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槲包

槲包

包是一种地方美食,由槲树包上糜子、高粱米、谷米、糯米、面豆等原料制作而成。

槲叶是壳斗科植物桲椤叶的叶子,只生长在中国豫西一带的伏牛山上。端午节前后,槲叶的颜色由浅绿变成墨绿色,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形如成年人的手掌,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清香,正是采摘槲叶的好时节。人们上山采来,用鲜叶子或者阴干以后,入锅焯水就彻底去除生涩气味,然后包上黍米等,煮熟就成了槲包。

发展沿革

槲叶是槲树(当地名为栗柞树)的叶子,生长在河南省西南部牛山区,现今的豫西一带,如卢氏县栾川县以及驻马店市周边山区,至今依旧流传着食用槲叶粽子的习俗。每年春天发芽,端午节前,槲树成熟,发出浓郁的香气。采摘后,用鲜叶子或阴干后,放锅里煮一下去掉生涩气。然后包上糜子,煮熟后就成了槲包。槲叶大如荷,味甘、苦,包出来的粽子有一股特别的清香。

制作方法

原材料

槲叶、小米、黍米、红豆

制作过程

每年农历的四月下旬,当槲叶长成后,颜色由浅绿变成墨绿色,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人们便上山采摘。采槲叶多般由女人负责,她们拿着箩头到山坡上挑选形状好、叶面大的槲叶,采够一定数量,将其颠倒成“8”字形,约四五十片叶子合成一把,然后扎起来放进箩头,直到箩头放满为止。槲树采好后,再去碾谷子。人们把谷子或糜子、高粱、荏芡等拿到石碾上脱壳,再找些洋小豆、花花豆、板栗汁或小米枣作备用原料。到了农历五月初二或初三晚上,将米和豆、枣、栗等用水泡在盆里,第二天上午再将槲叶放在锅里煮熟,其作用是为了消毒,之后拿到河里搓洗干净,这样就可以包制槲包了。

包一捆槲包要经过八道工序,一般要两个人来完成。包的人,先将五六片槲叶的大头相掺着铺在左手掌上,再将小米、豆、栗子或枣儿均匀地放在槲叶上,然后折叠槲叶,将其变成长条形的单扇槲包,交给另一个人,再包第二扇。等第二扇包好了,另一个人就将两扇槲包合在一起捆扎好,平放起来。扎槲包的绳子也有讲究。他们并不用麻绳或其他绳子,有的是就地取材,采槲树时将槲树上新长出来的槲折下,剥下槲叶皮,用手撕成槲叶筋,然后与槲叶一同煮熟,用它来扎槲包,既结实又卫生。有的用煮熟的稻草扎槲包,还有用黄花菜(黄花菜)叶儿煮熟扎槲包。用这些东西扎槲包,煮熟后不会变味儿。

谷米包完后,将铁锅里添上水,慢慢将生槲包垒放到锅里,再打上草圈,盖上锅盖,压上石头开始煮。由于酒谷米难熟,要煮10个小时才能完全熟透,先用大火煮三四个小时,然后改用文火慢慢煮。通常,人们都是在下午包槲包,煮到锅里后再做晚饭。前半夜用大火煮,后半夜改文火就不再管了,让它在蒸气里慢慢浸润。吃槲包时,先解开绳子,打开槲树,露出来的便是煮胀了并黏在一起的米黍或高粱、荏芡,还有胖乎乎的洋小豆、花花豆儿,释放出香喷喷的味儿。吃槲包像吃粽子一样,可以拌红糖或白糖

槲包和别的熟食不一样,由于它用特殊的酒谷制作,又以槲叶包制和长达10个小时的蒸煮,因此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一般情况下,存放十天半月没问题。如果经常放在篦子上馏,会越馏越软,越馏越香,放几个月也不会变质。如果放在冰箱或冷藏室里,可以存放一年。

食物特点

槲包的独特之处全在于槲树,因为豫西一带只有卢氏县栾川县、西峡等少数地方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槲叶除了绿色环保,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它的槲叶素,是来源于植物的黄酮,还有绿原酸单宁等多酚类生理活性物质,更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端午时节的槲包在常温下存放三五天,甚至一星期不会变质。

和常规的四角形粽子不同,槲包是长条型的,要分别包两扇,最后将两扇合在一起捆扎好,一对槲包就大功告成了。

人文历史

古代传说

民间传说,槲包是尊卢氏部落发明的。尊卢氏县为上古时期的“古帝”,在众多文献中多认定其属于上古时期的伏羲族群系统。某一历史时期,活动的主要区域为南洛河两岸的卢氏山和熊耳山一带,即当今的卢氏县境内。

