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斗鸡

中国斗鸡

中国斗鸡(英文名:Chinese fighting),又称咬鸡、打鸡和军鸡,是家鸡中体型较大的赏玩型鸡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成斗鸡的国家,早在约两三千年前,斗鸡养殖已经在渭河和黄河流域等地广泛存在。中国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斗鸡活动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北方的鲁国,在唐宋时期斗鸡娱乐活动达到顶峰。经过数千年的驯化过程,中国斗鸡演化出小鸡冠、大体型、肌肉发达等形态特点,并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欲和攻击行为。优良的斗鸡毛色以青、红、紫和皂为上等毛色。

中国斗鸡主要分布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北纬31°~38°,东经107°~120°之间,近乎长方形的地区。因产区不同,其生态条件不同,但产区农业生产均发达。中国斗鸡主要有中原斗鸡吐鲁番市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四个品种。其中漳州将军虫因清末民国时与泰国斗鸡杂交而呈现出与其他斗鸡品种类群上的差异。

西双版纳斗鸡和漳州斗鸡被确认为中国濒临灭绝和濒危的鸡品种资源。鲁西斗鸡面临着品种灭绝的生存危机。2006年,中国农业部将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斗鸡比赛不仅流传于中原地区,也深受众多少数民族的喜爱。因其品种稀有,被视为宝贵的遗传资源库,可作为培育高质量肉鸡的优良遗传素材。且肉质鲜美细腻、具有浓郁特色的美味,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起源历史

起源与分类

中国斗鸡,又称咬鸡、打鸡和军鸡,是家鸡中的赏玩型鸡种,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斗鸡活动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北方的鲁国。《左传》鲁昭公25年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史记》和《汉书》也有记载“斗鸡走狗”之事,至今在陕西宝鸡仍然可以找到以“斗鸡台”为名的历史遗迹。

中国斗鸡主要品种有四个:1.中原斗鸡,包括河南斗鸡亳州斗鸡以及鲁西斗鸡,分布于中原黄河冲积平原一带。2.吐鲁番市斗鸡,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鄯善县托克逊县等地区。3.西双版纳斗鸡,产地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橄榄坝附近。4.漳州斗鸡,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漳州、厦门市泉州市等城市。

驯化与演化

包括中国斗鸡在内的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从东南亚的红原鸡(Gallus gallus)驯化而来的。公元前8000到5400年间,红原鸡在亚洲被驯化,中国斗鸡可能起源于多个红原鸡的亚种,经历了多次独立的驯化过程。中国是最早育成将军虫的国家,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在渭河、黄河流域一带广为饲养。绝大多数家养动物在人工驯化过程中通常变得越来越温顺,然而,中国斗鸡的驯化却是一个特例。经过数千年的驯化,它们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如小鸡冠、大体型、肌肉发达,并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欲和攻击行为。

作为专门用于斗鸡运动的古老品种,中国斗鸡的繁殖通常会避免与其他鸡种进行杂交,以确保其攻击性不减,同时保持品种特征的完整性。因此,斗鸡品种在中国本土鸡种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拥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结构。中国斗鸡与其野生祖先现存的物种——野生红原鸡,显示出明显的分群现象。与此相比,四个不同的斗鸡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关系较为接近,祖先成分相似,拥有相似的遗传结构。

吐鲁番市斗鸡和中原斗鸡品种之间存在着基因渗入的现象。吐鲁番斗鸡最初起源于中原斗鸡,后来向西南扩散至云南省,分化为西双版纳斗鸡。随后,它再次向西北扩展至新疆吐鲁番及周边地区,经过漫长的驯化,形成了吐鲁番斗鸡。吐鲁番斗鸡与西双版纳斗鸡之间的遗传关系较为接近。因此,中原斗鸡与西双版纳斗鸡、吐鲁番斗鸡共同构成1个类群。

漳州斗鸡独成1个类群。在外貌上,漳州斗鸡与另外的类群有一些差异,体型较高,公鸡裸颈。这是因为现有的漳州将军虫是在清末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由漳州本地斗鸡与泰国斗鸡进行杂交衍化而形成的。

形态特征

体重

中国斗鸡体型高大魁梧,体质健壮,形似驼鸟。成年公鸡体重在2.0~4.10kg之间,成年母鸡在1.3~3.5kg之间。成年鸡的体重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差别较大,吐鲁番市斗鸡体型最大,其次是中原斗鸡、漳州斗鸡,西双版纳斗鸡为最小。下表为各品种成年公母鸡体重:

形态

在形态方面,中国斗鸡保留着有助于打斗的突变冠型一一豆冠形,喙长如鹰嘴,颈长而粗壮。胸肌和腿部肌肉非常发达,全身肌肉的重心位于双腿,以适应奔跑、跳跃和直立的需要。然而,为了保持颈部的柔韧性和迅速的运动,颈部肌肉的重量相对较轻。跗骨(已连接到胫骨跖骨)较长,尤其是第三趾。脚趾间距宽。羽毛浅薄。因品种不同,其外貌及羽色略有差异。

中原斗鸡

中原斗鸡呈半棱形,头部较小,头皮薄而紧贴。脸颊坡度较长,毛细。冠呈瘤状。肉垂不明显,喙短而粗,呈弧形。眼睛大,眼窝深,虹彩为水白或豆绿色。耳叶相对较小。斗鸡羽色种类繁多,黑羽斗鸡的羽毛光泽鲜明,宛如黑缎一般,腹部绒羽通常为白色,公鸡的尾部可能有两根白色镰羽,母鸡则通常具有雪花顶。红羽公鸡呈枣红色,镰羽上可能有全黑或带有白斑的情况,母鸡通常呈豇豆红和白相间的色彩。此外,还有紫羽、白羽和花羽等。腿部呈肉色,没有胫羽,具有四个脚趾,脚趾之间的间距较宽。

其下三个品种外貌略有区别:河南斗鸡的体型可分为粗糙型、细致型、紧凑型和细致紧凑型四种,其中紧凑型和细致紧凑型最为常见。它们通常具有豆冠的冠型。鲁西斗鸡的冠部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仙鹤顶和泰山顶。而皖北斗鸡的头部呈黄鳝状,颈骨较为粗实,羽毛稍微蓬松,喙、爪以及小腿的皮肤通常呈鲜黄色。

吐鲁番斗鸡

吐鲁番市斗鸡的头部宽且平而长,具有矮小的复冠,其冠、肉垂、以及耳叶都呈现红色。喙部为褐色,下喙部分有红色皮肤皱褶。眼虹彩呈红褐色。毛色杂,有黑、浅麻、栗褐色三种。胸部可能带有黑色或混有红色的羽毛,尾羽通常较短,大多为黑色并具有青绿色光泽。腿部的肤色可能呈肉色,也有可能呈青色。有些个体的颈羽和皮肤可能呈现肉色。公鸡的镰羽通常高翘。

西双版纳斗鸡

西双版纳斗鸡体呈方形。头小呈半梭形。冠、肉垂和耳叶较小,鲜红色、多数为短冠。母鸡多为豆冠;公鸡多为山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称为红山冠)。该斗鸡喙的颜色多样,有黄色、褐色或铁灰色。脸部呈红色,眼虹彩可能是橘红色或金黄色。这种斗鸡的羽毛相对稀少,胸肌通常裸露。主要的羽毛颜色包括黑色、白色和红色,也存在着灰色、黄白花、红黑花等多种杂色。腿部的肤色可能呈黄色或石板色,没有胫羽和趾羽,拥有四个脚趾,其中两个后趾之间的间距较宽。

成年公鸡胸、肘关节、泄殖腔周围等处脱毛,与面颊一样呈鲜红色。白色斗鸡通常表现为“三黄”特征,即喙、趾、皮肤均为黄色。而纯黑色的斗鸡具有亮光效果,其主要翅膀羽毛呈黑色,中间带有白色镶边,而次要翅膀羽毛则完全黑色。喙的颜色一般为灰褐色,趾可以是黄色、灰黑色或石板色。

漳州斗鸡

漳州斗鸡的体形呈半梭形,头部较小,脸部狭长,眼睛大而有神采。从喉部到嘴部可能有一小块垂肉,也可能没有。公鸡的主要羽毛颜色包括黑色(当地称为泰国种)、枣红色以及赤花(也被称为黑盖,主要羽根为黑色,羽毛尾端为金黄色)。母鸡的羽毛颜色通常为“珠珠花”和浅麻或深麻色较常见。公鸡的冠部呈豆冠,根据形状可分为包袱、抱心和含铃三种类型。眼虹彩的颜色有白环、灰白和枯黄之分,喙呈黄褐色,脚趾为黄色,皮肤呈白色。胫的颜色可能为蜡黄或浅紫色,以蜡黄色较为常见,无羽毛,有四个脚趾,脚趾之间的间距较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斗鸡主要分布在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地区,范围涵盖了北纬31°到38°、东经107°到120°之间的近乎长方形区域。

