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帕斯草原
潘帕斯草原(英文名:Pampas Steppe,西班牙语:La Pampa),又称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是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潘帕斯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拔25米,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被称为“南美洲的粮仓”。
潘帕斯草原的沉积物主要来源拉普拉塔河,河流冲刷裹挟上游的大量泥沙,将沉积物堆积在南北两岸。在经历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无数次地质变动后,泥沙不断的沉降与堆积最终形成了潘帕斯草原。潘帕斯草原地表低平坦荡,地势由西向东慢慢倾斜。东潘帕斯草原海拔仅2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土壤多草原黑钙土,有足够降水透过土层,土壤肥沃湿润;西潘帕斯草原距离海洋较远,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边太平洋水汽的进入,温度相对东部较低,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50~500毫米,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不利于耕作。
潘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其经济效益良好,位于草原东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GDP总量约3200亿美元,对全世界范围的农产品及牛肉生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潘帕斯草原的重要产业有农业和畜牧业。这里一年的小麦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年产大豆约4300-4500万吨,农业出口额达160亿美元。草原上的大多数牧场面积在5000公顷以上,年产牛肉230万吨,2019年,阿根廷出口牛肉85万吨,出口值近240亿美元。除此之外,潘帕斯草原所生产的羊毛品质极好,其产量居世界第3位。
名称由来
“潘帕斯”一语来自印第安克丘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是南美洲比较独特的一种植被类型。
位置境域
潘帕斯草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具体位于57°W—66°W,32°S—38°S,面积约76平方千米,东起大西洋西岸,西至安第斯山脉山麓,北达大查科平原,南接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势由西向东缓倾。潘帕斯草原主要包括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潘帕、圣达菲、恩特雷里奥斯和科尔多瓦等省;包括乌拉圭全境;以及巴西最南端的南里奥格兰德州。
历史成因
地质地貌
潘帕斯草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沉降,不断堆积的过程,因在古气候出现的干旱期形成了咸水湖的湖相沉积所致。
由于地质变动,安第斯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潘帕斯草原一直处于沉降状态,山区洪流携带大量推悬质向下流不断沉积,其沉积规律是:靠近山区以镖、卵、砾石为主,向中游(向东部沿海)以粗中砂及细砂黏土等呈规律性展布,潘帕斯草原是在以拉普拉塔河冲积作用和安第斯山脉洪流的双重作用下,造成潘帕斯草原垂向地层分布规律极为复杂。它既有冲积和沉积,也有湖相沉积岩性,再加第四系以来安第斯山除洪积物之外,还有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物,形成了受大西洋和太平洋双向影响下,垂向无序沉积规律。
气候和土壤
南美洲的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不如其他地区显著,因此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较少。同时,因为此处的年均气温较高,蒸发较强,降水量不如同纬度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多,不能满足形成森林的条件,只能形成草原。由于拉普拉塔河河长而且流量大,可以输送大量泥沙到潘帕斯草原沉积,河道东西流淌冲刷裹挟上游的大量泥沙,南北堆积,形成了以细小颗粒为主的沉积物,凡在河道两侧阶地,由于水力分选,颗粒均匀,分选良好,形成了河道两侧丰富的地下富水层。东部潘帕斯草原海拔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土壤多草原黑钙土,土壤透水性较强,又因降水充足,有足够水汽透过土层,土壤肥沃湿润;西部潘帕斯草原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部太平洋水汽的进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50~500毫米,降水较少,又因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不利于耕作。
地理特征
气候
