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英文:Gurge kingdom,也称古格王国),是公元10世纪时期由吐蕃王室后裔德祖衮占扎达在西藏阿里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
古格王朝遗址所在的西藏阿里地区,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象雄国时期。9世纪中期,曾经统一西藏地区的吐蕃王朝逐渐瓦解。至9世纪末,在争斗中失势的皇室后裔吉德尼玛衮流亡至阿里地区,被当地象雄望族接纳,并发展出阿里王系。10世纪30年代,其幼子德祖衮继承象雄故地,建立古格王国,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赞普。
古格王朝前后世袭16任国王,在其鼎盛时疆域遍及阿里全境,人口约10多万。其境内广建寺庙,并多次派遣僧人前往印度和克什米尔取经及译经,使得佛教在藏地再次复兴,古格王国也因之成为“上路弘法”的最初根据地。到了13~15世纪,古格王朝出现过经济、佛教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并在16世纪初进入到了鼎盛。17世纪初天主教传入王朝后,因古格王信奉其教义而引发宗教矛盾。1630年,在部分王室成员和拉达克王的推动下,古格王朝被覆灭。
古格都城遗址坐落在距离现今札达县城18公里的札不让土山之上,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其周边还发现有古格王国时期的多处城堡、居民点、寺院遗址。从19世纪初至今,包括国际上和中国的多位后世学者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并多有重要发现。
王朝起源
古格王朝遗址所在的西藏阿里地区,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象雄国(实际为部落联盟)时期。古汉文音译象雄为羌、羊同或扬同,近人音译为象雄,与藏语音更为接近。象雄古国是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大国,形成于约距今4000多年前,且在公元前5世纪前就产生过较高的远古文明,甚至早于中国的夏、商、周,是现今西藏自治区文明主要起源。
公元644年,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亲征象雄,杀死象雄王李迷夏,象雄地区被纳入吐蕃王朝的疆域之内。公元838年,反对佛教的吐蕃贵族韦·甲多热和他的同党杀死虔诚信仰佛教的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拥立赤热巴巾的哥哥达玛继承赞普之位。在宫廷政变中登上王位的达玛迅速推行了一套毁佛灭法以维护部分世俗贵族利益的政策,捣毁寺院、焚烧佛教经典、驱逐僧侣,短短两年间吐蕃地区佛教几近绝迹,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二次禁佛运动。达玛发动灭佛运动之后,加剧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引来了广大僧侣的憎恨,僧侣称之为“朗达玛”(意为牛魔达玛)。
公元842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杀。朗达玛遇刺之后,吐蕃王室围绕王位的继承问题陷入纷争。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在王位争夺战中,吐蕃的大相(相当于丞相)被杀,引发各地的边关守将也纷纷参与纷争,彼此倾轧,加之与唐王朝、回纥汗国、南诏军事较量的失利,使得吐蕃内外交困,动荡不安,吐蕃王朝逐渐瓦解。在争斗中失势的朗达玛后裔吉德尼玛衮(879~937)流亡至阿里地区,被象雄土王之一的布让王札西赞(一说是吐蕃旧臣同时也是象雄望族的没庐氏)接纳,并将女儿卓萨廓琼嫁给吉德尼玛衮,并让其继承王位。
王朝发展
王朝初期
王朝建立
