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虞

刘虞

刘虞(?-公元193年),字伯安。东汉宗室大臣、政治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刘疆刘强的后代,丹阳知府刘舒之子。

刘虞出身世家,举孝廉出仕,曾为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被当地人拥护,之后因事被免官。公元184年,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因黄巾军起义而受灾的百姓。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平定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乌桓的叛乱,并再次出任幽州牧。刘虞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公元189年授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之乱时,袁绍知道刘虞为刘姓之后想要通过立他为帝谋得权力,刘虞拒绝袁绍的拥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被俘,最终为公孙所杀,当时的百姓知道后都纷纷为他涕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虞早年通过举孝廉担任曹吏,因能履行职务而获升为郡吏。后因累积政绩升为博平令、幽州刺史

政绩卓著

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馀、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在张纯勾结乌丸丘力居反叛时,亦能说服丘力居等投降,并交出张纯。幽州本为穷州,需要青、冀两州补贴官务开支,但当时因战乱交通断绝,无法调度金钱。刘虞从开放上谷的市场与外族交易及开采渔阳的盐铁矿取得收入,令百余万流亡至此的青州徐州人安居乐业。

罢官闲居

刘虞之后因病归家闲居(《后汉书》记载为“公事去官”),闲居是刘虞不以自己的出身和名位而自持,做到与乡里同乐共恤,当时乡间有诉讼会找刘虞进行评判,刘虞根据情理进行论判,所有人都很认可刘虞的判罚。

复官出仕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黄巾军攻破冀州诸郡,此后,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榜样,不久升为宗正。

再任幽州牧

平定叛乱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知府张举乌桓大人连盟,发动叛乱,进攻到下,烧毁城郭,虏略百姓,又杀死了地方官员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众至十余万占据辽西地区一带。张举在此处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王移书州郡,聚众谋反,扬言要天子退位,张纯又派遣了五万乌桓哨王等步骑,占据了青冀二州,攻破了清河、平原,杀害更民。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认为刘虞在任幽州刺史期间很得边地民望,而且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戴,便又一次派他出任幽州刺史。刘虞来到州府蓟城(北京市西南)后,一面整顿政务,一面加强兵备、推恩广信。并派出使者到乌桓王处安抚赦免,分化叛军联盟,同时悬赏通缉捉拿张举张纯两个叛首。这两个家伙竞吓得逃跑到塞外,一场称王称帝的变乱就这样被兵不血刃的瓦解平息了。张纯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杀,并把他的人头送给了刘虞。刘虞因功被刘宏拜为太尉封容丘侯,仍留任幽州牧。 汉灵帝刘宏因为刘虞的功绩显赫,派使者任他为太尉,封容丘侯。

造福幽州

幽州之前一直依靠需要青、冀两州钱财补贴,但当时因战乱交通断绝,无法调度金钱。刘虞在幽州追求宽政,指导百姓种田,从开放上谷的市场与外族交易及开采渔阳的盐铁矿取得收入,令百余万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乐业。刘虞虽为三公级的高官,但是为人公正廉洁,爱惜粮食,不骄奢淫逸,远近原本作风奢侈的豪族,都被他行为而改变风气。

忠心事汉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董卓专权,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但因道路阻塞,任命竟不能够到达。

拒绝称帝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知府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当时董卓专权,想立汉室宗亲的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拒绝;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

迎敌东归

被劫至长安刘协想要东归,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作侍中,于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潜出武关,去找刘虞让他带兵来救。刘和途径南阳郡,被别有用心的袁术扣留,派遣别的使者去找刘虞,说要一起派兵西进去接汉献帝。刘虞于是派遣数千骑兵到袁术那里,而袁术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

讨伐公孙瓒

刘虞同公孙瓒一同共事,公孙瓒对当地人民多做劫掠之行,而刘虞更多采取怀柔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在政见上多有不和,产生过矛盾,虽然朝廷命公孙瓒归刘虞指挥,但公孙瓒并不服从刘虞的调度。不但不断出兵而且还侵扰百姓,就连刘虞派人送给北方各少数民族百姓的赏赐也常常被公孙瓒中途劫掠。刘虞便上奏朝廷,公孙瓒不甘居下风也不断的上书攻击刘虞,朝廷并不给予裁断,二人积怨日增,仇恨愈结愈深。

