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盖维斯·奥古斯都

盖维斯·奥古斯都

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名: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维斯·屋大维·图里努斯(英文名: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世简称屋大维,是罗马帝国后三头同盟之一,创立元首制,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带来“罗马和平”时期,是古罗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生于生于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前44年被盖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公元前43年凯撒遇刺,屋大维联合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和马库斯·阿埃米利乌斯·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 Dives)结成“后三头同盟”,逐渐崛起。公元前42年,奥古斯都与安东尼在腓立比之战中击败了布鲁图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剥夺了马尔库斯·雷必达的军权,并在阿克提姆海战中战胜了安东尼,从而消灭了托勒密王朝,成为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罗马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Augustus),建立元首制。屋大维担任过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等职位,事实上成为了罗马的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引入了雇佣兵制度,并建立了卫戍军来守卫罗马意大利。他继续对外扩张,在西班牙完成征服,并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屋大维的统治使罗马帝国进入了后来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屋大维在位统治长达40年,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终年75岁。

屋大维死后,被罗马元老院追封为“神圣的奥古斯都”(Divus Augustus),将其神格化,视同神明,并成为罗马帝国的永久君主,同时将8月成为”奥古斯都月“,成为8月(August)的来源。他的统治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皇帝们树立了榜样。马库斯·西塞罗称屋大维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罗纳德·塞姆指出“屋大维确立元首制”贺拉斯称屋大维是“最伟大的元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

公元前63年9月23日,屋大维出生于罗马维利特雷(Velitrae)小镇的一个骑士家庭,全名为盖维斯·屋大维·图里努斯(英文名:Gaius Octavian Thurinus)。家族渊源可追溯到王政时代。起初是次等氏族,后进入罗马元老院,再次回归平民百姓。在共和末期,尤里乌斯恢复了屋大维家族贵族地位。屋大维的父亲同样名为盖乌斯·屋大维,他被选为裁判官(Praetor),并于公元前 61年成为马其顿王国总督。在马其顿担任总督期间战胜贝西人,因而获得将军 (Imperator)的称号,成为执政官的候选人。屋大维的母亲名为阿提亚,是罗马将领与实际统治者盖乌斯·恺撒的侄女。屋大维还有两个姊妹,一个是同父异母的姐姐大屋大维娅,另一个是同母的屋大维娅。然而,公元前59年,屋大维父亲死于归途。屋大维的母亲阿提亚很快就再嫁给卢修斯·马库斯 ·菲利普斯,于是屋大维的童年在继父菲利普的家中长大。

凯撒继承人

十二岁的屋大维在外祖母朱莉娅的葬礼上致悼词,从这时开始,为恺撒所留意。恺撒在各方面都对屋大维照顾有加,即使凯撒远征希斯帕尼亚、消灭庞培余党时,屋大维未随军远征,但是依旧在恺撒的阿非利加凯旋式上还是获得了军事荣誉。不久,恺撒让屋大维到达尔马提亚的阿波罗尼亚留学,接受军事政治教育,为陪同恺撒出征帕提亚作准备。

公元前 44年3月15日,公开独裁的恺撒遭到共和派马尔库斯·布鲁图斯和盖乌斯·朗基努斯的刺杀。刺杀者未能控制控制罗马的局势,使罗马从独裁中回归共和。相反,罗马平民对恺撒心怀好感,对刺杀者持冷漠态度。

罗马元老院对恺撒在人民心中的巨大威望感到忌惮,因此他们没有宣布恺撒为暴君,也没有没收他的财产或废除他的法令。然而,他们却宣布大赦杀害恺撒的凶手。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反恺撒的元老贵族和拥护恺撒的反贵族派之间暂时性妥协的产物。元老院在作出赦免刺杀恺撒凶手的决定时,委托安东尼处理恺撒的后事,这给了安东尼打击谋杀者并掌握权力的机会。3月19日,卡尔普尔尼乌斯·皮索作为恺撒遗嘱的执行人,同意开启遗嘱并在安东尼家中宣读。出乎意料的是凯撒并未指定马克·安东尼为继承人,反而是指定其外甥屋大维为他的养子,赐予凯撒之名,并将遗产的四分之三给予他。此外,恺撒还赠送了位于台伯河对岸的私人花园给罗马人民,并向每位罗马公民赠予75块银币。遗嘱还提到,如果另外两个侄孙不接受遗产,那么它们将分给布鲁图斯和安东尼。