潘帕斯草原东部挨近大西洋,水汽充足,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潘帕斯草原的西南部距离海洋较远,逐渐进入西风带,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水汽的进入,降水量和温度相较其他地区都有所降低,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潘帕斯草原的气候总体上是温和的,介于北部的亚热带气候和西部边缘的半干旱气候(如圣路易斯省和拉潘帕省西部)之间。 夏季温度比冬季温度更均匀,白天通常在28~33°C之间 。但是,潘帕斯草原的大多数城市偶尔会出现 38°C的高温,就像从巴西南部吹来温暖干燥的北风一样。12月到次年2月为冬季,冬季通常温和,但经常发生寒潮。 白天的温度范围为12~19°C,夜间的温度范围为1~ 6°C。潘帕斯草原的降水量从东北部的1200毫米到西南部边缘的300~500毫米不等。潘帕斯草原西部降水的季节性很强 ,一些地方在夏季平均每月降水120毫米,冬季平均每月只有20毫米。东部地区在秋季和春季有降水小高峰, 夏季降雨为短而猛烈的暴雨,冬季降雨大多为寒冷的毛毛雨。 春季和夏季的潘帕斯草原会出现雷暴天气,严重的雷暴会产生冰雹,导致潘帕斯草原上山洪暴发。
地质
潘帕斯草原的地质构造是:南北向构造是西升东降;东西向构造是南开北降,故潘帕斯草原自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沉降过程,接受了来白西部的洪水冲积物的沉积与北都河流的冲积物的堆积。形成了咸水——淡水——咸水的三元结构。潘帕斯草原有4种含水性较好的岩系,一是喷出岩,主要是玄武岩与安山岩,补给条件较好,一般可以开采出优质的中层和浅层地下水资源。二是迭系、石炭系及前寒武系地层中的灰岩富水层,由于该些地层埋藏较浅,在有补给的情况下均可成井,水质优良,多被用作矿泉水饮用。三是三迭系、白垩系、侏罗系及第三系出露地表的粗颗粒的砂岩,半胶结的砾岩,可开采承压、微承压的地下水。四是第四系松散沉积岩中的淡水,该水源丰富,与现代河道联系,是潘帕斯草原上发展畜牧业的主要水源。
地形地貌
潘帕斯草原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安第斯山脉海拔急剧下降,形成较大落差,潘帕斯草原是由地台边缘凹陷和安第斯山前坳陷而形成的,间接造成了潘帕斯草原西高东低,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向东慢慢倾斜的总趋势,但潘帕斯草原整体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地面比降小于万分之一。西潘帕斯草原从海拔200米起,向西延伸至安第斯山麓,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不利于耕作;东潘帕斯草原地势向西向东降低,海拔仅20米左右,表层土壤多草原黑钙土,肥沃湿润。
土壤
潘帕斯草原有着南美洲比较独特的土壤类型。这里的土壤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肥沃的红化黑土、腐殖质丰富的沼泽土和褐色的盐碱土。草原东部大部分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色土壤。由于植被发育历史不长,所以特有种比较贫乏,主要生长禾本科,在这种植被下,草原黑土的腐殖质含量很高。因有足够降水透过土壤剖面,所以土层中一般缺乏钙积层;又因草原东部地区气温较高,所以土壤出现了一定的红化,这两点使它有别于温带草原的黑钙土,故称红化黑土。巴拉那河下游左岸,草原中分布着草甸土;潘帕斯东中部,由于排水不良,出现了一个东西走向的沼泽土带,尤其巴拉圭河下游与巴拉那河下游,因地势低洼,所以沼泽土大片存在。这里的杂类草群落每年有大量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在低温、高湿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活动转化为土壤腐殖质。从格兰查科热带干燥森林往南,就进入了阿根廷西北部的干燥潘帕斯领域。这里有大片盐渍化地段,生长着猪毛菜属、海蓬子属等盐生植物。与蒙特群落相应的土类是灰褐色土和灰钙土,前者分布于接近湿润潘帕斯的地区,由东向西土色变浅,逐渐转为灰钙土,其间还夹杂着成片的盐土,颜色为褐色。
水文
潘帕斯草原的主水源是拉普拉塔河网和萨拉多河,其中以拉普拉塔河网为主。拉普拉塔河主要由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组成,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经巴拉圭、阿根廷西北地区并接纳由安第斯山脉来的降水,由西北向东南与乌拉圭河汇流后,即为全长4700千米,南美第二大河的拉普拉塔河。这条河年径流量4690亿立方米,尽管在草原东边一侧,再加上萨拉多河和科罗拉多河,潘帕斯草原的年径流量也在3000亿立方米以上,完全可以维系这一大片草原。拉普拉塔河口的河网地带有1.5万平方千米。
拉普拉塔河
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在西班牙语中“拉普拉塔”是“银子”的意思。拉普拉塔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全长4100公里,流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主要汇集了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几条重要的支流。拉普拉塔河流经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潘帕斯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罗萨里奥、圣菲、蒙得维的亚、派桑杜等主要经济城市和港口都在沿河两岸。
萨拉多河
萨拉多河,是潘帕斯草原上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重要河流。它发源于圣菲省界附近的查尼亚尔湖,大致向东南流,经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北部,在彼德拉斯角西南处注入大西洋的萨姆博龙冯湾。河床曲折,洪水期经常泛滥,经整治,水患有所缓解。
生物
植物
