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
魏灭蜀之战,是发生于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至十一月的一场战役。这一场战役是由魏国向蜀汉发起进攻,并以蜀汉政权的灭亡而告终,是三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魏国执政司马昭派出十八万军队兵分三路发起伐蜀之战。魏国西路军邓艾在拖住蜀汉将领姜维的军队后,东路军钟会趁机攻入汉中,迫使姜维退守剑阁。魏国中路军诸葛绪试图拦截姜维未成,便与钟会合兵一处进攻剑阁,但未能突破蜀军剑阁防线。邓艾为了绕过剑阁,率军偷渡阴平小道,成功进入成都平原。他接连击败蜀汉将领马邈、诸葛瞻,逼近成都。蜀汉朝廷大乱,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说下选择向邓艾投降,并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至此,蜀汉政权灭亡,魏灭蜀之战结束。
魏灭蜀之战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加强了司马氏集团的力量,为西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战争背景
蜀国方面
先天劣势
相对于曹魏和孙吴政权,蜀汉政权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天生的劣势。从领土范围看,蜀汉政权在丢失荆州之后,仅剩下益州一州之地。从人口数量看,蜀汉人口最多的时候也仅有28万户,大约94万人。过少的人口和过分狭小的统治区域使得蜀汉战略空间发展空间极小,只能不断寻求向外扩张。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未能使蜀汉政权成功开拓领土。
人才凋零
过分狭小的领土和人口也导致了蜀汉政权人才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小,最终导致人才凋零。一方面,与魏国和孙吴依靠地方宗族人才为主不同,蜀汉的军政人才多是缺少根基的外来人士,特别是刘备集团所带来的荆襄人士,而益州本土人士较少。在以地方士族门阀成为军政人才主要来源的汉末时期,蜀汉政权很难找到充足的后备人才,而益州本土人才匮乏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蜀汉晚期的外来人才多是因他国政局动荡出走或因战争投降而来的人,不再有早期大规模延揽外来人才的情形。诸多原因,最终导致蜀汉晚期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的局面。
经济与军事衰落
蜀汉政权的先天不足和长期战争对经济产生了破坏性作用。在诸葛亮执政时期,通过对南中地区的有效征服以及对蜀地的农业、工商业的促进和发展,尚能做到令蜀汉军民“民安定衣食足而后用之”。到了蜀汉末期,由于连年北伐,“维数出兵,蜀人愁苦”。吴国使臣薛珝在出使回国后也曾评价:“经其野,民有菜色。”可见蜀汉经济实力不断衰退。
经济的衰退也导致其军事力量的衰退。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出兵十万。到了蜀汉政权末期,蜀汉全部军力仅有“士十万二千,吏四万”。而当时魏国伐蜀的兵力却不断增加,曹爽伐蜀时出动的兵力是“卒六七万”,而魏灭蜀之役的前夕魏国方面“征四方之兵十八万”。
魏国方面
平定内部反抗势力
从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开始,经过王凌、令狐愚谋立曹彪事件,李丰、夏侯玄、张缉谋废司马师事件,司马师废除皇帝曹芳事件,毌丘俭、文钦叛乱事件,诸葛诞在寿春的叛乱事件和曹髦被杀事件,司马氏家族基本平定国内亲曹势力的反抗,重新整合了魏国的军政力量,统一了魏国内部力量,为发动征伐蜀战争消除了内部障碍。
周边环境
魏国先后在公元253年新城之役、公元255年诸葛诞寿春之役期间两次大败吴国,此后吴国再无力对魏国用兵,整个东部战线几乎完全陷入平静。此外,曹魏时期基本平定了乌桓、鲜卑、高句丽,司马氏时期还加强了对西部羌族的打击,公元254年司马昭出兵征讨新平羌,“新平羌胡叛,帝击破之,遂耀兵灵州,北虏震,叛者悉降。”至魏灭蜀之战前,魏国境内外基本保持了安定的局面,使魏国得以全力筹备对蜀作战。
经济发展
