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夏侯玄

夏侯玄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三国志》作太初),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曹魏“四聪八达”中“四聪”之首。

夏侯玄年轻时就有名气,在黄初六年(225年)承袭其父爵位,二十岁就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后因为与曹叡曹皇后之弟同坐而表现不悦,被降为羽林监。景初三年(239年),少帝曹芳即位,因是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屡获提拔,历任散骑常侍,中护军。在被司马懿问及时事时,夏侯玄从选官、行政机构、服制三个层面提出了改革意见,虽然因时机不成熟而没有推行,但是司马懿还是认可了夏侯玄的观点。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授给符节统领雍州、凉州等地军事。同年三月,夏侯玄与曹爽发兵征伐汉中。因久攻不下,粮草难以为继,加之蜀军援军又至,被迫撤军。嘉平元年(249年),因在高平陵之变中受曹爽牵连,夏侯玄被征调回京,担任大鸿胪,后又升任太常。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夏侯玄因参与李丰张缉等人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而被灭三族,终年四十六岁。

夏侯玄著有文集三卷,如今已佚。夏侯玄为曹魏名士,志节清高,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著有《本玄论》,但已失传。《三国志》中还记载了夏侯玄的《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体现了他的改革基本构想。夏侯玄为文长于议论,流传下来的单篇文章还有:《皇赋》《答司马宣王书》《肉刑论》《答李胜难肉刑论》《乐毅论》《辨乐论》等。《三国志》中评价夏侯玄:“夏侯玄因为自己的品格气量被世人称赞,但却和曹爽内外联结,地位如此尊贵,却没听说他帮助改正曹爽的错误,为他推荐贤人。以此来看,他们的结局都是不能避免的。”

人物生平

家族渊源

夏侯玄的先祖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族祖父夏侯惇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堂叔祖夏侯渊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父亲夏侯尚官至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封昌陵乡侯。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死后,夏侯玄继承了爵位

议论时政

夏侯玄年轻时有名气,二十岁就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230年),被品评为四聪八达之一。一次,夏侯玄到宫中觐见曹叡,因与魏明帝曹叡皇后之弟毛曾同坐而感到羞耻,面露不悦之色,而被魏明帝忌恨,降职为羽林军监。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驾崩,少帝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由于夏侯玄是曹爽姑母的儿子,而屡获提拔,一路升迁到散骑常侍、中护军。夏侯玄在担任中护军期间,选拔任用的武官都是当世的俊杰,后来大多成为刺史、郡守这样的高官。夏侯玄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成为了后世效仿的模式。

一次,司马懿向夏侯玄询问时事,夏侯玄回复了三点建议:第一,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限,发挥吏部的作用。这样各部门、各级官员各尽其责,克服选官过程中的流弊。第二,将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节约政府开支,办事效率。第三,改革奢侈的服装制度。司马懿认为这些建议都很好,但以这些都是旧习,一下改变不宜,且要等待贤能的人来解决为由没有施行。夏侯玄又写信给司马懿,称既然看到了这些弊端而不去实行改革,真让人难以理解。

攻蜀失败

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授给符节统领雍州、凉州等地军事。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李胜与尚书邓飏为了让曹爽能立威名于天下,劝他伐蜀。司马懿想劝阻他们,但是没有成功。同年三月,曹爽西行到长安,发兵十万,与夏侯玄一起从骆谷攻入汉中市。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人,将领们个个惶恐,打算坚守不出,等待涪县的援兵。只有王平称,涪县距离汉中将近一千里,如果坚守,援军还未到,城池便会失守。要先派遣护军刘敏率军占据兴势(今洋县北),自己率军在后面拒敌。如果魏军分兵攻击黄金谷(兴势东),自己便亲自迎战。这样与魏军周旋,耗费时间,等待涪县的援军,才是上策。刘敏便依此而行,率所领部队占据兴势,并漫山遍野插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闰三月,蜀汉后主刘禅发兵救援。曹爽、夏侯玄率军到达兴势后,久攻不下。这时,后勤补给又跟不上,加上蜀军援军又到,于是参军杨伟劝曹爽撤军,与李胜邓飏发生争执。

