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老鹰

老鹰

老鹰,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形类鸟,包括鸢、鵟、鹞和雕等。狭义的老鹰指鹰属鸟类,包括苍鹰雀鹰等,本词条特指分类学上的鹰形目鹰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ccipitridae)鸟类,包括67个属,254个种。老鹰翼展50-300厘米,体长25-150厘米,体重0.08-12.5千克,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在大多数物种中,雌性雄性大。老鹰的羽色与它们所处环境常融为一体,一般是棕色、黑色或灰色,并带有一些条纹。一些老鹰的羽毛颜色表现出性二态性,雄性通常比雌性颜色更鲜艳。

老鹰遍布世界各地,栖息在所有主要类型的栖息地,包括冻原、沙漠、林地以及一些城市地区等。大多数老鹰为肉食性动物,猎物包括鸟类、哺乳动物、腐肉等,有些老鹰会吃水果,少数老鹰吃动物和人类的排泄物。大部分老鹰独居,偶尔群居。大多数老鹰的平均寿命为1-2年。

老鹰全球种群数量难以准确评估,但总体数量正在下降。狗牙根鵟(Bermuteo avivorus)已灭绝。2021年,鹰科中有54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12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剩余42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4年,鹰科中有2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3种老鹰列为极危(CR)、20种列为濒危(EN)、23种被列为易危(VU)、28种被列为近危(NT)。在古代,老鹰常与太阳、天空或神明联系在一起,具有神灵的特点。在军事与政治中,以老鹰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作为国徽图案的国家有近30 个。在宗教、艺术、寓言中,鹰是活力、再生的象征。

起源演化

老鹰的进化历史知之甚少。它第一个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3000-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早期,主要来自3500万年前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在法国的化石,以及南美洲渐新世早期的化石。这些鸟外形与秃鹫很像,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大陆,但与今天的秃没有系统发育层面的联系。在中新世,老鹰在在旧世界和新世界时期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

命名与分类

老鹰是鹰形目鹰科鸟类,1824年,爱尔兰动物学家尼古拉斯·艾尔沃德·维戈尔斯(Nicholas Aylward Vigors)描述了鹰科。鹰科包括众多猛禽,是最大的鸟科之一,也是鹰形目中最大的科。2023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鹰科包括67个属,254个种。但基于201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脊椎动物博物馆明德尔(Mindell)等人、2020年德国鲁普雷希特-卡尔斯大学迈克尔温克(Michael Wink)等人以及2021年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桑斯特(Sangster)等人的系统发育研究,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13.1版将鹰科划分为70个属,255个物种。

特征

形态特征

老鹰翼展50-300厘米,体长25-150厘米,体重0.08-12.5千克,在体型上具有高度多样性。例如珠鸢(Gampsonyx swainsonii)体长25厘米,重约80-100克,侏儒鹰(Accipiter superciliosus)、红腿雀鹰(Accipiter erythropus)以及非洲小雀鹰(Accipiter minullus)体重在75-100克。而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与猛雕(Polemaetus bellicosus)体重为4-6千克美洲角雕(Harpia harpyja)与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重达7-9千克。一些小型猛禽翼展不到50厘米,高山秃鹫兀鹫属 hinalayensis)的最大翼展超过3米。此外,老鹰性别大小二态性相反,雌性雄性大,而在其他鸟类中,多为雄性体型较大。针对此差异有多种理论,但无可争论的一点是一个物种越具有攻击性和捕食性,并且它吃的鸟类越多,性大小二态性就越大。例如雌性雀鹰(Accipiter nisus)的体重可能是雄性的两倍,但在主要以啮齿动物或蛇为食的鹰科物种中,差异不明显。在以腐肉为食的旧大陆东方白背秃鹰和以蜗牛为食的鸢中,基本没有差异。一些鹰科鸟类的羽毛颜色也表现出性二态性,雄性通常比雌性颜色更鲜艳。

