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南族

毛南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2020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境内毛南族人口为124092人。毛南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牛河河谷地带等地,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镇、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民族语言为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水语支。

毛南族起源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是由骆越、僚人、伶人、佯人、苦亻卖伶等民族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唐代,毛南族先民开始在环江地区活动。宋代开始毛南族地区的官方劝民农桑、鼓励屯田并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毛南族农业水平的发展;但宋朝朝廷以蛮夷滋事为由派兵至毛南族地区进行镇压,引起了毛南族人民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多次联合反抗。明清时期,毛南族聚居的庆远府出产的苎麻布、赤麻布、毛南族竹笠等手工制品广受欢迎;民间开矿炼锡技术逐渐成熟;同时也促进了毛南族人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汉族的贸易往来,毛南族商业有所发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毛南族人参加太平天国军以反抗当地地主豪绅的压迫。抗日战争中,毛南族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抵抗日军侵略。解放后,毛南族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军事剿匪运动。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毛南族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族称改为“毛南族”;1990年7月27日贵州毛南族被正式确认为“毛南族”。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毛南族人民生活情况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后在毛南族聚居区域内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有效推进了毛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毛南族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其主要信仰为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受道教影响明显。其民族聚居地区有独特的社会组织“隆款”、学董等。毛南族的风俗习惯受周边壮族汉族影响明显,居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石楼”,喜食酸食和腌制食物。民族特色节日有放鸟飞分龙节火把节、迎春节,其中分龙节被列入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毛南族民族歌舞、毛南戏独具特色,石刻和编织技艺精湛,毛南族传统的花竹帽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族称

在历代汉文典籍中,毛南曾有“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写法,大多作为地名、行政单位而非民族称谓。关于“毛南”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书中记载:“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县、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书中所写“茅滩”“茆滩”等地名都是今天毛南族聚居的地方,即今天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以及与之相邻的贵州荔波县。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毛南人的《谭家世谱》碑文中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毛南”一称出现于民国时期编写的《思恩县志》《思恩年鉴》中。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毛南族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将其族称改为“毛南族”。广西毛南族将自己称为“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在毛南语中是“这个地方的人”的意思,译成汉语为“毛南人”。壮族人称毛南族为“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贵州毛南族历史上被称为“佯僙人”,自称“哎绕”“印吞”“哎吞”等,也是“本地人”“自己人”的意思,其他民族称其为“僙”或“佯僙”等,1990年7月27日才正式确认为“毛南族”。

民族起源

关于毛南族族源的历史记载资料较少,民族与地方方志、碑文、族谱记载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与布依族、仫佬族仡佬族等南方民族都是由岭南百越的支系发展而来,是骆越、僚人、伶人、佯僙人、苦亻卖伶等民族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学界与毛南族群众对于毛南族民族起源有外来说与土著说两种说法。外来说认为毛南族先祖为元末明初时期从湖南、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因做官、避难和经商来到广西毛南地区定居。土著说则认为毛南族是有毛南族聚居地的土著民族发展而来,在其发展历程中国也融合了部分外来民族。

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

毛南族现今分布的地区在唐代被统称为“蛮地”或“峒地”,在此生活的少数民族被称为“生蛮”。李世民贞观十二年(638年)始拓“生蛮”,在当地设置环州。武则天时期在环州境内东北设置抚水州,隶属黔州都督府,西部设置羁智州。环州、抚水州、智州即现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南丹县和黔南荔波县等,是毛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先民活动的地区,相关的历史典籍中记载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虽不能确定专指哪一个民族,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包括有毛南族先民在此地的活动情况。

宋代废环州,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智州改为河池县,增设南丹州。当地州县设置虽有变化,但对当地的统治管理方式仍然沿用唐制,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宋代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劝民农桑、鼓励屯田并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抚水州境内“互市”活动发展,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商贩往来频繁,推动了当时毛南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当时地方权利集中于部落酋长手中,部落之间常有掠夺。宋朝廷以蛮夷滋事为由派兵进行镇压,毛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先民多次联合反抗宋朝统治。