中原斗鸡主要产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一带,其中,河南斗鸡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平顶山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新乡、禹州、商丘市周口市南阳市安阳市扶沟县等地,并以开封地区斗鸡数量众多且质量优良。鲁西斗鸡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鄄城县曹县成武县亳州斗鸡的主要分布区域位于安徽省以北的利辛县阜阳市蚌埠市淮北市、怀远和凤阳县等地。

吐鲁番市斗鸡主要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鄯善县托克逊县等地。西双版纳斗鸡主要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橄榄坝区,其中景洪市勐罕镇勐龙镇以及允景洪镇是其主要分布聚居地。漳州斗鸡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漳州、泉州市厦门市等地。

栖息环境

中国斗鸡因产区不同,其生态条件不同,有的产于半干旱半湿润,年降水量在600~800mm的地区,有的产于海拔为-154m,年降水量仅有25mm的吐鲁番地区,有的产于海拔523米,而气候炎热的热带地区。产区农业生产均发达。

生活习性

食性

中国斗鸡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通常用普通饲料加青草和蔬菜叶,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其食性较广,如稻谷(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粱(Sorghum bicolor)、豌豆(豌豆属 sativum)、玉米(Zea mays)、瓜果蔬菜、小昆虫等皆可。

斗性

中国斗鸡具有强烈的打击性和攻击性。

例如,河南斗鸡以其强大的斗性和持久的耐力而著称,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鲁西斗鸡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出啃咬、爪蹬和翅膀拍打等多种技巧,同时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亳州斗鸡在正面进攻时表现出不躲不退的特点,具有强大的抗击打能力,体力充沛,耐力出色,能够持续战斗40~60分钟,坚持到最后而不败退。自破壳起,未同笼饲养的雄性漳州斗鸡会出现激烈的争斗现象,部分优秀斗鸡可连续战斗长达三个小时,直至分出胜负。

生长繁殖

生产性能

雄性中国斗鸡180日龄开始啼鸣,雌性中国斗鸡270~300日龄开始产蛋。

中原斗鸡性成熟较晚,母鸡一般在8个月大时开始产蛋,初次产蛋时的体重约为2.5kg,如鲁西斗鸡开产日龄一般为200~240天,河南斗鸡8~10月龄开产。同样的,吐鲁番市斗鸡性成熟较晚,母鸡通常在210~270天的时候开始产蛋,初次产蛋时的平均体重约为2.75kg。而西双版纳斗鸡和漳州斗鸡性成熟的时间略早一些,西双版纳斗鸡的公鸡通常在100天左右开始啼叫,在8月龄时开始进行配种和授精,母鸡8月龄以后才开始配种,产蛋期在6~7月龄开始。漳州斗鸡公鸡230日龄左右性成熟,母鸡190~220天开始产蛋。

产蛋性能

雌性中国斗鸡2~3岁产蛋量最高,高产个体年产蛋量不过百枚。蛋重30~50g。

中原斗鸡年平均产蛋量为101.7±6.13枚;平均蛋重为58.18±0.69g,蛋形指数为1.31。其中鲁西斗鸡年产蛋60~100枚,蛋重50~68g;蛋形为椭圆形,呈粉色,蛋壳相对较厚,质地紧密,不容易破碎。蛋形指数为1.31。河南斗鸡年产蛋82~121枚,蛋重58~60g。亳州斗鸡年产蛋140枚左右。

吐鲁番市斗鸡的年产蛋量较低,通常在60~80枚之间,最高可达85克,最低为55克,平均蛋重约为65克。这些蛋呈现圆形,蛋壳的颜色通常为浅棕色,偶尔会有极少数蛋壳为白色。

西双版纳斗鸡的平均年产蛋量在60~100枚之间,平均蛋重在35~50g之间。大多数蛋壳的颜色为白色或浅褐色。蛋形指数为1.35。

漳州斗鸡每窝孵蛋通常在11~12个之间,年产蛋数量一般为120~140枚。这些蛋的平均重量大约在50~60g之间,蛋形指数为1.3,蛋壳的颜色多为灰白和米黄两种。

