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蟹(英文名:crab),是软甲纲十足目下短尾次目(Brachyura)节肢动物门的统称,别名螃蟹,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截止到2023年8月17日,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数据蟹类共有171个科、2137个属、9735个物种。蟹类的体型是甲壳亚门中最为多样化的一类,最大的甘氏巨蟹头胸甲宽度40cm,重达19kg,小如豆形豆蟹头胸甲宽度仅为2.1~18mm,可寄生在蚌类之中。蟹类的身体形态特点明显,头部长有两对触角、其身体外部覆盖着有硬壳的外骨骼、身体两侧分布着若干对步足和一对强大的螯足,用于行动和捕食。许多蟹类物种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大部分为雄性更大,但隐螯蟹总科中,则是雌性更大,雄性矮小。
蟹类的生态和活动多样,可栖息在各种生态系统,如海洋的海岸线,近海和深海;以及淡水河流和沼泽地带,甚至山丘上都有蟹类的踪影。蟹类的食性也多种多样,有些为肉食,有些为腐食,更有些以植食或杂食为生。
人类对蟹类的利用包括食用、药用以及科研等方面。许多蟹类物种因其美味而成为重要的渔业资源。此外,蟹类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用于了解动物进化、行为和生态系统功能。欧洲文化中,蟹具有许多隐喻。黄道十二宫中的第四宫巨蟹座,是因蟹类而得名;在基督教的象征体系中,蟹代表着“摆脱人性固有的罪恶”,以及从坟墓束缚中获得重生的象征。中国古代文化中,寄居蟹作为赏玩宠物流行于清代广东省妇女中间,且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与蟹相关的手工艺品。因中国人喜食蟹,在中国众多地区秋冬季节会举办螃蟹节。
起源演化
蟹类是进化上最成功的十足动物群之一,拥有9735个物种和巨大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最早可确证的蟹类化石出现在早侏罗纪时期,其中最古老的蟹化石来自英国普里恩斯巴奇(Pliensbachian)早期的Eocarcinus(尚无确凿中文名)。这个化石很可能代表了一个原始的支系,因为它缺乏定义现代蟹类的几个关键形态特征。
晚侏罗世时,随着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扩张,蟹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和辐射。到了侏罗纪末期,伴随着珊瑚礁的崩溃,蟹类的多样性急剧减少。由于大多数侏罗纪时期的蟹类化石只保留了背部(身体的上半部分)的甲壳亚门,因此很难确定这些化石之间的亲缘关系。但目前出土的早白垩世和中白垩世的许多蟹类化石则保留了更多腹部部分的信息,从这些化石的研究成果看,随着白垩纪的来临,蟹类的多样性又逐渐增加,并逐步演化出了现代蟹类所具备的众多关键特征,如扁平而宽阔的甲壳、宽大的胸骨,以及缺乏大部分肌肉的下腹部和折叠的腹节等。胸腹的减小和腹部的折叠意味着其主要功能不再是游泳或“摆尾逃避反应”,而是仅限于保护生殖器官,并作为雌性的卵发育的育儿袋。这些特征被称为“蟹化”(carcinization),又叫“短尾化”,使得蟹类能够在白垩纪的生态环境中长期存续和繁衍,最终在该时期结束时成为主要的十足目类群。
命名与分类
1758年,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一书中,将所有短尾类蟹(brachyuran crabs),以及许多其他甲壳亚门都归入一个属——亚属短尾属(Brachyurus)。1802年,拉特雷(LATREILLE)首次将该属正式定义为一个离散的高级群体和一个主要组。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科克(ALCOCK)在蟹类分类中引入了超物种分类群的概念,这一方法被后续的研究者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新的分类群不断被描述,关于蟹类的系统分类变得越发复杂。
蟹类在甲壳动物中展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截止到2023年8月17日,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中,蟹类家族包括171科,共计9735个物种。但关于蟹类的进一步分类,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1977年,法国研究人员吉诺特(Guinot)曾根据短尾下目雌雄个体生殖孔的着生位置对蟹类进行分类,此方法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被多数科学家采用或引用,有观点将其看作蟹类动物的现代分类参照标准之一。
