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位于新加坡亚美尼亚街39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探索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前海峡定居点的土生华人文化及其与东南亚其他土生华人社区的联系的博物馆。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的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洮南学校。1994年,它首先被改建为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然后在2008年被改建为土生华人博物馆。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从2019年经过近四年的翻新于2023年2月17日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加坡土生文化馆是保留完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也是典型的娘惹风情建筑。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共三层,有10个常设展厅以及多个特别展览,展出精美的土生华人文物,包括珠宝、家具和纺织品等。
馆中共藏有800多件藏品,通过“起源”“家”和“风格”等主题探索土生华人的身份。馆中藏品的主要亮点包括土生华人婚礼过程,土生华人的习俗、文化、信仰和装饰的时代演变,以及影响新加坡历史的杰出土生华人的事迹等。
游客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等团体参观博物馆, 此外,馆内还会举行亚美尼亚街头派对和“过滤生活”周末节。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1993年到2015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
土生华人是具有混杂性的文化,从“新加坡人”身份转化到“亚洲身份”,反映的是对不同文化来源相对宽容,承认不同文化身份都能作为国民身份的组成部分。
修建历史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的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洮南学校,这所学校是海峡殖民时期创立的第一所现代化学校。1910年,市政工程师办公室首次绘制并批准了洮南学校的建筑平面图。洮南学校大楼于1912年3月完工。
1994年,它首先被改建为亚洲文明博物馆,然后在2008年被改建为土生华人博物馆。旧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土生华人展览大受欢迎,刺激了重建工作。亚洲文明博物馆于2005年底关闭,在2008年被重新开发为一个新的博物馆,即新加坡土生文化馆,展示兼收并蓄的土生华人文化。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从2019年起经过近四年的翻新于2023年2月17日重新向公众开放。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是保留完好的新古典主义欧式风格建筑,也是典型的娘惹风情建筑。博物馆位于亚美尼亚街39号的前洮南学校大楼内,洮南楼是以“折衷古典”风格设计的,带凹槽的圆柱和建筑的对称性是古典主义建筑的特征,而正面的阳台则暗示了殖民以及热带风格。建筑的布局也是基于海峡定居点的平房,房间安排在一个共同的中央大厅周围,厕所和厨房在主体建筑之外。博物馆周围还保留着具有浓郁南洋风格建筑。
馆内布局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上下三层共设10个永久展馆,展出土生华人文物,例如珠宝、家具和纺织品,分别是“家庭与社区生活”展馆、“蜡防印花”展馆、“陶瓷与饮食文化”展馆、“纺织装饰品”展馆、“时尚”展馆、“土生华人珠宝”展馆以及“土生华人起源”展馆。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一楼为“起源”(Origins)主题。楼层西侧设有“土生华人起源”展馆,北侧有O.试验空间(O.Lab Space),东侧为龙船花室(IXORA ROOM)。二楼为“家园”(Home)主题,设有“家庭与社区生活”展馆和“陶瓷与饮食文化”展馆。“陶瓷与饮食文化”展馆位于楼层西侧,“家庭与社区生活”展馆则几乎占据剩余所有空间,二楼北部为特别展览画廊(SPECIAL EXHIBITIONS GALLERY)。三楼的主题为“风格”(Style),该楼层的东西南北分别是“时尚”展馆、纺织装饰品”展馆、“土生华人珠宝”展馆和“蜡防印花”展馆。
展览陈列
常设展览
土生华人起源(ORIGINS)展馆
一楼探索的主题是“起源”,该主题意味着多重发展的起点,土生华人文化没有单一的定义,而是有多种表达方式。土生华人的文化遗产与马来—印度尼西亚文化相融合,共同促成了土生华人和土生华人社区的发展。在该展馆,游客可以了解马来—印度尼西亚的手工艺作品和物质文化,了解新加坡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移民路线。
“土生华人起源”展馆的一大亮点是数百张土生华人照片和手绘,这些肖像体现出土生华人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除了照片,该展区还播放各种视频采访,游客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土生华人文化的意义,以及受访者关于土生华人文化的思考。
