寺在中国石窟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全国的石窟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一个北周石窟,有“须弥之光”的尊称。
桃花洞区
桃花洞位于须弥山石窟核心区的西部,因石窟前的山谷中盛开桃花十分茂密而得名,该区共有12座窟室,须弥山石窟群中一个独立的区域。
开发与保护
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6月,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为“全球百大濒危文明遗址”之一。
2014年8月,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
为进一步实施对石窟的保护,《固原市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所获荣誉
2003年,须弥山石窟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2012年,须弥山石窟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8年4月13日,须弥山石窟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参考资料
《宁夏文物》.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05-24
宁夏二十一景︱须弥石窟:走进千年石窟 遇见须弥之光.人民网.2023-05-24
须弥山石窟修缮:永远与时间在赛跑.宁夏新闻网.2023-05-24
须弥山旅游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05-24
须弥山绝世旷古的八大景观.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4
宁夏二十一景——绘就宁夏文化旅游新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01
须弥山石窟修缮记:与时间赛跑.宁夏日报.2023-06-01
须弥山石窟.中国知网.2023-05-24
5月23日青海新闻联播.青海新闻网.2023-05-24
须弥山石窟.中航国旅.2023-05-24
须弥山相国寺区域20多个洞窟水害治理工作启动.中共固原市原州区委员会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2023-05-24
与时间赛跑——须弥山石窟修缮记.宁夏日报.2023-05-24
北魏时期开凿的宁夏须弥山石窟 在浙大可以看到.浙江新闻频道.2023-05-24
宁夏石窟刻在大山上的“战争与和平”.中国国家地理.2023-05-24
给力!宁夏这17个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名单在此!.新浪网.2023-05-24
美公布“世界百大濒危文明遗址”.光明网.2023-06-01
须弥山旅游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05-24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固原市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的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