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共有16136人(2021年),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阿勒泰及乌鲁木齐等地区,其余的俄罗斯族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等地区。俄罗斯族的母语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系。现代俄语主要包括南俄方言、北俄方言等两种地域方言,俄罗斯族多数人使用的是南俄方言。
俄罗斯族人数较少,追其溯源,该民族的正式形成时间可从清代算起,民族形成主要源于俄罗斯移民。自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俄国和中国爆发多次战争,一些俄罗斯人选择归顺清朝,留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到了18世纪至19世纪初,由于反对俄国东正教对人民的压迫,一些东正教教徒选择迁入中国新疆,并在此定居。到了19世纪中期,俄国在新疆设立领事馆、建立贸易圈,这为俄罗斯人的迁徙和流入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一些中国汉族男性为了寻找挣钱途径,选择到俄国工作,并在此结婚生子。到了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群中国人带着俄国妻子及子女回到中国,并在新疆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市等地区安家落户,新中国成立以前,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并被冠以“归化族”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称为“俄罗斯族”。
新中国成立后,俄罗斯族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俄罗斯族参与土地改革,拿到土地证。文化大革命期间,俄罗斯族人口数量骤减,直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公布后,俄罗斯族民众得到政策惠顾,各地的人口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同时俄罗斯族人口文化程度也得到提升。
俄罗斯族的原始信仰是信奉万物有灵,且灵魂不灭,之后信仰东正教,信奉雅威,相信天堂和地狱。俄罗斯族人通常住在名为“木刻楞”的传统民居中,他们主要种植小麦、燕麦、玉蜀黍属、油菜、向日葵属等,擅长制作在冬天穿的雪地毡靴、“大列巴”面包、腊肠、腊肠等。俄罗斯族拥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包括长篇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俄罗斯族人热爱音乐、舞蹈,每逢喜庆节日,或者亲朋好友聚集一起时,他们总会唱歌跳舞,在音乐方面,俄罗斯族的音乐以民俗音乐为主体,音乐题材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在舞蹈方面,俄罗斯族的舞蹈类型丰富,其中踢踏舞是最受俄罗斯族人钟爱的舞蹈形式。俄罗斯族的体育活动和自然条件相关,一到冬天,俄罗斯族人就经常进行溜冰、滑雪等体育活动,也经常开展运动量大的摔跤、踢足球等体育活动。
族称由来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在1世纪时,俄罗斯人被史学家称为“维勒底人”,后来,又有了“罗斯人”之称。之后,罗斯人于6世纪在基辅周围建立部落。过去7个世纪后,蒙古族于13世纪侵略基辅罗斯,因而,到了元朝时代,中国境内也开始出现了罗斯人,当时中国史书将他们称为“色目人”。这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俄罗斯人”。17世纪前半叶,沙俄不断派兵骚扰中国黑龙江省地区,与新建立的清朝政权发生冲突。清朝文书称其为“罗刹”,这是俄罗斯族祖先罗斯部族的音译。
中国对俄罗斯的称呼最早也是通过接触蒙古人学来的,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辅音R开头的词汇,因此,借用其他以R开头的语言词汇时,都需加上对应的元音。比如,俄罗斯在俄语中是 Россия,蒙古语译为OROS,第一个音节是元音O。汉语以蒙古语作为基础,间接音译俄罗斯时,就将它译为“俄罗斯”。
19世纪,俄罗斯族自称为“大俄罗斯人”或“大罗斯人”,到了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族人陆续进入中国,封建军阀统治新疆期间,军阀领导人盛世才实施“民族平等政策”,并于1934年4月18日至25日期间召开第一次新疆的民众代表大会,俄罗斯族的代表以“归化族”身份出席会议。转年,新疆召开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并对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冠以“归化族”名称。此后,俄罗斯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其中一个民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再遵循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意愿的前提下,废除“归化族”名称,改称“俄罗斯族”。