据意大利藏学家伯戴克分析藏文史籍推断,10世纪30年代,吉德尼玛衮将三个儿子分封三处,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也就是后来的拉达克王国;次子札西衮统辖布让(现在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当时还包括尼泊尔西北部的一部分),他所统治的布让王国后被古格王国兼并;幼子德祖衮继承象雄故地,建立古格王国,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赞普。此次分封即西藏自治区历史上有名的“三衮占三围”(所谓三围,是当时人们对三处封地的地理环境的形象化表述:芒域是湖泊或村庄围绕的地方;布让是雪山围绕的地方;象雄是岩石围绕的地方。因此西藏历史上习惯将整个阿里地区为“阿里三围”。元代在西藏设置十三万户,称阿里为“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三围的藏语音译)。
佛教复兴
成为古格国王的德祖衮生有二子,长子柯日,次子松埃。这时战乱之后的西藏已有一些佛教徒开始复弘佛法,先是从西藏东部的康巴藏区兴起,逐渐向腹心卫藏地区发展。建国初期的古格王室以笃信佛教、崇尚佛法为基本国策之一。对佛教怀有极大热情的柯日王子出家修行,取法名拉喇嘛益西沃(“拉”,藏语意为“天”,故又称天喇嘛益西沃),将王位让给弟弟松埃。他向全国颁布兴佛弘法的诏书:“今弘教于上部阿里之地,欲使圆满妙善,乃颁弘法之诏。”并亲自主持修建托林寺等一百余座寺院,选派仁钦桑波、勒白喜饶等人前往印度学习显密教法。
同时,他们还请来了夏达噶惹哇玛、白玛噶古巴达等几位印度高僧仁钦桑布在托林寺潜心翻译经典,开课授徒,被后世称为“洛钦”(大译师),勒白喜饶被称为“洛琼”(小译师)。有研究者统计,仅由仁钦桑布翻译、校订的佛教经典就有158部之多,其中包括显教经典17部、密教经典108部、论33部,为藏传佛教后弘期诸译师之首。他的弟子不仅来自阿里,也有来自西藏地方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市)的,其中就有萨迦派第一个祖师衮噶宁波。仁钦桑波在1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在古格王室的大力支持下广建寺院,据载共计有108座大大小小的寺院,除了阿里的普兰、札达县、噶尔,远在西喜马拉雅的拉达克、斯皮提也有不少,其中包括阿奇寺、塔博寺等古老佛寺。
到第四代古格国王沃德时,当时寺院中关于密宗的教义和仪轨杂乱无章,令僧侣和信徒无所适从,拉喇嘛益西沃决定筹借更多的经费,前往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仁钦桑布传记》记载拉喇嘛益西沃病逝于托林寺,法体被供奉在塔中,此后古格王室在各地兴建佛寺。1042年,印度摩揭陀国超岩寺的上座高僧阿底峡随古格使者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来到古格王国托林寺。早在第二代古格王时就蜚声阿里的大译师仁钦桑波拜阿底峡为师。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为藏传佛教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对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3年之后,阿底峡又被仲敦巴迎往西藏地方地区传法,1054年示寂于拉萨市附近的聂唐寺。1076年是藏历的火龙年,由古格王赞助在托林寺举行纪念阿底峡尊者的大法会,西藏自治区各地的僧人和信徒都赶去参加,法会后奔赴印度取经求法的僧人达百余人,这次法会历史上称之为“火龙年大法会”。古格王国也因之成为“上路弘法”的最初根据地。
王朝中后期
史实缺失
在现有记载古格历史的藏族史书中,第九代古格王那德(或称那噶德)之后直至古格中后期这段历史时期,史料缺乏,史实模糊,但藏文史籍中几乎均记载了那德的继承者赞秋德去了亚泽并统治那里。此后,古格王系在西藏史学家的书中往往以“继某王之后是某王”来表示,也没有明确时间和地点。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经典史书《西藏王统记》在记述到第九代古格王那德之后,便中断了古格王世系,只在《直贡世系》《圣山志》《拉达克王统记》中有些零星的记载。