根据吉诺特的分类标准,短尾下目下分为三个派:肢孔派(Podotremata)、异孔派(Heterotremata)和胸孔派(胸孔亚派),每个派下又细分有不同的总科。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吉诺特的分类方法基本涵盖了蟹类种群,但其中关于肢孔派是否为单系以及异孔派和胸孔派的相互关系仍存争议。该分类标准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特征
形态特征
蟹类的体型是甲壳类动物中最为多样化的一类。它们的大小范围非常广泛:蜘蛛蟹科(Inachidae)的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是已知最大的蟹,雄性钳子跨度可达3.8m,头胸甲宽度40cm,重达19kg;已知第二大的蟹是哲蟹科(Menippidae)的巨大拟滨蟹(Pseudocarcinus gigas),其头胸甲宽度46cm,重达14.5kg,虽整体上略小于甘氏巨螯蟹,但其巨大的钳子与成年人的前臂长度相等,是已知所有蟹中钳子长度最长的;而豆蟹科(Pinnotheridae)的豆形豆蟹(Pinnotheres pisum)头胸甲宽度仅为2.1~18mm,身体非常小,可寄生在蚌类(瓣鳃纲)之中。许多蟹类物种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大部分为雄性更大,拥有特殊或增大的结构。但在一些群体中,如隐螯蟹总科(Cryptochiroidea)中,则是雌性更大,雄性矮小。
蟹类身体整体可分为三部分:头胸部、腹部和附肢。其特点为头胸部功能发达、腹部功能极为退化,各部附着有形态功能各异的附肢。蟹类的身体和步足可以光滑无毛,也可以具有不同程度的颗粒状或疣状结构,还可能武装着各种保护性刺。
头胸部
蟹的头胸部很发达,背面包覆有坚硬的甲壳亚门,称为头胸甲,蟹的头胸甲形态大小随种类而异,包括圆形、四边形、梨形、五边形、六边形或梯形,以及椭圆形到矩形。如关公蟹科(Dorippidae)的头胸甲呈长方形;裂隐蟹(Merocryptus lambriformis)的头胸甲呈三角形;玉蟹(Leucosia)的头胸甲呈圆形等。头胸甲表面凹凸不平,分若干区域。这些区域恰与蟹类的内脏器官相对应,共包括额区、眼窝眶区、胃区、心区、肠区、肝区、鳃区、颊区、口前板和口腔等。
蟹的眼睛隐藏在额两侧的眼窝中,为复眼,复眼下有两节眼柄,首节短末节长。因此蟹类眼睛的活动范围很大,可竖立也可横卧。
腹部
蟹类的腹部扁平,肌肉退化,折叠于头胸部腹面,位于胸部腹甲的中央。通常分七节,覆盖在整个胸部腹甲上,但也有部分物种的中部数节愈合,雄性的腹部通常为三角形,雌性的腹部则为宽圆形。
附肢
蟹类的附肢功能众多,除第一头节外,每一节都有一对附肢。
头部的附肢为触角和口腔内部的口器,用于调节身体平衡、排泄以及咀嚼进食。胸部有着三对颚足和五对螯足、步足。颚足为摄食的辅助器官;螯足即蟹钳,是特化的步足,用于攻防以及捕食之能。蟹类的螯足可以巨大有力,也可以异常小巧精致。雄性的螯足相对于雌性较为宽大,除了防御和格斗外,雄性的螯足也用于吸引异性。步足的主要功能为爬行和游泳。蟹类的第2~5对步足极具多样化特点,有的物种长而细,有点类似支柱;有的物种宽而扁平,适合快速奔跑;还有的物种进化出能够牢牢抓住珊瑚枝干的形态。最后一对步足可能呈现为退化,仅有小丝状附肢或氧化镁,或者弯曲覆盖在背甲上,用于抓住海绵或其他物体,以实现伪装。
蟹类腹部的附肢已近退化,无法游泳。雌性和雄性蟹类的腹部附肢均与生殖有关。雄性有两对,大多数雌性有四对,唯有较为原始的绵蟹科(Dromiidae)雌性保留着五对附肢。
内部特征
蟹类的内部构造,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等。
蟹类的消化系统可分为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前肠包括上、下唇之间的口、食道、胃,中肠很短,在胃的后面,后肠为中肠后至肛门的部分。头胸甲腹面前方的凹陷是蟹的口腔,形状有尖形和方形两种。口腔内部有着摄食的口器,口器附有附肢,用以咀嚼进食和呼吸。肝脏位于胃和中肠的两侧,后肠背面有1条直肠腺,后肠贯串整个腹部,肛门开口于尾节上。
蟹类用鳃进行气体交换。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室内,水由头胸甲与步足之间的入鳃孔进入鳃室,从口器部分附肢基部两侧的出鳃孔流出。按鳃着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四种。绵蟹派蟹类的鳃数很多,有8~20对,玉蟹科和馒头蟹科(Porcellanida)的鳃数较少,一般为6~9对。蟹类的腮除绵蟹为丝状腮外,极大多数为叶状腮。