历史沿革
溯源
俄罗斯族的来源可追溯于欧洲古代的东斯拉夫的部落名称“罗斯”,属于欧罗巴人种,具有这一人种的基本特征,即浅色皮肤、波状头发、面部轮廓清晰等。
斯拉夫人是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分为西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其中,“罗斯”部落隶属于东斯拉夫族。公元6世纪,在罗斯部落的领导下,东斯拉夫人迁移到现今俄罗斯北部的拉多加湖到伏尔加河源流地区,并且改称为“罗斯人”。公元9世纪,罗斯人征伐基辅,并迁都首都到基辅,以基辅为中心逐渐征服周围地区,确立基辅罗斯统治,建立古罗斯国。其中,基辅也被称为“罗斯诸城之母”。
13世纪,蒙古军队入侵古罗斯国的东北地区,并占领首都基辅,建立钦察汗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古罗斯国的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国力逐渐衰落。莫斯科原本是古罗斯国的一个村庄,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战争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罗斯人涌入该村庄,莫斯科迎来了人口增长。13世纪后半叶,莫斯科通过夺取临近土地,扩大领土面积。为了提高莫斯科的政治地位,莫斯科统治者以贿赂的形式得到金帐汗王的赏识,并进一步扩大莫斯科在罗斯人之间的影响力。14世纪至15世纪,莫斯科逐渐成为罗斯人的核心,这时,钦察汗国发生内乱,趁此时机,莫斯科为了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开始对抗蒙古,并赢得胜利,并于16世纪30年代,形成了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俄罗斯统一集权国家,此后,罗斯人逐渐称为“俄罗斯人”。
变迁
17世纪中叶开始,俄国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两国爆发多次战争,在战乱中,有许多俄罗斯人选择归顺清朝,一部分留在东北地区,一部分留在北京。1860年,一大批俄罗斯人由于想要盗采黄金,潜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二十年后,越境盗采的俄罗斯人已经超过1.5万人,后来,这些人群大部分都选择定居此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俄罗斯东正教教徒由于反对俄国东正教对人民的压迫,而选择迁入中国新疆,并在此定居。19世纪50年代,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国在新疆的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立领事馆、建立贸易圈,这为俄罗斯人的迁徙流入提供有利条件,大批俄罗斯人在此定居。1930年前后,俄罗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即把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导致一大批俄罗斯人陷入饥荒的困境,基于对国家政策的不满,这些俄罗斯人选择进入新疆,定居在北疆城镇及郊区。
俄罗斯族人和中国汉族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通婚,是促使俄罗斯族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缘由。19世纪中期,为了寻找挣钱养家的路径,有不少中国汉族男性被俄罗斯资本家招募到金厂,从事采金的工作。由于长期在俄国生活,他们在此结婚生子。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这群中国人选择带着俄国妻子及子女回到中国,并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区安家落户。
人口分布
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市及乌鲁木齐等地区,其余的俄罗斯族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等地区,共有16136人(2021年)。清朝时期,俄国和中国爆发多次战争,一些俄罗斯人归顺清朝后,在北京定居。截止1885年,定居北京的俄罗斯族已经超过100人。同一时期,通过额尔古纳市河涌入中国境内盗采黄金的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达到1.5万余人。截止1907年,仅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的俄罗斯族人口数量就接近5000人,之后,仍然有许多俄罗斯族迁入东北地区、内蒙古以及各省区。