饮食与盛宴(DIET \u0026 FEAST)展馆
该展馆展示了土生华人的饮食习俗,粉彩瓷器是土生华人所钟爱的餐具。该展馆对多个用餐场景进行了复原,还原出当时土生华人家庭使用的厨房、橱柜、供桌上的器皿摆设和长辈的寿宴,让游客清楚地观赏到当时根据饮食习惯制作出的各种器皿,以及土生华人的饮食习俗和用餐礼仪。
家庭与社区生活(FAMILY \u0026 COMMUNITY LIFE)展馆
2023年,翻新后的博物馆将之前的三个展馆合并为一个整体的展馆,其主题为“家”。展厅重新组合了各种家具,有些展品来自同一个家庭。新展厅主要展示过去的房屋和建筑,原本的展厅已被拆除,只保存原有的展品。
就像所有的房子一样,土生华人的房子也各不相同——从甘榜的阿塔普住宅到城市繁华中心的商店房屋,从过去的别墅到今天的HDB公寓,它们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具、陈设和其他物品。
土生华人婚礼(WEDDING)展馆
该展馆展示的是土生华人的婚姻习俗,通过衣饰、器物、家具和器物摆放的局部场景逐步呈现隆重的婚礼仪式,让游客感受土生华人婚礼文化的存在和传承。
土生华人婚礼的背后有着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和传统,早期的华人移民把这复杂的婚庆仪式带到了南洋,并在土生华人族群中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土生华人的婚礼从开始准备到正式结束要历时12天,期间包括多个复杂的流程,其中比较重大的仪式包括“纳彩”(Lap Chai)“梳头”“迎娶”以及面对家中长辈的“敬茶”(Tea Ceremony)仪式。在新加坡土生文化馆里,游客可以充分了解历时12天的婚礼过程,并通过观察婚礼仪式品味土生华人深厚的文化积淀。
婚床通常是富裕的土生华人家庭中最大的家具。一张典型的婚床,床架雕刻华丽,挂满珠饰和刺绣装饰品。蝴蝶、花朵、鱼和其他生育象征体现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 Kim Choo Kueh Chang将传统和现代设计以及刺绣技术相结合,创作了色彩缤纷的装饰品,展示传统婚床的美丽。此外,婚床下面会放置一个陶罐,里面装着香蕉、柠檬草和山药,以及三支点燃的香,这些物品象征着财富、长寿和多产。 另一种习俗在新加坡的华人中仍然很普遍,就是让一个小男孩在婚礼床上滚三次,这是一种希望头胎是男孩的祝福。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展馆
该展馆展示了土生华人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佛、道、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土生华人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供奉来寻求庇护,其中死亡和追悼仪式是最重要的祖先信仰。在这个展馆有一处还原了一个灵堂的场景,其中包括遗像、棺材、供桌及所有场景细节,让观众有参加葬礼的身临其境感。
葬礼是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也是传统民俗和信仰观念保留最多的仪式,场景式的还原展示方式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视角和内心冲击,也因此成为整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陶瓷与饮食文化(CERAMICS AND FOOD CULTURE)展馆
该展馆位于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二楼。陶瓷和饮食文化展馆呈现了土生华人的风俗、食物、语言和信仰,以及土生华人多样的饮食文化。展馆亮点包括一些精美稀有的土生华人“娘惹瓷器”,这些藏品展现了陶瓷与饮食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该展馆中放置着一个传统的长餐桌,上面陈列着价格昂贵的精致餐具。游客还可以观看与土生华人食物相关的视频进一步了解饮食文化。
蜡防印花(BATIK)展馆
该展馆位于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三楼,通过蜡染、装饰性纺织品、时装和珠宝展现“风格”主题。从19世纪中期开始,蜡染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爪哇的北部沿海城镇,蜡染出口到东南亚各地,远至北部的缅甸和东部的印度尼西亚群岛,马六甲市、槟岛和新加坡的土生华人是北海岸爪哇蜡染最热衷的穿戴者。
该展厅从制作者和佩戴者的角度展示蜡防印花的工艺和设计,参观者可以领略到土生华人的蜡染时尚以及对更多样设计的需求。
纺织装饰品(DECORATIVE TEXTILES)展馆
该展馆位于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三楼。从拖鞋到床帘,土生华人的很多刺绣品都可以当做礼物或服饰配件,也可以作为庆典中需要的的装饰纺织品,例如婚礼这种大型典礼,一些流传下来的精美纺织装饰品都与婚礼这一重要的成人仪式有关。许多重要的仪式都是在家里进行的,这表明当时的刺绣装饰品有助于将一个普通的室内空间转变为仪式和节日的象征性空间。
时尚(FASHION)展馆
该展馆位于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三楼。在“时尚”展馆中,除了标志性的Sarong Kebaya,还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时装,包括男装、鞋类、包包和配饰。这些服饰展示出多元混合的土生华人时尚文化,向游客展现了土生华人服饰几个世纪的演变历程。 其中,Nyonya Kebaya(娘惹可巴雅)是一种用轻质织物制成的透明罩衫,Sarong(纱笼)是一大段织物缝合在一起形成的宽管,是东南亚多地男女统穿的服饰。