蟹类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和血窦;心脏有3对心孔,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伸至全身。
蟹类的排泄器官为一对触角腺,位于眼后而开口于第2触角的基部。它是由端囊、迷路、膀胱和输尿管四部分组成。
雌性蟹类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和纳精囊组成,位于头胸部背面;雄性蟹类的生殖器官由精巢、输精管、射精管组成,位置与卵巢位置类似。
蟹类的神经系统从前到后分别由脑神经节、围食道神经节、腹神经组成一条神经链,其中央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调节身体的整体行为,周边的神经则起到局部的反射功能。
蟹类的感觉器官包括有视觉、触觉感受器、平衡感觉、化学感受器以及本体感受器和听觉等。蟹类的眼睛为复眼,眼睛的角膜通常具有六边形小面。触觉无特殊器官,几乎分布于全身。平衡器官是1个位于第1触角基节内的囊状结构。化学器官包括味觉和嗅觉,较集中于第1触角,是对摄食和求偶等活动的感觉。蟹的听觉结构暂时还不清楚,可能跟体表的某些类型的刚毛有关。另外,蟹类的本体感受器是存在于关节处的肌肉群内的一种肌纤维的组织,它能感受机体内部肌肉的紧张和疏松状态而进行自我调节。
分布情况
分布范围
蟹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甲壳亚门,其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种群为海水蟹,其余为淡水蟹。海水蟹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淡水蟹类在南美洲低地流域、安第斯山脉和中美洲云雾森林、加勒比海一些岛屿、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南部和中东部分地区、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群岛、印度和东南亚、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等地广泛分布。
中国蟹类区系的特点是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成分占绝对优势。从各海区的分布来看,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较少,渤海最少。
栖息环境
蟹的栖息地十分广泛,砂质泥、泥质砂、软泥、砂石碎壳或石砾、珊瑚礁等海底环境都有分布。
海洋中的蟹类种群分布广泛,涵盖不同水深区域。大部分蟹类主要分布在水深200米以下的海域,同时也有一部分适应生活在潮间带,水深200米到1700米的次深海区,以及1700米以上的深海区。如蛙蟹(Ranina)选择在浅海的沙质海底生存,而馒头蟹科的某些种类则在沙质海底栖息,它们将自己埋在沙粒中,只露出大螯和部分头胸甲。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同时提供了大量的隐蔽处。因此,在珊瑚礁区域,蟹类的多样性相对较高。然而,一些种类如美丽核果蟹(Nucia speciosa)和贝绵蟹(Dromia),仅在珊瑚礁中被发现,很难在其他环境中找到它们的踪迹。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蟹类的数量逐渐减少。已有数据显示,深海蟹(Ethusina abyssicola)在加勒比海中的最大记录深度为5046米。此外,蟹类在南极水域明显缺失,很可能是受低温限制所致。
淡水蟹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的溪流、湖泊、山溪和河流中。它们适应了多样的淡水环境,包括稻田、沟渠以及间歇性水体,可以在石体下、草丛中或泥洞里找到它们的栖息地。淡水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生活在淡水中,因此大部分淡水蟹种类选择生活在纯淡水环境,特别是山区的溪流,但仍有不少种类可以适应盐浓度低的咸淡水。如中华绒螯蟹能够适应广泛的生存环境,可以在水温4°C~32°C以及盐度0~35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s,一种无量纲盐度单位)范围内生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绝大部分的蟹类为杂食性,仅有一部分为肉食性,还有少部分是植食性或腐食性的。甚至有些蟹类取食于泥沙中的沉积物和水中的悬浮物。