繁殖性能

中国斗鸡的公母配种比都较小,中原斗鸡为1:6,其中鲁西斗鸡繁殖期公母比例1:4~5。吐鲁番市斗鸡为1:4~5,西版纳斗鸡为1:2~3,漳州斗鸡为1:2~3。

中原斗鸡具有强烈的就巢本能,其就巢率大约达到70%左右,通常每年会进行一次就巢行为,持续时间约为40~50天。如鲁西斗鸡公鸡利用年限3~5年,母鸡2~3年,它们的就巢行为也是每年一次,持续时间在15~30天左右。受精率通常在90%以上,自然孵化出雏鸡的成功率一般在90%左右。河南斗鸡的最佳繁殖年龄为雄性2~3岁,雌性3~5岁。种用斗鸡雌雄需要分开饲养,母鸡每产1~3枚蛋后,与雄鸡进行一次或多次群体交配。斗鸡蛋的孵化常常选用体形较小且体重较轻的普通鸡来代孵,孵化期为21天。最佳的孵化季节一般在早春的12月份。

吐鲁番市斗鸡的母鸡通常在一年内会进行5~6次的就巢行为,每次持续约30天左右。它们最活跃的就巢时期通常出现在每年的5月~9月。

西双版纳斗鸡的每次就巢行为通常持续大约20天左右,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孵化,通常每年会发生3到5次的就巢行为。种蛋的受精率通常在90%以上,自然孵化出的雏鸡存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一般种用鸡的使用年限为公鸡1~5年、母鸡1~6年,个别优良个体可延长使用至8年。

漳州斗鸡的母鸡表现出强烈的抱窝本能,通常每产完一批蛋就会进入抱窝期。每批产蛋数量一般在15~20枚之间,有些母鸡甚至可以产到30枚左右。受精率通常在95%以上,自然孵化出的雏鸡率在80%~95%之间。主要的孵化期通常在9月至次年5月之间。母鸡在醒抱后的15~30天内可以继续产下第二批蛋,因此它们可以全年持续产蛋,但夏季产蛋量相对较少。

生长发育

四个品种的中国斗鸡生长期各阶段平均体重测量数据如下表:

人工养殖

鸡舍建设

要想饲养好中国将军虫,鸡舍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是为了娱乐性养殖,一般只需要养三五只即可。鸡舍的大小可以因需求而异,但需要选择背风朝阳的位置,可以建在屋顶阳台或房前屋后。根据每只鸡需要1平方米的空间来设计,每只鸡需要一个单独的舍,舍的高度大约为1米左右。鸡舍可以使用木条和竹片建造,也可以采用砖瓦结构,但无论哪种结构,都必须确保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地面最好铺上沙子或稻壳,以维护鸡舍的卫生,同时沙子还可以磨利鸡爪。工厂化养殖,则需要建设好供暖设备、通风系统以及专门的控制系统。

种鸡选择

中国斗鸡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斗性和斗技水平的高低,而这与其血缘关系密切相关。在选择中国斗鸡的种鸡时,需考虑的因素除观察它们的斗性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观察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遗传特征,并至少往上查其2~3代家族血缘。然后通过近亲繁殖,选育出高度纯种的家系进行交配,培育出后代。这种培育方式产生的中国斗鸡具备强壮的体质、高超的斗技和迅猛的战斗方式。

饲喂管理

要想培育出优秀的中国斗鸡,科学的日常饲养和训练非常重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中国斗鸡的饲养可以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采用相应的饲养方法。

育雏期

中国斗鸡从孵出到30日龄,称为育雏期。刚孵化的雏鸡需要处于适宜的饲养环境中。一般来说,1~2日龄的雏鸡需在温度约为35~36℃的环境下,然后逐渐降温,直至保持在25℃左右的常温。在初始阶段,鸡舍内的湿度应保持在60%~70%,然后逐渐减小至自然湿度。最初的几天,应该提供干净且加糖的温开水;大约1~2周后,可以逐渐过渡到自来水。在雏鸡出壳的第一天,不需要喂食,第二天可以喂泡软的芝麻,然后逐渐引入蒸熟的小米拌蛋黄。雏鸡的饮食应少量多餐。半个月后,可以逐渐喂食面条、杂粮等。一个月后,公鸡可以增加蛋白质食物的供应,如鸡蛋碎块、肉末等,并适量添加青菜。

育成期

30~90日龄称为中国斗鸡的育成期。满月的雏鸡,可在饮食中适度添加活虫。45日龄的雏鸡,体重通常会达到0.5kg,此时雏鸡的性别已相对容易区分,需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群体进行饲养。75日龄开始,雏鸡的生长速度会显著加快,特别是骨骼的增长,因此需要在饲料中增加矿物质(如骨粉)和昆虫等成分,民间习惯饲喂蝉(Cicadidae)、土元(Eupolyphaga sinensis)及蚱蜢(Oknosacris)等。此时雄性雏鸡进入拔节阶段,为了避免斗伤影响它们的成长,需要将它们单独圈养。民间多选用荆条编制的较宽大的罩笼圈养,每天定时于早、午、晚共3至4次放出笼外自由活动。在这个阶段,需要严格控制公鸡不与母鸡交配,同时也需要防止雄鸡之间的激烈争斗。