展区展出了130多件物品,如已故的Kwa Geok Choo女士穿过的蜡染旗袍,Ivan Heng在2019年拍摄的《Emily of Emerald Hill》中穿过的纱笼Kebaya,以及大片连续剧《小娘惹》(2008)中女主角欧萱穿过的一双珠饰拖鞋,电视剧 《野米》和《娘惹艾美丽》中也有馆中展品的出镜,这些服饰突出了过去与当代服装艺术的表达方式。
土生华人珠宝(JEWELLERY)展馆
该展馆位于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三楼。在土生华人的珠宝中,许多图案和元素是从其他社区借鉴、分享或改编而来的。 土生华人珠宝展厅展示了180余件珠宝,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场合,追溯了土生华人珠宝随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展出的珠宝传家宝包括一条Chitty Melakan addigai项链、一个阿拉伯土生华人发夹和一套来自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最古老的华人土生华人家庭的装饰品。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还与当地生活品牌SUNS Singapore合作,游客可以在零售商店购买瓷器装饰、珠宝等纪念商品。
特别展览
土生华人与摄影(Peranakans and Photography)展
该展于2018年5月5日至2019年3月24日开放。“土生华人与摄影”展厅陈列了土生华人社区的早期照片,包括新加坡国家收藏中最古老的照片——一个土生华人家庭的肖像,该照片拍摄于1857年。对外展出的照片均由Amek Gambar拍摄,他的摄影作品跨越了一个世纪,追溯了摄影在东南亚的兴起、应用和发展。
娘惹刺绣(Nyonya Needlework)展
该展于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3月26日开放。此展览展示了娘惹刺绣艺术,是土生华人文化遗产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展品有窗帘和帷幔、精致的钱包,其中手帕和拖鞋都是用小珠子、丝绸和金银线精心缝制的,多用于特殊场合或作为礼物。
土生华人伟人(Great Peranakans)展
该展于2015年5月23日至2016年4月3日开放,目的为庆祝50名男女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塑造新加坡生活和文化的成就。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东南亚,许多土生华人在商业、政治和社会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先驱在艺术、文化、教育、商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新加坡先驱陈金生和前内阁部长林金三是新加坡文化和慈善领袖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生活中的100多件物品引发了对不断发展的土生华人文化和新加坡人身份的更多思考。
土生华人祭坛蜡染(Batik for Peranakan Altars)展
该展于2014年4月11日至2015年1月25日开放,色彩丰富、富有想象力的蜡染祭坛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文化,生动展示出土生华人即兴创作的能力。祭坛布被称为Tok Wi,在重要的仪式上装饰土生华人祭坛,是东南亚华人生活中重要的的仪式元素。 该展览的亮点是马修和爱丽丝·雅普捐赠给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的一组蜡染祭坛布。
从前,土生华人家庭使用中国南方制造的刺绣布料,但在20世纪初,一些家庭开始使用当地蜡染制成的布料。展览中的蜡染祭坛布产自爪哇北海岸,以中国传统符号以及来自欧洲和东南亚的设计为特色。
馆藏精品
外门(平图宝塔)Outer gates (Pintu pagar)
该展品收藏于“家庭与社区生活”展区,产自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的新加坡,由柚木和玻璃制成。传统的土生华人住宅是一种长期居住的建筑,有前门和后门,中间有通风井,用以采光和通风。Pintu Pagar(巴巴马来语中的“栅栏门”)是一种半高的外门,也是传统土生华人家庭的一个流行特征,前门可以在任何时候打开,便于通风,保证住户的安全和隐私。
博物馆藏有的这种不同寻常的Pintu Pagar在正反两面都进行了雕刻和镀金,融合了中国和欧洲的风格,装饰着狮子、花朵、松鼠和花瓶的图案,而大多数Pintu Pagar只在一面进行雕刻。弧形顶是新加坡Pintu Pagar的一大特色,对土生华人家庭来说,精雕细刻的Pintu Pagar是财富的象征。
餐具柜(Sideboard)
该展品收藏于“家庭与社区生活”展区,产自20世纪早期的马六甲,由柚木制成。陈崇礼的儿子金滩·霍(1909-1942)是网球运动和音乐的先驱,二战前是印度储备银行的代理人,这个餐具柜是他在位于新加坡基利路148号的家中使用的。
《走马春秋》
《走马春秋》收藏于“家庭与社区生活”展区,是1938年由新加坡的万文生编辑的。泰景林先生将其作为礼物赠予新加坡土生文化馆。这个译本讲述了中国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475-221年)军事家孙膑将军的故事。