此时,司马懿给夏侯玄去信,分析形势,说明厉害,劝其速速撤军。夏侯玄便于曹爽商量后,五月率魏军撤退。但由于蜀军占领有利地形,魏军经过苦战才得以撤回。此次攻蜀,不仅没有成功,还白白折损了大量的军士和物资。此后,夏侯玄和曹爽常因此受到众人的讥笑。

密谋夺权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解除了官职。后被逮捕入狱,不久曹爽被诛灭三族。曹爽被诛后,夏侯霸想叫夏侯玄跟自己一起投奔蜀汉,被夏侯玄以不会为了苟活而投奔敌人为由拒绝。之后,雍州刺史郭淮接替征西将军之职,夏侯玄被司马懿召回京城担任大鸿胪,几年后又升任太常。夏侯玄当时极有威望,但因在高平陵之变中受曹爽牵连而受到排挤,内心失意。当时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也被免去郡守闲居在家,同样感到内心失意。司马懿死后,许允认为夏侯玄不用担心了,但是夏侯玄却认为,司马懿还能把我当做通家之好的晚辈来对待,但是司马师司马昭是肯定不能容我的。

中书令李丰素来得到大将军司马师的看重,但是他内心向着夏侯玄,于是结交张缉,策划要让夏侯玄辅佐朝政。李丰在朝廷掌握大权,他的儿子李韬又娶了曹叡曹叡之女齐长公主,自己和张缉同是冯同乡,所以张缉很信任他。李丰暗地里让自己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请求入朝觐见曹芳,打算让他带兵进京,合力起事。但是李翼的请求没有被朝廷批准。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将要举行册封贵人的大典。李丰等人打算乘皇帝曹芳亲临殿堂前的平台,各宫门都有士兵把守之时,杀掉司马师,由夏侯玄取代他担任大将军,由张缉担任骠骑将军。李丰将此事秘密告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称他们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司马师多次说要治他们的罪。苏铄等人都答应协助李丰。李丰又将此事告知了张缉,张缉派儿子张邈与李丰一起起事。李丰让儿子李韬将此事告知夏侯玄,夏侯玄只说知道了,但没有告发他们。司马师暗中得知了李丰等人的密谋,骗李丰来见,并用刀把上的铁环锤死了李丰,把尸体交给廷尉钟毓,接着又逮捕了夏侯玄、李韬和张缉等人,都送交廷尉审理。

泰然受戮

入狱后,夏侯玄不肯招供,钟便亲自审理。夏侯玄坚称自己无罪,称若是要定自己的罪,就由钟毓自己来写。钟毓认为夏侯玄是名士,志节清高,不可屈服,但案子要了结,于是连夜为他写了供状,使与所查察之事相符合,然后流着眼泪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而已。供状上称,李丰等人密谋在册封大典之际诛杀司马师,并要挟持天子。还阴谋商定以夏侯玄为大将军,张缉骠骑将军,夏侯玄和张缉都知道这个阴谋。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二十二日,皇帝曹芳下诏书称,赦免齐长公主的三个儿子死罪,其余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都被灭三族。夏侯玄气量宽宏,直到临刑前仍然脸不变色,最后泰然受戮,终年四十六岁。

正元年间,魏曹髦曹髦下诏追封功臣的后人,封夏侯尚的从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食邑三百户,作为夏侯尚的后人延续。

个人作品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夏侯玄著有《本玄论》,但已失传。晋朝张湛在注《列子·仲尼》时,引到夏侯玄的话,被认为是《本玄论》中的话。《三国志》中还记载了夏侯玄的《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夏侯玄在此中提出了正始改制的基本构想。据《隋书·经籍志》载,夏侯玄有文集3卷(《唐书经籍志》作2卷)已佚。夏侯玄为文长于议论,流传下来的单篇文章还有:《皇胤赋》《答司马宣王书》《肉刑论》《答李胜难肉刑论》《乐毅论》《辨乐论》等,《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书写名传天下。他的文章关心现实政治,有建安以来的一些风格和气魄。