元朝

元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今毛南族聚居区庆远府归附元朝。《元史·地理志》中记载“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境内有“茅难等团”,“新添葛蛮安抚司”属内有“茅难、思凤、北郡、都变等处”。元朝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地区大规模屯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当地设置屯长进行管理,并给农户发放耕牛、种子和农具,直接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明朝至中华民国时期

明代毛南族地区隶属于庆远府,庆远、南丹、溪峒等地的军民安抚司于洪武元年(1368年)归附明朝。明代统治机构设置严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庆远府内设置庆远、南丹二卫作为军事机构,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在毛南族聚居的思恩县实行乡、里、甲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征调田赋和徭役在思恩县设立十九里三十三甲。明代《庆远府志》中记载当地“稻种不一,黍早晚二种,荞麦春秋二种,菽各种不一”,能够饮水灌溉作物,饲养黄牛、羊、马、猪等家畜。还能产出葛布、棉花、青麻、山椒、蓝靛、蒌、楮皮纸等,并与外来商贩进行交换。

清代对毛南族地区驻防力量增强,该地区仍隶属于庆远府管辖,并基本沿袭明代的管理方式与制度。自明代对庆远府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征收官民田地塘税起,地区内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当地实征官民田地塘税达到3637顷,反映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变化。毛南族地区土地大多私有,并可以自由买卖,绝大部分公有土地转为私人占有,仅有少数“庙田”“粮田”属于公有。清朝中后期,当地土地兼并盛行,毛南族社会过渡到封建地主制

明清时期,毛南族聚居地区的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由庆远府出产的苎麻布和赤麻布受到欢迎,毛南族竹笠广为流行,南丹土州盛产锡矿,民间开矿炼锡技术成熟。明清时期朝廷还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立书院、社学等,在传播汉族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之余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攻占了毛南族聚居区所在的庆远府,当时的庆远府知府张凯嵩逃窜至思恩县预备“募练图恢复”,毛南族地区团总谭寿仪(也作“谭受益”)纠集了百余人附从张凯嵩,遭到了庆远府境内各族人民反抗队伍的反抗。咸丰末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领十万余太平军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其部下与地主豪绅的团练展开战斗并取得胜利,获得了当地壮族和毛南族人民的支持,许多人因此加入了太平军的队伍。

自清末民初开始,毛南族地区农业与饲养业不断发展,铁质农具普及、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毛南山区饲养菜牛与猪,被称为“菜牛之乡”。毛南族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发展为独立手工业,在周边其他民族地区影响下,打制铁、锡、银和石器具,纺织、染布和缝纫,竹制品编制,制陶,造纸采矿等技术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下,毛南族地区产品增多,交换活动不断扩大,形成初级市场,并有了毛南族集资开办的商业公司。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思恩县周边地区如那地、河池等县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或革命根据地。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途经毛南族聚居地区,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道理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缓和主张,给当地毛南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面对国民党的征兵拉夫和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毛南族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反抗斗争,他们团结起来集资购买武器进行自卫反击。毛南族人民的反抗活动规模虽小,但也彰显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1936年前后当地土地公有制彻底瓦解。毛南族地区的阶级也随之进行分化,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并对贫苦农民通过地租、雇工、高利贷等方式进行剥削。但毛南族社会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山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阶级分化不明显,甚至保留有“隆款”等原始社会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毛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与汉族壮族壮等各族人民一同组织成立了抗日人民游击队,坚持抵抗日军的侵略直至抗战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毛南族青年学生与进步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筹集武器组织建立了一支毛南族人民武装队伍以反抗国民党残余势力。最终俘虏敌人一百余名并缴获其枪支弹药,配合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了毛南族地区。1950年1月起,思恩县、区、乡三级政权相继成立,建立了相应的部门机构负责开展农会、地方武装、青年、妇女工作。