成年期

90日龄后的中国斗鸡进入成年期,其羽毛已经生齐,体格基本成熟定型。此时可将它们放入加罩(一种用竹篾条编制的圆笼)中,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让其自由活动。此阶段可以让中国斗鸡学习一些基本的打斗技巧。通常,民间养鸡爱好者会在农历十月初一进行第一次试斗,一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试斗。经过两次试斗后,可以对斗鸡进行筛选,并对选留的个体进行精心的喂养和训练。

民间通常使用葫芦瓢作为斗鸡的食具,这种食具有助于保护斗鸡锋利的嘴喙,以备日后的战斗。

斗鸡比赛通常为每月一次,因此该阶段的喂养应以30天为一个周期。第一个3天,主要以蔬菜为主要饲料。第二个3天,主要以青菜为主,并混合少量高梁。第三个3天,饲料中高梁的比例略有增加。最后3天,食物中的高梁比例再次增加。之后,增加饲料的量,除了提供足够的谷物外,还可适量添加动物性蛋白饲料,如鸡蛋和肉类,以增强鸡的体质,提高其战斗力。

值得注意的是,西双版纳斗鸡通常全天都有采食的习惯,一般每天喂食2~3次,将精料和青绿料分开喂养。通常在早晚采食高峰期提供精料,而在中午则供应青绿料。成年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公斗鸡每天的食量大约在110g左右。而产蛋的西双版纳母斗鸡采食量稍高,大约为130g左右。

疾病防治

中国斗鸡受伤后应涂搽红霉素眼膏,或用乙醇碘酒进行消毒处理。此外,还需按照免疫程序,接种鸡新城疫、鸡鸡传染性囊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药物,重点预防鸡白痢(主要发生在15日龄前)和球虫病(主要发生在15日龄后)。

漳州斗鸡为例,其在雏鸡阶段易患白痢和球虫病。在2~3日龄、5~6日龄、11~12日龄、20~21日龄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氧沙星或诺氟沙星,以预防白痢等肠道疾病;15~17日龄、 25~27日龄,可以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mg的地克珠利,混合饲喂,以预防球虫病。在育成期阶段,主要关注肠道健康,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此外,可以在40~45日龄、175~180日龄时,每千克体重投喂5~15mg的丙硫苯咪唑,进行两次驱虫,以清除体内的线虫和绦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9年,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被确认为中国濒临灭绝和濒危的鸡品种资源。2002年,中国农业部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显示,西双版纳斗鸡的存栏数量为10万只。然而,到了2006年,存栏数量锐减至1.5万只,而在2010年,存栏数量约为2万只。

鲁西斗鸡面临着品种退化,质量下降,甚至品种灭绝的生存危机。2020年,在核心产区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纯种鲁西斗鸡存养量约6万只。

威胁因素

西双版纳斗鸡因选种不足,加上近年来引进的外来斗鸡品种较杂、杂、差,致使其濒危。

漳州斗鸡的选育与繁衍几乎完全由民间自发完成,养殖户大多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包括近亲交配等繁殖方法,且由于大量的漳州斗鸡与本地土鸡以及越南泰国斗鸡杂交繁衍,导致漳州斗鸡面临血统退化和混杂的危险。

鲁西斗鸡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有:斗鸡表演节目日益小众化,使得斗鸡市场不断萎缩;另外鲁西斗鸡产蛋性能和出栏率都要低于其他蛋鸡、肉鸡,造成斗鸡企业生存困难,纯种鲁西斗鸡面临品种灭绝的生存危机。

保护等级

2001年,中国农业部农业部将鲁西斗鸡列为国家级畜禽保护良种。

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法》第十二条规定,农业部将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漳州斗鸡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2012年,吐鲁番市斗鸡被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1年,中国农业部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中,亳州斗鸡、漳州斗鸡、鲁西斗鸡、河南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吐鲁番斗鸡均被列入其中。