肉食性蟹类的捕食需要靠第一触角感知与猎物的距离并通过步足和口器接触猎物来对食物进行选择。然后配合螯足和口器撕裂食物。在掠食时,蟹类会运用多种方法捕获猎物,如埋伏、潜袭或是集中地追逐。红星梭子蟹类甚至可以成功捕获高速游泳中的鱼、虾。肉食性蟹的摄食对象包括许多活动力较弱的动物,甚至包括同类的刚蜕皮个体。
植食性蟹类主要包括食藻类和食维管植物两种类型。食藻类使用类似勺状的螯足末端刮取藻类送入口中;而食维管束植物类则使用尖锐的螯足末端撕碎植物,用于进食。
自我保护
蟹类具有多种的自我保护功能。大螯不仅仅可以用来捕食猎物,同样可以用于自卫和格斗;蟹类的甲壳亚门上生长着硬刺,使得捕食者无法靠近;有某些蟹类更善于伪装自己,使捕食者难以识别。如颗粒拟关公蟹(Paradorippe granulata)背上负着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的一片贝壳。
蟹类在遇到真正危险时常有自切和再生的现象。大螯以及4对步足的自切现象最为常见,由于螯足和步足的基座和座节之间有一处折断面,因此在遇到危机时,蟹类可以选择折断这一节附肢以求逃生。断掉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再生。
活动特点
蟹类拥有多样的运动形式,绝大部分的蟹类利用4对步足爬行和奔跑,并总是斜向或直向。但亦有使用3对步足行动的,如梭子蟹(Portunus),也有用2-3对步足的,如绵蟹(Dromia)。有些蟹类行动飞速,沙蟹(Ocypode)在沙滩上快速奔跑的速度可达1米-1.6米每秒。相手蟹(Sesarma)的速度则可达16公里每小时。
善于游泳的蟹类,如梭子蟹(Portunus),使用桨形的步足向前或向后打水移动,使用掌航的步足用以掌控方向。善于埋伏的蟹类,如黎明蟹(Matuta),其特化的步足适于挖掘泥土,仅将眼睛和触角露出。而适于穴居的的蟹类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巢穴,如招潮蟹(Uca),其掘穴时通常使用步足将沙土扒成一团,抱出洞外,然后再运到一边。涨潮时则停留在洞口,使用步足扒洞口的泥土,使内部形成气室,在潮水来临时便于呼吸。而当飞鸟等捕食者靠近招潮蟹(Uca)时,相距7米,蟹群就会跑回各自的洞穴口,一旦距离更近,蟹群就会完全消失在洞穴中。
栖息在潮间带的蟹类存在着社会性的集群行为。视觉和听觉可作为蟹群通讯的信号,如在海栖招潮中,若有少数几只先行行动,便会号召其他蟹类加入,直到形成15-20只的群体,去寻找新的取食区。
攻击防御
蟹类之间的攻击性互动通常分为一系列的步骤或阶段。从最初相遇时的低强度威胁,到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激烈战斗。攻击行为一般发生在雄性蟹类之间,攻击互动的起始通常是从侧面螯的展示开始,接着通过彼此的前足的交替伸展和收缩来进行推拉运动,最后它们会收缩螯肢肌肉来施加力量,并最终决出胜负。
生长繁殖
生殖系统
雌性蟹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和纳精囊三部分组成。一对卵巢位于头胸部背侧,在两侧卵巢汇合处,即胃的后方生长有螺旋状的输卵管。输卵管末端连接着纳精囊,为接收雄性精荚的器官,纳精囊和输卵管共同开口于腹甲的第六节,此为雌性的生殖孔。
雄性蟹类的生殖器官包括精巢和输精管。精巢的位置与卵巢类似,两侧精巢在胃后下方汇合,汇合处连接着螺旋状的输精管,输精管可分为三部分:腺质部,用于形成精荚;纳精囊,用于储存精荚;输精管的末端即为射精管,开口位于最后一对步足的底节,即雄性生殖孔。其与短小的囊状阴茎相连。
繁殖行为
蟹类是雌雄异体的甲壳动物,进行异性交配,不会发生性别转变。雌雄幽灵螳螂性在腹部及其附属肢体的形状以及生殖孔的位置上表现出来。雄性拥有前两对腹足(背部足)经过改造形成的交配器官,即交配足;而雌性通常在第2至第5个腹节上有四对分枝腹足,用来携带已受精卵的卵。
蟹类的繁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交配、排卵、抱卵、孵化。蟹类的交配过程一般都在雌蟹蜕皮后进行。交配时,雄性第一腹肢插入雌性生殖孔,而后第二腹肢插入第一腹肢。精荚由阴茎注入第一腹肢,再随着第二腹肢的插入迅速泵入雌性生殖孔内。进入雌性体内的精荚被储存在纳精囊中。雌性产卵后,和精子汇合形成受精卵。在异孔派和胸孔派中,受精发生在体内的纳精囊内,而在肢孔派中则发生在体外。受精卵形成后,会黏附在雌性腹肢的刚毛上,这一过程被称为抱卵。受精卵经由雌性的腹甲和腹肢保护,直至孵化。抱卵后的母蟹为了后代的安全,常隐于泥沙洞中、草丛下或水下隐蔽处,夜晚才外出觅食。孵化期间用螯足扇动腹部,使受精卵得到水流带来的氧气。
生长过程