遗嘱的内容让安东尼大为失望。次日,安东尼在凯撒葬礼致辞时,故意提及凯撒遗嘱、展示凯撒遗体,激起人们对凯撒的感激和对谋杀者的愤恨,使得人民站到共和派的对立面。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成为凯撒实际上的继承人。凯撒葬礼上,群情激愤,人们怒吼“为凯撒报仇”的口号,冲向罗马元老院和刺杀者的家中。盖乌斯·朗基努斯和布鲁图斯等谋杀者慌忙出逃。权力最终落入了盖乌斯·恺撒的得力助手、执政官马克·安东尼之手(约公元前83—前30年)。

重回罗马

屋大维从母亲的信中得知凯撒遇刺已是三月底。在商讨后,屋大维最终决定带一支小队伍前往意大利,待探清罗马局势的走向再作打算。当屋大维到达布林迪西时,受到了当地民众和士兵的热烈欢迎。于是他趁势宣布自己将接受恺撒的名字,改成为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屋大维努斯 (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以表为盖乌斯·恺撒复仇的决心。但他经常被称为“奥克塔维努斯”,安东尼则为了嘲笑他,仍用原来的名字称呼他“图里努斯”,以示对他的侮辱。

五月初,深入调查罗马政治局势后的屋大维回到罗马,想要从法定程序上认定为凯撒继承人,却遭到安东尼的针对。五月中旬,屋大维前去拜访安东尼时,索要遗产并想获得其支持,安东尼却找来诸多借口拒绝,不仅未归还遗产,还将屋大维训斥一番。屋大维意识到安东尼的敌意,于是另作打算。屋大维变卖家产,支付了盖乌斯·恺撒遗嘱中给罗马平民的财物,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他依仗凯撒的声望,招募了一支由恺撒老兵组成的军队,同时利用安东尼和罗马元老院的矛盾,取得了元老院贵族派首领马库斯·西塞罗的支持。屋大维凭借一系列手段,步入罗马政坛,成为安东尼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内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内战夺权

穆提纳战役

面对声望剧增的屋大维,安东尼不得不暂时妥协选择与屋大维合作。但当屋大维谋求政治地位时,安东尼意图撕毁合作协议,两人合作关系岌岌可危。面对充满威胁的屋大维和布鲁图斯,安东尼认为后者更具威胁。于是,在公元前43年4月,安东尼将布鲁图斯围困于穆提纳。这给了屋大维喘息之机,他吸纳凯撒旧部,组建起一支三千人的坎帕尼亚退伍军人队伍回到罗马,与罗马元老院联手对抗安东尼。赫提乌斯与屋大维前来支援,但是赫提乌斯却身死战役,其军队被屋大维接管。屋大维军事实力大增,取得穆提纳战役的胜利,布鲁图斯重获自由,而安东尼则率领残部逃至高卢。当消息传回罗马,元老院公开宣布与安东尼为敌。

后三头同盟

穆提纳战争胜利后,元老院剥夺屋大维的军事指挥权,将胜利成果送给盖乌斯·恺撒的刺杀者之一德西姆斯·布鲁图斯。除此之外,元老院还承认马尔库斯·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两人对马其顿和叙利亚的占领,以及格涅乌斯·庞培的儿子塞克斯图斯·庞培的地位,并且要求屋大维辅助布鲁图斯追击安东尼。元老院的行为严重践踏了屋大维的尊严,伤害了他为父报仇的情感。屋大维拒绝了元老院的无礼请求,放弃与元老院继续合作的想法,转而私下联系安东尼意图和解。

