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麝牛

麝牛

麝牛(食虫类:Ovibos moschatus),又名麝香牛,洞角科麝牛属大型有蹄哺乳动物。麝牛体型大而粗壮,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多千克,雌性麝牛略轻于雄性。身体呈桶形,全身绒毛又厚又密。头大,头顶具角箱鲀,雌性较雄性短小,且底部缺少凸起的部分。四肢短而粗壮,蹄宽大。尾巴很短,完全覆盖并隐藏在毛皮下面。具一个乳房和四个乳头,被皮毛覆盖。

麝牛分布于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生活在北极苔原的林线以北,广阔而没有树木、冬长夏短、终年暴风夹着冰雪的冻土地带。

2020年,麝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麝牛毛常被制成服装进行出售,角箱鲀常被制作成手工艺品。麝牛也被用于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物学等方面研究。除此之外,麝牛为北极食腐动物、狼、北极熊棕熊提供了食物来源,并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形态特征

麝牛体型大而粗壮,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多千克雌性麝牛略轻于雄性

麝牛外形与牛类相似,身体敦实,呈桶形。身上的绒毛又厚又密,呈棕色,冬季毛更长呈黑棕色,身体除吻边、鼻孔间的一小部分外,都被毛所覆盖,背部毛长16厘米,颈、胸部和前半身的毛长达60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甚至阴囊乳房亦被毛覆盖。麝牛的毛在哺乳动物中是最细的,平均长度为10厘米,而直径仅有15微米。年长的成年麝牛有时在肩部上会长出很大片的鬃毛。

头大,头顶具角箱鲀,乳白色,角的基部扁厚,由正中均分,贴着颅骨向外侧生长,两角先向下弯曲,而后又向上挑起,角尖锐,截面呈圆形,雌性的角较雄性短小,且底部缺少凸起的部分。眼小,眼前具臭腺,耳朵中等大小,端部尖形,部分隐于毛中,吻部宽。雌性麝牛具一个乳房和四个乳头,被皮毛覆盖。四肢短而粗壮,蹄宽大,左右蹄不对称,蹄下具白色的毛,能踏冰雪而不滑。尾巴很短,长5~10厘米,完全覆盖并隐藏在毛皮下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麝牛是一种极地物种,原产于加拿大、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直到19世纪末,阿拉斯加州的麝牛种群几乎灭绝。20世纪30年代,从格陵兰岛捕获的麝牛被重新引入阿拉斯加州,后也被引入西伯利亚地区斯瓦尔巴群岛

栖息环境

麝牛生活在北极冻原的林线以北,广阔而没有树木、冬长夏短、终年暴风夹着冰雪的冻土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摩牛是食草性哺乳动物,通常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在夏季,麝牛主要摄食阔叶植物、莎草、苔藓植物、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在冬季,麝牛主要摄食矮桦树的茎、根以及柳树、青苔地衣等。

在冬季,麝牛会通过在雪地里刨挖来寻找食物。它们通常待在山顶或者山坡上,因为那里的强风能吹走地面上的积雪,使它们更容易找到食物。麝牛行动通常格外缓慢,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再向前走一段距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食物的需求。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其他牛类的六分之一。

社群行为

麝牛是群居动物,麝牛经常以10~20只成群活动,偶尔也有100只左右的大牛群。夏季单身的成熟雄性约占麝牛总数的4~9%,仅由单身雄性组成的群体也出现秋季。除单身雄性的平均群体规模,夏季通常为10~15只,群体组成相对稳定,雌性麝牛几乎总是成群结队,但雄性不会与雌性直接形成眷群,而是从大约6月开始,优势雄性麝牛通过赶走群体中年轻的成年雄性,并阻止雌性外出,从而占有现有的群体,形成眷群,并对该群体进行保护。冬季通常为15~20只。

雄性麝牛会由眼眶中腺体分泌中出气味强烈的分泌物,经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来划出自已的领地。

社群中雄性的社会等级通常是在繁殖季节决定的,有时也会通过头部碰撞、追逐、咕噜声(grunting)和吼叫声(bellows)来决定;雌性的社会等级由年龄和体型决定;小牛通常是等级最低的。社会等级越高,其食物供应和繁殖权通常就越好。

攻击行为

在交配季节,即从夏末开始到秋季,群体中寿命6~8龄的雄性会争夺统治权。雄性麝牛通过摆姿势、咆哮、摇头、用强烈的气味标记在前脚上以及用头撞击来恐吓对方。雄性麝牛彼此面对面相距45米,以每小时31~40千米的速度冲锋并相撞,重复多达10~12次,直到其中一只雄性无法继续或逃跑,但这种行为很少会致命。

防御行为

当麝牛遇到天敌北极狼(Canis lupus arctos)或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时,会采取集体防御战略。牛群中的所有个体都紧紧地挤在一起围成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牛阵。麝牛头朝外,面向入侵者,用它们锋利且坚硬无比的角构成一面“防御墙”进行抵抗。小牛极易受到攻击,因此它们待在防御圈的最里面。由于麝牛适应了北极生活,较狼或熊跑得更慢。因此,为避免被追捕,麝牛会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在防御圈中而非逃跑。这种防御阵型非常有效,但却也容易使整个麝牛群体成为猎人捕杀的目标。

适应行为

麝牛极耐寒,它们长毛下面具一层厚厚的保暖性非常好的绒毛,爱斯基摩人称之为“qiviut”(发音为“kiv-ee-Ute”),使其能够承受-70℃的低温。在风暴持续多天的恶劣天气时,麝牛会成群地挤在一起,一群可达100只,年幼的麝牛位于中央,成年麝牛背对着风,直到最强的风暴过去。麝牛的身体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能承受每小时达96千米的寒风。