老鹰眼睛很大,虹膜通常是黄色的,有时是橙色的,甚至是红色的,雄鸟的虹膜比雌鸟深一些,幼鸟的虹膜通常较浅。大多数物种的眼睛被眉弓遮盖,因此面部显得“凶悍”。喙强健,尖端呈钩状,用于撕裂和拉扯肉、皮或羽毛。上喙左右两侧有弧状突,嘴基被有蜡膜,通常颜色鲜艳,鼻孔位于蜡膜上。翅膀宽阔,善于飞翔。腿强壮,脚趾强健而粗壮,极有力。趾具锐利而钩曲的爪,很锋利。尾巴包括方形、圆形、楔形以及叉形等。

老鹰的羽色与它们所处环境常融为一体,一般是棕色、黑色或灰色,并带有一些条纹。大多数鸟的下半身比上半身颜色更浅,翅膀下部和尾羽有条纹,这种图案可能会使它们不易被猎物发现。尾羽除虎头海雕为14枚外,其他均为2枚。老鹰第一年的羽毛通常与成羽有很大不同,大多数幼鸟的上半身是棕色的,胸部有时带有斑点,下半身颜色较浅,带有褐色条纹。翅膀与尾羽通常也比成鸟大(更宽或更长),可能有助于幼鸟飞行。鹰科动物每年换羽一次,大部分老鹰在第一年后长出成年羽毛。

老鹰的身体特征反映了对其栖息地、觅食方式和猎物的适应。例如,栖息在森林中的老鹰通常有较短的翅膀和长尾巴,它们机动性较好。生活在开阔栖息地并通过翱翔捕食的老鹰,通常有长而宽的翅膀和短尾巴,使其能够轻松地远距离翱翔。许多翱翔的老鹰有“手指”,这是长长的外部初级羽毛,可以减少翅膀的阻力,使得低速飞行时不会失速。秃鹫的头部几乎没有羽毛,以免在插入猎物时沾染血液。白腹鹞的头部会钻入腐烂的木头和附生植物,它门的面部羽毛也很少。蜜鵟以黄蜂为食,它的身体覆盖着鳞片状的羽毛,保护其免受黄蜂的叮咬。在杀死蛇的鹰科物种中,其跗骨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鳞片,保护它们免受蛇的侵害。

生理特征

老鹰的视觉很敏锐,它们依赖视觉狩猎。一些大型鹰科动物,例如楔尾雕(Aquila audax),其视力是普通人类的两倍多。它们有两个提供双眼视觉和用于运动和距离判断的“鹰眼”。眼睛呈管状,不能在眼窝内大幅度的移动,所以它们必须通过转动头部来引导视线,可以横向转动180度,也可以倒置。鹰科拥有所有鸟类中最大的栉膜,可以更好地感知形状。夜视能力与感知颜色的能力不是很发达。此外,它们的老鹰具有敏锐的听力,例如鹞鹰。嗅觉较差,即使是秃鹰也无法通过嗅觉发现隐藏的尸体,虽然具有功能性的嗅觉系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老鹰遍布世界各地,例如鹰属(Accipiter)与鹞属(Circus),它们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陆和大多数海洋岛屿。

