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彊
刘彊[qiáng](25年-58年),因彊同强,也称刘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东汉第一任太子,其母为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
建武二年(26年)六月,刘彊被册立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41年)十月,郭皇后被废,刘彊感到有些害怕,在经过多次辞让之后,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刘彊被改封为东海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八月,他前往封国,刘秀认为刘彊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且被废太子位后,行事谦卑恭顺,因此对他很是优待。
永平元年(58年)五月,刘彊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四岁。谥号为“恭”,史称东海恭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武元年(25年),刘彊出生,他是刘秀的第一个儿子,其母为真定王刘杨外甥女郭圣通。建武二年(26年)正月,刘杨造反被杀,同年六月郭圣通依然被册封为皇后,她是刘秀的第一任皇后,刘彊也被立为皇太子。
改封东海王
建武十七年(41年)十月,郭圣通被废后降封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被立为皇后。刘彊常对此感到不安,其师郅恽[zhì yùn]也以“《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为由劝说刘彊辞让太子位,按照“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原则,郭皇后被废后,刘彊的嫡长子身份就转移到孝和阴皇后长子刘庄身上,刘彊也就失去了作为储君的合礼性和合法性,因此恽也说“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为了避祸,刘彊采取了郅恽的建议,多次对刘秀的近臣和其他亲王说,愿意辞让太子改做一个藩王。但刘秀认为他并没有什么过错,因此不忍心废太子。在多次辞让之后,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刘秀下诏,因刘彊长期坚持辞让太子位,难以长期违背其意愿,并以“《春秋之义》,立子为贵”为依据,改立阴皇后嫡子,东海王刘阳(即汉明帝刘庄)为太子,降封刘彊为东海王。刘彊让太子位于汉明帝刘庄,是维护汉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典型事例。
前往封国
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八月,刘彊前往封国。因为刘彊是主动辞让且本身并无过错,刘秀对他非常优待,把鲁郡也封给他就食,一人占据两国封地,共有食邑二十九县,又赐他虎贲[bēn]、旄[máo]头,允许他使用宫室礼乐、乘舆,一众待遇都高于普通诸侯王。但刘彊多次上书乞求回到东海国去,又托皇太子刘庄坚决辞让,但是刘秀都不允许,还把他的奏章给公卿大臣过目,为表示嘉许,就让刘彊以鲁郡为首都,又把鲁恭王之前建好的豪华宫殿灵光殿赐给他居住。
中元节元年(56年),刘彊入朝跟随刘秀一起到泰山封禅后,便留在了京师洛阳市。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刘秀驾崩,刘庄即位后。刘秀治丧期间,山阳王刘荆假冒刘彊舅舅大鸿胪[dà hóng lú]郭况的名义写信给他,劝他起兵夺皇位,刘彊收到信后惊吓不已,急忙把信使连同信件一起押送给刘庄处理。同年冬天刘彊返回了封国。
因病去世
永平元年(58年),刘彊生病后,汉明帝刘庄派太医去给刘彊诊治,并让刘彊的同母弟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去看望他。刘彊死前还上书给汉明帝刘庄谢恩,并说自己的儿子刘政没什么本事,他承袭王位不是好事,希望东海除国复郡。刘彊死后,刘庄悲伤之余还与太后阴丽华一起到京郊津门亭发哀,并派司空姓持节代表他去给刘彊主持葬礼,命大鸿胪副、宗正、将作大匠给刘彊按照皇帝规格操办丧事,并让一些王公贵族去给他送葬。但后来刘庄又想起刘彊生前谦恭节俭,还是决定一应物事节约从俭操办。刘彊享年三十四岁,谥号为“恭”,史称东海恭王。
相关研究
对于刘彊被废的原因,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陈苏镇在其《〈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中,认为刘彊被废与河北真定家族对东汉的重要性日益减弱有关。如果刘彊继位为帝,其母族郭氏必定会针对皇后阴丽华以及她背后的南阳郡势力,而南阳是东汉王朝根基所在,南阳籍功臣和外戚是刘秀登基的中坚力量,为此,刘秀必须要废刘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王尔认为刘彊被废与当时刘秀的政策转向有关。他认为当时“西汉遗臣”和“三辅人士”为代表呼吁返都长安的群体,团结在刘彊身边,希望以让刘彊继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强调西汉的法统、制度对东汉的意义,推行“柔克之政”。从刘彊 “恭谦好礼,以德自终”、被废后 “深执谦俭”等性格看,他的施政思路应该是谨慎的,以及受“返长安派人士”的影响,他很可能采用宽大简易、崇尚仁德之政,刘彊被废在于刘秀不再支持这种仁政路线,他更希望法治政策被延续。
人物评价
史书对于刘彊的生平记载非常简略,如《后汉书·刘彊传》“去就有礼”“恭谦好礼”,多写他被废后如何谦卑恭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与及学生杨志昆在《帝位巩固与汉室复兴:汉明帝刘苍幕府考论》一文中认为刘彊不仅当时在朝中支持者众多,而且在民间也有较高的声望。
家族成员
直系亲属
参考资料:
东海王世系
参考资料:
相关纪念
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连云港市孔望山西南面,其主体为摩崖造像的大小人像105具,摩崖造像东70米有一石象圆雕及其其南向20米处庙碑碑座,主体以南200米处还有一蟾蜍圆雕。1980年,文物鉴定专家史树清该造像群具有佛教内容,并提示其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1981年,国家文物局古文献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摩崖造像进行了探讨,布连生、阎文儒等专家认为该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且早于敦煌石刻200年,俞伟超、信里祥、丁义珍等学者认为它是东汉恒灵时期的道教寺庙“东海庙”祭坛供奉的神像及其附属建筑的雕刻。1987年,来自中国各地的50多名学者在连云港市对该造像的时代归属、风格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其为中国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佛教石刻艺术。2010年,连云港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寇彬堂发文,提出孔望山摩崖石刻乃是为了祭祀东海王刘彊所作,系列造像都是其祭庙的一部分,画像石上的所谓东王公、西王母,实际上是东海王刘强和他的生母郭太后;所谓门亭长,可能是刘强的叔伯母舅东海相郭竟;所谓涅槃图是各王、公主、小侯给东海王送葬的场面;而室则全部为东海王的生平故事。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宝鸡历史上的奇女子.宝鸡市人民政府.2024-09-07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 (2016).豆瓣电影.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