人物成就

玄学思想

玄学产生在魏晋正始时期,玄学的出现既是时代条件的历史要求,也是中国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玄学对整个魏晋时代以及后来的中国思想学说有深远影响。夏侯玄在正始玄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夏侯玄的玄学思想表现在《本玄论》中。此书以失传,晋朝张湛在注《列子·仲尼》时,引到夏侯玄的话,被认为是《本玄论》中的话,原文是: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首先,他以“自然”为道为体。“天地以自然运”的意思是天地万物都自然的运动着、存在着。“自然”就成了天地万物的本性、本原,它就是本体。其次,他以“自然”为用。“圣人以自然用”是说圣人以“自然”为方法和准则。夏侯玄以“自然”定义本体之道,从道的高度、道的特性论无名与有名的关系,而且将道抬高到天地、圣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准则。同时,夏侯玄又以道释儒、调和儒道。学者李艳丽认为:这种以道反儒、以道释儒、折中儒道的奇妙结合,即是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魏晋玄学的理论特色。

政治改制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曹叡去世,八岁的曹芳即位。受明帝之托,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夏侯玄为曹爽姑母的儿子,与曹爽关系密切。曹爽执政后,便提拔夏侯玄为散骑常侍,不久又升迁为中护军掌宿卫兵又负责武官选举,掌握了选拔军队将领的人事权,成为曹爽集团的领袖人物。随即,夏侯玄提出了政治改革的基本构想,史称正始改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改革选官制度,即改革九品中正制,限制中正干预政府用人的权限,发挥吏部的作用。这样“台阁”(尚书台)、官长(各级行政长官)、“中正”(人才评价官员)各尽其责,从而能克服选官过程中的流弊。第二,改革行政机构,将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减掉郡一级。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第三,为了使民风淳朴,改革奢侈的服装制度。夏侯玄的这些改革主张反映了正始名士们在玄学思潮影响下的改良思想,即无为而治,朴素简约。但随着曹爽、夏侯玄及党羽的先后被杀,正始改制最终失败。究其原因,学者曹江红认为:改制既脱离下层人民,又因触犯了当时势力强大的世家豪族的利益,得不到上层官僚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只能归于流产。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三国志》中评价夏侯玄:“夏侯玄因为自己的品格气量被世人称赞,但却和曹爽内外联结,地位如此尊贵,却没听说他帮助改正曹爽的错误,为他推荐贤人。以此来看,他们的结局都是不能避免的。”

同为三国时期的何晏评价夏侯玄:“因为思想、学问深刻,所以能通天下之志。”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论管仲》中评价夏侯玄:“汉景帝杀周亚夫,曹操杀孔融,晋文帝杀嵇康,晋景帝杀夏侯玄,宋明帝杀王彧,齐后主杀律光,唐太宗以杀李君羡,武后以杀裴炎,世人都认为是不对的。这八个人当时考虑的都是国家,要改革国家的乱政。”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评论夏侯玄:“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都是司马氏想篡权而将他们杀害。”

人物争议

对于夏侯玄的死因,隶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记载。《三国志·夏侯玄传》中记载是因为李丰为了让夏侯玄执政,而密谋杀死司马师。夏侯玄知道此事,但没有告发,事泄被杀。而三国志引魏略中对夏侯玄的死因记载又有不同,说是因为司马师忌惮夏侯玄的名望而被杀。文中说,夏侯玄被抓后,司马昭为他求情,司马师说起了当年在司空赵俨的丧礼上的事。当时有数百名宾客参加,司马师、司马昭先到,夏侯玄后到,当夏侯玄到的时候,所有宾客都起身相迎,足见夏侯玄的名望大大超过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因此而忌恨在心,所以夏侯玄才被杀。但裴松之在之后的注解中认为,曹爽是正始五年(244年)伐蜀,当时夏侯玄担任渭河平原都督,直到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诛杀后夏侯玄才回到洛阳市,中间就没有回过洛阳。据《三国志·少帝纪》的记载,赵俨是正始六年(245年)死的,夏侯玄应该是没有参加他的丧礼的。如果夏侯玄在这中间入朝,隶书上肯定有记载,所以裴松之认为魏略中记载夏侯玄的死因是与史实不符的。《续谈助·卷四》引《语林》对此事又写出了另一个说法。当时司马师想杀掉夏侯玄,但是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就问叔父司马孚。司马孚就对司马师讲了赵俨丧礼的事,因此司马师就下定决心,杀了夏侯玄。