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在马其顿和叙利亚迅速扩张,扩军备战,准备进军罗马。凯撒派和共和派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公元前43年11月,屋大维与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马库斯·阿埃米利乌斯·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 Dives)结成同盟,称后三头同盟。十一月底,后三头同盟进军罗马,并对罗马元老院进行报复,发起了 “公敌宣告”运动,大肆清洗政敌和杀害盖乌斯·恺撒的帮凶。

腓力比之战

安顿好罗马事务后,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打着替恺撒复仇的名号,率领三万三千名骑兵盟军向东部行省进军,讨伐布鲁图斯与卡西乌斯。公元前42年,后三头盟军与布鲁图斯率领的一万七千名骑兵交战于马其顿王国腓力比城。两次激烈的腓力比战役,最终以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双双自杀告终,从此共和派退出罗马政治舞台,标志着罗马共和时代的结束。

在腓力比战役后,屋大维和安东尼重新划分行省,并在公元前42年十一月签订了《腓力比协定》,明确了领土分配的事宜。根据该协定,纳尔榜高卢归属于安东尼,而山南高卢则并入意大利,安东尼占领了除山南高卢以外的所有高卢领土。屋大维继续保有阿非利加、撒丁岛和西西里等行省,同时西班牙也从雷必达手中转交给了屋大维。随后,安东尼安东尼前往埃及,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结盟。而屋大维则返回意大利,负责安置退伍老兵。至此,罗马的疆域西属屋大维,东属安东尼。

佩鲁西亚之战

腓力比战役后,屋大维不仅获得了西班牙行省,还掌握了对意大利的控制权,实力大幅增强。然而,风光背后危机重重。安置退伍老兵的任务将他置于意大利人民的对立面,招致仇恨。此时,安东尼正在埃及同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厮混,而他的妻子富尔维娅和他的兄弟卢修斯·安东尼却利用下这股反对的力量反抗盟友屋大维的统治,于公元前41年发起了佩鲁西亚战役。阿格里帕遂率领屋大维的军队前去镇压,并将叛军包围在佩鲁西亚。卢修斯在屋大维、阿格里帕以及萨尔维狄恩努斯的不断围攻下,粮草严重不足,加上援军久等不到,在公元前 40 年2月底最终选择了投降。鉴于马克·安东尼的威望,屋大维没有处死卢修斯,还命他为西班牙的总督。不过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关系还是因为此事生了间隙。

平定佩鲁西亚之乱不久,协助安东尼管理高卢的弗菲乌斯·加勒努斯(Fufius Calenus)病逝,屋大维立即赶往高卢,吞并了安东尼 十一个军团,占领了分配给安东尼的领土,控制了罗马世界西部的大部分领土。军事实力大增的屋大维決定先对付塞克斯图斯·庞培。

西西里战役

通过妥善处理安老兵所带来的风波后,屋大维进一步巩固了国内地位,加强对意大利的控制。塞克斯图斯·庞培利用自己对海洋的控制,封锁了意大利,阻碍罗马的粮食进口,城内出现粮食短缺,导致经济危机,引起人民不满。面对此况,屋大维不再容忍塞克斯图斯的挑衅,决意出击,收回西西里岛

公元前 36年,屋大维主动向塞克斯图斯·庞培发动攻击。结果在西西里附近的一系列海战中,接连遭受挫折。阿格里帕率领军队前来支援,一同前往的还有马尔库斯·雷必达。阿格里帕先是在美莱 (Mylai)附近的西西里海岸打败塞克斯图斯的舰队,而后,在诺洛丘斯 (Naulochus)与塞克斯图斯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战斗,并彻底击败他。寒克斯图斯·庞培逃往东方,在公元前35 年落入安东尼的一位将领之手,惨遭处决。然而事情尚未完全了结。寒克斯图斯·庞培一部分投降屋大维,另一部分则投降雷必达。这使得雷必达产生了大权在握的错觉。然而,他却低估了屋大维笼络人心的手段,雷必达的军队临阵倒戈,加入屋大维的大军当中。马尔库斯·雷必达别无选择,只能投降。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三头同盟的成员资格,夺走他的军队和阿非利加行省,但仁慈地饶了雷必达一命,甚至在名义上保留了他的大祭司长头衔。之后,将他放逐到意大利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度过余生。