万文生(死于1957年),有时使用笔名PanahPranakan,是把中国故事翻译成巴巴马来语最多产的人之一。他还参与出版巴巴马来语杂志和报纸,如《故事讲述者》和《Kabar Slalu》。
纱笼(Sarong)
纱笼收藏于“蜡防印花”展馆,产自1940年的北加浪岸,由爪哇猿人伊莱扎·范·苏伦(1863-1947)制作,原材料为棉花。伊莱扎·范将其捐赠给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苏伦搬到了北加浪岸,并于1890年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蜡染作坊。她因推广大型繁复花束的蜡染设计而受到好评,这种设计通常被称为Buketan,许多作坊的设计都受到这种工艺的影响。她还试验了化学染料,这在印度—欧洲蜡染制造中并不常见。
床罩(Bedspread)
床罩收藏于“蜡防印花”展馆,用经过蜡染工序的棉花制成,产自20世纪早期的印度尼西亚。这类纺织品上的Ambi(泪珠形状)和生命之树图案揭示了从13世纪起印度布料与东南亚贸易的紧密联系。凤凰、牡丹和胡蝶等吉祥的中国图案说明它们在土生华人婚礼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桌宴(Tok Panjang)
此套展品收藏于“陶瓷与饮食文化”展馆,来自光绪年间(1875-1908)的中国,是叶氏家族晚宴中使用的餐具。借于马里耶特收藏馆。Tok Panjang (Baba Malay,意为“长桌”)是一种中国土生华人风格的餐饮,指的是在特殊场合,如婚礼和生日在长方形长桌前举行的宴会。它是欧洲、中国和马来西亚元素的结合,通常由近亲和朋友参加,以特定场合的精致食物和甜点组成。
这套展品的特色是Kapitan Cina Yap Ah Loy家庭的晚餐规制和礼仪,其中包括十六种不同大小的盘子、碗和勺子,每一种餐具在餐桌上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作品的内外都装饰有蝴蝶和花朵的吉祥图案,代表“Yap”这个名字的字符——“葉”印在轮圈上,底座上的标记是德·龚升斯的德生公司和吉隆坡Yap Ah Lov的店名,餐具上还饰有类似蝴蝶的粉色图案以及姓氏“谭”“萧”“周”的字样。并且这是唯一一套几乎完整的可以追溯到某个特定中国土生华人家庭的餐具。
桌盖(Table Cover)
此展品收藏于“纺织装饰品”展区,产自1920年的槟岛,由棉绣花帆布和欧洲玻璃种翡翠珠构成。修复资金由法国巴黎银行基金会和法国巴黎银行新加坡分行赞助。这个珠状的盖子被用来装饰一张被称为Choon Tok的桌子。餐桌布置在韦迪娜厅,一对土生华人新娘和新郎在这里共进第一餐。桌盖封面由一百多万个小玻璃珠组成,鸟儿、昆虫和花朵映衬在红色的背景上——这是槟榔屿的一种流行的刺绣风格。
可巴雅(Kebaya)
该展品收藏于“时尚”展区,由埃德娜·郑金新(1916-1972) 于20世纪初在欧洲制作而成。这件可巴雅材质为棉布纱,上面有机制刺绣作为装饰。Lim家族为纪念Edna Chong Kim Neo将其赠送给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一件装饰着两只猫的Kebaya由土生华人Edna Chong Kim Neo制作而成,此藏品与“晨晚”(Pagi Sore)风格的蜡染裙布搭配,衣摆两侧由一条对角线分开——这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款式。
镀金项链(Addigai)
该展品收藏于“土生华人珠宝”展区,产自20世纪初的新加坡,这条Chitty Melaka Addigai周身镀金,是参考南印度的饰品制作而成。 此项链由奈特夫人赠予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带扣腰带(Belt with Buckle)
该展品收藏于“土生华人珠宝”展区,产自20世纪初的新加坡或海峡殖民地,由黄金和钻石构成。皮带扣中心的孔雀是可拆卸的,这可以方便多个工匠在制作时同时处理不同的组件。该腰带是由僧伽罗人或印度工匠制作的,他们是东南亚现代宝石镶嵌技术的先驱。他们引入了镂空(一种jour)技术,腰带的一部分被切掉剔除,以此减少所需材料的数量,这也使得珠宝更轻,可以使更多的光线穿过腰带。
列帕图尼奥肖像(Portrait of Lie Pa-toe Nio)
该展品收藏于“土生华人起源”展馆,制作于1900年的雅加达(雅加达),为拉丁银印刷(手绘)。Lie Pa-toe Nio(生于1865年),是雅加达一个著名的华人土生华人家庭的成员。她的父亲Lie Tjoe Hong是雅加达的第三任“华人市长”——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官僚机构中职位最高的华人。她穿着长及臀部的上衣(Baju Peki)和与之相配的金色刺绣裙子(Kun)。
Arumugam Supramaniam Chitty和Sivagamee的工作室照片
该展品收藏于“土生华人起源”展馆,Arumugam Supramaniam Chitty和他的妻子Sivagamee是1960年的Peranakan印第安人社区的成员。此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加坡,以明胶银印刷而成。为 Ponnosamy Kalastree先生赠予新加坡土生文化馆的礼物。
文化活动
馆内活动
游览活动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提供日常游览以及团体参观活动服务,其中包括家庭参观、社区组织参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参观活动。