俄罗斯族人口分布基本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中,俄罗斯族在呼伦贝尔市所辖额尔古纳市建立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即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俄罗斯族分布最广的区域,它地处西北边境,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三山夹两盆”是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即阿尔泰山、昆仑山脉、天山。天山位于中部,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以北称为北疆,俄罗斯族基本上在北疆生活。1999年,北疆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俄罗斯族占全疆的93.34%。新疆地区是全国降水量较少的省份之一,降水分布不均衡,由于北疆地区中温带,山地阴雨较多,降水量多于南疆。新疆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都较高,但和南疆相比,北疆温度较低。
(参考资料:)
语言文字
语言
俄罗斯族的母语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现代俄语主要包括南俄方言、北俄方言等两种地域方言,俄罗斯族多数人使用的是南俄方言。
长期以来,由于和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聚居在一起,俄罗斯族的语言也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如今俄罗斯族人基本都可以熟练使用汉语,并将汉语作为他们普遍使用的社会语言。同时,也会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蒙古语等。
文字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即俄文。公元9世纪中叶,保加利亚—马其顿方言(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语支)以希腊楷书体为范本,基督教的传教士西里尔和美弗基以此为依据,增加斯拉夫语特有的发音符号,创造了基里尔字母,形成适合南部斯拉夫人和东部斯拉夫人语言的文字体系。之后,俄语文字体系不断变化,直到1918年确立了现行的俄语文字体系。
宗教信仰
原始信仰
俄罗斯族人的原始信仰是信奉多神,主张万物有灵。在俄罗斯族人看来,自然界中的草、木、石、风、雨、雷、电、鸟、兽、虫、鱼、太阳、月亮等等都会幻化成精灵、天神或鬼或鬼怪等。比如,雷公、电母是天神的使者,当他们在天空行走时,就会雷电交加,他们发出的雷电火光可以杀死各种鬼怪。过去,俄罗斯族打猎时,时常会带上祭品,并将祭品拴在树枝上,祈求打猎顺利;捕鱼时,就会将祭品投入水中,祈求捕鱼顺利。
俄罗斯族人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的身体只是灵魂的居所,当人死后,灵魂失去居所,就会在世间四处游荡。所以,为了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息,要为死者将墓地做好,并在入葬时,在墓穴中放上食物和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
东正教
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等三大教派,俄罗斯族多数人信仰东正教。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以《圣经》作为经典,信奉雅威,相信天堂和地狱等。俄罗斯族的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东正教文化,东正教教义渗透到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中,俄罗斯族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都和东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新人结婚要去教堂举行婚礼;举行丧葬时,要请神甫主持葬礼等。
由于长期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等接触,迁居中国的俄罗斯族在信仰东正教时,其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方面也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信仰相互融合了。比如,俄罗斯族在春节时,要拜年请客,清明节时也要祭祖扫墓等。俄罗斯族的东正教派别主要包括五旬节派、吉尔加克教派、安息日派、洗礼派等。
五旬节派
五旬节派又称五十日派,是东正教教派之一。该教派的成员不崇拜偶像,认为雅威在心中,不做表面的东西。因此,该教派没有固定教堂,而是以私人房屋作为祈祷室,他们相信只要身心虔诚,圣灵就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在生活方面,该教派成员通常不与外人交往,也不与外人通婚,因此被认为是“纯”俄罗斯族。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五旬节派成员生活习俗已经发生改变,他们开始和外人交往,也和外人通婚。
吉尔加克教派
吉尔加克教派也称旧礼仪派,是东正教教派之一。该教派成员和五旬节派成员相似,通常不与外人交往。吉尔加克教派的男性留有大胡须,女性必须戴头巾,且无论男女都需在衬衫或者连衣裙外面系上一条彩色的腰带。该教派没有设立固定教堂,只在祈祷室或者在某一成员家中集体祈祷。
安息日派
安息日派和其他教派的不同之处在于集体祈祷时间的区别,其他教派集体祈祷是在星期日,安息日派集体祈祷却是在星期六。安息日派教徒平时祈祷的时间,是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下午。安息日派的交易是要求教徒不做坏事,不与敌人相互抵抗等。