潘帕斯草原的土壤为黑土,草本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主要是禾本科,潘帕斯的优势植物有早熟禾、针茅、孔颖草、三芒草展、臭草属、须芒草属和雀神等。除禾本科植物外,双子叶植物纲种类也比较多,如马齿苋科、石竹科、豆科、马鞭草科、菊科等植物。其中,石竹科植物中多见蝇子草、无心菜、救荒野豌豆、山蚂蝗等。菊科植物数量众多是潘帕斯草原的典型特征。夏季是桃金娘科、茄科、菊科等植物的花期,它们花色极美,其中红柳叶马鞭草的花尤其漂亮。南美洲的菊科植物有特殊性,种类也远比欧洲、亚洲的要多,菊科植物在南美洲的特殊环境中得到了更多分化。树商陆是潮湿的潘帕斯草原的本土物种,这是潘帕斯草原的一大特点。
动物
潘帕斯草原土层深厚,牧草丰美,为传统的印第安牧牛人养牛基地。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地区。2002 年饲养牛5000 万头,马 360 万匹,绵羊 1350 万只,山羊 350 万只。潘帕斯草原的食草动物是潘帕斯鹿、灰布罗克鹿、平原维斯卡查、巴西豚鼠。 该地区最大的捕食者是美洲狮,其次是鬃狼,潘帕斯狐,杰弗罗伊猫,小格劳森以及杂食性白耳负鼠和莫利纳斯猪鼻臭。潘帕斯草原的鸟类有红头鹅、潘帕斯草甸云雀、哈德逊鹳、马瓜里鹳、白面朱、白翅白骨、南方尖叫、点翅鹦鹉、弯嘴芦苇和穴居猫头鹰。 入侵物种包括欧洲野兔、野猪和家麻雀。在南美洲潘帕斯草原上还有一种动物集外形奇异、行为古怪和神秘传说于一身,它就是大食蚁兽。
自然保护地
潘帕斯草原上坐落着阿根廷讷韦尔瓦皮国家公园。讷韦尔瓦皮国家公园建立于1934年,是阿根廷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它位于内乌肯省的西南方和内格罗河省的西北方,坐落在安第斯山脚下,环抱讷韦尔瓦皮湖,占地面积超过7050平方公里,是该区最大的国家公园。截至目前,阿根廷共建有5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459万公顷,全部由阿根廷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采用典型的中央垂直管理模式。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16世纪殖民时期
公元1536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着自己的随从、火枪、马匹和盔甲在大草原上建立了第一个据点;过了大约半个世纪,又有一批以卡莱为首的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这里,进行二次创建。他们不仅找到了前人留下的废墟,还在草原上发现了成群结对、恣意奔跑的“西班牙牛”“西班牙马”,这些从欧洲来的牛马在这片同时拥有殖民者南非白人与当地土著之间的草原上自由生长,以极为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当时西班牙人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到这蛮荒之地,所以他们笼统地将这一地区的土著命名为“潘帕”美洲原住民,而由“潘帕”印第安人居住的草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潘帕斯草原”。
17世纪牧区式生活模式的建立
最初“潘帕”印第安人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马匹身上,他们亲眼看到,正是靠了这特殊的交通工具,殖民者们才如虎添翼,行为嚣张。随后,他们也慢慢学着殖民者的样子,把牛肉当食物,把马匹当交通工具。牛马等动物让潘帕斯草原有了新的交通工具和食物,也让当地的“潘帕”印第安人懂得了这些大牲畜所拥有的重要价值,并从原始的半渔半猎的生活形态转变为一种牧区式的生活模式,这对当时的潘帕斯草原来说无疑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十七世纪初,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开发,刺激了阿根廷北部诸省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8世纪畜牧业兴起
十八世纪中叶,有牧场出现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数百公里的地方。18世纪末期,阿根廷开始大量引进欧洲良种牛,改造了早期的“西班牙野牛”,经过不断的杂交配种、改良育种,基本实现了牛群的良种化。这时,在潘帕斯草原地区出现了一种同国外市场联系日渐紧密的经济活动:畜牧业。从18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毛皮出口的增加,阿根廷成了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进而推动了土地授予和圈占活动。这一时期阿根廷畜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潘帕斯拥有广阔且丰饶的土地;畜牧业对劳动力需求不高,技术要求也不高,因而减少了阿根廷发展畜牧业的成本;同时,由于受欧洲早期工业化的刺激,欧洲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且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拉高了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使投资畜牧业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畜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促使人们定居下来,也为日后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
19世纪农牧业快速发展