决战安东尼

西西里战役战役完全胜利后,屋大维接管西西里、阿非利加、科西嘉、撒丁等地,将战役老兵送回罗马好生安置,并且优待战俘。从此,意大利不再遭到封锁,粮食供应也恢复了正常,罗马的暴乱得以平息。但是罗马城遭遇战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屋大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罗马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得到罗马平民的赞誉与支持。此刻,马克·安东尼在忙于东方的战事,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风流快活。而在罗马城的屋大维,为巩固权力放出流言中伤安东尼。双方局势日趋紧张。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在希腊西岸的阿克提乌姆湾发生的阿克提姆海战,此成为安东尼与屋大维斗争的决定性战役。

在希腊西海岸,安东尼计划利用风向的变化来制定作战计划。他集中了实力最强的舰队在右翼,利用转向的风力迂回到敌人的左翼,以获取上风的优势并与屋大维的舰队进行决战。他知道屋大维的舰船较小,而且逆风作战,因此可以迅速击败屋大维。安东尼命令各舰携带风帆,并将战争费用一同装载在船上。然而,由于逃兵的出现,安东尼的计划失败。屋大维在听取逃兵的报告后,决定利用这个情报来反制马克·安东尼的计划。他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部,排成一线,由阿格里帕、阿伦提和自己指挥。他们在普雷佛扎海峡等待安东尼的舰队出港。

公元前31年9月2日正午,和风刮起,安东尼和屋大维的舰队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安东尼的右派和阿格里帕的左派同时向对方的侧翼迂回,开始了交战。安东尼的士兵使用机械和手投掷巨石、弩箭和带倒刺的铁标枪进行攻击。阿格里帕率领左翼的战船,充分利用船体轻、机动性好的优势,避开安东尼舰队的远程攻击,并猛烈撞击敌舰,将敌舰击沉,战况激烈。在战斗进行到9月2日下午时,安东尼负责的右翼舰队无法突破阿格里帕的防线,反而被阿格里帕打散了队形,损失了包括主舰在内的十二艘船只。下午3点左右,西北风达到最强,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抛下尚未突围的马克·安东尼,率领六十艘舰队穿过薄弱的中心地段,逃往埃及。安东尼看到克娄巴特拉逃离后,也急忙带着四十艘船一起逃往埃及。他们到达埃及后,剩下的舰队失去了斗志,选择投降。屋大维并没有立即追捕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而是在稳定国内形势后,开始清理余孽。

公元前30年夏天,屋大维到达埃及。8月1日,他率领军队在亚历山大附近第二次击败安东尼。绝望中的安东尼选择了自杀。不久之后,克娄巴特拉也选择自杀。屋大维杀害小凯撒,确保了自己作为恺撒唯一继承人的地位。埃及阿克提姆海战灭亡了曾经无比发达的埃及王朝,从此埃及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成为屋大维的私有财产。

帝国一统

“奥古斯都”

公元前 29年夏末,屋大维回到罗马,内战终于落下帷幕。罗马也成为了一个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一带),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庞大帝国,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共和国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罗马大帝国即将到来。

经过多年的内战,罗马陷入了几乎没有法律的状态,但罗马人并不愿意接受一个专制的君主。屋大维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恢复罗马秩序。首先,他解散了军队,并进行选举。结果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将政权归还给罗马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然而,元老院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的统治权,这三个地区是罗马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省份。随后,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一称号确立了屋大维的权威和地位,使他成为罗马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公元前27年也被认为是奥古斯都开始统治罗马帝国的起点。尽管屋大维被授予了奥古斯都的称号,但他仍然使用"第一公民"的称号。这个称号强调他在共和制度下的地位,意味着他是公民中的第一人,而不是一个专制君主。