洗礼派
洗礼派也称浸礼派,该教派主张小孩不洗礼,成人才洗礼。因此,要想进入洗礼派,需要成年以后才可以加入,而从其他教派转过来的教徒,必须重新洗礼后,方可加入洗礼派。和五旬节派相似的是,洗礼派也不主张偶像崇拜,但是,洗礼派有教堂和教会组织等。通常来说,教会组织中,由教徒选出理事会、理事长来作为教会的领导者。在进行集体祈祷时,由熟悉经文的教徒诵读《圣经》,其他教徒通常只是坐着祈祷。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在农业方面,俄罗斯族人主要种植小麦、燕麦、玉米、油菜、向日葵属等,他们还喜欢种植果树,并将果实摘来,制作各种果酱。在手工业方面,俄罗斯族人擅长制作毡靴(在冬季,用粗羊毛制成全毛防寒的雪地靴子)和大列巴,生产加工腊肠、腊肠、熏肠和小灌肠等食物,并做到长期保存,且不变味。此外,俄罗斯族擅长制作锡器的手工艺制品,如今,这些手工艺制品时常被当做旅游纪念品,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
饮食
俄罗斯族的饮食,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主食为自制的列巴(一种较硬的面包)和煎饼,副食多为肉、鸡蛋、灌肠、牛奶、黄油以及俄式煎菜等。俄罗斯族爱喝牛肉煮土豆的不同菜汤,也爱吃包子、彩色水饺、面条和手抓饭。在蔬果方面,俄罗斯族人喜欢吃黄瓜、西红柿等蔬果。在酒水方面,俄罗斯族男子喜欢喝伏特加(白酒)和自制啤瓦(啤酒),以及自制的各种口味和啤酒相似的“格瓦斯”饮料。由于长期和其他民族交流来往,俄罗斯族也将牛奶米饭、牛奶棉条、馕、包子、饺子等食物当成家常饭。在餐桌上,很多俄罗斯族习惯用碗筷,而非刀叉。
服饰
俄罗斯族服饰特点是:男性多穿斜领麻布衬衫和呢子上衣,系腰带,下穿细腿长裤和长筒皮靴。女性穿多穿领口带褶的粗麻布衬衫,外罩无袖长袍“萨拉凡”,或者穿家织毛织裙,夏季时,女性也经常穿连衣裙。农村居民常常会在皮靴上面套穿橡胶浅帮套鞋,到了冬天,常常会穿毡靴和用自纺毛线织成的袜子。男性服装颜色通常以白色、黑色、蓝色和灰色为主;女性的上衣颜色通常以白色为主,也有红色和天蓝色等,裙子颜色通常以花色为主。鞋子方面,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俄罗斯族人都喜欢穿皮鞋。
住宅
俄罗斯族的居民住宅通常是用木头建造而成的建筑物,当地人称这种建筑物为“木刻楞”。木刻楞是俄罗斯族的传统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和欧洲的建筑文化特色,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木刻楞的地基由不同的圆石或者砖块组成,屋顶用方木、圆木搭建成三角形,再用木板将三脚架遮盖严实,通常俄罗斯族人会在屋顶一侧留一个小门,以便储藏杂物。通常来说,俄罗斯族住宅屋内陈设包括地毯、沙发、桌椅、书架、衣橱等。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俄罗斯族居民,他们在房屋四周砌了院墙,庭院里面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后院则建有畜圈、地窖及库房等。
出行
俄罗斯族有一种名为“三套车”的交通工具,这是一种四轮马车,也是俄罗斯族过去主要的交通工具。和中国早期木质轱辘的牛车、马车相比,俄罗斯族的四轮马车更加轻便,载重量也更大。这种马车有前后两个铁质车轴,车轮是木质,不过在车轮外面包了铁,这种材质的结合使它变得更加耐用。俄罗斯族马车车厢呈长方形的木箱状,车帮高约30厘米,能够装载许多货物,通常来说,一辆四轮马车大约可以装载500公斤的货物。
“六根棍”也是俄罗斯族常见的交通工具。这种马车通常是用一匹马来拉车,车面框架上竖了6根木,木橼上面铺着地毯或者毛毡,车子没有车帮,车厢距离地面高度大概有1米,长度不到2米。乘客在坐车时,通常分坐车子的两边,双腿可以垂在车厢下面,这使乘客在上下车时更为方便。在中国,这种马车在新疆地区更为常见。
节日
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到了这一天,俄罗斯族会在家里装饰圣诞树,享用美食,由大人扮演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在晚上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欢度圣诞。报喜节是新疆等地俄罗斯族的传统岁时活动,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节日期间,俄罗斯族要进行各种庆贺活动。不同地区庆祝的时间不同,比如,有的俄罗斯族的报喜节是农历三月九日,俄罗斯族妇女要把一块亚麻布铺在村子外,并在地上摆上一个大圆面包,请春天母亲享用。俄罗斯族年轻女孩要折下一根树枝,并把用纸或者布扎成的各种小鸟,拴在树枝上。之后,每个人走到高处,如山坡、屋顶等地,摇动树枝,欢唱迎春歌。复活节在每年的4月间,复活节前的49天是斋戒期,这是备受俄罗斯族重视的民族节日之一。在复活节的前一周,人们不能吃荤菜,只能吃素食。在过节当天,每家每户要准备“比切尼”(即糕点)、彩蛋(即将煮熟后的鸡蛋涂上红色、黄色、蓝色、咖啡色、绿色、紫色等不同颜色)。客人来到家中时,要与主人互相祝贺,之后主人再给客人分派彩蛋,以示祝贺。到了节日第二天,人们在宽敞的地方聚集在一起,欢歌起舞。每年复活节后50天为降灵节,降灵节也称“圣灵降临节”,这也是东正教纪念耶稣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此外,俄罗斯族还有每年6月至7月期间举行的成年节、每年公历10月第二个星期日举行的丰收节等节日。