广西解放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桂军潜入山区,1950年初残存于毛南山区的匪特猖,党和政府在毛南地区展开军事剿匪运动。毛南族民兵对地形熟悉的优势在剿匪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毛南族人民也积极配合,为解放军运送粮食、情报。1951年在军事剿匪胜利结束后,党和政府在毛南地区领导组织了清匪反霸运动,于1952年肃清了当地土匪,摧毁了当地恶霸势力。

1952年初毛南族地区开始土地改革,主要在下南、中南、堂八、波川等田峒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毛南族地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毛南族地区开展了兴修水利、开办工业、发展交通与邮电、发展民族贸易、改善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突出成效。1954年,毛南族地区实行第一次普选,其中毛南族代表占县人民代表的30%,毛南族委员占县人民委员会的15%。1961年冬至1962年春,毛南族聚居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出现“三包到户”现象,一直到1979年,广大毛南族人民积极要求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环江县12个社镇、2591个个生产队开始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毛南族地区粮食产量大幅上升。

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有效推进了毛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1984年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南、下南毛南族民族乡;1986年2月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报送《关于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请示报告》,国务院批复同意后于1987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7月27日贵州毛南族被正式确认为“毛南族”。1991年10月,贵州平塘县卡普毛南族乡设立。

人口分布

人口

毛南族属于中国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毛南族只有15000左右人口。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毛南族人口为18149人,1964年为22419人,1982年为38135人,1990年为72370人,2000年为107166人,2010年为101192人,2020年为124092人。

分布

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及相邻的南丹县、河池、天峨县宜州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占中国毛南族总人口约55%。环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麓余脉,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以喀斯特山地、丘陵、峰林谷地地形交错,毛南人聚居的地区分为东北段半平原区与西南段大石山区两个地段。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牛河河谷地带聚居有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30%。还有部分毛南族人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镇、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

毛南族聚居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在北回归线往北300公里左右,年平均气温约20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少霜雪,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可达1500毫米左右,夏季空气湿度大,冬季较为干燥,适合农作物的生产。大多数村庄坐落于山间或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上。这里石山陡立,风景秀丽。在石山之间夹有小平坝,称作“田峒”,境内有小溪流经可供灌溉。水源缺乏的大石山区,只能种植旱地作物。环江自治县物产丰富。农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米、小麦、高粱、红薯、黄豆、棉花和烟草等;当地的肉牛五香(香猪、香牛、香米、香鸭、香菇)等特产名扬区内外,是全国闻名的菜牛之乡;境内有丰富的煤、铁、猛、锑、水银等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优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林业大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境内有九万山久仁和木论喀斯特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宗教信仰

毛南族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其主要信仰为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受道教影响明显。其信仰的诸神又分为家神与外神,总共有十余位,包括神话人物、民间传说人物、历史英雄人物、佛教道教诸神、祖先等。由于与壮族汉族交往密切,其宗教信仰也带有壮族与汉族的痕迹。

家神

在毛南族信仰的诸神中,家神格外受到崇敬。家神包括:祖宗、灶王、财神、三界仙、婆王、雷王、观世音等。祖宗即祖先,教名为“家仙”,一般将家中五代以内的祖先姓名和外公外婆的姓名列在红纸上作为其神位,贴在堂屋中“天地君亲师”的神位旁或下方,神位前常年摆放一张供桌,逢年过节或杀牲时都要进香供奉。灶王又名灶君,传说为保护家中烟火和人畜平安的神,一般不立神位,只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和正月初一供奉,其敬祭习俗受汉族影响明显。财神是专管家中一切事物的管家神,没有确定的祭期,与祖先一同供奉。三界仙又名三界公爷,是毛南族人最崇敬的一位神灵,原属于外神,但因为十分灵验而被归为家神,传说他是饲养牛的创始人且喜食牛肉,所以在要在分龙节时“椎牛”供奉。婆王即万岁娘娘,又叫做圣母娘娘,是毛南族信仰中地位最高的女神,专管人间生育和保护家中孩童。雷王又名“闻仲”,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毛南族人认为他是最凶狠的恶神,本也属于外神,因害怕而将其列为家神,他专司行云降雨。观世音主要是民救苦解难,但信仰观音的毛南族人并不多。