尊卢释义。“尊”,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双手捧着尊,从酉,从。小篆从酋,从収,或作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尊,酒器也。”后来尊引申为敬词,表示尊贵、尊敬。“卢”,繁体作“盧”,是一个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卢,饭器也,从皿声。”清代段玉裁注曰:“卢,饭器,以柳为之。”这就是说,盧的本义指饭器,是用土经孝义火烧成的器皿,使用中可能经烟熏变成黑色。

古人造字大多都有特殊指向。“盧”字可分为三部分:上面的“虎字头”代表尊卢氏部落的图腾为老虎;中间的“田”字寓意着尊卢氏县部落发明了山地农业,种植五谷,驯养六畜,木为,揉木为耒,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下面的“皿”字象征着尊卢氏部落发明了卢陶,也叫卢器,一种用藤条编织框架,糊以陶土,烧制而成的早期陶器。可以说,尊卢氏部落发明的卢陶是世界上所有陶瓷的祖先。

氏族是原始社会中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类社会群体,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具有共同的图腾。“尊”、“卢”连成“尊卢氏”,是说这是一个因为善于制造陶器而受世人敬仰的远古氏族,缘出伏羲,以虎为图腾。

五谷种植生产为槲包加工提供了原材料,秦岭余脉卢氏境内的崤山山脉熊耳山伏牛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槲树又为槲包加工提供了天然包装材料,而卢陶为槲包由生变熟提供了蒸煮器具,所以说卢氏槲包的发明和发展占尽了天时地利等所有条件。

民间民谣

“麦儿熟,杏儿黄,端午节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禡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

“槲包香,香厨房,美酒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

文人笔墨

中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先生在他的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中,详细地写出了槲包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并对槲包充满了回味。上世纪30年代,曹靖华曾将故乡的槲树寄给鲁迅。鲁迅在做米饭时,将其覆盖在米锅里,蒸出的米饭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儿。因此,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信中,对槲叶大加赞赏。

考古发现

2004年,在《文物》期刊上发表的《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中曾记载:M7中后室因被盗,随葬品仅残存少量的木构件和由大量的植物叶片包裹的圆形物品。

2023年6月2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发布,研究院于2015年开始对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于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大量的用叶子包着的圆形包裹。经过分析,并结合着传统习俗,考古人员认为,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出土的槲树粮食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

文化习俗

当地习俗

卢氏县端午节还有相互赠送槲包的习俗。端午节早晨,女人们将刚出锅的热槲包拿几抓儿送给邻居,邻居也会将自己的槲包回赠过来。在小镇或县城,由于在单位上班的人不具备做槲包的条件,但端午节这天早上,他们同样可以收到老百姓用小竹篮提来的槲包。他们吃了这家吃那家,可以品尝到多家的槲包风味。槲包也可以作为礼物捎给亲友。在卢氏山区,有送端午的传统风俗,即父母给出嫁的女儿送端午。送端午时,除了拿些点心、馒头外,还要装上6抓儿槲包。女儿的婆家,也要拿出自家的槲包来招待他们。

文化活动

2019年6月6日,在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由数千枚手工槲包绘制而成的“飞龙在天”亮相,民众围着巨龙祈福纳祥保平安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2020年6月24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民众用当地小米制成的槲粽(槲叶粽)也叫槲包,每枚槲粽的外包装上按照《离骚》原文顺序排列着一个字,密密麻麻的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全文书写,并用槲包拼成远山、龙舟等图案,用这种传统文化结合传统节日的方式,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文化保护

2021年7月15日,卢氏槲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参考资料

槲包飘香村民乐.新华网.2023-06-21

【人文卢氏】民间美食的活化石——卢氏槲包.今日头条.2023-06-21

端午节将至,河南这个地方不吃粽子竟吃它!.今日头条.2023-06-21

有一种粽子叫槲(hú)包,你绝对没吃过.今日头条.2023-06-21

这座战国古墓里,或藏着“中华第一粽”.今日头条.2023-06-21

原来不是所有人的端午节都吃粽子,河南人吃这个,你认识吗?.今日头条.2023-06-21

河南一景区用3000枚槲粽拼成龙舟 让游客感受豫西端午文化.百家号.2024-05-21

槲包:豫西端午节的特殊食品.今日头条.2023-06-21

数千槲包绘制“飞龙在天”祈福纳祥.今日头条.2023-06-21

赏民俗吃粽子 全国各地民众迎端午.今日头条.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