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乃裳

黄乃裳

黄乃裳,名臣,字乃裳,别号慕华、玖美,是一位重要的爱国侨领、教育家和革命志士。

黄乃裳早年投身基督教,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投身于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学院,包括福音、培元和英华三座书院,并亲自担任教务长和教师,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899年,黄乃裳决定前往南洋寻找移民地点,最终选择马来西亚的诗巫地区进行开垦。他与当地政府订立垦约,组织福建籍移民开辟土地,发展农业和经济。

除了在移民事业中的贡献,黄乃裳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是同盟会的一员,与其他爱国志士共同推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他曾任福建省交通部部长兼筹饷局劝募专员,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乃裳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报刊编辑。1874年,他参与筹办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郇山使者》月报,并担任编辑和主笔。在报纸上,他发表了许多先进的文章,包括《革除缠足论》等,批判妇女缠足现象,呼吁社会风气的改革。此后,他还参与创办了多份报纸,包括《福建日日新闻》(后改名为《福建日报》)和《伸报》等,在媒体上持续发声,揭露社会问题,倡导民主和进步。

人物生平

初入基督

1849年7月,黄乃裳出生于闽清县,童年时在家乡一边耕种一边读书。早在1847年,美国公理会差会、美以美会、英国圣公会就先后在福州市开始了传教工作。1864年,美以美会传教士薛承恩来到了黄乃裳所在的村庄,1866年,黄乃裳成为闽清县第一批基督教徒之一,凭借其勤奋刻苦的性格成为薛承恩的得力助手。

文牍生涯

1872年,也就是黄乃裳入教的六年后,24岁的黄乃裳被聘请为天安堂的文案,负责天安堂的文字工作。1873年,黄乃裳被举荐为书记,负责编辑年会录。在此期间,黄乃裳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并自学了英语。1874年,黄乃裳先后参与筹办福音、培元、英华三座书院,亲自在书院内授课、担任教务长。

1874年11月,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郇山使者》月报由福建美以美会在福州市创办,由传教士武林吉担任主编,黄乃裳担任编辑和主笔。1875年,黄乃裳在《郇山使者》月报上发表文章,劝民众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还联合保灵夫人发表《革除缠足论》5篇,批判妇女缠足现象。1875年11月,《郇山使者》改名为《闽省会报》,之后黄乃裳不再直接参与此报纸的制作。

参与维新

1877年,黄乃裳考中了秀才,又在1888年考中举人。黄乃裳在自叙中写道:“回想自27岁至40岁,十余年之中,见夫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社会之颓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1895年,47岁的黄乃裳赴京参加会试,在会试过程中,黄乃裳受到了同批应试学子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潮的影响,1895年6月,黄乃裳在《闽省会报》上发表了《英华格致书院关系国家说》,表示“风气未开”是当前社会的最大障碍。黄乃裳认为开报馆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十分重要,1896年4月28日,黄乃裳在福州仓前山美华书局独资创办了近代福建省第一张国人自办的报纸——《福报》,《福报》在1896年4月至1897年4月共发行了一年时间。1898年黄乃裳第二次入京应试,在京期间,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频繁往来、密切接触,并与之商讨变法之大计,还亲自八次上书光绪帝力倡实行新法。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福州市

开垦南洋

1899年9月,黄乃裳为了给家乡穷苦百姓寻找移民之地,携带家人抵达新加坡,然后独自前往马来亚和苏门答腊岛等地进行调查,但半年内未能找到适合移民的地方。1900年4月,他前往沙劳越进行考察,经过13天的考察,他观察了当地的植物,尝试了当地的土壤和水源,了解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并发现没有危害人类的动物如虎豹、豺狼和毒蛇等,他认为这里非常适合闽粤人居住。于是,他与当地政府订立垦约后进行垦殖。黄乃裳到达新加坡后,同时还在《日新报》中兼任主笔,1900年8月离职。