蟹类的生长周期包括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体蟹等几个阶段。不同种类的蟹类在溞状幼体阶段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例如,蜘蛛蟹科(Majidae)中的溞状幼体阶段仅有2个,而膜壳蟹科(Hymenosomatidae)有3个,大多数蟹科有4~5个,大部分梭子蟹科(Portunidae)则有5~6个,方蟹总科(方蟹科)中的溞状幼体阶段最多可达8个。大眼幼体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拥有大型的复眼,这是与前一阶段(溞状幼体)和后一阶段(幼蟹期)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大眼幼体阶段,蟹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游泳和寻找食物的能力。幼蟹期需经过多次蜕皮才能成长为成体蟹。不同种类的蟹类经历的蜕皮次数有显著的差异,黄道蟹科(Cancridae)有16~17次,方蟹总科的巨爪蟹(Pachygrapsus crassipes)有22次,而袋腹珊隐蟹 (Hapalocarcinus marsupialis)仅有4次。
蟹类由于体表包覆着一层坚硬的甲壳亚门,因此其成长需要通过多次蜕皮来实现。幼体蜕皮频繁,随着蟹类逐渐趋于性成熟,蜕皮的频率逐渐降低。当完全发育时,蟹类或进入无蜕皮期,或是在更长的蜕皮周期中生长。蟹类一旦进入无蜕皮期,代表其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根据蜕皮期的变化状态,可将蜕皮期分为四个阶段:蜕皮前期:活动减少,停止进食,新壳在旧壳下逐渐形成,旧壳中的无机盐和有机化合物被重新吸收,同时开始吸收水分。蜕皮期:身体从旧壳中脱出,并迅速吸收水分。蜕皮后期:新壳逐渐钙化变硬,此时期的蟹类多隐蔽不动,直到此时期结束才开始觅食。蜕皮间期:组织生长期,外骨骼继续硬化,直到外骨骼和组织生长完全,代谢储存物质积累到一定的量为止。
蟹类的蜕皮周期主要受激素控制,并受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通过眼柄中的神经分泌细胞群X器官产生的蜕皮抑制素和头部Y器官产生的蜕皮激素来调节蜕皮周期。因为X器官属于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蟹类的蜕皮周期可因内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比如连续的高温和光照会导致蜕皮停止,因此蟹类通常寻找隐蔽处来进行蜕皮。
蟹类的性别分化时机可能从第二个到第六个幼蟹阶段不等。在蟹类的幼到成体发育过程中,腹足器在部分蟹类中发育为雄性生殖器。而雌性个体在其幼蟹阶段就已经发育出了纳精囊。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蟹类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食物链、能量流动、生态平衡和生态位分配等关键角色。
蟹类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们以藻类、底栖生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通过捕食和清除底栖生物来调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和种群结构;此外,它们是重要的底栖生物,在捕食过程中会将有机物质从底部带入水柱,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蟹类作为数量众多的甲壳亚门,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它们的多样性和分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食用价值
蟹类中的许多种类皆可食用,其中具有水产意义并被大量养殖的亦有多种。蟹肉营养丰富,风味鲜美,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 A,以及维生素B族和烟酸等,可做美味的菜肴和点心,除鲜食外,还可制成干品、肉松或罐头,用蟹肉、脂膏等做成蟹酱以及鱼子晒干后均可做调味品。其他一些潮间带上的许多蟹类也常被水产部门加工成蟹酥或蟹酱。蟹类中的溪蟹(Potamidae)个体也被用于酒类浸泡、或用酱油、盐、酱等腌渍后做成醉蟹,或当酒肴,甚至有些地区用来捣碎喝水煲汤。
药用价值
蟹类可入药,将螃蟹研成粉末与其他药材混合可制成二十五味珍珠丸,可安神开窍、治疗中风、偏瘫、口歪眼斜等。蟹甲也可研成细粉与其他药材一同制催汤丸,可清热解表,止咳止痛。