19世纪以来,大批欧洲移民来到阿根廷定居,为潘帕斯草原带来了欧洲优良种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牧业技术,因此人们开始在草原上围起圈,建成牧场,将成群的野牛赶进牧场,进行驯养。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一个所谓的世界经济体系及相应的国际分工制度逐渐形成。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对食品和轻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进一步刺激了潘帕斯草原的开发和利用。1845年,一个英国移民里卡多·牛顿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查斯科木斯建起了第一个围栏牧场。此后牧民竞相仿效,国家立法推广,半个世纪便实现了全国牧场围栏化。19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农业迅速发展。阿根廷很快成了主要谷物出口国中的一员。作为农业发达的大草原,这里本就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欧洲人带来的苜等农作物更使畜牧业有了优质饲料,促进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阿根延畜牧业的现代化也从此开始。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移民浪潮,为潘帕斯草原的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19世纪末期,阿根廷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两大坚实基础。
经济活动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牧牛业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大牧场经营的代表,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由于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加之商品性牧牛业取代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修建了便利的通海铁路及先进冷冻船的出现,使得牧牛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牛肉出口国之一,目前,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2021年,阿根廷屠宰牛总量1297万头,牛肉产量297.73万吨。受出口限制政策影响, 2021年阿根廷牛肉出口量仅占牛肉产量的23.6%,出口冷藏、冷冻和加工类牛肉(去骨牛肉)共计57.12万吨。2022年,草原上羊的存栏量为1246.2万头。阿根廷的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0%,约135.6亿元。
种植业
作为潘帕斯草原上最重要的国家——阿根廷。其玉米、小麦、高粱等粮食每年总产量达40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还有油料、果仁、柑橘类产品以及蜂蜜、葡萄酒、牛肉、猪肉、家禽、牛奶和羊毛等。阿根廷农畜产品年出口值近240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豆粉、大豆油、葵花籽油、蜂蜜、梨和柠檬出口国、玉米和高粱第二大出口国、大豆第三大出口国、小麦和牛肉第五大出口国。其年GDP达2131多亿美元,其中农业约占30%。
玉米
潘帕斯草原生产的玉米,产量占阿根廷的二分之一以上。玉米的播种面积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战后逐渐减少。由于单产提高较多,总产量与20世纪30年代基本持平,某些年份甚至略有上升,2006—2010年播种面积是358万公顷,2010年产量达2280万吨。
小麦
潘帕斯草原地区,特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成为小麦生产和出口基地,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500万公顷上下,年产量达1500万吨,产量在拉丁美洲居第一位。
大豆
大豆在阿根廷的四大油料作物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大豆的主要产区是圣菲省、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科尔多瓦省,其总产量占全国的90%。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豆的种植面积迅猛发展,由3.77万公顷扩大到1614万公顷,年产量达4748万吨,居世界第4位。潘帕斯草原上的一位大豆种植者曾说:“实践证明大豆是最适合阿根廷农民种植的经济作物,豆农赚了不少钱。免耕法改良了阿根廷的土壤,使得阿根廷农业变得可持续。转基因技术则彻底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成本,使得阿根廷农业具备了与其他农业大国抗衡的实力。”
养蜂业
潘帕斯草原养蜂业发达,原生态蜂场产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1851年,就有文字记载,随欧洲移民的迁入,西方蜜蜂被引进到了阿根廷。阿根廷也是南美洲养蜂业最发达、年产蜂蜜量最高的国家,在欧盟对中国蜂蜜出口限制后,阿根廷的大草原蜂蜜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众多蜂蜜大品牌都用阿根廷大草原蜜作为原料来做贴牌加工。生活在潘帕斯大草原的人们习惯用大草原蜂蜜涂抹在面包上食用,蜂蜜成为当地人享受生活的重要部分。
目前,潘帕斯草原的草场面积开始萎缩,相比较养蜂业而言,种植大豆和马铃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近年来部分农场主开始放弃畜牧业生产,改种马铃薯和大豆,致使草场面积大幅减少,直接影响了潘帕斯草原的蜂业生产和蜂蜜出口。