根据《拉达克王统记》记载,大约在1150年之前的一段短暂时期里,拉达克王喇钦乌德巴拉曾经占领了古格、普兰,但仍然保留了古格的王系。12—13世纪,古格王室在王位继承权上产生矛盾,分裂为两个相互敌视的政权,皮央·东嘎曾一度成为与古格都城札布让分庭抗礼的政治势力中心。1268年至1368年期间,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十三万户,萨迦政权曾向阿里派遣都元帅,管理阿里三围事务,但没有证据表明元朝廷曾对古格王国实施有效管理,只记载在玛旁雍错设立了驿站。13世纪至16世纪,直贡派作为圣山冈仁波齐的法主,曾数次接受古格王的布施,其中提到6个不同时段古格王的名字。16世纪上半叶古格王吉丹旺久采取和亲政策,将女儿嫁给拉达克第21代王甲央朗杰。16世纪下半叶,拉达克王才旺南杰曾发动对古格的战争,古格王国一度成为向拉达克进贡的属国。
宗教活动
1339年布敦大师给当时的古格王写信,请求他依照拉喇嘛益西沃和仁钦桑波的榜样保护佛教。15世纪20年代,宗喀巴弟子之一的察柯·阿旺扎巴回到故乡古格,在古格王室的支持下传播格鲁派(黄教)教义,不但使古格王国最主要的寺院——托林寺改宗格鲁派,还建立了一些新的寺院,并在东嘎寺担任堪布(住持),举行大规模的宗教仪式。16世纪后半叶,当时古格国王的弟弟协饶沃色担任古格最重要的几座寺院的堪布,如洛当寺、芒囊寺、多香寺、香孜寺等。17世纪初,古格国王赤·南杰扎巴桑波和他的伯父拉尊邀请一世班禅访问古格。
王朝末期
宗教矛盾
17世纪以前,天主教耶稣会已经在印度的许多城镇建立起教会,西海岸的果阿城镇主教派遣葡萄牙籍神父安东尼奥·德·安德拉德和修士玛努埃尔·玛克斯于1624年8月初来到古格王国的都城札布让。安德拉德和玛克斯向古格王呈上随身带来的礼物,并且说明其传播福音的目的,国王遂留他们住下并允许他们在都城内外随意走动。此后,安德拉德一方面寻找一切机会向国王讲解天主教的教义,一方面观察了解古格王国及周围的情况。到了11月,安德拉德决定返回印度果阿汇报情况,并请求增派传教士来古格王国建立教堂,开展传教活动。
1625年8月,安德拉德同玛克斯带着另一位传教士重返古格,在学习一段时间的藏文之后,开始向王室和百姓传教。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札布让城堡里建立了教堂;从印度果阿增派的3名神父也抵达古格;国王夫妇开始到教堂听讲教义,几位王室成员先后接受了洗礼;传教士们在札布让以北200公里的日土建立了教会站;军队出征前改由传教士进行祈祷,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喇嘛主持祈祷。在国王的支持下,天主教的传教活动迅速发展,引起了喇嘛和很多民众的不满。由于喇嘛的暗中抵制和古格百姓对外来宗教的怀疑与排斥,传教活动变得困难重重。虽经传教士们多方努力,两年多内接受洗礼的也只有12人,而且基本上都是王室成员。国王开始向喇嘛集团采取强硬措施,矛盾逐渐激化。包括王室成员的规劝和警告都未能使国王回心转意,他甚至计划采取最终摧毁喇嘛集团的措施——令全部喇嘛还俗,消息走漏后,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平民,与喇嘛们结成了统一战线。
王朝覆灭
1630年夏季,安德拉德奉命返回印度就任果阿省耶稣会会长,此时恰逢国王患病不起,喇嘛集团和地方贵族趁机发起暴动,并且请求拉达克王派兵支援。拉达克王僧格朗杰与古格王曾因儿女婚姻问题、领土纠纷,还有由来已久的教派分歧积怨已久。拉达克王随即亲自率兵进军古格,札布让城堡被围,忠于古格国王的军队据守城池和拉达克王陷入对峙。此时古格王身患重病,便主动提出议和。古格王的弟弟与拉达克王设下圈套,宣称只要古格王率王室成员走出城堡,像臣属那样将贡品呈给拉达克王,拉达克便很快撤军。结果古格王与王室成员一出来便被全数抓捕,紧随其后的王室卫队发觉上当,边抵抗边撤回城堡,卫队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突围转移到后藏地区,城堡被劫掠一空。古格王室成员则被押解到拉达克首府列城。紧接着古格所属的达巴、噶尔、日土等地相继失陷,拉达克王任命儿子恩扎普提朗杰为古格领地的统治者,古格王国700年的历史至此终结。
沦为废墟
1680年,阿旺罗桑嘉措从遥远的西藏地方地区派遣噶丹策旺率领军队来到阿里,将拉达克人驱逐出境,并且乘胜追击攻打至拉达克首府列城,使拉达克臣服于噶厦政府,噶厦继吐蕃之后再一次将阿里高原纳入藏族统一政权的管辖之下。达赖喇嘛的噶厦政府在收复阿里后设立了札布让、达巴、日土县、普兰四个宗(相当于县),宗本(相当于县长)和其他官员都由拉萨市方面派遣。虽然在古格故城山下设立了札布让宗以行使对此地的管辖权,但古格故城仍逐渐沦为废墟。
地理与疆域
