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昌平君

昌平君

昌平君(约前271-前223年),芈姓,熊氏,名字不详。为楚考烈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受封昌平君,末代楚王。

昌平君出生于秦国咸阳市,其母为秦昭襄王之女。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因楚顷襄王病重,其父熊元与黄歇谋划逃回楚国,昌平君与母留在秦国,后入仕秦国官至丞相。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昌平君参与平定“嫪毐(lào ǎi)之乱”。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昌平君的封地迁移到楚国旧都郢(今江陵县西北),后于郢地参与反秦。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部俘获楚王负刍,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次年,王率部大破楚军,项燕自杀,昌平君战死,楚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昌平君,芈姓,熊氏,名字不详(一说为熊启)。其父为楚考烈王熊元,其母应为秦昭襄王之女,他约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出生于秦国都城咸阳。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熊元在秦国为质不能返回,黄歇黄歇说服与熊元友善的秦国丞相范雎范,后熊元更换成楚国使者的衣裳才逃回楚国。熊元回到楚国后,昌平君与其母全部留在秦国,并与舅母华阳夫人亲善。秦庄襄王成为华阳夫人养子后,昌平君便与他保持密切关系。

事秦封相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昌平君正式进入秦国政坛,并深受华阳夫人宠信。此后,昌平君官至秦国丞相。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秦王嬴政举行冠礼,后嫪毐毐假传旨意并以秦王及太后印玺作乱。秦王嬴政知晓叛乱后,派遣相国昌平君与昌文君率部攻打嫪毐,昌平君等人率部与嫪毐交战于咸阳市,并取得斩首数百的战绩,最终平定“嫪毐之乱”。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华阳夫人去世后,秦王嬴政的权势日益强盛,楚系外戚势力开始衰落,昌平君感到十分不安。同年,昌平君与丞相隗状负责监造“十七年丞相启状戈”。

反秦亡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新郑发动叛乱,秦军平叛后,秦始皇处死韩王安。同年,秦国为攻打楚国,防范昌平君为此发动反叛,于是将他迁徙至楚国故都郢,同时派遣军队将他监视起来。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恬率军攻打楚国,昌平君于楚国旧都郢举起反秦旗帜,迫使秦将李信回师攻打鄢郢之战(今江陵县一带),后昌平君联合湘军击败李信,并杀死秦军七都尉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嬴政重新启用王翦伐楚,王翦率领秦军攻取楚国淮北(指楚国淮河以北地区)之地,并俘获楚王负刍。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在淮南(指楚国淮河以南的疆域)一带坚持抵抗秦军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部大破楚军,并派兵追击楚军,在蕲(qí)南(今安徽宿州一带)斩杀楚将项燕(一说自杀),而昌平君也战死,楚国亡国。

人物争议

名字争议

学者李开元支持昌平君为熊启的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昌平君做过秦国丞相,而李开元根据出土文物“十七年丞相启状戈”分析认为,“丞相启”便是昌平君,即昌平君名字叫做熊启。此外,学者田凤岭与秦雍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昌平君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被罢相。学者周海锋根据《里耶秦简》里的记载“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假)守主”认为,“丞相启”活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昌平君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兵败身亡,所以,昌平君不可能是丞相启。

进封丞相争议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嫪毐嫪毐叛乱时,秦王嬴政命令丞相昌平君与昌文君率军平叛。而《史记索隐》中也记载昌平君曾任秦国丞相,但两处均未明确昌平君担任丞相的时间。学者李开元、胡正明、田余庆杨宽等人认为,中华书局标点本断句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及的“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将相国与昌平君连读,并视相国与昌平君为一个人错误的。他们认为秦始皇下令攻打嫪毐的人应该是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及昌文君三人。学者杨宽认为,吕不韦为秦国相国时,专断国事,当时未有记载有左右丞相之制度,昌平君不可能担任相国。

同时学者李开元认为昌平君当时的官职应为御史大夫。相国吕不韦在秦王政十年(前237)罢相后,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史书未记载丞相的名字,留下十七年的空白。再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九年条《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曾任秦国丞相,按照秦汉官职任免的正常程序,他认为作为御史大夫的昌平君,递补丞相是十分正常的。同时昌平君作为平定“嫪毐之乱”的主要功臣,也是担任丞相的主要候选人,而他出任丞相的时间应该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

郢地争议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昌平君于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迁徙于郢,次年李信攻楚时,曾回师攻打鄢郢之战。关于昌平君迁徙的“郢”,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为南郢说,学者何浩认为此地为秦国南郡初期的治所,即今江陵县东北的郢城遗址,而学者高敏、徐少华、杨宽辛德勇和晏昌贵都支持这种说法。二为郢说,学者马非百认为当时南郡治所在鄢县而非郢,即今湖北宜城附近。三为郢陈说,学者黄盛璋马雍田余庆李开元支持这种观点,即今淮阳区

关于李信攻打的“鄢郢”,也大致有四种观点。其一为“鄢郢”是指“鄢陵县”和“郢陈”,这种观点开始于元朝史学家胡三省。其二为衍文说,清朝学者梁玉绳持这种观点。其三为“陈郢”的讹说,学者黄盛璋持此种观点,认为“鄢郢之战”为“陈郢”的讹传。其四为“荆郢”的讹说,学者辛德勇支持这种观点。

此外学者吴良宝认为“鄢郢”是一个地名而非两个城邑,而学者赵平安主张《楚居》中记载的“为郢”才是如今位于湖北宜城的鄢郢,而《楚居》中的“鄢郢”应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楚之边邑鄢”,即如今河南城南五里。学者陈明根据新近发布的胡家草场出土的竹简分析,认为昌平君迁徙的“郢”,据胡家草场简1538所载秦始皇十七年后韩王安入吴房,便在“鄢郢”附近,即今河南郾城南,两者基本相同,他认为昌平君迁徙之“郢”便为“鄢郢”。

反秦时间争议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昌平君于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俘获楚王负刍后,被楚将项燕拥立为楚王。但对照《史记》中的《楚世家》《王翦列传》及《六国年表》来看,王翦俘虏楚王负是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学者何浩认为,如果昌平君被立为楚王在前,而楚王负刍被俘在后,这就出现两个楚王并存的局面,按照楚国长久形成的统属关系和楚国王权高度集中的情况来看,这种两王并立的情况,不利于集中、统一抗秦力量。那么应该是秦国俘虏楚王负刍在前,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在后才合理,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应是将这两件事错记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上,他认为俘虏楚王负刍与拥立昌平君为楚王,都应该在秦王政二十四年。

人物关系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秦时丽人明月心 (2017).豆瓣电影.2024-04-13

大秦赋 (2020).豆瓣电影.2024-04-13

风云战国之枭雄 (2022).豆瓣电影.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