公孙瓒毕竟是下属,因而也很害怕刘虞,便在蓟城另筑一高地为营,称之为“京”,驻守在那里以防备刘虞的攻击。刘虞请他去议事,他就称病不出。刘虞很想攻杀他,但在部下的劝阻下,方才作罢。但公孙瓒仍不买他的账。

公元193年,刘虞亲率10万大军去围攻公孙瓒。随征的从事程绪仍在出发前力劝他停止这次军事行动,但刘虞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把他斩首,并命令士兵只杀公孙瓒一个就罢兵,而不要过分的屠戮。当时刘虞的一个从事叫公孙纪的,因与公孙瓒同姓,平时很受公孙瓒的厚待,知道了这次军事行动计划后,就连夜告诉了公孙瓒。公孙瓒事先准备,大败刘虞。

兵败被杀

刘虞率众避至居庸县城。公孙瓒围城三日攻破县城,活捉了刘虞和他的妻子回师首府蓟城。正好此时天子使者段训带着诏书来到,增封刘虞的封地,并授权刘虞总督北方六州;拜公孙瓒前将军,封易侯,并假节督幽、并、司(隶)、冀四州军事。公孙瓒以诬告刘虞与袁绍谋称天子的罪名,胁迫天子使者段训监斩,把刘虞斩首于蓟城刑场,并派人将刘虞的首级送往京师,被刘虞的旧部沿途劫下埋葬。

公孙瓒表奏朝廷以段训为幽州刺史。刘虞在幽州很得民心,身死之日,百姓为之痛哭流涕,史称“虞以恩厚得众,怀被幽州,百姓流泪,莫不痛惜焉。”

刘虞死后,因为当时受到公孙瓒的压迫,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刘虞之子刘和此时正在袁绍营中,从此,死心塌地为袁绍卖命,以图消灭公孙瓒为父报仇。乌桓峭王及后与刘虞子刘和合袁绍兵于兴平二年(195年)破公孙瓒于鲍丘,杀二万余人。

田畴知道刘虞为公孙瓒所杀,在刘虞墓前大哭写表章,公孙瓒知道后大怒想要悬赏捉拿田畴质问为什么给他写田畴:“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公孙瓒最终释怀。

重要争议

关于刘虞被朝廷封为襄贲侯的时间,史书记载有所不同。《三国志》《后汉纪》皆记载,张纯死后,刘虞即因功被封为襄贲侯。《后汉书》则记载,张纯死后,刘虞被封为容丘侯。到董卓秉政时,才改封刘虞为襄贲侯。

身后之事

刘虞死后,刘虞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刘虞之子刘和此时正在袁绍营中,从此,死心塌地为袁绍卖命,以图消灭公孙瓒为父报仇。乌桓峭王及后与刘虞子刘和合袁绍兵于兴平二年(195年)破公孙瓒于鲍丘,杀二万余人。

田畴知道刘虞为公孙瓒所杀,在刘虞墓前大哭写表章,公孙瓒知道后大怒想要悬赏捉拿田畴质问为什么给他写田畴:“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公孙瓒最终释怀。

家庭关系

人物轶事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刘虞闲居时,乡里曾有一人丢了牛,其牛大小与毛色,皆与刘虞之牛相似,因以之为己牛。刘虞不与之争,便将牛给他;后来失主找到自己的牛,又前来谢罪。

刘虞以简朴著称,帽子旧了也不换,打上补丁再戴。等到他遇害时,公孙瓒派兵搜他的家,却发现他的妻妾都穿着很高档的服饰,当时人们因此怀疑他的简朴品质。

文学形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刘虞被朝廷任命为幽州牧,负责征讨张举张纯刘备曾在他手下任职,立功后被刘虞推荐升为下密丞。刘虞也因平叛有功升为太尉

民国蔡东藩著《后汉演义》中刘虞与历史经历相同,拒绝袁绍拥立,与公孙瓒作战被杀。

相关典故

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

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出自刘虞《政论·疑贤》,释义:自古以来的君主,没有一个不希望得到忠诚贤明的人并重用他们。

卓然不群

卓然不群出自《后汉书·刘虞传论》:“其能历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释义为为超出常人。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

先秦两汉 -> 史书 -> 后汉书 -> 列传 ->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8-29

汉代之后 -> 魏晋南北朝 -> 三国志 -> 魏书八二 -> 公孙瓒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8-29

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8-30

资治通鉴 -> 卷六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