民族文化
潘帕斯草原上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是加乌乔文化。在南美洲南部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上存在着一群农民骑士,被称作加乌乔人。他们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这三个南美国家穿梭与流浪。他们的标准装束为:一顶深色圆边帽,浅色衬衫和皮裤,脖子上系着三角巾,腰间宽大的皮带上缀满了祖传的银币。他们自由奔放,热情豪爽,桀骜不驯,他们热爱骑马吟诗,在马背上吟诵着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留下的文化作品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特性,表现了冲破压迫与奴役,维护人权,打破文化的禁和制度的束缚,争取自由的精神,表现了加乌乔人不堪忍受专制统治而奋起抗争的精神。他们在马背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既在阿根廷的文学史上,又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交通运输
铁路运输
农牧业发达的潘帕斯草原过去以铁路运输为主。1857年位于潘帕斯草原的阿根廷建设成功第一条铁路,开启了以铁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时代。以后的100年间,铁路迅猛增加,到1941年,铁路已经达到41221公里。过去阿根廷的绝大部分铁路由早期殖民者兴修和经营,为了方便他们掠夺潘帕斯草原的农牧产品和推销其工业制成品。20世纪之后,阿根廷铁路运输的鼎盛时期曾拥有4.8万公里铁路,铁路路网密度为173 公里/10000平方公里。正是依靠铁路运输,将潘帕斯草原上的农作物与牛肉运达港口,帮助其获得 “世界粮仓和肉库”的美誉,也让阿根廷逐步确立了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最终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此同时,还带动了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主要港口
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诞生于16世纪,是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重要港口城市。这里的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保留西属美洲时期的城市规划模式,对后世的城市发展有深刻影响。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草原的牛肉市场扩展到欧洲。18世纪以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逐渐取代西海岸的利马成为南美洲南部的贸易中,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支柱产业由贵金属开采业转变为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产业,其也很快成为国际与国内畜牧业产品贸易中转地。
布兰卡港
布兰卡港也是潘帕斯草原上的重要港口。位于阿根廷布兰卡湾北岸,距布宜诺斯艾利斯港900千米,濒临大西洋的西南侧,是阿根廷最大的小麦输出港。始建于1828年,由于19世纪末潘帕斯草原农牧业的兴起,使港口有了发展。它是阿根廷南部的海运中心和铁路枢纽,有通往内乌肯及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的油气管道。主要工业有纺织、肉类加工、造船、石油提炼及石化等。其管理部门表示,该港在疫情期间运转正常,2020年一季度该港出口货物超 780 万吨,同比增长 2%。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潘帕斯草原本是农业和畜牧业轮作,类似于休耕,土壤肥力可以有效得到恢复。但随着大豆越种越多,水土流失现象变得严重起来。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业产区之一,饲养的良种牛群被誉为“阿根廷骄傲”。然而由于遭遇严重干旱,牛群因吃不到丰美牧草而“骨瘦如柴”,甚至死亡,这给这个全球牛肉出口大国带来不小冲击。阿根廷国家气象部门报道:阿国内降水量自2008年3月以来明显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拉潘帕和恩特雷里奥斯等多个省目前正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干旱。阿根廷农业部门表示:自2008年3月以来,持续干旱已造成大豆、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大约80万头牛死亡。
草地退化
由于城市化、放牧和农业的影响,潘帕斯草原已严重退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丧失,草原承载能力下降,本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减少,此生态系统中的 70% 在 1950 年之前就已经被改变或退化。 20 世纪初以来,潘帕斯草原被迅速转化为耕地和管理牧场,影响了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较为严重。