古格王国所处的阿里高原是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之一,海拔平均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整个阿里地区只有札达县的象泉河谷、普兰县的孔雀河谷以及这两条河的支流河谷地带环境较好,河谷里水草茂盛的湿地可供牲畜越冬。从公元9世纪至17世纪,古格王朝前后共世袭了16个国王,人口约10多万人,存在约700余年。根据藏文史书的一些零星记载,古格王国所统辖的势力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其统治范围最盛时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范围达到冈底斯山麓。
10世纪王国初创时期中心区域基本限定在普兰县的孔雀河、札达县的象泉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北部可达日土县,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和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斯皮提地区也在古格王国初期的势力范围之内。15世纪以后,古格王国的疆域相对稳定,大体占据现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以及普兰县,中心仍然在札达盆地的象泉河谷地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17世纪下半叶,阿旺罗桑嘉措派遣噶丹策旺率兵驱逐拉达克军队,收复古格失地之后,在阿里设置布让(现普兰县)、达巴(现札达县达巴乡)、札布让(现札达县大部)、如妥(现日土县)、堆噶尔本(现噶尔县)5个宗,基本就是古格王国原属地的范围。
王权
作为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古格王国的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严格统治着自己的臣民和辖地。国王权力的继承是血缘世袭制,基本上是子承父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弟承兄位的现象。国王可以将王国的部分领地或臣民封赐给王室成员和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高僧或臣下,并有夺没收的权力。早在11世纪初,古格第三代国王拉德为了表彰古格高僧仁钦桑波翻译佛教经典、修建寺院、对佛教复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谢尔等三处土地赏赐给他,成为他的三处“溪卡”(藏语意为“庄园”)。这是西藏自治区史料中迄今所见到关于赏赐封建领主、宗教领主庄园最早的记载。
国王的另一项权力是对王室及臣民宗教信仰的选择,并享有重大宗教活动的领导权。古格王国初期,王室大力扶持佛教,压制并清除本教。从此开始,历代古格王就把复兴佛教、以教辅政作为古格王国的一个基本国策。迎请高僧、修建寺院、翻译经籍、敬造佛像、举办法会、供养圣山等重大活动都是在国王的直接领导和资助下进行的,因此,国王也是古格佛教的最大施主。为了牢牢控制宗教领导权,几乎每一代都有王室成员出家为僧,并成为当时的佛教领袖,如拉喇嘛益西沃、曲沃等。从古格故城红殿、坛城殿和托林寺杜康壁画的礼佛图中可以看到,在重要佛教仪式中,国王和王室成员总是居于极尊的地位,僧俗两界对国王尊崇有加。
国王行使权力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与周邻国家、地区的正常交往或发动战争。抵御外来入侵、解决与拉达克王国的冲突、和亲政策的实施、同周邻地区的贸易往来、宗教与文化的交流都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藏文史籍中可见到国王直接派遣留学僧去印度学习佛法,处理在噶洛国发生的人质事件,将公主嫁与拉达克王以求和解等记载。
宗教
宗教活动是古格王国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古格王国初期正是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后弘期”的佛教复兴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玛的灭佛行为,高僧大德或以身殉教,或隐匿踪迹,佛教经典大都焚为灰烬,佛教徒们只好前往印度求经学法,或从印度迎请高僧大德入藏传法。12世纪以后,古格王国初期迎请了印度高僧阿底峡大师。他在古格托林寺讲经、著述3年,之后又被仲敦巴迎往卫藏地区弘法,被藏传佛教徒奉为噶当派鼻祖。