关于夏侯玄的表字,《三国志》等作“太初”,其余的史料记载多作“泰初”。考当时应并无太字字形,仅有“大”字与“泰”字同音而常被作为“泰”字简写,现史书记载的“太”字应均为后世所改。两种记载并存时,当以“泰”字为正。

人物轶事

蒹葭玉树

一次,夏侯玄到宫中觐见曹叡曹叡,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夏侯玄因此感到羞耻,面露不悦之色。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着玉树。

光耍嘴皮子

相传,何晏邓飏、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对傅嘏说:“夏侯玄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廉颇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玄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光会耍嘴皮子而导致亡国的人。何晏和邓,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与狗齐名

三国时期,夏侯玄在魏国非常出名。当时,闻名于世的人中有诸葛三兄弟也非常有名,他们是诸葛瑾、诸葛亮和他们的堂弟诸葛诞,是为当世的龙、虎、狗。这三人各在一国任职,人们都说蜀汉得到了龙,吴国得到了虎,而魏国得到了狗。在魏国,夏侯玄与诸葛诞齐名。

镇定自若

相传,夏侯玄经常靠着柱子读书。一次,下大暴雨,一个闪电将夏侯玄靠的柱子劈断,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夏侯玄却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继续读书。

诅咒司马

相传,夏侯玄被司马师诛杀后。夏侯玄的亲属同族们给他祭奠。见到夏侯玄来到灵墓前,把头摘下来放在一边,把果肉食物都收起来装到头里,又自己把头安在颈上,然后说:“我将到天帝那里去控诉,让司马师没有后代。”不久,司马师就死了。因为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司马昭封自己的次子司马攸为齐王,继承景王。司马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冏立为王,又被杀了。等到永嘉之乱时,有个巫师看见宣王哭着说:“我们国家灭亡,正是由于曹爽、夏侯玄两个人,是他们诉冤得到申张的缘故。”

研究书目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世说新语》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夏侯玄形象与正史相似。是曹爽的亲族,魏征西将军,镇守雍州。曹爽被杀后,夏侯玄被司马懿调回洛阳市,改任太常。后司马师专权,魏帝曹芳将血诏偷偷授予夏侯玄、李丰张缉三人,图谋征讨司马师。三人在宫门处被司马师带人拦截,搜出诏书,皆被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魏纪七·邵陵厉公中.识典古籍.2024-04-01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尚传.识典古籍.2024-03-29

..2024-03-29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李惠姑.识典古籍.2024-03-29

晋书三十一·列传第一·景怀夏侯皇后.识典古籍.2024-04-03

晋书四十五·列传第十五·和峤传.识典古籍.2024-04-03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魏纪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识典古籍.2024-04-01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魏纪六·邵陵厉公上.识典古籍.2024-04-01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魏纪八·邵陵厉公下.识典古籍.2024-04-01

冲虚至德真经(列子)·仲尼.识典古籍.2024-03-29

世说新语·第十四·容止.识典古籍.2024-04-03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识典古籍.2024-03-29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识典古籍.2024-03-29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识典古籍.2024-03-29

还冤记.识典古籍.2024-03-29

三国演义(全二册).豆瓣读书.2024-03-29

三国演义 (1994).豆瓣电影.2024-03-29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2017).豆瓣电影.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