保护措施

中国斗鸡产区的保种方式主要包括保种区保护和保种场保护。1981年,山东省农业厅将山东省鄄城县命名为“鲁西斗鸡保种基地县”,并建立了鲁西斗鸡原种场。此外,山东省菏泽市也设立了斗鸡繁殖场,致力于提纯复壮和训练工作,其产品出口至日本、美国、港澳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西双版纳景保村建立了西双版纳斗鸡原种保护场。漳州市政府建立了一个集观赏、旅游、烹为一体的漳州斗鸡城,弘扬漳州斗鸡文化。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中国斗鸡,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观赏鸡。兴起之初主要是供统治阶级作为消遣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氛围的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中国斗鸡比赛不仅流传于中原地区,也深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的喜爱。中国西南的侗族彝族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也盛行这一民俗活动。

育种价值

中国斗鸡具有高大的体型、强大的斗性、结实的体质、发达的筋肉和粗壮的骨骼,是珍贵的遗传资源。它们可被视为出色的肉用鸡的育种材料,通过与其他鸡品种杂交,能够提高商业鸡的生长速度、产肉量、品质和口感,同时减少饲料消耗。中国斗鸡的胸肌和腿肌发达,适合培育肉用鸡的原始母本。例如,将河南斗鸡艾维茵肉鸡进行杂交,首代杂交鸡生长迅速、饲料利用效率高、肉质出色,胸肌和腿肌的比例较高,肉质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也高于其他鸡种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水平。

食用价值

中国斗鸡的肉质鲜美细腻,具有独特的特色口味,同时也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其瘦肉率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中国斗鸡的屠宰率,根据品种不同会有不同。半净膛率公鸡中最高的是漳州斗鸡,可达87.1%,母鸡中最高的是中原斗鸡,可达84.2%;全净膛率公鸡中最高的同样是漳州斗鸡,可达81.6%,而母鸡中,中原斗鸡达76.6%,同样为最高。

斗鸡比赛

斗鸡选拔

中国斗鸡的选拔要求一般可包括以下七点:

性格

要求斗鸡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表现出主动进攻的斗性,特别是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必须保持亲斗的态度。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要坚决卧地而不逃跑。此外,进攻时要果断主动,不允许出现退缩或犹豫的情况。

骨骼

考虑到中国斗鸡的独特性格和战斗需求,必须确保其骨骼坚实,各个部位的骨骼长度和粗细比例必须匀称,过于细长或粗短都不适合战斗。

体型

鸡的前胸应该宽阔,羽毛要紧密,身体要显得轻盈,蟹壳形或枣核型的体型都不受欢迎。

体重

中国斗鸡的体重通常分为3个等级。大号斗鸡的体重约为4kg左右,中号斗鸡约为3.5kg左右,小号斗鸡则在3kg左右。超大型公鸡体重可能达到5kg左右,但由于体型笨重,动作缓慢,不利于战斗,因此少有人养。斗鸡母鸡的体重一般较公鸡小,大号母鸡体重在3.5kg以上,中号母鸡体重约为3kg左右,小号母鸡在2.5~3kg之间。

毛色

毛色是中国斗鸡品质的外部体现,深受斗鸡爱好者的重视。通常,斗鸡的毛色主要分为青、红、紫和皂四种上色。青色指的是羽毛呈乌黑色,正面带有青绿色的亮闪,底绒为白色,尾部可能带有白沙。有些地方将青色的斗鸡称为“乌云盖雪”。红色指的是颈项和背部的羽毛呈红色,群边的毛为灰褐色,尾部可能是黑色或带有白沙尾,红色斗鸡在刚出壳后的绒毛为白色,因此爱好者通常称之为“白绒”。紫色是指颈项背部的羽毛呈深红或黑红色,分为青紫和白绒紫两种。皂色是指整个身体的羽毛都呈黑色,黑得如同皂布一般没有亮光。这四种毛色被认为是上品,而白色、丽腰、芦花、柿黄等其他毛色则属于下品。

头部

相对来说,斗鸡的头部应该小巧,面部皮肤要紧致而薄,耳环要小,不能有重,脑部应该宽厚,眼窝深大,冠要小而笔直。五官的长度和比例应该协调一致。嘴巴的形状应该粗直又长尖,最好是尖而锋利,过于细长则不理想。嘴巴的颜色应该保持纯净,一般为黄色和白色,不应带有黑色斑点。鼻翼应该向外扩展,鼻孔要大而长。眼睛的颜色通常分为白色、黄色和红色三种,以纯白色为上品。两眼要有神,目光要锐利。