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了执政官职位,接受了另外两个职位:一是保民官职,使他可以随意干预罗马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做出决断。由于保民官职通常处理民事事务,这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二是获得了“统治大权”的地位(高于所有总督的权力),这使他在领土管理的任何事件中都拥有最高权威。同年,屋大维开始佩戴黄袍,佩戴黄袍是象征皇权的重要仪式,标志着他的皇权地位的确立。公元前13年马尔库斯·雷必达去世后,屋大维获得了"大祭司"的头衔,增强了其宗教权威和地位。

“罗马和平”时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建立起元首制,也就意味着罗马进入到帝国阶段。屋大维在位统治的四十年中,罗马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罗马在其后的二百年中都保持着和平与持续增长的繁荣,史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屋大维致力于整顿国家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在小规模战争的情况下拓展疆土,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以顺利征服该地而告终。在东方,罗马还吞并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将罗马的边境扩展到帕提亚帝国的边境,巩固了罗马的边境。屋大维在内政方面,整顿行省的行政制度,改革税制,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此外,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建筑,改善罗马平民的生活,赢来一片赞誉。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开始,罗马帝国就已迈入了和平与繁荣的黄金时期。

晚年生活

继承纷争

屋大维的权力控制遍及整个帝国,以致被允许自行指定继承人。起初,屋大维原本希望将继承人的地位传给他的姐姐的儿子玛尔凯路斯,此人曾经迎娶屋大维的女儿朱莉娅·恺撒里丝。然而,玛尔凯路斯在公元前23年突然去世,这使得奥古斯都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的选择。传闻称,玛尔凯路斯中毒身亡是因为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奥古斯塔下毒,但并没有证据表明此传言的真实性。随后,奥古斯都将他的女儿朱莉娅嫁给了他的亲密盟友马尔库斯·阿格里帕。他们育有五个孩子,盖乌斯·凯撒、路奇乌斯·凯撒、维普撒尼娅·朱莉娅、大阿格里皮娜、以及波司图姆斯·阿格里帕。奥古斯都将盖乌斯·恺撒和路奇乌斯·恺撒收养为自己的养子,并视为潜在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十分爱护其养子。屋大维第三任妻子名为莉薇娅,她与前任丈夫生下两个儿子,后改嫁于屋大维。屋大维对两个继子提贝里乌斯·尤利乌斯(又称提庇留·尼禄)和德鲁苏斯也十分重用,被屋大维派去征服一大部分的日耳曼。

在公元前12年阿格里帕死后,提贝里乌斯·尤利乌斯跟自己的妻子离婚,然后迎娶阿格里帕的遗孀屋大维的女儿朱莉娅·凯撒里丝。提比略·奥古斯都分担奥古斯都的保民官职权,但是不久之后退隐。盖乌斯·恺撒和路奇乌斯·恺撒分别在前4年与前2年逝世。两人逝世之后,提贝里乌斯被召回罗马,与波司图姆斯·阿格里帕一同被指定为继承人。但因波司图姆斯·阿格里帕个性荒唐,而在共元7年受到屋大维放逐。

暮年逝世

公元14年8月19日,奥古斯都屋大维逝世。在屋大维死后不久,波司图姆斯也被处死。谁下令将其处死并不为人所知,但是对提贝里乌斯·尤利乌斯来说,这清除了其继承养父权力道路上的阻碍。提比略·奥古斯都受元老院一致同意,在法律上继承奥古斯都所有一切的权利,提贝里乌斯继任为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

