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
俞伯牙,又称伯牙或伯雅,生卒年份无法考证,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春秋时著名琴师。关于伯牙的姓名,明代以前本无争议,现代《词源》一书也注称伯牙,但因流传甚广的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则称其为“姓俞名瑞,字伯牙”,后世多称伯牙为“俞伯牙”。
俞伯牙是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古琴名师技艺高妙,被尊为“琴仙”。世人熟知的“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记载。《荀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的记载,喻其琴艺高超。据《琴操》《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作曲,后世传此曲为《水仙操》,据蚌埠市地方志记载《高山流水》也是他演奏过的琴曲。
当年伯牙访贤,沿汾洪江而下,至今固镇县湖沟镇西南的下集贤村时染疾不治,葬于湖沟镇十里村北,现香山庙遗址北处。
人物生平
俞伯牙,春秋时期楚国人,生卒年份无法考证。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遇知音锺子期,后来钟子期意外去世,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绝弦终生不再鼓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俞伯牙后在访贤至固镇县湖沟镇下集贤村时因染疾不治而去世,葬于湖沟镇十里村北,现香山庙遗址北处。
人物作品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琴曲之一,系《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改编而来。现存曲谱初见《神奇秘谱》,该书提到《高山流水》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代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高山流水》也随着地域曲调的特点被分为了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三个流派。乐曲存在较多韵律变化,表现了高山大川的巍峨清风、翠柏及流水的柔美的。
水仙操
(乐府解题 · 水仙操》 中有关于伯牙学琴的记载,伯牙于东海边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水仙》一曲。
人物典故
伯牙拜师
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创作了一首名为《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音调很准,但始终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宏伟气魄。他求老师赐教,老师成连先生只说了一句话:“我已无能为力了,但我可以带你去找更高明的老师”。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并将他一个人留在岛上。伯牙环顾四周,这里只有巍峨的山崖、汹涌的海水,他思绪跌宕,耳边只有大自然深美妙的音响。他面对大海,尽情弹奏。数日后,老师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高山流水》,已然真是如高山流水一般。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时,楚国琴师俞伯牙精通音律,但他对自己的琴艺却不是很满意,为了能通过音乐更加形象传神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在那里欣赏自然的景色,聆听大海的涛声。面对大海,伯牙抚琴弹奏,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他的琴声,但似乎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知音难觅带给他的只是孤寂和苦恼。
一日夜晚,伯牙乘船游览,一时间思绪万千抚琴弹奏,琴声悠扬。忽然他看见一樵夫站在岸边似在听他弹奏,他请樵夫上船,当他弹起那曲《高山流水》时,樵夫不禁赞叹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这个樵夫就是锺子期。
伯牙和子期二人因琴音成为至交,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知道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这个故事取自《列子·汤问篇》。
对马弹琴
伯牙年轻时师从成连先生学习弹琴、作曲,成了琴坛名师。楚国国王听说后就请伯牙出任宫廷琴师。伯牙为国王一连弹秦了两首乐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支曲子不仅是他自己的成名曲,也是著名琴师方子春、成连二位先生给予很高评价的曲目,出他所料的是,听惯了靡靡之音的楚王和大臣们没人欣赏他的音乐。伯牙很伤心,认为自已琴艺再高也找不到一个“知音”。一天烦闷的伯牙路过楚王的马厩,看着吃得正香的马儿,他不禁想道:既然人不懂琴.何不给马弹一曲呢。于是他操琴危坐,认真地弹了起来。“六马”听到伯牙琴声都仰起头来专注地倾听着。一位马夫偷偷牵出一匹骏马交给伯牙并与他送别,伯牙背琴跨马离开了楚国。
“续弦”
春秋时的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非常喜欢听他抚琴。后来伯牙的妻子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伯牙焦虑妻子的病情,悉心照顾饮食汤药,便无心再弹琴了。一日,久病的妻子似乎精神好了许多并让想听伯牙弹琴。伯牙立刻取琴调弦,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心情突然一根琴弦崩断。伯牙惊心地回头一看,妻子已安详离去。伯牙感伤妻子的离去,久久无法平复,之后也没有碰过那把断了弦的琴。
多年后,在一位朋友的再三恳求下,伯牙终于同意与朋友介绍的一位女子见面。没料到,本是勉为其难的一见,双方却都为对方的才情气质所钦慕。女子提出想听伯牙弹琴,伯牙找出了那把收藏多年的琴,拆去断弦换上新弦,抚琴演奏,琴曲悠扬,令人心动,女子答应了这门婚事,二人结为秦晋。后来,人们便把丧妻男人再娶,称为“续弦”了。
纪念场所
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西麓。古琴台始建于北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琴师俞伯牙在汉江边抚琴,偶遇锺子期,一曲《高山流水》使两个志趣相投的人成了至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至极,认为世上再难觅知音,从此不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从此,古琴台也有了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美称。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墓址
据蚌埠市地方志记载当年伯牙访贤,沿汾洪江而下,至今固镇县湖沟镇西南的下集贤村时染疾不治,葬于湖沟镇十里村北,现香山庙遗址北处。伯牙墓所在地留存古堆两座,高出四周地面2米左右,北面的古堆为伯牙墓,南面的古堆为香山庙遗址,均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中国琴会向固镇县授予“知音古琴台”牌匾。同年,固镇县重修俞伯牙墓,墓碑为一竖立的古琴造型,碑前墓志铭为俞伯牙生平简介,专门提及高山流水。固镇县还以发生在湖沟镇境内俞伯牙锺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设计建设了知音广场,2014年建成弄琴台和遇知亭。邻近伯牙墓不远的凤阳县马鞍山市南麓凤凰咀,有钟子期墓冢。墓冢上部为圆形封土堆,直径6米,高2米,下部砌有一圈挡土墙。墓碑正面镌刻“先贤钟先生子期之墓,中华民国十九年双十节建”,基座镌刻“缉商缀羽高山志,晓律知音流水情”。
相关文物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两组画面之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略施黄、二彩,鲜丽明快。此杯造型轻巧,画面构图虚实得当,主次分明。
影响和评价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有关琴师俞伯牙的故事《伯牙鼓琴》,已入选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其中的《高山流水》古琴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著名琴师俞伯牙相关故事所蕴含的知音文化内涵特别,知音文化文史专家严昌洪说,知音文化的发源地于汉阳。历史学专家陈国辉认为,德艺双馨的至上友人,才配称得上知音。“伯牙钟子期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高山流水》本为一曲,在唐朝分为《高山》《流水》二曲。202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邀请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习主席为马克龙总统讲了伯牙子期的故事。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伯牙子期.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3-06-26
伯牙.辞海网络版.2023-06-26
“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中国人不能不懂!.新华网.2023-06-23
俞伯牙的琴技和友情.阳泉新闻网.2023-06-23
“续弦”一词是什么意思?缘何而来.人民网.2023-06-23
无人机带你领略“天下知音第一台”古琴台.新华网.2023-06-23
读城丨“知音之城”武汉:近悦远来会宾朋.新华网湖北.2023-06-23
斗彩高士杯.故宫博物院.2023-06-23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人民网.2023-06-23
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伯牙姓什么 专家:姓伯不姓俞.人民网.2023-06-23
古籍藏古曲,千年历史可听可观.新华网.2023-06-28
时政微观察丨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人民网.2023-06-28
柯玉乾:《高山流水》不应是时代的绝响.人民网.2023-06-23
高山流水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6-28
高山流水 (2019).豆瓣电影.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