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
霍弋,字绍先,祖籍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蜀汉将领霍峻之子,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
霍弋在刘备晚年担任太子舍人,蜀汉章武三年(223年)至延熙元年(238年),历任者、诸葛亮记室、中庶子,对太子规劝进谏甚为得体。后来,永昌当地各族依仗险要地势,多次叛乱,危害统治,霍弋以护军兼任永昌太守,率领偏军平乱。霍弋因功劳升迁为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一职,并于景耀六年(263年),进号安南将军,统领南中事务。霍弋是蜀汉在南中的最后一任最高行政长官。
后魏军入蜀,刘禅归降。魏成熙元年(264) 三月,霍弋得到刘禅降魏的确切消息后,率南中六郡将领知府上表降魏。霍弋仍然被司马昭委任原职,统治南中,官拜南中都督,并假节、遥领交州,因功受封列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备晚年,约221至223年间,霍弋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章武三年(223年),刘禅即位,霍弋担任谒者。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市时,请霍弋担任记室,让他与儿子诸葛乔交往相处。诸葛亮病逝后,霍弋担任黄门侍郎。延熙元年(238年),刘禅立刘璿为太子,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成为太子的近侍。刘喜爱骑马射箭,出入没有节制规矩,霍弋引据古代义理,尽心规劝进谏,甚为得体。
镇守南中
约249至258年间,霍弋担任参军、降屯副贰都督,又转任护军,管理军营事务照旧。当时永昌郡夷人依恃险阻地势不臣服,经常进行骚扰,朝廷于是以霍弋代任永昌太守,率领偏军征讨,终于斩杀其头领,攻破其城邑村落,永昌郡界恢复平静。
六年(263年),霍弋因为上述功劳以及辅佐庲降都督甚为得体,代替阎宇,并升任监军、,进号安南将军,兼任建宁太守,回军后统管政事。霍弋在任时,能安抚和辑异族风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适当,夷人汉人都能安然相处。
尽忠降魏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攻打蜀汉。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打算前往成都市协助防守,刘禅以战略既定为由,对其建议不予听取。等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素服、痛哭告祭三天。其部下诸将都劝霍弋应该尽早投降魏军,霍弋说:“现在道路隔绝阻塞,不清楚主上安危,在国家的重大事故前不管是离去或是留下,我都不能为了个人而苟且偷生。如果主上与魏国和,被以礼相待,那就保全辖境而归降,这也不算晚。如果主上万一处于危险、受到侮辱,我将誓死拒守、对抗魏国,哪里管它是早是晚呢!”在得到刘禅已经东迁洛阳市的答复时,霍弋才率领六郡将领、知府投降。上表说:“臣听闻,人一生中要侍奉父亲、师长、君主,始终如一,考虑其中最难的地方,在于要达成其使命。现在臣的国家败亡、君主归附,据守至死也失去了目的,因此献礼臣服,不敢有二心。”司马昭赞赏霍弋,以其能保全一方,全郡内附,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遥领交州
魏咸熙元年(264年),交趾郡吏吕兴举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反吴归魏,曹魏命霍弋遥领交州、假节,可以自行选用官吏。霍弋表奏建宁人爨谷为交趾知府,率牙门将军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熊、李松、王素等率领兵马进入交州支援吕兴。
晋泰始元年(265年),爨谷抵达交趾,安抚归附晋朝的三郡,霍弋因功受封列侯,得到重用赏识。不久后,爨谷去世,巴西人马融接任交趾太守;马融病逝后,霍弋又命犍为县人杨稷接任。出征时,霍弋与杨稷、毛炅等发誓:“如果敌军围城,守将未过百日而投降,则其家属全部诛杀;如果城池超过百日而沦陷,则由我这个承担罪责。”
泰始七年(271年),杨稷、毛炅等被吴军围困于交趾,坚守没有到一百天时粮草断绝,而霍弋已经去世,杨稷、毛炅等因此孤立无援,最终降于吴军。
身后之事
晋时,官府和平解决夷人相关的问题及惩戒责罚夷人,都仍旧参考霍弋治理留下的惯例。
作为原蜀汉庲(lái)降都督屯,魏晋时的益州郡,除五部都尉、四姓部曲外,还有霍家部曲,即依附于霍弋家族的军民。霍弋作为原南中长官,在归附后没有被魏晋朝廷调走,而是仍留原地、就原职,其家族后人融入当地,成为南中大姓之一。
个人成就
霍弋担任中庶子时,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永昌郡蛮夷作乱,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平定叛乱。任职期间,霍弋能安抚和辑异族风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适当,夷人汉人都能安然相处。魏灭蜀之战时,霍弋坚守至得知刘禅平安东迁洛阳市才投降。魏晋之交,霍弋派遣部将援助反吴归附的吏吕兴,暂时平定交、日南、九真三郡,以功受封列侯,家族世守南中。
人物关系
历史评价
霍弋担任中庶子期间,曾引用古代义理尽力规劝太子。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甚得切磋之体”。
霍弋镇守南中期间,颇具建树。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弋甚善参毗之礼”,因而代替阎宇成为监军、安南将军,并赞扬其“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的功绩。
霍弋尽忠蜀汉,得知后主安危后方才归降曹魏,避免了南中战乱。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与罗宪“各保全一方”。
相关争议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称“弋甚善参毗之礼”,学界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说“参毗”是参拜或供奉毗罗佛(或作毗卢佛)的简称,“参毗之礼”是佛教密法的仪式之一,这种观点以曾整理研究《华阳国志》的任乃强为代表;有的说“参毗之礼”为“荼毗之礼”,即佛教丧葬之礼,这种观点以对佛教颇有研究的王海涛、屈大成为代表;还有人认为“参毗”即辅佐,“礼(禮)”为“体(體)”字之误,这种观点以在古籍整理方面颇有建树的刘琳为代表。持前两种观点的学者常将之作为佛教在三国(乃至秦汉)时已传云南省的证据,因而对“参毗之礼”的正确理解,不仅仅关系到霍弋主持南中事务的真正原因,又涉及到佛教在三国时已入滇之证的问题。
文学形象
霍弋登场于《三国演义》119回,事迹与史书中大致相同:
建宁太守霍戈闻成都市不守,素服望西大哭三日。诸将皆曰:“既汉主失位,何不速降,弋泣谓曰:“道路隔绝,未知吾主安危若何。若魏主以礼待之,则举城而降,未为晚也;万一危辱吾主,则主辱臣死,何可降乎?”众然其言,乃使人到洛阳市,探听后主消息去了。时霍弋探听得后主受封,遂率部下军士来降。
游戏形象
霍弋于光荣公司游戏《三国志》系列中4-14代登场,为后期可控武将。
参考资料
霍弋.中国知网.2023-09-11
霍弋.中国大百科.2023-11-08
昭通东晋霍承嗣墓壁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