元朝时,萨迦派被元朝中央政府赋予统领全藏“十三万户”的极尊地位,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体。古格王系的分支——亚泽王系的阿孜梅在年幼时(14世纪中叶)曾在萨迦寺修行,成为萨迦派大德之一,后又还朝掌政,这一时期的古格王国也与萨迦派有较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阿里地区的一些寺院还属于萨迦派,如普兰县的科迦寺。与此同时,古格王室还和噶举派的重要一支——直贡噶举派有密切的教务交往。从13世纪到16世纪,“圣山”冈仁波齐峰由直贡噶举派委派圣山法主管理教务,其间有6位古格王先后作为圣山法主的施主施财供奉。
明朝初年,宗喀巴所创立的格鲁派一经兴起,很快就与明朝中央政府及蒙古族、满族的统治者们取得了联系,迅速将其影响扩展到全西藏,甚至远至北方边地。15世纪初,阿里僧人古格·阿旺扎巴追随宗喀巴修习显密,后又回到后藏、阿里一带传播格鲁派教义。与此同时,宗喀巴弟子堆·喜饶桑布也被派遣到阿里传教。15世纪中叶,格鲁派在古格王国辖地已经广泛传播,就连托林寺、洛当寺这样的古格王国古老寺院也被格鲁派渗透,成为格鲁派在阿里的重要寺院。在16世纪以后,格鲁派作为正统教派被古格王室及僧侣集团所尊奉则。古格王朝末期,佛教掀起的反洋教斗争则直接导致王国灭亡。
经济
古格王国所处地区早在吐蕃王朝统治之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灌溉农业技术,后被古格人充分继承,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有稞麦、小麦、豌豆、油菜等,象泉河谷历来被认为是“阿里的粮仓”,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同时畜牧业也是古格王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养殖牛、羊不仅能够提供肉类和乳类食品,牛羊毛还是当地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源。札达县现在的家畜种类有野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等,古格王国时期也大体如此。根据藏文史籍记载,古格王国铸造佛像的中心是在札达县的鲁巴村,这里以铸造“银眼”佛像而著称,特点是在佛和菩萨造像的眼睛里嵌入银片。此外,当时还有许多手工业生产的门类:有制陶业、纺织业、木作、石作、竹藤加工及有相当规模的采矿业。
文化
古格王国作为吐蕃王族的一支后裔,吸收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即所谓象雄文化)及周邻地区、民族的文化因素,同时保留并发展了吐蕃时期形成的藏族主体文化。
语言与文字
对于阿里地区的语言,有学者在1979年做过调查和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阿里地区的藏语基本属于卫藏方言的一支土语,只有改则县的语言属于康方言”。藏族同胞自己向来称阿里藏语为“堆盖”(高地话),与“卫盖”(前藏话)“藏盖”(后藏话)并立,自成一体,说明阿里藏语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阿里藏语鼻化单元音少,复元音多,用元音和声调的减缩变化表示动词的体,并且有6%的特殊词。而在阿里藏语中,札达话又别具特征。如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特殊词占8%。古格王国即使用这种方言为主。
古格王国使用的文字是规范化的藏文,也就是公元826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可黎可足)进行文字改革以后的藏文。古格使用的藏文书体有两大类:一种是规整的乌坚体(有头字、类似于汉文的楷体),一种是乌梅体(无头字,类似于汉文的行书),其中两类字体还有不同变化。古格文化艺术保留至今,最多还是壁画、天花板彩绘、木雕、泥塑、石刻、模制泥佛像等佛教艺术品。
建筑