死后封神

罗马元老院在屋大维去世后不久召开会议。为肯定屋大维在罗马帝国的功绩和地位,元老院议员们通过共同投票,决定将屋大维追封为"神圣的奥古斯都"(Divus Augustus),将其神格化,与神明相提并论。神格化是古罗马的一种传统,用来纪念重要的统治者或公众人物以确保他们在死后得到崇拜和尊崇。其后“奥古斯都”被借名作为此后四百年罗马统治者的永久性称号。

为政举措

政治

政治制度

公元前28年,屋大维改组元老院,自任元首(首席元老)。前27年宣布交卸权力,获“奥古斯都”(意为神圣者、至尊者)尊号。后世即以此称之。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将军、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屋大维放弃了三头头衔,取消了后三头时期所发布的命令,开启了从三头政治到元首统治的转变。奥古斯都没有选择苏拉式的无期限独裁官体制,他在公元前27年明确拒绝了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授予他的独裁官一职,注意将元首和独裁者区别开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次称元首,元首从此成为罗马统治者的正式头衔,元首制由此确立。

行政改革

为了确保司法公正,屋大维建立了一个由他亲自监督的法庭。法庭的设立使得他能够更直接地干预和监督司法程序,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屋大维赋予许多城市和行省更大的自治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本地情况和问题,更加灵活地管理和决策。屋大维推行了能力导向的官员选拔制度,不再以出身和财产为准绳,官员的选拔将更加注重其能力和才干,而不仅仅是社会地位或财富。改革有助于选拔出更具素质和能力的官员,提高行政效能。屋大维建立了明确的上下级负责制度。地方总督向屋大维负责,而地方官员则向总督负责。这样的分工和责任体系有助于确保地方官员不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加强行政管理的监督和约束。除此之外,屋大维还废除了行省包税制度。行省官员无法通过征收和管理税收来滥用职权或谋取私利,限制行省官员的腐败和权力滥用。在奥古斯都及其继承人统治的时期,这些改革措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长期担任行省总督的终身制统治者具有管理经验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管理各行省,并推动公正有效的行政管理。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政绩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继续担任该职位,甚至可能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这进一步激励了总督们努力工作和取得良好的管理成绩。尽管罗马元老院仍然控制着几个次要行省,并推行着原有的制度,但奥古斯都的改革也对这些地方也产生了影响。

军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起元首制,罗马帝国统治开始。奥古斯都使用从帝国聚敛来的巨大财富提供给军队优厚的待遇。他创立了罗马第一支常备军(包括海军),并把军团驻扎在边境,以防止他们干预内政。另创立禁卫军卫戍京并保卫皇帝本人。强化职业军队,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卫戍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规定士兵服役期限,禁卫军士兵为十六年,军团士兵二十年,辅助部队二十五年。为退役老兵建立军事殖民区,给军队各级单位赋予固定番号。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区战役以顺利征服该地而告终。经历高卢骚乱的反复,阿尔平地区亦被征服。罗马的疆域扩展至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亚省被罗马占领。公元9年,条顿堡森林伏击战,罗马失利。自此罗马向西部日耳曼的扩张停止。此后,屋大维接受莱茵河为帝国的最终边界。在东方,罗马吞并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而扩张中止于帕提亚帝国的边境。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社会

公元前35年,西西里战役后,屋大维回到罗马。经过长期内战,罗马遭到严重破坏。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需求,屋大维开始了对罗马的恢复与重建。屋大维任命C·卡尔西乌斯·萨比努斯(C. Calvisius Sabinus)动用武力重建秩序。萨比努斯建立了固定的守卫制度,用一年时间就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阿格里帕则被任命重建罗马的公共浴室、剧院、神庙等公共工程。修复了年久失修的玛西亚导水管,并通过铺设新的管道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修理了所有的公共建筑和街道,并注重改善罗马的供水问题。重建水渡桥阿皮亚和阿尼奥维特,并新建了一座水渡桥,命名为尤利娅。修建了储水池、喷泉和水塔,并在各处安置了雕像和圆柱。还修复了整个排水系统,并将下水道引向台伯河,实现了良好的排污处理。此外,还采取了其他行动改善民众的生活。向罗马城内的所有人分发橄榄油和盐,并开放了许多免费使用的公共浴堂。举办盛大的公共假日庆祝活动,免费为民众理发,并举行各种游戏和赛会,分发钱、衣物和其他贵重物品作为礼物。这些改革和行动使得罗马城得到了重建和改善,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公共设施和福利,极大提升了屋大维的威望。马克·安东尼在东部只顾与埃及女王逍遥,而屋大维及其追随者却把他们的财富和心思都花在罗马人民身上,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使得罗马人民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的幸福与屋大维及其政策的成功息息相关。