栖息环境

除了最极端、没有生命的栖息地,例如最北端的北极冻原最高山的雪线以上和最干旱的沙漠中心,老鹰栖息在所有主要类型的栖息地,包括苔原、高山草甸、草原、沙漠、海岸、雨林、林地、农业、郊区以及一些城市地区等。在森林与林地中发现的鹰科物种数量最多,而沙漠草原和苔原等通常有一两个物种。老鹰栖息于大多数平均海拔,从海平面、沿海地区至山顶。老鹰对它们出生的繁殖地点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度,通常定居在同一地区或距离它100千米以内。许多鹰科鸟类在繁殖和越冬栖息地之间迁移,南迁越冬的物种通常会选择与其繁殖栖息地结构相似的越冬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老鹰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鸟类、哺乳动物(蝙蝠、羔羊等)、爬行纲(蜥蜴、蛇等)、两栖纲、鱼类和多种无脊椎动物。例如,黑鸡鵟(Buteogallus anthracinus)的猎物包括鸟类、鱼类、小龙虾和水生昆虫等,鹰属(Accipiter)主要捕食鸟类。腐肉也是肉食性鹰科鸟类的食物之一,例如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主要吃骨髓。有些老鹰会吃水果,包括油棕(Elaeis guineensis)的果实,例如棕榈鹫(Gypohierax angolensis)。少数老鹰吃动物和人类的排泄物,例如白兀鹫(Neophron percnopterus)和巾冠兀鹫(Necrosyrtes monachus)。老鹰通常是投机取巧的捕食者,会吃掉数量最多、最容易接近且最容易捕获的猎物。个别物种可能捕食某一类猎物,鹗捕食鱼类,蜗鸢(Rostrhamus sociabilis)捕食苹果螺(Pomacea paludosa)。

老鹰最常见的狩猎方法是栖枝狩猎(perch-hunting),能量需求低,可以发现不显眼的猎物并避免被猎物发现。在开阔栖息地盘旋和翱翔是是翅膀较大的鹰科鸟类所采用的捕猎技术,东方白背秃鹰也通过缓慢的翱翔进行捕猎,利用其出色的视力定位猎物,同时观察其他翱翔的秃鹰,以防它们找到猎物。有些鹰科鸟类使用伏击狩猎;例如鹰属鸟类,它们在栖息地之间短途飞行,在半隐蔽的地方停留一分钟或更长时间以寻找移动的猎物。捕食昆虫与蝙蝠的老鹰多采用主动飞行。此外,多数老鹰使用一种称为“屈伸”(stooping)的方式来惊吓猎物,在高空翱翔之后,它们收起翅膀,向猎物扑去,在最后一秒,鹰摆动它的脚转向猎物。一些鹰科鸟类可能会使用自己的拟态颜色接近猎物。例如斑尾鵟(Buteo albonotatus)的羽毛看起来与红头美洲鹫(Cathartes aura)相似,它们通过在羽毛和飞行方式上模仿红头美洲鹫,能够接近猎物而不被红头美洲鹫的猎物注意到。一旦捕捉到猎物,鹰科动物就会用爪子反复刺穿进而杀死猎物,将猎物被整个吞下或用锋利的钩状喙将其撕成碎片,如果吞咽了毛皮、羽毛等难以消化的材料,会以颗粒形式反刍。如果猎物没有被完全吃掉,尤其是在繁殖季节,猎物可能会被存起来以后再食用。

鹰科动物(非圈养)每天必须摄取占其体重10%至25%的猎物。猎物越小,狩猎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例如斯温氏鵟(Buteo swainsoni),每日须花几个小时觅食,而体型相似的苍鹰可能三至四天捕食一只大型猎物,因此它们可能会花更少的时间觅食。

社群行为

大多数老鹰是独居的,偶尔群居。有的老鹰在迁徙期间形成群体,一旦到达冬季栖息地,通常会分散并独立,例如巨翅鵟(Buteo platypterus)。有的老鹰通常独居,在冬季觅食地群居,例如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和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有时多达1000只鸟。有些老鹰永久群居,既共同繁殖又共同觅食,通常聚集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地方,例如斯温氏鵟(Buteo swainsoni)。

飞行行为

老鹰的飞行性能,由它的翼载所决定。鹰科物种越重,它们早上起飞的时间越晚,停止飞行的时间越早。老鹰在翅膀半闭的情况下,从某个高度俯冲时速度达到100-200千米/小时,据说一些俯身捕食的老鹰其飞行速度可达到300千米/小时。此外,部分秃鹰和蛇鹰擅长通过悬停飞行在开阔地区捕食,能够更仔细地扫描地面以寻找不显眼的猎物,秃鹰下降至猎物的速度可达90千米/小时或更高。