古格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吐蕃王朝的传统,建筑群多依山而建,层层上收,总体呈金字塔状。王宫区高踞山顶,处于层层防卫的核心制高点上,便于观察和指挥全城的军事防御。大部分佛殿、佛塔、塔墙等宗教建筑呈扇状分布在土山北侧山坡的醒目位置。此显彼隐的堡、重重环绕的防卫墙,使古格都城成为一座能攻易守的军事堡垒。佛殿建筑方面,古格人因地制宜,因材施工,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大多数房屋、殿堂、佛塔、碉堡都用土坯砌成,防卫墙和塔墙用生土夯筑而成,窑洞则直接在土崖上挖凿出来。土山、土墙、土窑洞,土木建筑,整个城堡与土山浑然一体。建筑的局部装饰也是古格人特别重视的,佛殿的门框、门楣、出跳的头、柱头替木都加以雕饰,加上殿内的满墙壁画、天花板与藻井彩绘,具有艺术追求。
歌舞艺术
古格人如同其他地区的藏族同胞一样能歌善舞。古格人演奏的乐器有唢呐、形制各异的号、筒形腰鼓、釜形腰鼓、铃鼓、锣、、铃、六弦琴等十余种,其中大多数乐器至今仍在阿里地区流传,每逢节日和重大的斋醮科仪活动才拿出来演奏。古格人典型的舞蹈形式有狮子舞、手鼓舞、跑马舞、宣舞以及独特的喇嘛舞。狮子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形式,唐朝宫廷有“五方狮子舞”,之后在民间也广为流行。杂技也是古格人喜爱而又擅长的一项娱乐活动,有爬高杆、滑杆、倒立行走、翻跟头、腹顶棍旋转、马技、骑射等。
对外交往
古格王朝与北面的新疆、西面的克什米尔、南面的印度和尼泊尔、东面的卫藏地区都与之保持着持续不断地交往。藏族文献里记载的古格王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在宗教方面,10世纪至11世纪古格王室数次选派优秀的青年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知识,并且迎请高僧,带回佛教经典。古格王国的高僧仁钦桑波还从克什米尔地区带回技艺高超的工匠协助修建寺庙、绘画塑像。古格王国与西藏地方地区的宗教往来多次见于西藏自治区文献,14世纪大昭寺维修,古格王室曾经贡献了金顶;出身古格的格鲁派高僧阿旺扎巴曾长期游学于拉萨市,之后回到古格王国传播教法,担任几个寺院的主持;16世纪中叶,古格王吉丹旺秋曾经资助二世达赖喇嘛在拉萨修建佛学院;17世纪初,一世班禅喇嘛应邀视察古格的寺庙,在托林寺受到了隆重地欢迎,当时古格王的叔祖还被一世班禅尊称为“法王尊驾”。
古格王国在贸易中输出的物品主要是食盐、牦牛、羊毛、羊绒,输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日土县、革吉县一带所产的湖盐历来为阿里地区输出品的大宗。古格王国输入的商品主要有木材、棉布、陶瓷、茶叶、鲜果、干果、红糖等。17世纪20年代来到古格的西方传教士曾经见到过来自遥远的汉族地区的商人,商人们带去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也有卫藏地区的藏族商人带去种类大体相同的商品。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商人主要以大米、服装、珊瑚、琥珀换取古格人的羊毛、羊绒。新疆的无花果、葡萄干是古格人喜爱的奢侈食品。古格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辅以金银等贵金属称量货币。古格王国时期没有自己的货币,海贝曾经起到过货币的作用。
军事
信仰的分歧和资源的争夺是造成古格王国与周边国家、地区间战争的主要原因。古格王国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边陲,北、西两面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喀什噶尔、克什米尔,南面和东南面是宗教信仰纷杂的印度、尼泊尔,西邻拉达克王国虽为同宗同教,但由于教派纷争和资源的争夺,一直向东觊觎古格王国,北、西、南三面近邻对古格王国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威胁圈。1337年至1338年,印度穆罕默德·图格鲁克从德里率十万大军入侵喜马拉雅山西段,在山地遇到激烈反抗,并以全军覆没而告终。1532年,喀什噶尔的苏尔丹塞伊特派遣梅萨海达进军阿里地区和拉达克,两年后才被逐出。古格王国都是当事者或当事者之一。