腿爪

腿可以分为大腿和明腿。这两部分的曲线应该很明显,特别是大腿的曲线,俗称为“大腿弯”,弯曲度应大,以保证弹跳力强。大腿应粗壮,明腿应纤细,肉应主要分布在大腿上,明腿则只有骨头没有肉。最理想的情况是“七瓣腿”,即腿上有三个分明的花瓣状部位,看起来像七片花瓣。两腿之间的间距应该宽阔,爪子应大,爪的形状要细长,趾之间的角度要大,通常称为“十字大爬爪”。间距太窄的“粪叉爪”以及爪子弯曲度太大的“盘爪”则不理想。后小爪应该向后伸展,以确保站落稳当。

斗鸡训练

中国斗鸡的斗技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风格,包括高头大咬者(在斗架时头部姿势昂扬,斗势壮观)、平头平打法(斗势较为平稳,不太引人注目)、跑圈打法(斗几下就会跑圈)以及四路全打者(全能型,是最理想的类型)。无论采用哪种斗法,一只优秀的中国斗鸡通常擅长至少两种以上的技巧,同时具备强壮的腿部。

中国斗鸡在成鸡阶段即可接受严格的训练,训练方法包括:撵、遛、跑、跳、推、抄、拍、打、搓、拉、掂、托、揉、搅、扰、盘、蹲等。

中国斗鸡的训练通常在每天黎明开始,首先进行“撵(驱逐)鸡”训练。斗鸡会被放在宽敞的场地上,由人用木棍驱逐,速度逐渐增加,时间由短到长,一般进行30到40分钟,20天后可延长到约1小时。完成训练后,斗鸡会被抱入鸡罩休息并饮水。约在10:00左右,鸡会再次被释放在场地上进行自由活动以放松身体和精神。在12:00左右,它们会被喂食,饱食后再次入罩休息。下午15:00至16:00再进行第二次自由活动,随后进行跳罩、镦腿等各种动作的训练,30分钟后再次休息。天黑前再次进行“补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将军虫的肌肉和骨骼强壮,使它们的双腿更有力量,动作更灵活,有利于打斗。

遛训练是人赶着斗鸡走,既不允许鸡站立不动,也不能让鸡疯狂奔跑。遛鸡在驯养中非常关键,可以确保鸡拥有充足的精力,并能够在打斗中占据主动地位。跑与遛类似,但速度更快。跳训练是以瓢盛食物,引导鸡在鸡罩上跳上跳下。其他训练方法则包括用手拍打、撞击鸡的身体各部位,以使其更加灵活、擅长弹跳,骨骼坚实,能够承受打击。这些训练应该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由近及远、从轻到重、从弱到强逐渐进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蹓和撵训练时,应该在平整的土地上进行,而其他如抄鸡、蹲鸡、跳罩等训练可以在院内或室内进行,只需在地面上铺上麻袋或沙子,以避免脚垫。

比赛规则

"斗鸡坑"是指斗鸡比赛的场地,因其位置通常低于周围地面而得名。斗鸡坑通常呈圆形,直径不小于6m,中央有一个直径为1m的圆圈,场地以土质铺设。

斗鸡比赛的主持人被称为"鸡头家"或"鸡头",同时也是斗鸡竞赛的裁判,负责介绍斗鸡以及裁决比赛。比赛开始前,鸡头会进行搭桥和说合,然后双方的斗鸡互相对视,这一阶段被称为"搬眼"。比赛原则上要求参赛的鸡在个头、体重和年龄上基本相当,才能进行比斗。每一场比赛由两只鸡相互对斗,一般来说,每场比赛的时间为10~15分钟,两只鸡的比斗时间平均为30~50分钟,有时甚至可长达2~3小时。

比赛中,如果一方的斗鸡扭头败走、倒地不起或失去生命力,那一方被视为输。同时,一方鸡主可以在比赛中提出停斗,对方如果同意停斗,则被判负。如果比赛中双方的斗鸡都停止了打斗,比赛宣告为平局。如果双方的鸡主都不愿意认输,并且比赛一直持续到两只鸡都不再有力气斗争为止,那么裁判员将根据详细的比赛规则和现场得分情况来判定胜负。

斗鸡坑中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规矩,无论比赛多么精彩激烈,观众都不允许拍手叫好,以免引发争执或骚乱。这一规矩不仅适用于比赛场上,也同样适用于场下观看比赛的观众。

相关文化

斗鸡历史

作为一项古老的娱乐项目,斗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至少2800年前。在《列子·黄帝篇》中,记载了纪子为姬静(公元前829~782年)养斗鸡的故事。经过40多天的精心训练,“望之有如木鸡,他鸡无敢应者”。

