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黄柏(huáng bò)是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属的干燥树皮。其中,黄皮树的学名为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又叫“川黄檗”,分布于中国南部、中部和东部;黄的学名为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又叫“关黄柏”,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这两种植物都叫黄柏,但因产地和形态略有不同,所以人们会进行分类称呼。黄柏表皮为黄褐色或棕色,呈板状或浅槽状,厚约1-6毫米。
黄柏在中医学里有着广泛的用途,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燥湿止痒等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热带下、热淋涩痛等病症。与黄柏搭配使用的苍术和知母也有类似的功效,主要用于滋阴降火、除湿清热,若非湿热者,不用黄柏。黄柏常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
黄柏可内服,水煎,每次3-12g,或入丸、散;外用:水煎洗或可研磨外用。黄柏苦寒伤胃,中焦虚寒者忌用 ,且属寒凉降泄之物,不可久服。 黄柏有一些毒性,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可能会导致胃不适反应。如果剂量稍大,或者使用时间较长,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如食欲减退、胃痛和恶心。此外,黄柏具有肾毒性,因此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特别是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
本草考证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中首次记录了黄柏。黄柏是一种清热燥湿的中药,味苦性寒,能够清热解毒,使体内的湿气得以升发排出,从而治疗五脏肠胃中的结热、黄疸、肠痔和止泄痢等症状,同时对于女性的漏下赤白及阴部的蚀疮也疗效。与黄芩、黄连相比,黄柏的清热燥湿之力更注重于除去下焦湿热,因此被称为是下焦之药。
《本草疏证》曰:“凡草木之根或球结块者,其气必向下,终苦寒而不泄,凡物之苦寒而不泄者,其性必燥,能搜剔隐伏之热。黄檗根结如茯苓,皮色结黄,味苦气寒,故其为治能使在内之伏火热解,而肌肉九窍之病尽除。第《神农本草经》主治所谓五脏之热结于肠胃中解。”
形态特征
基源植物形态特征
茎
黄檗为落叶乔木,高度约为10~15米。树皮外层为灰色并带有厚厚的木栓层并含有较深的沟裂。树皮的内层为鲜黄色,小枝为棕褐色且无毛。
叶
黄檗的叶子是复叶,呈奇数羽状,形状不规则地近矩圆状披针形或矩圆状卵形,小叶的尖端呈尖锐的形状,基部可以是圆形或楔形,边缘有不明显的钝锯齿及缘毛,不对称,叶面有密被短毛,叶背有密被长柔毛。
花
黄檗是一种单性花植物,即同一个黄柏树上会同时存在雄花和雌花。花序呈圆锥状,花序轴粗壮且有密被短柔毛,花通常小而密集。
果
黄檗属的果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果轴及果枝粗大,该果实多为小而圆形,为浆果状核果,果实顶部呈略狭窄的椭圆形或近圆球形,种子一端微尖,呈现网纹状,当果实成熟时,颜色会转变为蓝黑色。
药材性状
黄柏或具纵沟纹残留栓皮呈灰棕色或灰白色,稍有弹性平坦。厚约1-6mm,内表面呈淡黄色或暗棕色,具有细密的纵棱纹,皮层部位颗粒状,韧皮部纤维状,呈裂片状分层,呈现深黄色。体轻,质硬,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鲜黄小檗为阳性树种,山区、平原均可种植,但以土地深厚、宅旁、路边湿润地带为佳,避免选择沼泽地和黏土地。其次,在选择育苗地时,应选取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这样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发育和水分吸收。
在进行整地准备时,要求将土地整平并耙细,以确保播种时土壤表面平整。在每亩土地上施用农家肥,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同时还需要施用过磷酸钙来提供磷和改善土壤质量。
进行垄作准备时可以选择做成大,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保湿和排水条件,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最后,在进行造林时,应选择适宜的地段进行穴状整地,以便安放幼树,并确保其能够得到适当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供应,促进幼苗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育苗方式
种子繁殖
黄檗的适宜播种时间是春季和秋季。黄柏种子较小且具有休眠特性,播种前先用温水浸泡种子1~2天,然后进行低温或冷冻层处理50-60天。在种子分裂开裂后,开沟条播种并覆土压实,浇水。秋季播种前要先将种子浸泡到种皮变软为止。移栽时要在冬季落叶后和翌年新芽萌发前进行,先将幼苗带土挖出,并剪去根部下端过长的部分,然后在每个穴位栽入一株,填土时要将树苗往上提,使根部舒展,然后再填土至平。最后,踩实土壤,浇水。
分根繁殖
首先将黄檗的嫩根置于温暖的地方,保存至下一年春天后再插植。即将该植物窖藏至下一年春季解冻后扒出。斜插于土壤中,插入深度应该使上端不露出地面,并浇水以促进生长,此后鲜黄小檗的嫩根段会形成新苗并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继续生长。
田间管理
新种植的植物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生长和建立根系,定植后半个月内需要注意浇水。在前2-3年的夏季和秋季要进行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减少禾本科杂草的竞争。入冬前施一次厩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其健康和生长。另外,在黄檗未成林前,可以间种玉米或其他作物,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收益。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锈病:主要危害叶部。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近圆形的斑点,边缘有不明显的小点,叶片已经被锈菌感染。随着病情加重,叶背会出现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疱斑,这些疱斑就是已经成熟的锈菌子囊。最后,病斑会增多、扩散,导致整个叶片枯死。在发病期间,可以清除枯枝病叶,减少越夏菌源。