17世纪初,克什米尔地区的斯里那加军队入侵古格王国的事件被记入西方传教士的报告中。这次入侵行动,斯里那加人动用了3万大军,分成3路向古格进发,武器精良,有半数士兵配备有火绳枪。古格人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最后以斯里那加人求和而告终。与古格王国互为姻亲的拉达克王国从15世纪到17世纪一直与古格王国之间频发战事,时战时和,最终以武力和谋略灭亡了古格王国。
频繁的战争使古格人分外注重军事装备的建设,其武器种类丰富。武器有进攻性的,也有防御性的;有近距离格斗兵器,也有远距离杀伤兵器;有传统的古代兵器,也有在当时威慑力极强的火绳枪。弓箭箭镞都是用铁锻制而成,有细长的“穿甲箭”、薄锐的“双翼箭”、还有一种射出后可以发出响声的“飞鸣镝”。刀、矛、剑也是古格军队常用的武器。作为防卫武器的甲、头盔、盾牌更为精美,一件甲衣要用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铁甲片连缀,总体设计既要防护身体,又不能过多影响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完整的甲衣重量可达20公斤。不仅人要穿铠甲,战马也有铠甲防护,除了马腿外,马甲可以遮蔽马的全身。盾牌有两种质地,一种是藤条的,一种是皮革的,以藤条的为主。在16世纪中叶以后,使用发射药的火器已经装备了古格军队。古格晚期军队的兵种有弓箭手、刀矛手、铁甲骑兵和火枪手等。
后世探寻
国际
1820年初,掌握东西方十几种语言的匈牙利人乔玛步行向东方出发,两年后,乔玛在古格王国的近邻拉达克王国学习藏语,然后开始编一本藏英辞典。他在古格与拉达克交界的小寺院里用8年时间,完成了辞典的编纂。这是第一部藏语与西方语言的辞典,由于这部辞典,乔玛被认为是西方研究西藏自治区的鼻祖。1906年秋冬之际,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着一支庞大的队伍(确切的人数无明确记载)翻越喀喇昆仑山进入西藏西部,从阿里北部羌塘高原一线,直行走到日喀则,进行了自然地理的考察。1912年,英国人麦克沃斯·杨从印度边界深入象泉河谷地,探访了古格故城和托林寺,返回之后撰写了《到西藏西部的托林和札布让的旅行》一文,发表在印度旁遮普省历史学会杂志上。
意大利学者古瑟普·图齐从1928年至1948年前后8次深入西藏自治区西部和中部进行科学考察,包括札达县、噶尔县古遗址、古寺院。后来撰写的七卷本《印度—西藏》(已有中文译本《梵天佛地》)《西藏的奥秘》《跨喜马拉雅的古代文明》被认为是西藏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他本人也被西方尊为西藏考古的泰斗。特别是《印度—西藏》丛书的第三卷第二册即为《札布让》,也就是古格都城遗址。书中详细介绍了城址现存的几座重要佛殿的壁画和雕塑,如胜乐殿(坛城殿)、金刚怖畏殿(大威德殿)、白殿、红殿、总管殿(度母殿),并有多幅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状况。
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植物学家刘慎谔、气象学家徐近之、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成为国内进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先驱。其中刘慎谔的考察路线是越过昆仑山脉,经羌塘高原和阿里羌塘高原到克什米尔,然后假道印度回国。刘慎谔的科学考察历时一年多,带回了2000多件标本。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进入了黄金时代,近半个世纪中各种专业的考察几乎没有中断过。7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建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矿产、水文、气象以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考察,期间有170多部科学考察报告和研究专著陆续出版。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谷格(古格)王国的遗迹》,记录了当时古格都城遗址的相关影像。播出后引起各方重视,古格故城被列入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联合组队,对古格王国故城遗址进行首次展科学考察。1981年,此次考察结果以调查简报的形式在《文物》杂志上发表。同年,西藏工业建筑勘察设计院组织专业人员对古格都城遗址和托林寺进行了测绘、调查,并于1988年出版了《古格王国建筑遗址》一书。