经济价值
蟹类占全球甲壳亚门捕捞、养殖和消费量的20%,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蟹类幼体以及许多小型蟹类可作为其他动物的良好天然饵料,各种杂蟹经捣碎后可用于肥田或用来饲养家畜、鱼类。
蟹壳的功用也有很多,比如蟹壳中可提取甲壳质,作为工业用品,可广泛用于化妆、印染、食品以及环保领域,它同样也是保健、治病的重要原料,有抗菌、消炎、降脂等功能,已用来制成代血浆,人造皮肤、医用缝线等。
观赏价值
在古代的中国,寄居蟹因其独特的借壳而居的习性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尤其在清代,广东省地区的人们更将寄居蟹视为一种可以陪伴并观赏的珍贵宠物。清代吴绮在《岭南风物志》中记载道,当时的广东居民会根据螺壳的形状和大小,用金银等珍贵材料打造出精美的新壳,吸引寄居蟹放弃旧巢而住进光彩的新壳,以供妇女把玩。
危害
某些咸淡水和半陆生蟹类,例如方蟹科的相手蟹(Sesarma)的一些物种,它们主要分布在沿海潮田区、江河下游两岸的田野以及受潮水影响的地区。这些蟹类具有较高的数量和繁殖力,常在田埂路基、河岸堤围等地挖掘洞穴居住。从而导致田基漏水问题,对灌溉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破坏水利设施。而又因这些蟹类多以植物为食,所以多食早稻幼苗,果苗等农作物。对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中华绒螯蟹密集的挖洞可能引发堤岸侵蚀,并通过捕食被困的鱼类和诱饵,以及破坏渔网来干扰渔业。
此外,包括溪蟹(Potamidae)在内的很多蟹类均为鼠类肺吸虫或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当人类或其他牲畜食用了带有吸虫的蟹类后,可能有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
生态关系
蟹类拥有多种共生体,包括病原体、寄生虫和其他类型的共生伙伴。与大多数海洋寄主一样,蟹类也会受到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蠕虫的感染,甚至有昆虫与陆地蟹类共生。如中华绒螯蟹体内的寄生虫有蟹类立克次体(衣原体门)、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西氏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北美螯虾瘟疫真菌(Aphanomyces astaci);另外其甲壳亚门上附生有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瓣鳃纲和甲壳类无脊椎生物。
一些寄生虫,如根头目甲壳动物藤壶(Rhizocephalan barnacles),通常具有很高的寄主特异性,而另一些寄生原生动物则是寄主广泛性的,感染了许多蟹类物种以及其他分类群。如瑞克病毒科(Reoviridae)的病毒可感染 姬蟹属(Carcinus)、整洁滑姬蟹(Liocarcinus depurator)、美味优游蟹 (Callinectes sapidus) 等多种蟹。与其他共生体只是利用宿主的甲壳作为基质不同。寄生虫、病原体和共生体还可以对它们的蟹宿主产生许多奇怪的影响,包括对宿主行为和生理的改变以及导致阉割和雌化等。大多数寄生虫只会产生相对良性的感染,并且只有在高强度感染或在对宿主产生生理压力的条件下才会导致疾病。然而,有些微生物病原体可以引起相当大的生理变化,并偶尔会爆发成流行病或爆发,导致显著的死亡率,如一旦感染青蟹呼肠孤病毒(Mud crab reovirus),几乎都会在10天内死亡。
相关文化
欧洲
在欧洲文化中,蟹具有许多隐喻。
蟹是一种倒行的动物,因此常被视为带来倒运的象征。然而,在某些有魔力的求雨仪式中,蟹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种动物需要脱去坚硬的外壳,因此在基督教的象征体系中,蟹代表着“摆脱人性固有的罪恶”,以及从坟墓束缚中获得重生的象征。因为蟹生活在海洋中,也被用来象征洪水大灾。
古代观念中,人们视蟹为蛇的天敌。当太阳运行到巨蟹座时,据说蛇会感到疼痛。传说甚至提到,被蛇咬伤的鹿会吃蟹来治疗伤口。另有一种观念认为,将蟹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将其所在的水洒在种子上,可以防止种子生长过程中受到寄生虫的侵害。