1900年12月23日,黄乃裳从福建省的闽清和古田县招募了91人,由孝廉力昌和陈观斗率领,乘坐丰美船前往新加坡,然后转船前往沙劳越。途中,一些人逃跑了,到达诗巫时只剩下72人。1901年2月7日,黄乃裳带领来自福建省的闽侯县、闽清、古田、屏南县尤溪县等地的535名第二批垦农,从福州市出发,在厦门市度过了新年后,乘坐丰远轮前往新加坡,再经过古晋,在3月16日抵达诗巫。1902年5月24日,黄乃裳带领自福建省的闽侯、闽清、永泰县、古田、屏南和福清市等县的第三批垦农511人,从马尾港启程,经过菲律宾,沿着加里曼丹岛北端的直达航线前往古晋市,航程仅为六天半。

1904年初黄乃裳被沙劳越政府驱逐,1904年初7月后在新加坡图南日报》参加编辑工作。

归国返乡

1904年10月,黄乃裳携带由《图南日报》翻印的 《革命军》(改名 《图存篇》) 回国宣传革命精神。1905年3月,黄乃裳在厦门市创办了《福建日日新闻》,后来改名为《福建日报》。黄乃裳在报纸上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华人的残暴行径以及清政府的腐败现象,当时,美国发生了虐待华侨的事件,黄乃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此进行谴责,然而,美国驻厦门领事与美国传教士等人勾结清政府官员,对黄乃裳进行陷害,最终,他被罚款两千元,并被命令停刊福建日日新闻,并改名为福建日报后才得以重新出版。然而,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该报在1906年4月被迫停刊。1906年夏天,黄乃裳应孙中山的邀请到新加坡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07年,黄乃裳回到闽清县,并创立了教育会,担任会长一职。随后,他于1910年出任福州ymca会长,并于同年3月成为由安立甘、美以美和美部三个教会联合创办的《左海公道报》的主笔。

光复福建

福建咨议局第一次常年会于1909 年10月14日召开,议案涉及教育、商务、农业、航运、户籍、地方自治、税捐、财政和侨务,黄乃裳为常驻议员。在福建咨议局议会上,黄乃裳提出了“保护外洋华侨案”“西浙木商船帮建议案”“划地禁烟限期肃清提议案”“筹办简易识字学塾修正案”等议案。

1911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革命浪潮,在10月武昌起义的革命消息传出后,黄乃裳于11月8日在福州市的住所组织了英华、培元和福音三所书院的三十多名学生,成立了一个炸弹队。11月9日早晨,62岁的黄乃裳亲自带领南台商团和体育会员的一百多人队伍列队进城,与革命军队配合,与清朝守军进行战斗,共击败清军280多人,俘获清朝守将朴寿,并将其交给了山上的正义法庭进行审判,清朝在福建的统治最终垮台了。福建光复后,黄乃裳被推举为任交通部部长兼筹饷局劝募专员。之后,黄乃裳以个人名义发出电文,广泛向南洋各地募捐,筹得了华侨的捐款共计70万元;随后,他又在城南商会进行筹募,募得了一百多万元的资金。这些筹款解决了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使时局逐渐趋于稳定。

晚年生活

1913年9月,黄乃裳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感到愤慨,因此他辞去了福建省政府的职务,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闽清县。在黄乃裳毅然返回闽清家乡从事教育和公益事业后,袁世凯派遣其手下汪声玲来到福建省打击民党,黄乃裳也成为迫害对象。起初,他被指控阻挠禁烟政策,遭到了陷害。后来,汪声玲又向袁世凯发电报称:“黄某违抗大总统命令,属于法外之人”,并称“黄某是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如果不严惩,可能会带来后患”,企图置黄乃裳于死地。袁世凯担心处决黄乃裳会引发不良后果,因此判处他无期徒刑。一经这个案件传出,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激愤。各地区及南洋各地纷纷函电质问,超过300名代表聚集在新加坡,质问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要求释放黄乃裳。在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压力下,袁世凯不得不释放关押了三个多月的黄乃裳。出狱后的黄乃裳,筹资开凿福斗圳。

1916年6月,黄乃裳在福州市创办了《伸报》,并持续出版了一年。然而,由于触犯了当时福建省督军李厚基的忌讳,该报被迫停刊。1919年他用于农业灌溉的福斗圳开凿完毕,1920年12月1日,孙中山广州市重新组织了军政府,聘请黄乃裳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高级顾问,72岁的黄乃裳欣然接受了这一职务,毅然前往广州就任。然而,在次年夏季,由于疾病缠身,他于1921年6月不得不返回闽清县。1923年后他又应萨镇冰之请任福建省署高等顾问。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因病在福建闽清去世。他对福建省的教育、新闻和政治事业的贡献将被人们铭记。