虫害
花椒凤蝶:幼虫危害叶。5~8月发生。在幼虫幼龄时期,喷敌百虫溶液防治即可。
功能药性
药性
黄柏性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用主治
黄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等功能,并且在传统应用中被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肿痛、骨蒸劳热、遗精等病症。此外,黄柏经过盐水浸泡后能够滋阴降火,多用于阴虚火旺、盗汗和骨蒸劳热等症。《珍珠囊》对黄柏的作用概括为:泻膀胱火、利小便结、除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不足、壮髓等六个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柏具有抗菌、抗真菌、镇咳、降压、抗滴虫性阴道炎、抗肝炎、抗溃疡等作用。此外,黄柏还具有利尿、健胃的作用,并且外用可以促进皮下溢血吸收。
药理研究
黄柏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酚酸类、苯丙素类和芳香油等物质。这些成分赋予了黄柏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等多种作用。
抗炎作用
黄柏的抗炎作用主要归功于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特别是类柠檬碱或小檗碱。研究发现,在急性炎症模型实验中,黄柏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炎作用,而生物碱提取部位的抗炎效果最强。除此之外,黄柏还能够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关节肿胀程度,表现出很好的抗痛风作用。此外,黄柏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对溃疡愈合效果也很好能够通过调节神经体液来减轻心理应激,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抑菌作用
在体外抑制细菌生长试验中,黄柏被证明具有对几种病原菌的抑活性,包括幽门螺杆菌、肠道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抑菌活性的意义在于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它们产生杀灭作用。黄柏作为一种天然药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抗生素对这些细菌进行治疗,同时降低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和减少可能产生的抗生素耐药性。
抗氧化作用
黄柏的抗氧化活性与提取物的浓度成正比,黄柏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作用。在不同的加工方法中,蜜制、盐制、酒制也可增强黄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其中蜜制黄柏可显著减轻口腔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损伤,对口腔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作用
研究者利用质谱联用技术从黄柏中筛选出9种有效抑制前列癌的化合物,其中小檗碱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此外,从黄柏中分离出的三萜类化物也对多种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降糖作用
知母黄柏对降低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以及提高胰岛素水平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肪细胞因子、修复胰腺及肝肾组织损伤等方面。此外,学者建立了一种体内-体外分析策略,发现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显著抑制肝葡萄糖产生。
临床运用
黄柏治疗甲沟炎
取黄柏药液将患趾清洗干净后,用脱脂棉花浸泡黄柏液,并将药液敷在甲沟炎周围。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住患处,并使用胶布固定,以防止药液外溢。第二天换药时疼痛感明显减轻,可以继续包扎,一般2天左右就能痊愈。 使用此法可以使症状部位周围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能快速渗透到病灶处,同时外面包扎塑料可以防止药液挥发和干燥,保证药液不间断地发挥作用。
黄柏治疗下肢溃疡
先用过氧化氢清洗疮面,可消毒并去除污物,氯化钠液冲洗,可促进伤口愈合和水肿消退。最后使用二黄粉(黄柏、大黄各等份为末)外敷,则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下凹之肉长平后,再用珍珠散,珍珠散则可促进伤口愈合和皮肤再生。
炮制方法
盐黄柏的炮制:将黄柏丝与盐水拌匀,稍微闷一段时间,待盐水被柏木吸尽后,放入炒制容器中,用文火炒干,然后取出晾凉。每100kg黄柏需要使用食盐2kg。
酒黄柏的炮制:将黄柏丝与黄米酒拌匀,稍微闷一段时间,待酒被柏木吸尽后,放入炒制容器中,用文火炒干,然后取出晾凉。每100kg黄柏需要使用黄酒10kg。
黄柏炭的炮制:直接将黄柏丝放入炒制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炒制,直到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变成深褐色,然后喷淋少许清水灭掉火星,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食用禁忌
黄柏味苦、性寒,具有对肠胃有明显刺激的特点,会加剧中焦虚寒者的症状,脾胃虚寒或者脾胃功能不全的人应该避免使用黄柏,否则可能会加重虚寒症状并引发腹痛或呕吐,不利于身体健康。此外,黄柏具有收敛作用,可能会增加子宫张力,对胎儿或婴儿不利,孕妇即哺乳期妇女禁用。黄柏具有凉寒作用,体质偏热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