生长繁殖

发情与交配

麝牛为“一夫多妻”制。雌性麝牛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雄性麝牛在发情时发出一种类似麝香的气味,麝牛也因此得名。群体中的优势雄性可能会与雌性繁殖多次,而年轻且不具优势的雄性麝牛通常会与繁殖的雌性保持距离。通常8月下旬至9月进行交配。

产仔

麝牛通常在怀孕240~250天后,即交配后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产仔,通常每两年产仔一次,但由于处在严冬条件下,也可能隔几年才产仔一次。每胎仅产1仔,由于极夜极昼长,小牛有时刚出生就会会因乳毛未干而冻死,小牛的成活率较低。除此之外,双胞胎罕见,且通常不能存活。

哺育

尽管小麝牛一般在出生几周内就可以吃成年麝牛的食物,但为了积累足够的脂肪以度过严寒的冬季,雌性麝牛仍需要喂养小牛母乳。起初母乳喂养相对频繁(每天6~8次),小牛在两个月大后频率显著下降。小牛经常和雌性麝牛躺在一起,或者站在靠近其肚子的区域,雌性麝牛用身体和毛皮为小牛提供温暖和保护。雄性麝牛不直接照顾小牛。

生长

新生麝牛的体内深层温度为37.7~41.3°C,它们出生时有大量棕色脂肪组织存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其产热能力,因此新生的麝牛可以忍受低至-30°C的环境温度。

小牛具厚而短的毛皮,在出生后45分钟内即可站立,在1小时之内即可行走。小牛出生时体重为8~15千克,每天最多可增重0.5千克。

雌性麝牛大多1~4年达到性成熟,一般取决于其食物是否充足和身体状况是否良好,雄性通常在3~4年达到性成熟。雄性麝牛比雌性麝牛生长略快,在经过6~7年后将达到成年体重,而雌性麝牛达成年体重通常比雄性麝牛晚1年。麝牛生活在非常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可能导致较幼小和年老的麝牛死亡。雌性麝牛的寿命通常为15~18年,在野外和圈养中也有一些寿命超过20年的雌性麝牛。雄性麝牛的寿命通常为10~12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班克斯和维多利亚岛有8.78万只麝牛,占加拿大麝牛的61%,但到2019年,种群总数下降了47%,仅剩16480只,占加拿大麝牛总数的21%。在全球范围内,麝牛从1998年的约15.71万只下降到2019年的12.71万只。

威胁因素

麝牛种群数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麝牛通常会更多选择适宜的低海拔和植被茂密的生境,但因气候变暖造成格陵兰岛的极端天气,如降雨和结冰或积雪加深的频率越来越高,麝牛获得优质食材的机会减少,对其生长繁殖造成影响。气候变暖也加剧了一些疾病和寄生虫对麝牛的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道路、矿山、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北极地区局部生境发生变化,也破坏了麝牛的栖息环境。

保护等级

2020年,麝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保护措施

为保护麝牛,各国已建立多个保护区、国家公园,并划定禁猎区。在美国,麝牛分布于五个保护区;在格陵兰,麝牛分布于四个保护区内,其中土著群体分布在广阔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Northeast Greenland National Park),而引入的群体分布在阿南加努普夸鲁阿(Arnangarnup Qoorua)自然保护区、康格鲁斯克(Kangerlussuag)和马尼特索克卡里布(Maniitsoq Caribou)保护区。麝牛分布于三个国家公园: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古丁尼柏(Quttinirpaaq)国家公园、班克斯岛的奥拉维克(Aulavik)国家公园和北极西部大陆的图克图特诺革特(Tuktut Nogait)国家公园。加拿大建立了塞隆禁猎区(Thelon Game Sanctuary)以保护剩余的麝牛种群免受猎杀。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麝牛毛(qivuit)非常精细,这种毛比山羊绒细,保暖性是羊毛的八倍,因此常被制成服装进行出售,存在于不少奢侈品市场中。麝牛的角箱鲀常被制作成手工艺品。

除此之外,麝牛也被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一些营养和北极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生态价值

麝牛为北极食腐动物、狼、北极熊棕熊提供了食物来源,吃草时可能也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种间关系

捕食

当麝牛捕食者北极熊,棕熊和狼等时,会摆出防御阵型。当捕食者接近牛群时,麝牛会试图用它们的头部进行撞击或用角钩住捕食者。

竞争

由于麝牛并不是生活在北极的唯一食草性动物,因此,它们会与驯鹿等食草性动物之间争夺可食用的植物。

共栖

北极狐(Vulpes lagopus)会跟随麝牛在雪地里迁徙,使得北极狐行走更轻松。这种作用对北极狐具积极的影响,但不会伤害到麝牛。

寄生

麝牛体内会寄生一种肺线虫(Umingmakstronlyus pallikuukensis),它以麝牛的内部结构为食,对其造成感染,并导致其器官衰竭。另一种寄生虫是蜱虫,它会从麝牛的皮毛钻入,并用它的钳子吸取麝牛的血液。

相关知识

麝牛具有麝香气味,但缺乏麝香腺,在繁殖季节,雄性动物喷洒在自己身上和地面上的尿液相当刺鼻。麝牛的近亲是羊亚科的物种而非奶牛、野牛或水牛。

参考资料

Ovibos moschatus.Catalogue of life.2023-05-30

Ovibos moschatu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05-30

Ovibos moschat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30

Ovibos moschatus.Bioweb.2023-05-30

Ovibos moschatus.Thought Co.2023-05-30

..2023-05-30

..2023-05-30

..2023-05-30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