主要成果

中国革命

黄乃裳积极参与公车上书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深刻认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挽救国家危亡,因此转向支持革命事业,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随着福建咨议局的成立,黄乃裳成为了该机构中首位具有同盟会背景的常任议员。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参与了福州市的光复行动;而当中华民国建立后,他在临时军政府中担任职务。到了1920年,他又前往广州市,在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中协助工作。

教会工作

黄乃裳在其早年生涯中,投身于美以美会的传教活动,于1869年成为该会年议会的一员。1874年,他被选为美以美年议会的书记,这一职位他连续担任了五年之久。除了传教,他还致力于教育,在教会学校里教授新学知识。1910年至1913年底,黄乃裳担任了福州ymca的会长,在此期间,他主导了苍霞洲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的建设工作。他不仅是一位宗教工作者,还是一位多产的作者,一生中创作和翻译了诸多基督教相关的著作。

社会公益

办学

在美以美会的服务期间,黄乃裳展现出了强烈的教育改革热情,他努力推动并参与了英华、福音和培元三所新型学校的创立,这些学校致力于传授现代化的知识,为当地社会带来了教育的新气象。

移民

为了应对福州市地区农工面临的生计难题,黄乃裳于1900年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他组织福州居民迁往砂拉越州诗巫地区。在那里,他们开辟了新的生活空间,建立了“新福州垦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居诗巫的福州人群体不断繁衍壮大,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办报

黄乃裳一生中六次参与创办报纸,这些报纸包括《郇山使者》《星洲星报》《福建日日新闻》《福建日报》《左海公道报》《福报》《伸报》。

水利

黄乃裳在政府中及卸任返乡后,推动了教育、水利、实业等诸多公益事业。比如在闽清县筹资修筑了长达26里的“福斗圳”灌溉工程。

禁烟

宣统年间,万国禁烟会会长丁义华来到福建省倡导禁烟运动。黄乃裳积极响应,他组织闽中的基督徒支持禁烟,并联合全省的教会领袖共同致信英国国王,呼吁停止向中国出口鸦片,以此来维护中华民国与英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闽语

黄乃裳早年在业余时间致力于使用福州市方言翻译但以理书的工作。此外,他还主编了两册《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在这套教材中,他将《戚林八音》中的15个标音符号、36个字母与17个拉丁字母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福州方言。

思想主张

教学理念

黄乃裳的办学理念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紧缺人才;他所开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中英文并重的外语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方面,黄乃裳倡导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培养目标上,黄乃裳强调培养通晓西学、熟习英汉语言文化、能胜任外事工作的人才。黄乃裳重视普及教育,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简化汉字,使用拼音。

爱国思想

黄乃裳曾皈依基督教,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兼收并蓄,拥有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黄乃裳反对列强分裂中国、追求祖国统一,他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与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并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视为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提出。同时,黄乃裳反对封建主义对民众的危害,认为“风气未开”是17世纪末中国的最大问题。

经济思想

黄乃裳认为中国面临着人口膨胀和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他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将超过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必然限制经济发展并引发社会危机。

家族成员

弟弟:黄乃模(致远舰二副,甲午海战殉国)

长女:黄端琼

女婿:林文庆(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女儿:黄淑琼

女婿: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

人物评价

黄兆新:“黄乃裳的一生几近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他下南洋的开垦壮举,不仅为居住国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更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架起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至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

郑志锋:“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阶层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华民族已走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21世纪,回顾分析处于中国近代时期的爱国者黄乃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爱国其实是一件既崇高伟大又平实具体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做实事,就能够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作品

译作 :《美以美教会纲例》《天文图说》《圣经图说》《卫斯理传》(同薛承恩牧师)《丁大理传》《哥林多注》《美国史略》《旧约·但以理书》 。

创作 :《主日学之庇哩亚问答》《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革除缠足论》(同保灵牧师夫人)《宗教观》《丞七十自序》。