交通

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内部的争斗告终。屋大维以礼仪合葬的方式安葬了安东尼和克娄巴在古埃及先王的陵墓。托勒密王朝的结束,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公元前29年,屋大维关闭了哲诺斯庙,以示天下和平。罗马帝国建立后,屋大维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促进了帝国的通讯、贸易及邮政。此后的两百年间,罗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广建大道,使罗马与各地相连。军队运输、信件传递和商人远行变得极为便利。港口聚集了众多船只,海上贸易繁荣。这对罗马的交通和商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

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进入到罗马文化黄金时代。屋大维注重文学保护,在文学领域赞助了许多作家,包括贺拉斯、李维、奥维德和维吉尔等重要的文学家。这些作家赞美奥古斯都的才华和统治,以保持他们的地位和避免被流放。屋大维对艺术进行赞助。他委托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和宫殿,如罗马的奥古斯都神庙和奥古斯都大剧院。屋大维建造了新的罗马元老院会所、阿波罗神庙与尤利乌斯神庙。他还在大角斗场附近建神。据载,卡披托里乌姆神庙和庞培剧院(建时未署此名)俱为奥古斯都营造。同时,屋大维还赞助了许多艺术品和雕塑的创作,为罗马艺术创作提供了支持。屋大维善于运用娱乐和庆祝活动来赢得民众的支持。他装潢首都,大兴娱乐活动以愉悦罗马市民。他经常举办盛大的游行、竞技比赛和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增强了奥古斯都的声望和支持。通过这些文化和娱乐活动,以及对文学和艺术的广泛支持,奥古斯都赢得了几乎整个罗马知识界的赞誉。

人物评价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元老院成员西塞罗(Cicero)在《凯撒传》(De Vita Caesarum)中写道:“奥古斯都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在剑与权力的权衡中保持了平衡。”

英国历史学家罗纳德·塞姆指出:“在罗马,革命可以在不触犯任何法律或者行政体制条文的情况下发生。因而,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合法的,符合罗马政体的基本框架。”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Horace)称奥古斯都是“最伟大的元首”(maxime principum)。

古罗马帝国时期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塞涅卡(Seneca)说奥古斯都元首头衔是“君主、国王或别的领袖,作为公共秩序监护人应有的头衔”。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屋大维死亡之谜:关于屋大维死亡原因存在毒害身亡和自然死亡的两种争议。古代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在《屋大维列传》中提到屋大维被毒害的说法。他声称屋大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经历了持续的呕吐和腹泻的,疑似中毒症状。然而,苏埃托尼乌斯并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或具体的指控对象。还有传闻称是屋大维的妻子莉薇娅·奥古斯塔将其毒害。然而这些传言缺乏明确的证据,并且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或个人偏见而传播的。因此对于屋大维是否被毒害,没有确凿的结论。历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屋大维是由于自然原因去世。