婚俗
俄罗斯族主张自由恋爱、但是,结婚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通常来说,俄罗斯族的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之后在男方家举行。依照传统的婚姻习俗,两位新人还需到教堂举行证婚仪式,新娘头戴桂冠,身穿白色礼服,和新郎一同站在神像面前,由神父主持婚礼仪式,为两位新人祈祷祝福,双方交换结婚戒指。当婚礼仪式结束以后,再由男方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宴,并举行舞会。婚宴上,准备两杯酒,新郎和新娘都要喝这两杯酒,且每人都喝一半,寓意同甘共苦,参加婚宴的客人们要在举杯饮酒前高呼:“苦啊!”之后,两位新人要相互亲吻,寓意相爱。婚宴结束三天后,女方要带男方回娘家,女方父母要先端出面包、盐水,两位新人吃了,再拿出酒,各喝一杯,寓意甜蜜幸福。
葬礼
俄罗斯族主张土葬,当人死后,要为他沐浴全身,帮他穿好寿衣,之后,将他放在由几张长凳拼接起来的停尸台上,头朝神像,脚对大门。三日之后,将死者放进棺木中。出殡时,不可以从正门抬出棺木,而是要从后门或者窗户处抬出去。在墓地举行葬礼时,由死者男性亲友将棺材抬到墓地,揭开棺盖,让亲友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别,神父诵读和《圣经》相关的经文,为死者祈祷。
礼仪
在社交场合上,面对熟识的亲人朋友,见面要问好,如“您好”“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面对一般关系的人们,见面要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即“您好”意思),并问候对方的身体健康、工作及家人的情况,当自己回答完对方的问候之后,要向对方说“斯巴西巴”(即“谢谢”意思),以示礼貌。
亲吻也是俄罗斯族的基本社交礼节。当亲朋好友久别重逢时,双方要拥抱,并互吻脸颊。在较为重大的场合中,男性弯腰亲吻女性的右手背。当长辈和晚辈见面时,通常来说,长辈会三次亲吻晚辈的脸颊,先右后左,再回到右脸颊,以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有时候,为了表示对晚辈的赞扬,长辈会亲吻晚辈的额头。
禁忌
俄罗斯族人忌讳“13”这个数字,通常来说,俄罗斯族宴请客人的人数不会是13个客人,结婚也会避开每月的13号。俄罗斯族也忌讳“星期五”这个日子,家庭成员之间通常不在星期五举行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家庭活动。由于认为黄色是不忠诚的象征,俄罗斯族送人礼物时,不会送黄色的礼品。
文学艺术
文学
俄罗斯文学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遗产,包括长篇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内容通常都是歌颂英雄的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等。比如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移民伊万创作的小说《逃亡记》,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从俄罗斯逃亡到中国的经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再如民间故事《老哥俩》,讲述了兄弟二人如何相互支持和关系,展现了民间生活的种种琐事,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敦厚。
艺术
俄罗斯族人热爱音乐、舞蹈,每逢喜庆节日,或者亲朋好友聚集一起时,他们总会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
在音乐方面,俄罗斯族的音乐以民俗音乐为主体,且民歌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民间音乐题材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
仪式歌是俄罗斯族民歌的重要形式,主要用于婚丧类型的仪式,比如在俄罗斯族的婚礼中,新娘出嫁前一天,女伴们为新娘唱歌送行,他们会唱起婚礼歌《飞去的燕子》,表达亲朋对新娘嫁人离开的无奈心情。抒情歌主要用于表现爱情生活,比如《渔夫之歌》分别叙述了渔夫三个儿子各自的爱情故事。叙事歌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比如《儿子战死在疆场》反映了战争导致家破人亡的残酷事实,再如《被遗弃的少女》表现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舞蹈性短歌通常是在俄罗斯族人跳舞时,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这些舞蹈性短歌数量众多,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舞蹈性短歌,曲调明快活泼。
在舞蹈方面,俄罗斯族的舞蹈类型丰富,其中踢踏舞是最受俄罗斯族人钟爱的舞蹈形式。
踢踏舞也称米勒嘎,这是俄罗斯族的民间舞蹈,因皮鞋踏地有声,而得名“踢踏舞”。踢踏舞形式多样,包括单人舞、双人舞及群舞等。通常来说,当男女老少穿上皮鞋跳踢踏舞时,用手风琴伴奏,众人围成一圈,用脚尖、脚跟或脚掌敲击地板,发出踢踏的响声。头巾舞是俄罗斯族妇女喜欢的集体舞蹈类型,通常来说,当她们跳头巾舞时,会手拿头巾,一手叉腰,不断改变队形,并变换步法,整个武道节奏轻快,舞者舞姿婀娜。