曹魏政权经过数十年的稳定统治,“高枕于广厦,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的措施,使其逐步从汉末大乱中恢复过来。三国时期的北方经济本来就强于南方及吴蜀地区,加上司马氏执政后进一步改变了曹魏后期的“骄奢”、“刑繁役重”等弊病,国家财政明显增强。“值曹叡奢侈之后,帝(指司马昭)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此外司马懿当政期间,主持了多处军事屯田,其中邓艾“遂北临淮河……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大军出征……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江淮平原因此成为魏国征蜀征吴的重要财源。经过这些措施,魏国(司马氏)政权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已经有能力同时应付蜀汉与孙吴的压力。
战争过程
战前准备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魏国执政、大都督司马昭在蜀汉将领姜维多次侵扰魏国边境后判断蜀汉国力衰退,萌生了伐蜀的想法。当时魏国群臣大都认为伐蜀时机未到,只有司隶校尉钟会支持司马昭。于是两人一起商讨进军路线、谋划如何攻蜀。同年冬季,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渭河平原诸军事,负责准备攻蜀事宜。为了迷惑吴蜀两国,司马昭还命令安远将军唐咨打造渡海船只,做出一副准备攻打吴国的样子。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讨攻蜀计划。他提出魏国在寿春战役结束以后“息役六年,治兵缮甲”,已经具备消灭吴蜀两国的实力。考虑到吴国具有长江天险,且南方潮湿、多疫病的环境,因此“宜先攻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消灭吴国。司马昭还进一步指出蜀汉兵力不多、主昏臣暗,认为消灭蜀汉政权并不困难。
征西将军邓艾最初认为攻蜀时机未到,多次上书提出异议。司马昭便派主簿师纂去担任邓艾的司马,劝说邓艾,邓艾这才奉命。在得到了钟会、邓艾等主要军事将领的支持后,司马昭在全国征集军队十八万,准备由邓艾率军三万从狄道出兵,攻打屯田沓中的姜维,阻止其回援汉中市;武威郡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从祁山出兵后屯驻武街,以截断姜维退路;钟会、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人率军十余万从骆谷袭击汉中;廷尉卫瓘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兼任镇西军司。
在打探到钟会渭河平原练兵、图谋攻蜀的情报后,姜维上书蜀汉后主刘禅,提议让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兵把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然而,蜀汉宦官黄皓为了排挤姜维,利用鬼神占卜使刘禅相信魏军不会攻蜀,所以刘禅没有理会姜维的上书,而蜀汉群臣对此事更是毫不知情。
战争早期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魏国攻蜀大军自洛阳开拔,司马昭在此大赏将士,列阵誓师。将军邓敦再次提出不可攻蜀,被司马昭当场斩杀示众。此后,攻蜀大军兵分三路,开始向蜀汉发起进攻。中路军诸葛绪从祁山出兵,向建威、阴平桥头进发。西路军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击姜维大营,陇西太守牵弘阻截姜维退路,金城太守杨欣攻打甘松。东路军钟会的军队分别从斜谷、骆谷向汉中进发,魏兴太守刘钦从子午谷向汉中进发,三路军队齐头并进、直趋汉中。
刘禅在得知邓艾进兵沓中、钟会进兵汉中市后,派遣廖化前往沓中支援姜维,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前往阳安关口支援汉中诸围。刘禅后来又下令汉中诸围不得与魏军交战,退守汉、乐二城。汉、乐二城分别屯驻兵马五千人,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而汉中援军张翼、董厥在抵达阴平时得知诸葛绪正在向建威进军,于是二人打算在阴平等待魏军前来。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钟会派遣李辅围攻乐城,护军荀恺围攻汉城,同时派遣胡烈率领前锋部队进攻阳安关口。阳安关口守将傅佥是蜀汉将领傅肜之子,副将蒋舒是原武兴督,后因在任期间无所作为而被降职,蒋舒因此怀恨在心。在胡烈发起进攻以后,蒋舒主动向傅提出率军出战,但他出了城立即就投降了胡烈,导致阳安关口被魏军攻陷,傅佥奋战阵亡。在攻下阳安关口以后,钟会大军得以长驱直入汉中,并俘获了大量蜀汉朝廷积存的粮食。
姜维得知钟会进攻汉中市的消息便立即领兵后撤,被杨欣等追击在后。双方在强川口大战一番后,姜维败退。由于姜维在撤军途中收到诸葛绪军队占据阴平桥头的消息,于是他从孔函谷进入北道,准备绕到诸葛绪军队的后方。诸葛绪为了避免被姜维堵住后路,只能往后撤退三十里。姜维军队在进入北道三十余里后原路返回,迅速通过阴平桥头。一天后,诸葛绪连忙追击姜维,但未能追上。