迁徙行为

鹰科大多数物种都是候鸟,每年在不重叠的南部越冬地和北部繁殖地之间迁徙;少数物种为留鸟;有些物种,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种群为候鸟。秋季迁徙通常发生在8月中旬至11月之间,春季迁徙一般发生在2月至6月之间。几乎所有福特猛禽都在白天迁徙,使他们能够利用天气,例如热上升气流和风。大多数老鹰避免在大片水域上方迁徙,因为水域上方热上升气流较微弱,因此它们倾向于跟随地理特征例如山脊和半岛迁徙。少量老鹰通过扑翼飞行与热气流迁徙,不太依赖热上升气流,因此迁徙路线更宽阔,更容易穿越水域。

节律行为

大多数老鹰在白天活跃,少数物种在其它时间活跃。例如食蝠鸢(Machaerhamphus alcinus)在黄昏时分捕猎,纹翅鸢(Elanus scriptus)则在夜间捕食,有时秃鹰会在夜晚以尸体为食。在北方,相比于夏季,老鹰在冬季往往会更多地利用日照时间,并且更专注于狩猎。

领地行为

许多雄性老鹰会在领地上空进行下潜飞行表演,以宣告该领地被占领。有些成对的老鹰会一起表演。例如,成对的红尾𫛭鹰(Buteo jamaicensis)有时会在将入侵者赶出领地后一起滑翔。如果入侵者进入领地,老鹰会通过抬起羽冠或头部羽毛、向前伸展头颈部或张开翅膀以及鸣叫等方式阻止入侵。

防御行为

老鹰的卵和早成雏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亲鸟可能通过用植物装饰来伪装巢穴,雌鸟守卫巢穴,在入侵者接近巢穴时,它会小心翼翼地飞走,离开巢穴后发出响亮的警报声,或攻击入侵者将其赶走。雏鸟在很小日龄便出现逃避捕食的行为,当它们发现捕食者时,要么躺在巢穴中保持静止不动,要么仰卧并用爪子攻击捕食者。

鸣唱行为

通常老鹰鸣叫与繁殖、领土防御等有关,通常只在繁殖季节听到叫声,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很少听到叫声。老鹰鸣声多样,有的似尖叫声、口哨声、尖叫声或咯咯声等。例如栗鸢属(Haliastur)鸟类发出各种响亮的口哨声,甚至颤音的叫声,通常比其他猛禽更响亮。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栖息在温带地区的老鹰,在春季开始繁殖,栖息在热带地区的老鹰在旱季开始繁殖,在天气难以预测的地区,老鹰可能会全年繁殖。大多数老鹰是“一夫一妻制”,整个繁殖季节都与伴侣在一起,通常终生配对,只有在丢失原先伴侣的情况下才会寻找新的伴侣。在少数鹰科物种中,表现为“一夫多妻制”,一只雄鸟与多只雌鸟交配,并帮助多只雌鸟抚养后代,例如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与白尾鹞(Circus cyaneus);也有少数鹰科物种表现为“一妻多夫制”,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鵟(Buteo galapagoensis)与黑胸钩嘴鸢(Hamirostra melanosternon)。鹰科动物在一岁到九岁之间达到性成熟。通常小型物种在第一年性成熟,而大型物种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性成熟。

雄鸟的求偶行为包括将食物和巢穴材料带给雌性,以及在领地或巢穴上空进行飞行展示,例如金雕(Aquila chrysaetos)与鵟属鸟类,它们飞上天空,随后收起翅膀向下坠落几秒后加速向地面俯冲,然后打开翅膀向上飞并重复这个过程,某些物种的雄鸟和雌鸟会一起飞行展示。雌鸟摆出特定的姿势邀请雄性交配,例如低头、垂下翅膀、蹲伏或炫耀显眼的尾上或尾下覆羽。老鹰交配发生在产卵之前以及产卵期间,在此时期,可能会发生数百次交配。