体育活动
俄罗斯族的体育活动和自然条件相关。春天时,中国俄罗斯人常常外出踏青,夏天时,选择外出钓鱼。到了秋天,他们时常外出打猎。等到冬天,俄罗斯族人就经常进行溜冰、滑雪等体育活动,也经常开展运动量大的摔跤、踢足球等体育活动。
民间工艺
俄罗斯族的民间工艺较为丰富,他们制作的工艺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民族风格,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靴鞋加工、裁剪缝纫和木工雕刻等行业中,俄罗斯族制作的皮鞋、皮带、服装、乐器、挂毯、坐垫、地毯、头巾等都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俄罗斯套娃”的俄语名称是“Матрошка”(玛特罗什卡),这是俄罗斯族较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在旧时俄罗斯族农村中,“玛特罗什卡”是普通的妇女名字。有学者指出,这个名字含有拉丁词根“mater”,意思是“母亲。”所以在听到这个名字时,容易联想到俄罗斯族农村母亲,她们健壮能干、略显肥胖,生育了许多孩子。“玛特罗什卡”就是在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里放了许多小娃娃,所以,“玛特罗什卡”边城精雕细刻、色彩鲜亮的木娃娃们的名字。
通常来说,俄罗斯套娃是由从大到小的空心木头娃娃组成。按照控销木头娃娃肚子里小娃娃的不同个数,套娃可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最多可达60件套。这些由大到小、层层相套的套娃不但有许多个小娃娃组成,且每套娃娃都有所区别,有些是表情不同,有些是颜色不同,还有些小娃娃的肚子上描绘了不同故事或景物。
现当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参与管理国家大事,一批俄罗斯族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参与土地改革,拿到土地证。居住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俄罗斯族踊跃参与组建国家经营的农场,成为俄罗斯族第一代农业工人。此时,新疆地区的俄罗斯族分别在畜牧业、渔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其中,在教育领域上,新疆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俄罗斯族采取诸多惠顾措施,改善俄罗斯族的办学条件,使俄罗斯族的教师数量、招生数量、教育质量都得到提升。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俄罗斯族的东正教堂、圣像遭到破坏,许多俄罗斯族的书籍和艺术品也遭到焚毁。在此境遇下,部分俄罗斯族被迫更改族别,还有部分俄罗斯族人则申请返回苏联,或者迁居澳大利亚。根据“文化大革命”末期的人口统计,俄罗斯族在当时的人口数量仅有600余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迫害的俄罗斯族干部和群众得到平反昭雪。1984年5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针对少数民族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这项法律也使俄罗斯族民众得到政策惠顾。之后,许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隐瞒族别的俄罗斯族公开申报加入俄罗斯族,一些和其他民族通婚后选择加入其他民族的俄罗斯族民众,也选择重新更改族别为俄罗斯族。1985年,仅是新疆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口数量就有2930人。同年5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公布关于俄罗斯族民族政策的决定,其中包括同意乌鲁木齐市俄罗斯族居民建立俄罗斯族公墓的建议、重建东正教堂、解决俄罗斯族城市户口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乌鲁木齐等地,俄罗斯族的宗教仪式都在慢慢恢复,包括在教堂举行婚礼、请神父主持葬礼等。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还建立了俄罗斯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民族乡。
参考资料
民族的标志,民族的美学——图腾.嘉峪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少数民族介绍 | 俄罗斯族.重理工微图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俄罗斯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27
从自治村社到集体农庄:苏联农民治理模式的改革与社会稳定.中国农村研究网.2023-05-27
塔城市:举办“情满帕斯喀节”国家级非遗项目俄罗斯族踢踏舞展示活动.塔城地区行政公署.2023-05-27
你在俄罗斯买的特产套娃,90%产自这个东北小镇.澎湃新闻.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