姜维返回阴平后,重新聚集军队准备支援阳安关口。但军队尚还在支援途中,魏军就已经攻破阳安关口,姜维只能带着军队退守白水。在会合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以后,姜维率大军退守剑阁,抵挡钟会大军。
战争中期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刘禅派人向孙吴求援。孙休孙休派大将军丁奉进攻寿春、将军留平与施绩商议进军方向、将军丁封和孙异前往中,准备派这几路军队帮助蜀汉缓解压力。而魏国朝廷在征蜀大军捷报频传以后,曹奂曹奂下诏晋升司马昭为晋公。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邓艾一路追击姜维的军队到达阴平,在此遇到了中路军诸葛绪军队。邓艾挑选出精锐士兵,邀请诸葛绪一起出兵江油市,而后直取成都市。但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命令是阻截姜维退路,而不是西进。他拒绝了邓艾的提议,率军前往白水与钟会大军会合。东路军钟会在与诸葛绪会师以后,有了独占大权的想法。他暗中向朝廷报告诸葛绪害怕蜀军不敢前进,最终诸葛绪被囚车押送回洛阳市,其军队全部交由钟会统领。
然而姜维据守剑阁天险,钟会即使握有大军,仍然未能攻克剑阁。由于魏军的粮道路途艰险而且距离过长,军中的存粮不断减少,因此钟会有了撤军的想法。邓艾不同意撤军,他认为蜀军已经被魏军“摧折”,应该乘胜追击。邓艾上书提出从阴平走小路攻打绵阳市,以奇兵袭击蜀汉腹地,届时剑阁县守军如果回撤则可以攻破剑阁,剑阁守军如果不撤则可以攻破涪城。这一策略得到了魏国朝廷的支持。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一月,邓艾率领一批精兵从阴平出发沿景谷道东行,在到达白水江后转而南下,在翻过摩天岭后经德阳亭险道抵达江油。这一路上七百余里都是无人之地,邓艾军队凿山开路,架桥梁,修栈道。为了翻过高山,邓艾甚至用毛毯裹住自身,翻转着滚下山去,其他将士也都攀缘着树木崖壁缓缓前进,最终这支军队才能成功抵达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一见到邓艾军队前锋就立即献关投降,使得邓艾军队顺利进入成都平原。
战争后期
邓艾军队入川的消息传来后,蜀汉朝廷连忙调遣右将军阎宇回援成都市,同时派都护诸葛瞻前去阻挡邓艾。诸葛瞻带着军队前进到绵阳市后却驻军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应迅速前进抢占险要地形,防止邓艾军队进入平原地带,诸葛瞻都没有听从。等到邓艾击破诸葛瞻军队前锋以后,诸葛瞻率军退守绵竹。
在两军相持绵竹之际,邓艾写信劝诸葛瞻投降,还扬言要封他为琅玡王。诸葛瞻收到这封信后大怒,斩杀了邓艾信使,随后出城列阵迎击邓艾军队。邓艾派其子邓忠进攻诸葛瞻右派,师纂进攻诸葛瞻左翼,均被诸葛瞻击退。二人返回后遭到邓艾怒叱,还声称再打不败蜀军就要将二人斩杀。邓忠与师立即整军再战,终于大破诸葛瞻军队,斩杀诸葛瞻、黄崇、羽林督李球、尚书张遵。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在诸葛瞻阵亡以后,策马冲入魏军阵中奋战至死。
蜀汉百姓在得知邓艾军队击败诸葛瞻后都逃入山野之中。蜀汉朝廷也是乱成一片,有的提议逃入南中七郡,有的提议投奔孙吴,但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说下决定投降魏国。他派侍中张绍等人奉着玉玺、印绶到雒城遗址向邓艾投降,尚书郎李虎把士民户口簿送交邓艾,太仆蒋显到姜维军中命其向钟会投降。
邓艾军队抵达成都以后,刘禅带着太子、诸王、群臣六十余人,缚手于后,拉着棺木走到魏军军营门前。邓艾命人免去这些仪式,并依照东汉初年邓禹的旧事,授予刘禅骠骑将军、太子奉车都尉、诸王驸马都尉之职,其他蜀汉群臣也按原先职位的高低授予官职。
姜维在诸葛瞻兵败后退出剑阁,由于还不知道刘禅的动向,便一路撤军退至巴中。钟会这才得以率领大军进入蜀汉腹地,他在进驻涪城后派遣胡烈追击姜维,迫使其退守郪县。刘禅投降的命令传到郪县后,蜀军将士都气愤不已,但姜维也只能命令士兵放下武器,自己带着廖化、张翼、董厥到钟会军中投降。蜀汉其他郡县围守在收到刘禅的命令后也都向魏军投降。至此,魏灭蜀之战结束。
后续发展
钟会之乱
邓艾在进入成都以后,未经司马昭同意就擅自授予刘禅等人官位,且常常自夸,炫耀自己的功劳。此外,邓艾上书司马昭提出灭吴之策,司马昭认为这些事情还不宜过早实行,邓艾却回复司马昭:“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邓艾的种种作为引起了司马昭对他的猜忌。
而另一灭蜀功臣钟会在亡蜀将领姜维的劝说下,更是萌生了割据蜀中甚至夺取天下的野心。为了除掉邓艾,钟会修改了邓艾的书信,然后暗中向司马昭报告邓艾准备谋反。司马昭便下令卫瓘逮捕邓艾,将其押送洛阳市,大军全部交由钟会一人统率。与此同时,司马昭命中护军贾充率军一万进驻乐城,自己率军十万进驻长安,而这一消息让钟会感觉计划已经泄露,决定提前起兵。