筑巢

所有鹰科鸟类都筑巢,筑巢工作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筑巢时间1-2周,热带地区的筑巢时间往往比温带地区的时间长。筑巢地点多种多样,每个鹰科物种有自己的偏好,大部分筑巢于树上,秃鹰喜欢筑巢在洞穴或悬崖壁,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则筑巢在地面。雄鸟将大部分筑巢材料带给雌鸟,筑巢材料通常是坚固的树枝、枯叶、草等,巢内有较细软的材料。东方白背秃鹰有重复使用旧巢的习惯,有时长达几十年。已知最大的树巢由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筑造,深6.1米,宽2.9米,重约3吨。

产卵与孵化

老鹰窝卵数1-9枚,通常不超过6个,每2-5天产一枚卵。较大的鹰科物种通常产下1-2枚卵,而较小的物种通常产下3-6枚卵。卵呈圆形椭圆形,底色主要为白色,通常带有蓝色或绿色调,通常带有棕色、红色或灰色。

孵化从第1枚或第2枚卵开始。老鹰孵化期28-60天,因物种而异,例如鹞鹰为28-38天,苍鹰为35-38天,秃鹰需要52-60天。在大多数物种中,孵育工作由雌鸟与雄鸟共同承担。对于鹰属鸟类和鹞鹰,由雌鸟单独孵化。

育雏

雏鸟晚成性,雏鸟期通常28-148天,因物种而异,例如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短趾雕(Circaetus gallicus)为77天,黑雕(Aquila verreauxii)为98天,热带大雕(Harpia harpyja)为105-148天。在此期间,大多数鹰科物种的雄鸟承担觅食工作,并将食物带回巢穴;雌鸟通常将食物撕成碎片喂养雏鸟,如果雏鸟试图吞下太大的食物,它会用嘴巴收回并吞。雌鸟通常呆在巢穴或巢穴附近,以保护幼崽免受捕食者和极端天气的侵害。当雏鸟长出体羽并能有效调节体温时,它们便远离巢区开始觅食。

生长发育

早成雏出生时眼睛已睁开,从出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就能够抬头。身体有一层绒毛,很快会长出更多的绒毛,几周后开始长出针状羽毛。大多数雏鸟都有亮白色的绒毛,但鹗、食螺鸢与和栗翅鹰(Parabuteo unicinctus)颜色较暗。在雏鸟期后三分之一阶段,雏鸟先长出翅膀、尾巴的正羽,而后身体其它部位的羽毛很快长出来。它们不再需要父母的保护,它们变得越来越活跃,常常会拍打翅膀,开始自己觅食。雏鸟第一次离巢时,会跳到附近的树枝上,拍打着翅膀,在栖息处和巢穴之间来回跳跃,逐渐增加他们飞行的距离,直到雏鸟可以短距离飞行至附近的栖息地。即使幼鸟会飞,它们也会继续返回巢穴在亲鸟那里获取食物。

寿命

大多数老鹰的平均寿命为1-2年,一些大型物种的寿命可能会更长。已知寿命最长的老鹰活到了38岁。在圈养的老鹰中,金雕寿命超过5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鹰科鸟类准确的全球种群数量难以评估,但总体数量正在下降。2021年,毛脚鵟食虫类:Buteo lagopus)数量约为35-80万只;白腹隼雕(Aquila fasciata)、西班牙帝雕(Aquila adalberti)数量约为1000多只;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数量约为1675-6700只。狗牙根鵟(Bermuteo avivorus)已灭绝。

截至2023年,鹰科中有2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5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例如白腹隼雕(Aquila fasciata)、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等;2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上升,例如红尾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uteo jamaicensis)、西班牙帝雕(Aquila adalberti)等;65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例如毛脚鵟食虫类:Buteo lagopus)。