外神

毛南族信仰的外神有蒙官、李大将军和莫六官等。蒙官又称蒙大老爷,也是毛南族敬畏的凶神之一,常住在水中,毛南族人认为若有人生病便是他在作祟。李大将军又称李广将军,传说是汉代将领李广,毛南族人将他视为村屯的保护神,每年除夕中元节供奉。莫六官又叫太子六官或太师六官,传说他是毛南山乡附近的壮族人,在毛南地区波川一带打猎,他因打猎失足坠崖而死,后又在波川七壮山上显灵,毛南人将其视为毛南地方的保护神,能够镇凶驱邪。

语言文字

毛南族人民所说的语言叫“哇南”(哇即“话”),直译为“南话”,即毛南语。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一说为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侗台语族(亦称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属SVO类型语言,修饰语大多放在中心语之后。毛南语中的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西南官话借词,古时的政治经济词汇多为平话借词。位于贵州境内毛南族群说"佯黄”语,与毛南语有亲缘关系,都属于侗水语支,但区别很大。毛南语中包含很多孤立分析语,词义通过音节的音高来进行区别,词库中有大量单音节词根,计数结构中有量词参与,虚词和语序是其语法表达的主要手段。毛南语的重要句法结构为述补结构,其特点为使用频率高,表意丰富。1990年统计毛南语是约5万余人的母语,目前毛南族聚居区下南乡是毛南语使用最密集的地区。毛南语使用者大多为“双语人”,因其与周边地区交往、交流需要,往往掌握毛南语和状语,受过教育者还能掌握当地汉语(桂柳话)。部分周边地区的壮族人会说毛南语,以及一些到毛南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国家干部会学习一些毛南语,为了方便与毛南族人民进行交流。

毛南语没有书写系统,只有一些由汉子改装而成的毛南土字,且大多数写在经文里,只有负责祭祀的师公才认识。2010年后创建了“毛南语拼音方案”,以26个拉丁字母为系统,方便毛南文字在普通键盘上输入。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明末清初时期,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地区出现了一种名为“隆款”的社会组织。毛南族人推举德高望重的男子为“村老”(贵州省毛南族称为头人或寨老),村老负责主持村寨内部的公共事务和婚丧嫁娶等活动。民国时期,毛南族聚居的玉环、下城、堂八、波川等乡村都还保留有这种组织的残余。“村老”主持制订的乡规民约称为“隆款”“议榔”“保苗会”,用来维护村寨的共同利益与安全,人人都必须遵守。“隆款”规定的乡规民约有的会刻碑或写上木板立在村寨前,也有口头传诵的。贵州毛南族在每年开始春耕之前,会以寨为单位,召开“保甲会”,制定“保苗法”,对当地的社会和生产秩序进行管理规范。不同的村寨间还会召开“寨老”联席会,“寨老”汇集在一起商讨各村寨的共同事务,协调村寨之间的关系,交流执行“榔规”的经验。

毛南族自然村寨中还有牌头和学董、武相公、文相公。“牌头”是指由村民推选出来或政府任命的只负责催粮不管民事纠纷的人。“学董”负责毛南族各村寨的办学。武相公是武艺精湛,有一些骑射本领,曾经到县或府中应试并考中的人。武相公读者开办拳术学堂,召集青年人学习武术强健体魄;若有外敌入侵,武相公还要组织团练进行防御;逢年过节时,武相公还带队表演武术助兴。