正月丁丑日,钟会伪造太后遗诏,起兵诛杀司马昭,并且将魏军将领和官员软禁在成都城中,只有卫托病不来。胡烈在老部下丘建的帮助下,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城外军营,城外驻军顿时大乱。胡烈之子胡渊带着胡烈的部队冲出军营,杀进成都市城中,其他各路兵马也都鼓噪而出。钟会与姜维均被乱军杀死。乱军还趁机在成都城中烧杀抢掠。邓艾营中的将士趁乱迎回邓艾,但卫瓘怕邓艾记恨自己,于是派兵袭击邓艾,将其杀死。此后卫瓘部署众将管好部队,这场骚乱才渐渐平息。
吴国偷袭
吴国听说蜀汉投降后,便派将领盛宪率兵西上,名义上说是要救援蜀汉,实际上却是准备偷袭永安城。当时驻守永安的将领是蜀汉巴东知府罗宪,他对吴国背弃盟约的行为非常不耻,不愿投降吴国。于是罗宪整军备战,抵御吴军。钟会之乱发生后,蜀汉境内“百城无主”,吴国打算借此机会吞并蜀汉,却始终未能突破罗宪的阻拦。
吴主孙休派巡抚将军步协率军进攻永安,罗宪不能抵挡,就派参军杨宗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并且将文武印绶呈送给司马昭。在步协攻城之时,罗宪率军出城与其交战,大破吴军。孙休大怒,又派镇军将军陆抗率军三万围攻罗宪。在坚守了六个月以后,魏国援军仍然未到,而城中却已经有一大半人染上病疫。
有人劝罗宪逃往牂牁郡或者上庸,却被罗宪拒绝。他说:“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这一番话被陈骞听闻后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这才派荆州刺史胡烈支援罗宪,打退了陆抗等人的围攻。吴军撤退后,司马昭任命罗宪为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继续镇守永安。
轶事典故
北地王哭祖庙
在蜀汉君臣议论投降魏国之时,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却主张背城一战,他劝谏父亲刘禅:“如果蜀汉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失败必不可免,我们父子君臣也该背城一战,与社稷共存亡。战死了,才有脸面到地下去见创业艰难的先帝(刘备)。”刘禅不听,派大臣带着玉玺、降表到邓艾军中请降。刘谌不愿看着蜀汉亡国,又痛感自己对不起祖先,便到昭烈庙中恸哭一番。接着,他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举刀自刎,实现了自己与社稷共存亡的诺言。
刘谌以死殉国的事迹深受后人赞扬,并被改编为京剧《哭祖庙》、川剧《杀家告庙》、湘剧《子挡父》等剧目。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刘备身旁有北地王刘谌的雕像,而后主刘禅的雕像被后人撤下。
乐不思蜀
公元264年,刘禅举家迁往洛阳市,被曹魏政权封为安乐公,刘氏子孙及蜀汉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在司马昭与刘禅宴会时,司马昭特地安排了蜀地的乐舞,旁人都因此而感到亡国的悲伤,唯独刘禅喜笑自若。于是司马昭私下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又有一日,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蜀汉原秘书令郤正在听说这件事后,于是教刘禅下次哭着回答司马昭“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应答完后闭上眼睛。等到司马昭再一次询问刘禅这个问题时,刘禅便按照郤正所教作答。司马昭问刘禅这是不是郤正所教,刘禅睁开双眼,惊讶地说“诚如尊命”。左右众人都哄然大笑。
战争影响
魏灭蜀之战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加强了司马氏集团的力量,为晋朝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战争评价
西晋大臣袁淮在《袁子》一书中评价魏灭蜀之战“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
学者仇鹿鸣认为魏灭蜀之战是司马昭为了摆脱因弑杀魏主曹髦带来的道德风险、完成魏晋嬗代而发起的一场战役,是一次服务于内政目标的对外军事行动。
魏灭蜀之战,魏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偏师出奇兵,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市,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