根据希腊神话,蟹在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与勒纳(Lerna)的九头蛇怪许德拉(Hydra)的战斗中试图阻挡赫拉克勒,却被赫拉克勒斯一拳击碎。由于它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勇气,被赫拉克勒斯送上了天空,成为了巨蟹座。巨蟹座是黄道十二宫中的第四宫,太阳在6月23日至7月23日间经过这个星座。它属于水相星座,被认为具有“阴性”属性。因其与月亮的关联,巨蟹座的金属属性是银。占星学家将巨蟹座与怀孕、禁闭、洗礼、重生以及喜好隐居的特质相联系。
历史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用“蟹”一词指代肿瘤,而这个词汇后来演变为“癌症”(cancer)。
中国
艺术
蟹爪纹是一种在陶瓷器釉面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得名于其形状与蟹爪的相似性。这种纹样通常表现为在瓷器的主要纹路上,出现一条次级纹路,而在次级纹路上又会产生更小的纹路,使得整个纹面呈现出细小而短的皱褶状,宛如蟹爪的形态。明代曹绍的《格古要论》和清代谷应泰的《博物要览》中都有蟹爪纹的相关记载。这种纹样不仅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艺术表现,也成为了陶瓷收藏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以蟹为主题的工艺品,如蟹形花灯、竹编或竹雕的蟹摆件等。
节庆日
因中国人爱食蟹,秋冬季节,中国多地会举办螃蟹节,如山东威海螃蟹节,舟山市东海螃蟹节、宁海县青蟹节,南海螃蟹节等是以食用海水蟹为主;而江苏高墩螃蟹节和泗洪县螃蟹节、洪泽湖螃蟹节、江西鄱阳湖螃蟹节、辽宁盘锦螃蟹节等则是以食用淡水蟹为主。
饮食品鉴
中国蟹的种类有600种左右,其中可供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青蟹(Scylla serrata)和中华绒螯蟹等。因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其也有“等级”之分:一等是湖蟹,如阳澄湖、嘉兴湖;二等是江蟹,如九江、芜湖市;三等是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沟蟹;六等是海蟹。
代表类群
蟹类种群中,主要经济种类有滨蟹属(Carcinus)、黄道蟹属(Cancer)、青蟹属(Seylla)、属(Charybdis)、梭子蟹属(Portunus)和绒螯蟹属(Eriocheir)等。
海洋蟹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梭子蟹科下的种类,其中的大型种类很早以前就成为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如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拥剑梭子蟹(P. gladiator)等。梭子蟹类产量高,分布于全球各地,如中国近海的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以及美国的味丽蟹(Callinctessapidus)和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常见种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此外,大型食用蟹还有几种普通黄道蟹,其中产量较大的是欧洲产的黄道蟹(Cancer pagurus)和美洲产的坚黄道蟹(C.riagister)。淡水蟹类主要有中国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该科蟹类与其他科蟹类的类群特征及代表物种如下表:
中国范围内,还有一些螃蟹的地理类群较为知名,如阳澄湖大闸蟹、江苏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兴化市泓膏蟹、溱湖簖蟹,以及大纵湖、太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区的中华绒螯蟹等。
参考资料
Crab.ITIS.2023-07-09
Brachyura Latreille, 1802.catalogueoflife.2023-07-09
Crab Predators: What Eats Crabs?.a-z-animals.2024-10-21
螃蟹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4
OUR COLLECTION.sbfoods.2023-08-24
蟹爪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