1985年,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察队赴阿里,历时4个月,遍及阿里地区的7个县。此次考察的重点是古格都城遗址的相关测绘、现存遗迹逐记录、拍摄以及古格王国时期的其他寺院遗址、城堡遗址和村落遗址考察。1992年,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阿里文物普查队再次对阿里地区文物展开调查,其中古格王国时期的15处遗址被1993年出版的《阿里文物志》收录。2010年至2013年期间,甘肃省敦煌研究院主导进行了古格王国遗址修复工程,对建筑本体、壁画、残墙遗迹等进行了修复工作。此后,对阿里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一直不断在进行。
王朝遗址
故城遗址
1630年,古格王国为拉达克人所攻灭,都城扎不让及境内的许多佛寺也被毁灭,仅存遗址。古格都城遗址坐落在札不让土山之上,距离现在的札达县城18公里,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遗址规模宏大,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600米,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由宫殿、佛寺、暗道、塔墙等不同遗迹构成。古格王国遗址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建筑主要是佛教殿堂。根据1985年全面调查的统计数字,城堡遗址残存有房屋、殿堂遗迹445座、窑洞879孔、碉堡遗迹58座、佛塔或残塔基28座。在古格遗址的佛殿中现存较完整的主要有坛城殿、白殿、红殿、威德殿、度母殿等,墙体、木结构的梁柱、屋面基本完好,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壁画、天花彩绘图案、泥塑等佛教艺术品。
王国遗址
在古格首都遗址周边,还发现有古格王国时期的40多处城堡、居民点、寺院遗址。这些遗址以古格故城为中心呈放射状散布在故城周围,越靠近故城核心遗址越密集,有几座城堡的规模甚至与古格故城相差无几。如古格故城西面30公里处的多香城堡遗址、南面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的达巴城堡遗址、东北面30公里处的皮央城堡遗址。类似的遗址在札达县还有不少,如琼隆遗址、香孜遗址、卡孜柏林遗址、热嘎下遗址、卡尔普遗址,这些遗址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散布在古格故城周围的山间河谷,形成一个疏密有致的网状结构。此外还有相距遥远的普兰县香柏林遗址和日土县旧宗遗址。
相关作品
书籍
影视
参考资料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壁画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凤凰网.2023-08-21
古格王朝——神秘的遗落文明.阿里地区札达县人民政府.2023-08-21
西藏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壁画.豆瓣读书.2023-08-17
相遇古格.豆瓣读书.2023-08-17
带你游古格.豆瓣读书.2023-08-17
古格王国.豆瓣读书.2023-08-17
古格王国建筑遗址.豆瓣读书.2023-08-17
西藏古格擦擦艺术.豆瓣读书.2023-08-17
古格王朝.豆瓣读书.2023-08-17
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豆瓣读书.2023-08-17
古格遗韵.豆瓣读书.2023-08-17
王统日月宝串.豆瓣读书.2023-08-17
古格 消失的西藏王朝 .豆瓣电影.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