致危因素

老鹰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丧失。此外,巢穴干扰(包括越野车辆、攀岩和滑翔等娱乐活动、飞机和军事演习、林业活动等)、机氯杀虫剂的毒害、射杀、重金属中毒等因素也导致老鹰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2021年,鹰科中有54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12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剩余42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西班牙帝雕(Aquila adalberii)、白肩雕(Aquila heliaca)、古巴钩嘴鸢(Chondrohierax wilsonii)、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角雕(Harpia harpyja)与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CITES Appendix I)。

截至2023年,鹰科中有2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3种老鹰列为极危(CR)、20种列为濒危(EN)、23种被列为易危(VU)、28种被列为近危。

极危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名录:

保护措施

老鹰受到《1918年候鸟条约法》(Migratory 鸟纲 Treaty Act of 1918)的保护。在法国,每年春季约有近1300名志愿者照看1800多个受威胁的老鹰巢穴,防止人为干扰,偶尔也会提供安全的人工巢穴。苏格兰重建白尾海雕红鸢(Milvus milvus)的繁殖种群拉丁美洲政府、伐木公司以及当地居民合作实施“美洲角雕保护计划”(Harpy Eagle Conservation Program),保护美洲角雕(Harpia harpyja)的繁殖栖息地。此外,穆罕默德·本·扎耶德物种保护基金(MBZ)致力于部分老鹰的保护工作,例如,自2013年以来MBZ一直致力于坦桑尼亚头巾兀鹫(Necrosyrtes monachus)的保护工作;2021年,在古巴东部地区对古巴鹰(Accipiter gundlachi)进行调查,制定保护管理计划并推荐给当地管理人员。

相关文化

在古代,老鹰常与太阳、天空或天神联系在一起,具有神灵的特点。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主神审斯,鹰是它最突出的象征。埃及神话中的苍天神何露斯,鹰首人身。因此许多地方把它与古埃及历代法老的神圣性联系起来,崇拜鹰就是尊崇法老,象征尊严。

在军事与政治中,古罗马时期,罗马人把老作为帝国的象征。后来,统一奥地利匈牙利哈布斯堡家族选择了双头鹰作为皇室的象征。以老鹰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作为国徽图案的国家有近30 个,例如俄罗斯联邦在苏联解体之后,选择将象征着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刻在了国徽上。美国于1782 年将鹰科鸟类白头海雕选为美国国鸟。

在宗教、艺术、寓言中,老鹰是活力、再生的象征。在印度教中,太阳之鹰象征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坐骑火赤鸟。基督教中,鹰象征是升天,也是福音传教士约翰的化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寓言中,鹰是五感官中的视觉和七大罪恶之傲慢的象征。在中国,老鹰纳西土话称“格姆”或“干姆”,因鹰能伏蛇,古代纳西氏族宗教祭司装扮成老鹰,调解人与图腾和次生图腾间的纠纷,故为纳西族的守护神。

参考资料

Accipitridae.ITIS.2023-06-26

Accipitridae - Family.IUCN.2024-09-05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6-2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06-26

..2023-06-25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Feeding Habits of the Palm-Nut Vulture Gypoheerax.IBIS.2023-06-25

Bermuda Hawk.IUCN.2023-06-26

Atiny,long.NCBI.2023-06-25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5

Raptor Vision.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2023-06-25

Olfaction in raptors.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23-06-25

..2023-06-26

..2023-06-26

Rough-legged Buzzard.IUCN.2023-06-26

Bonelli's Eagle.IUCN.2023-06-26

Bearded Vulture.IUCN.2023-06-26

Red-tailed Hawk.IUCN.2023-06-26

Spanish Imperial Eagle.IUCN.2023-06-26

General Provisions; Revised List of Migratory Birds.federal register.2023-06-26

A Visual History of EarthMatters.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gins.2023-06-26

African white-backed vulture (Gyps africanus).speciesconservation.2023-07-26

Gundlach's Hawk (Accipiter gundlachi).speciesconservation.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