参与办报:《郇山使者》《星洲星报》《福建日日新闻》《左海公道报》《福报》《伸报》。

后世纪念

中国

黄乃裳纪念馆

为纪念和缅怀黄乃裳的杰出成就,弘扬他的"爱国爱乡、开拓创业"精神,中共闽清县委、闽清县人民政府与福州十邑海外乡亲在1994年12月共同筹资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黄乃裳纪念馆"。该纪念馆于1995年12月落成,总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总投资为350万元,其中福州十邑海外乡亲投资了260万元。该馆区的空地绿化率达到了98%,种植了50多种花草树木。该纪念馆于1996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在教育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该纪念馆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018年,黄乃裳纪念馆被列为福州市的"党性教育基地",用于加强党性教育和培养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黄乃裳、黄乃模陵园

黄乃裳和黄乃模的墓地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墓地采用三合土构筑,宽度为13米,进深为40米。墓地的平面呈现出一个"风"字形状,共有四层墓埕。墓前竖立着一对石制望柱和两对石制旗杆。望柱上刻有楷书字体,内容分别为:“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臣黄乃模”和“光绪庚子年北洋水师游击黄公乃模附葬衣冠处”。这些刻字由陈宝琛撰写。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黄乃裳和黄乃模的墓地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举措保护了这座墓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黄乃裳和黄乃模的贡献和故事。

黄乃裳雕像、乃裳街

1979年,福建闽清县坂东湖头黄乃裳纪念馆落成;1980年,黄乃裳铜像完工;1995年,闽清坂东镇湖头街被命名为“乃裳街”、闽清县城台山公园内的黄乃裳纪念馆落成;2005年,黄乃裳雕像在闽清坂东镇湖头村落成。

电影《诗巫风云》

福建省电影局主办的“福影耀八闽 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在福建省全面展开。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展映影厅的发布仪式和授牌活动在福州市举行。同时,作为首批优秀展映影片之一,以闽清爱国侨领黄乃裳事迹为主线的华侨文化主题电影《诗巫风云》也在福州进行了首映。该电影由厦门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讲述了被誉为“马来西亚福州城”的诗巫的开拓者黄乃裳的传奇一生。电影由导演黄力加执导,演员石文中饰演黄乃裳一角。《诗巫风云》于2022年11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上映。

其他国家

诗巫

1904年7月,黄乃裳从南洋回国后,诗巫的"新福州"各所学校继续广泛采用以汉语为主的汉、英"双语"教学模式。后来,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汉语、英语、马来语福州话"四语"并重。他被纪念为开港先驱,为了纪念黄乃裳当年的贡献,诗巫地区将其中一所采用汉、英"双语"教学的学校命名为"黄乃裳中学",并将当地一条推行汉、英"双语"路标牌的繁华街道命名为"黄乃裳路",以永久铭记他的功绩。在诗巫的民众会堂和诗巫福州公会的会所中,人们还树立了黄乃裳的铜像,以永久纪念他的功绩。

参考资料

黄乃裳.中国知网.2023-07-13

黄乃裳.百家号.2023-07-18

黄乃裳:“为辛亥未竟事业而鞠躬尽瘁”.人民政协网.2024-07-25

遇见世遗|无畏的先行者——黄乃裳.央广网.2024-07-25

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图)(3).中国侨网.2024-07-25

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福州市人民政府.2024-07-25

黄乃裳.闽清新闻网.2024-07-25

伍连德出任防疫总医官背后的故事.人民政协网.2023-07-17

党史方志要闻.福建党史方志网.2023-07-17

黄乃裳:矢志利他 服务大众---中国文明网.中国文明网.2023-07-18

福建纪念著名侨领黄乃裳诞辰165周年-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17

福州史志网.黄乃裳纪念馆.2023-07-13

黄乃裳、黄乃模陵园.百家号.2023-07-18

黄乃裳.百家号.2023-07-18

电影《诗巫风云》在榕首映.福建省人民政府.2023-07-17

诗巫风云 (2022).豆瓣电影.2023-07-18

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华文教育_文史宽带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福州新闻网.2023-07-13

遇见世遗 | 无畏的先行者——黄乃裳.今日头条.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