历史遗迹

罗马帝国论坛广场

罗马帝国论坛广场(Roman Forum)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公共广场之一,也是政治、商业、宗教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它位于罗马市中心,连接了帝国时代的许多重要建筑和遗址。奥古斯都屋大维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城市建设和重建,其中许多项目包括论坛广场的扩建和改造。奥古斯都对论坛广场进行了重要的建设和修复工作,以展示他的统治地位和罗马帝国的繁荣。他重建了古罗马的议会大厦库里亚(Curia Julia),用于举行元老院会议。此外,奥古斯都还修复了维斯塔神庙(Temple of Vesta)和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让这些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此外,奥古斯都还在论坛广场上建造了自己的纪念碑,以宣传自己的功绩和罗马帝国的荣耀。其中,他建造了奥古斯都神庙(Temple of Augustus),供奉他自己和罗马的神圣形象。奥古斯都在论坛广场的建设和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这些工程,他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塑造了罗马帝国的形象,并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论坛广场成为了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政治、宗教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代表了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

奥古斯都神庙

奥古斯都神庙(Temple of Divus Augustus),也被称作奥古斯都庙,是一座古罗马时代的神庙,供奉着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这座神庙位于现今的意大利城市罗马。奥古斯都庙建于公元前27年至前14年之间,是为了纪念奥古斯都的功绩和统治而兴建的。它位于罗马市中心的论坛广场(Roman Forum)附近,是论坛广场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奥古斯都庙采用了典型的古罗马神庙建筑风格,呈长方形平面,由花岗石大理石建造而成。立面上有六根科林斯柱,支撑着一个精美的带有浮雕装饰的三角形山墙(pediment)。神庙内部有一个供奉奥古斯都神像的圣殿。奥古斯都庙的建造目的是将奥古斯都与神圣化的罗马帝国形象联系起来,宣扬他的统治地位和功绩。这座神庙成为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政治、宗教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会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向奥古斯都表示崇敬,并庆祝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尽管奥古斯都庙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变迁和破坏,但它的一些遗迹和部分重建的结构仍然存在。

奥古斯都大道

奥古斯都大道(Via Augusta)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条重要道路,得名于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要交通干道,横穿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奥古斯都大道起源于罗马古城(今意大利的罗马市),并延伸至希斯帕尼亚(今西班牙)、加利亚(今西欧部分地区)、高卢(今法国)、阿尔卑斯山区(今意大利北部)以及达基亚和莫西亚(今巴尔干半岛地区)等地。这条道路的总长度约为1,500公里(930英里)。奥古斯都大道起初是作为军事道路而建造的,用于加强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的统治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连接了罗马帝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和定居点。这条道路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修筑坚固的石头铺设路面、建造桥梁和隧道等。它为贸易、军事行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帝国内部的联系和交流。奥古斯都大道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持续存在,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虽然奥古斯都大道的大部分已经消失或被现代道路所取代,但在一些地区仍然能够找到古代道路的遗迹和部分修复的路段。

俗语典故

八月由来

八月是西方历法中的第八个月,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它的名称“八月”源自拉丁语“Augustus”,意为“尊贵的”或“崇高的”。这个月份最初是为了纪念古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而命名的。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六月是一年的第四个月,七月是第五个月。然而,公元前8年,奥古斯都将自己的名字与这个月份联系起来,以纪念他的胜利和个人荣誉。他的出生月份是六月,因此他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奥古斯都”,并将这个月份改为“八月”。因此,八月的由来与奥古斯都皇帝的名字和功绩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个月份的名称至今沿用,并且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年中的夏季月份。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俗语,意味着不同的方法或途径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目的地,形容的就是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以及商业繁荣的景象。奥古斯都在位时致力于加强罗马的中央集权和统一,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和道路,促进了帝国内部的交通和通信。这些道路连接了罗马帝国内的各个城市和省份,加强了帝国的行政和军事控制。因此,"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俗语可以追溯到奥古斯都时期,奥古斯都的建设工程对于实现这句俗语的意象和象征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俗语也反映了奥古斯都统治下罗马帝国的统一和繁荣,以及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奥古斯都》.豆瓣.2023-08-18

奥古斯都.豆瓣.2023-08-18

奥古斯都时代.豆瓣.2023-08-18

罗马大帝 Imperium: Augustus (2003).豆瓣.2023-08-18

奥古斯都-神圣至尊- アウグストゥス-尊厳ある者-.豆瓣.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