家庭参观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自导式参观,提供儿童(Anak Anak)标签和活动路径,游客可以在博物馆图库中搜索专门编写的Anak Anak标签,并使用上面的问题和提示近距离观察展品。游客可以从博物馆大厅拿获取附带的活动路线小册子,用它来指导参观。游客还可以在三楼的勘探区休息,欣赏当地艺术家Duo Ripple Root的壁画。儿童可以在壁画上找出不同的土生华人图案,并在填色单空白处涂色。
无障碍组织、社会服务机构或当地社区团体的可以通过社区参观活动参观博物馆。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会为社区团体提供英语或普通话导游服务——“博物馆精彩之旅”讲解,时长为60分钟,讲解时段为周一至周日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也接受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研讨会等组织前来参观。当学校师生前来参观时,会为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课程。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常设“每日导游”活动,志愿讲解员进行讲解,持续约30—45分钟。游客可以在游客服务处登记参加公众导游,每次游览可容纳15名游客。
亚美尼亚街头派对(Armenian Street Party)
亚美尼亚共和国街头派对由新加坡土生华人协会和新加坡土生华人印第安人协会合作举办。2023年2月17日至19日,亚美尼亚共和国街头派对在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重新开放,游客可体验9个全新的土生华人画廊。
亚美尼亚共和国街头派对通常举办三天。活动期间会在亚美尼亚街主舞台举办《花样年华》表演,游客还可以参观EDEN+ELIE珠宝工作室,还包括时装和舞蹈的特别表演,品尝马侃市场的食物以及工艺研讨会等活动。
过滤生活周末节(FilterLife Weekend Festival)
“过滤生活”周末节为期两天,游客可以在周末节中制作手工艺、观看表演、参观画廊,还可以在复古照相馆装扮并拍照,拍摄的照片会使用一种老式手工调色的“Photoshop”技术。
文创产品
书籍
《纱笼·可巴雅》的作者为Peter Lee,这本书追溯了土生华人妇女服装的历史,主要介绍了纱笼、可巴雅和Baju Panjang。书中配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以及私人收藏的纱笼和可巴雅的美丽图像,对土生华人服饰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娘惹刺绣:土生华人世界的刺绣和珠饰》由Cheah Hwei-Fen编写,该书研究了刺绣、金线、蕾丝和抽纱刺绣技术,并配合2017年在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书中还记录了许多跨文化的内容,比如金色刺绣不仅来自欧洲军用织锦,还来自中国古代用金线包裹纸张的技术。
其他文创
儿童游客可以在博物馆图库中搜索专门编写的Anak Anak标签(Anak Anak Labels),并使用上面的问题和提示近距离观察展品。游客还可以在三楼的勘探区欣赏当地艺术家Duo Ripple Root的壁画,儿童可以在壁画上找出不同的土生华人图案,并在填色单空白处涂色。
相关文化
“Peranakans”源自马来语,土生华人在马来语中称为“Peranakan”,指15世纪初期中国移民在东南亚与当地妇女结婚生育的后代,其中男性叫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土生华人”是一个形容词,意为“生而有之”,也可用于地点、种族或其他因素。例如,一个可能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意思是“出生在新加坡”。“土生华人”这个词指的是在本地出生,但从其他地方继承了传统的人——一种文化的混合体。 土生华人的共同特征是祖先文化——中国、印度、阿拉伯、欧洲和其他文化——与马来—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本土文化的融合,包括中国土生华人、切蒂马六甲人或土生印度人,以及贾维和阿拉伯土生华人。
土生华人文化是新加坡独有的文化遗产,这种族群文化综合了华、巫、印文化,并有着融会贯通的特点,其文化精髓值得多元种族的新加坡从中借鉴学习。土生文化作为东南亚地区混合文化(hybrid culture)的社群,又因父系族裔的不同,分成各自的社群,如峇峇与娘惹(土生华人)、“Jawi Peranakans”(印度穆斯林后裔)、“Chitty Melaka”(印度教商人后裔)等。土生华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混合文化,是由新加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独特塑造的,所以博物馆可以将这种混合文化定位为当今新加坡多种族特征的代表。