环境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潘帕斯草原的环境,维持其生物多样性,阿根廷国立南方大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一直在开展研究项目,旨在恢复原有的潘帕斯草原生态系统。例如,在潘帕斯草原上,开展驱除普氏野马活动。此后,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草原植物的数量增多,外来物种的比例降低。还有,在经过多年耕作和放牧的草原上,外来物种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会阻碍本土植物群落的恢复,可通过清除外来植物和播种本地草来实现恢复;通过先去除适口性较差植物的地上部分以及浅层土壤,然后播种适口性较好植物的种子,使得适口性较好的植物成功建植。
风景名胜
潘帕斯草原上分布着许多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比如壮美的伊瓜苏大瀑布、环境优异的东角、色彩鲜艳的博卡区、历史悠久的萨拉门多移民镇、古老的科洛尼亚、设计巧妙的蒙得维的亚独立广场、风格独特的探戈酒吧等。
自然景观
伊瓜苏大瀑布
潘帕斯草原上的东北方有着世界最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其位于南美洲巴西与阿根廷界河伊瓜苏河的下游,为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平均落差75米。伊瓜苏瀑布分为三层高度不等的落差,由大小不均的270个瀑布组成,形成了一个壮观、恢宏的半环形瀑布群,堪称大自然最杰出、最完美的“压卷之作”,人们在数千米外就能够听到奔泻的飞瀑声。它的魅力在于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看到的景象都是不同的。其中最令人震撼的Garganta del Diablo瀑布,又被称为“魔鬼的咽喉”,由14条瀑布汇聚在一起,高达90多米的落差飞泻直下,气势非常磅礴。1984 年,阿根廷一侧的伊瓜苏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6 年,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被列为世界遗产,伊瓜苏由此得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东角
东角,位于潘帕斯草原东南方,属乌拉圭,这里被称为“南美洲迈阿密”。除了与迈阿密一样是个海角,这里也像迈阿密一样是富豪们的传统度假地。大量的度假别墅与酒店建在这里,出门就是沙滩,步行就能来到大西洋岸边,这里的沙滩上还个标志性的雕塑——五指像。一只巨大的手被埋在沙滩中,只有5根手指露在外面,走到巨大的手指前,感觉人类是如此渺小,而看似巨大的手指在浩瀚的大西洋面前同样显得如此渺小。
人文景点
博卡区
位于潘帕斯草原上的著名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风景优美,被誉为“南美巴黎”。博卡区,是这里的特色景点。不同纯色色块覆盖的建筑物明丽而“招摇”,是一个让人沉醉的城市。博卡区(西班牙语:La Boca),19世纪中期很多欧洲移民来到这里定居,一贫如洗的他们便用船上的旧铁皮盖了房子,然后用剩下的油漆给房子刷上了鲜艳的颜色。这里不仅聚集着全市色彩最鲜艳的房子,阿根廷最好的足球队——博卡青年队——也驻扎在这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旅游局国际市场推广经理费尔南多·阿默尔(Fernando Amer)表示: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也是进入潘帕斯草原的门户,所有去潘帕斯草原的游客首先要经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完美地结合了欧洲文化和潘帕斯草原的当地特色文化,被称为南美洲的文化中心。
萨拉门多移民镇
1680年,葡萄牙人在潘帕斯草原上的拉普拉塔联邦兴建了萨拉门多移民镇。萨拉门多移民镇的历史区(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位于乌拉圭最南端的半岛上,这个小镇的修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殖民强国相互争斗的结果,镇上两种不同建筑风格奇异的揉合反映了它动荡的历史。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个镇在1995年12月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萨拉门多移民镇每年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在小镇的高处,晚上可望见布宜诺斯艾利斯闪烁的灯火。
相关文化
文学
加乌乔文学
加乌乔文学它以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为题材,讲述了当地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早期的加乌乔文学始于18世纪,加乌乔人用着自己的传统语言和词汇向人类表达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明。在19世纪,他们这种流浪的吟诵方式,借助西班牙民俗音乐的传播与推动,形成了最早的以即兴演唱方式的歌谣。这类歌谣没有作者,没有文字记录,随性而至。进入19世纪中期,加乌乔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叙事史诗的出现,更为加乌乔文学的发展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加乌乔文学用其通俗易懂,豪情万丈的八音节诗句给我们讲述了那些自由,豪爽,奔放的加乌乔人的日常生活。
高乔文学
高乔文学是阿根廷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西班牙美洲获得政治独立之后应运而生的美洲主义文学的最早萌芽之一。这一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文学幼苗,自从十九世纪初期在辽阔肥沃的潘帕斯草原上破土而出之后,就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高乔文学起源于民间歌手帕亚多尔(Payador)的演唱,进而发展成为诗人、作家创作的史诗、戏剧和小说。