进入汉代,斗鸡娱乐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引用了《括地志》的记载,刘邦做了皇帝,其父亲身在大内,虽然养尊处优,却总是闷闷不乐,原来是还留恋着斗鸡走犬的民间生活。为了使太上皇开心,刘邦建了新丰城,还把父亲原来那些斗鸡的老友也都迁到了长安来。

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鸡俑,其中不乏斗鸡的形象。例如,在成都的天回山一号崖墓中出土的陶雄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只公鸡呈现出长颈、昂首、紧凑的体态,尾巴翘起,双爪直立,右爪在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种跃跃欲斗的姿态。

中国古代的斗鸡娱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代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记载,李隆基时期清明节时,斗鸡娱乐非常盛行:“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钜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唐代的斗鸡活动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而且在军队中备受推崇,其重要性几乎可以与骑射比武相媲美。事实上,当年日本的遣唐使还把唐代推崇斗鸡的情况带回国,并在古代日本宫廷中仿效,这显示了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宋人斗鸡之风不减前人,但是逐渐从王公贵族传播至民间。元、明、清三代,斗鸡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但已不复唐之兴盛。且斗鸡因为有众多历史人物玩物丧志以及统治者沉溺其中、不理政事的负面影响,受到后世很多人的抨击。明代张居正便向皇帝进献过描绘斗鸡场面的图画,规谏皇帝不要玩物丧志。

清代已经有一本关于养殖中国斗鸡的著作,名为《鸡谱》。这本书的抄本可追溯到1787年11月24日(抄本封面上注明“乾隆丁未年十月望日抄”)。全书约1.4万字,分为51篇,内容涵盖了斗鸡的外貌和识别、良种选配和繁育、孵化和幼鸡抚养、饲养管理、疾病预防与治疗,以及斗鸡比赛的选手选择和比赛后的处理等方面。

艺术创作

诗词创作

中国历代的诗人们都留下了许多关于斗鸡的诗句,充满了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表现。比如魏晋时期的刘桢在《斗鸡诗》中写道:“丹鸡被华彩,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场。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长翅惊风起,颈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唐代的刘禹锡在《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八韵》中写到:“楼前戏马地,树下斗鸡地。”

还有唐代的韩偓在《观斗鸡偶作》中表现出斗鸡的英姿:“何曾解报稻梁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

魏晋时期的曹植也有一首《斗鸡诗》,描述了斗鸡比赛的热烈场面:“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群雄正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瓷器创作

明清时期,斗鸡元素在瓷器上多有呈现。如明代万历青花五彩斗鸡图壁瓶上绘有两只公鸡相斗的场景;清雍正粉彩盘中刻画着仕女陪伴孩童娱乐消遣的画面,角落里两只鸡圆眼怒目紧盯对方,压低脖颈,翅膀欲展开,尾翼高高翘起,利爪紧抓地面,羽毛绘制细致,十分精美。

民间组织

中国一些斗鸡活动比较盛行的地区成立了斗鸡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区内的斗鸡活动以及跨地区之间的交流活动,如山东省菏泽市斗鸡斗羊协会、鄄城县斗鸡协会、成武县斗鸡协会;河南省有省斗鸡协会、开封斗鸡协会、南阳斗鸡协会;福建省漳州市斗鸡协会;新疆有吐鲁番市斗鸡协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斗鸡协会;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斗鸡协会等。这些斗鸡协会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总结了历史上民间的斗鸡规矩,制定了行业内的正式的斗鸡比赛规则。

研究成果

我国传统的斗鸡品种各自具备独特的斗性特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河南斗鸡体型庞大,斗劲十足,但动作较为笨拙,缺乏灵活性。鲁西斗鸡体型相对较小,斗劲强,但顽强度较低。长期以来,由于主要进行同一品种的繁育,一些生物学上的优点难以遗传,导致斗鸡品种的衰退。为了改进中国斗鸡品种,增强其斗性,一些相关机构引入国外优良的斗鸡品种,通过杂交培育已成功培育出了一些优秀的新品种,如华泰斗鸡中华斗鸡和华越斗鸡等。

华泰斗鸡是中国斗鸡与泰国斗鸡杂交,经过多代的纯化选育,培育出的一种具有极高养殖价值的斗鸡新品种。中华斗鸡则以鬼子鸡和菲律宾斗鸡为父本,通过多代的杂交和精心的选育而成。华越斗鸡则是以越南斗鸡为父本,与河南斗鸡经过多代的杂交选育而得。

参考资料

Species.sp2000.2024-11-17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全国不足六万只,“斗鸡之王”濒临灭绝.中国科技网.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2023-09-21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1-16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