重要事件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从2019年4月1日起因为维修暂时关闭,经过近四年的翻新于2023年2月17日重新向公众开放。改造后的展览空间增加了25%,可以展示土生华人家庭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方面。新空间还包括在邻近大楼的四个商铺中建造的土生华人主题餐馆和商店。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经过近四年的翻修,于2023年2月份重新对外开放,因此博物馆需要一个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品牌标志,以帮助观众重新思考“土生华人”的含义。同年,新加坡土生文化馆启用了新的品牌核心理念——“Chelop”(在峇峇马来语中意为“沉浸其中”),此概念代表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种文化中的决心。设计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博物馆藏有的800多件文物、文件和口述历史,深入挖掘峇峇文化的手工艺(瓷砖、装饰)和创作(食物、纺织品)。为了赋予土生华人文化夸张的艺术形式,博物馆标志中的“P”字形变成了牡丹花,国色天香既作为社群多样性的象征,也作为所有品牌接触点的图形标识符。
参考资料
ABOUT PERANAKAN MUSEUM.Peranakan Museum.2023-07-01
新加坡拟将亚洲文明博物馆改为土生华人博物馆.中国新闻网.2023-07-01
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新加坡旅游局.2023-06-28
Peranakan Museum.Friens of the Museuns.2023-07-05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网易.2023-07-01
【漫游狮城】揭秘这座移民城市的"土著": 土生文化馆.人民日报海外网.2023-07-01
VISITING AS A GROUP.Peranakan Museum .2023-06-30
Armenian Street Party: Peranakan Museum Reopens!.Peranakan Museum.2023-07-01
#FilterLife Weekend Festival.Peranakan Museum .2023-07-01
MUSEUM MAP.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ORIGINS.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翻新重开,打卡全新娘惹展品,限时免费街头派对.新加坡眼.2023-07-05
立足亚洲,展示亚洲多元文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收藏与展览体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2023-07-26
FAMILY AND COMMUNITY LIFE.Peranakan Museum.2023-06-28
Staging a Peranakan Wedding Bed.Peranakan Museum.2023-07-21
An Chng: Blessing of the Wedding Bed.Peranakan Museum.2023-07-21
CERAMICS AND FOOD CULTURE.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BATIK.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DECORATIVE TEXTILES.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FASHION.Peranakan Museum.2023-06-29
Singapore, Sarong Kebaya and Style: Peranakan Fashion.新加坡国家遗产局.2023-07-05
JEWELLERY.Peranakan Museum .2023-06-29
The Peranakan Museum Is Just 7 Mins From City Hall MRT With New Galleries You Can See For Free .THESMARTLOCAL.2023-07-05
Exhibition.Peranakan Museum .2023-07-01
Amek Gambar: Peranakans and Photography.Peranakan Museum .2023-07-01
Great Peranakans: Fifty Remarkable Lives.Peranakan Museum .2023-07-01
Peranakan Museum .新加坡国家遗产局.2023-07-05
Auspicious Designs: Batik for Peranakan Altars.Peranakan Museum.2023-07-01
FAMILY VISITS.Peranakan Museum .2023-06-30
ACCESS AND COMMUNITY VISITS.Peranakan Museum .2023-06-30
SCHOOL AND EDUCATOR VISITS.Peranakan Museum .2023-06-30
Daily Guided Tours at Peranakan Museum.Peranakan Museum.2023-06-30
Programmes.Peranakan Museum .2023-07-01
PUBLICATIONS.Peranakan Museum.2023-07-01
华人的专属记忆,先辈的文化之魂——华人博物馆.华人会.2023-07-05
ABOUT THE PERANAKANS.Peranakan Museum.2023-07-01
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启用全新视觉标志LOGO设计.搜狐网.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