艺术
高楚民族音乐
潘帕斯草原上的原住民由于长久以来受西班牙殖民的影响,民族主义的意识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萌芽,也因为受殖民者带来的先进欧洲文化的影响,所以居住在潘帕斯草原的高楚(Gauchos)民族,其早期的音乐风格带有浓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但随着殖民统治的进一步加深和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高楚人民开始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其创作的素材取自各国的民俗音乐文化再加上潘帕斯草原本地区的传统音乐或舞蹈素材而成为特色鲜明且极具民族性的音乐风格。到了二十世纪,高楚民族音乐正式兴起并蓬勃发展。
探戈
音乐和舞蹈是阿根廷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最著名的一定是风靡世界的探戈舞。探戈舞本来是西班牙的古典舞曲, 传到古巴后,演变为“哈巴内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潘帕斯草原上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变成为探戈舞,自其诞生以来,就风靡世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
马兰波舞
马兰波舞是十七世纪发源于潘帕斯草原地带的一种踢踏舞,马兰波舞属于高楚的民族舞蹈,舞蹈的特色是两位男性舞者相互竞争其舞步技巧。马兰波舞可展现舞者的技术、敏捷度、节拍感以及惊人的身段体力。马兰波舞在音乐中使用两个重要元素--节拍与节奏,此舞以快速、复杂的六八拍子为主,使用切分音与重音错置的技巧。马兰波舞为高楚民族音乐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民族音乐文化中保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猫舞
猫舞是阿根廷中最具有活力且最受欢迎的舞蹈曲目之一,猫舞早期名为加托舞曲,起源于十八世纪。猫舞通常使用在较为生动的曲目中,由男女舞者一同演出,舞步灵感来自赛桂第拉(Seguidilla),在猫舞的节奏里可从曲中听出女舞者像是跳着西班牙佛朗明哥舞般的举高及摇摆群摆,男舞者则像是跳踢他舞般的前后摩擦地板。此种充满活力及热情奔放的舞蹈流传于潘帕斯草原地区,一直是阿根廷最具代表性的乡村舞蹈音乐之一。
马黛茶文化
耶巴马黛茶学名“巴拉圭冬青,系冬青属的一种乔木。早在古代,潘帕斯草原上的美洲原住民便饮用此茶来止咳提神,消除疲劳。阿根廷也用此茶款待客人朋友。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阿根廷的全国马黛茶节。节日里,大街上会有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向行人分赠小盒包装的马黛茶,马黛茶的主产地——米西奥内斯省还会竞选“马黛茶女王”
农庄文化
阿根廷就有成千上万个农庄牧场,星罗棋布散落在碧绿的潘帕斯大草原,开办旅游的庄园大多已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他们之中有的是普通农家牧人的宅院有些则是历史名人、富豪、将军甚至总统的私宅别墅。他们的旧主人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庄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大庄园,如位于恩特雷里奥斯省的世纪年代的阿根廷总统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的庄园,占地数十公顷,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法国运来,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建造精美,可与欧洲王室的王宫相媲美,是不可多得的宫殿式建筑。普通农牧业生产者的小庄园展示的则是过去时代普通农村的风貌。这些庄园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但仍基本上保留着原有的历史特色,成为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庄园里,不仅保留着原有古色古香的陈设,就连生产设施、仓房、牛栏、酒吧也依旧是当年旧貌。
参考资料
place/the-Pampa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08-12
大豆年产量超4000万吨,潘帕斯草原对阿根廷有多重要?.搜狐网.2023-08-26
Southern South America: Eastern Argentina.worldwildlife.2023-08-13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阿根廷 (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08-26
阿根廷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8-26
春光乍泄,阿根廷最好的印记 | 世界奇妙不语Vol.1.搜狐网.2023-08-26
Iguacu National Park.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2023-08-26
萨拉门多移民镇的历史区.世界遗产名录.2023-08-26
世界文化遗产——萨拉门多移民镇的历史区.宣讲家网.2023-08-26
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世界遗产名录.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