风俗习惯

饮食

居住在半山区的毛南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以玉米为主食,肉类包括牛、猪、鸡、鸭等。山区毛南族人还会制作毛南族特色食品甜红薯和“毛南饭”。制作毛南饭需要先用清水将竹笋煮熟,再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生羌等混合煮熟,最后加入南瓜苗、南瓜花和适量的盐、油、辣椒进行调味即可。毛南族人还喜欢用酒、羌拌饮生羊血,或用酸醋浸拌生鸭血制作“鸭酱”。用猪肉、虾米、花生、香菜等剁碎搅拌作馅,外面包裹捣碎的水豆腐做成的“豆腐圆”也是毛南族的特色美食,一般用油煎炸烹,毛南族人结婚时男方家常给女方家送“豆腐圆”。毛南族人喜好酸食和腌制食品,著名的“毛南三酸”包括“喃酸”即酸肉、“翁煨”即酸菜、“索发”即酸汤,还有腌酸肉、酸螺蛳、酸豆角酸辣椒等,其家谱中记载有“百味用酸”。

建筑

毛南族聚居地大石山区料石资源丰富且采取便利,雨季多山洪。毛南族房屋与壮族的“干栏”建筑相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较为干燥住人,下层在毛南语中称为“卡共”可存放杂物。但毛南族“干栏”为石墙,石墙上再泥墙,称为“干栏石楼”,能抵御洪水。其房屋的柱脚、门窗、晒台、阶梯等多用料石制作。房屋内房间的数量一般为单数,室内用木架做支撑,称为“屋排”。“屋排”数量与房间数量相关,“屋排”总数比房间数少一。毛南族厅堂又叫“屋堂”,正面设置有板壁摆放神,毛南语称为“香花”。厅堂后为家中主人夫妻的卧室,大门两侧的厢房一般为子女卧室或客房。厅堂后左侧或右侧为灶堂,杂物存放于另一侧,粮食存放于天楼上。

服饰

毛南族女装大多采用青色、蓝色的布料,其服装最大特点为左开襟上衣和裤子上镶有三道黑色的花边,配以银饰和花竹帽,腰间系绣有花纹的围腰。毛南族人平时穿黑布鞋,需要走远路或赶圩时穿竹壳、竹棉、禾米草编织的草鞋,在重要活动时毛南族妇女喜爱穿绣鞋,有“双桥”“猫鼻”“云头”三种形式。

毛南族男装因有五颗晶亮的铜扣为而被称为“五扣衣”,毛南语“骨娥妮”,右开襟,不镶嵌花边。男子盛装时头上从左到右缠绕约八尺长的黑色头巾,头巾一段有布须走路时布须抖动像羊角,故称为“羊角巾”,毛南语为“挂爪”。盛装时腰部缠绕八尺长的黑色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绿、白色的绒线镶成锯齿状的布须,下配宽筒裤和白底黑面的布鞋。

医药

毛南族医药发展于清代年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毛南族民族肇医谭妙机前往峨眉山拜师学医。爱新觉罗·旻宁(1921年-1850年)至清朝末年,谭妙机的后人开设保安堂讲学行医,编写了《医方摘要》《接骨秘诀》等医学书籍手抄本。由于毛南族聚居区多为山区,在生产生活中易跌倒摔伤,因此毛南族医药具有善常治疗跌打损伤的特点。毛南族人还从其他民族的医学中学习了许多经验,积累了很多偏方验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积极整理毛南族医药文献,推广毛南族医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药名录》中记载药物556种。

婚嫁

毛南族婚姻一般是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多为包办婚姻,地主豪绅家的男性则会纳妾。且普遍早婚,小至八九岁,大的十四五岁就结婚。

毛南族婚俗大致与壮族、汉族相同,都要经过请媒人、合八字、送彩礼、办酒席等流程,但也有其毛南族特色习俗:“落典”为双方父母与媒人商议后进行的相亲仪式,相亲时男女双方将钱放在媒人手中,根据放的钱的多少来判定双方是否同意。“踩门”也称“认亲”,是在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并确定迎亲的时间,如果女方年龄尚小或男方家准备不足,则选一个吉日象征性地“结婚”。具体方式为男方在家置办一两桌的酒席,女方认了家翁家婆后,家翁家婆要给其“认亲钱”。女方还要在姑嫂或女伴陪同到男方家中住一晚,第二天早上才可回到娘家。“请道师”是由于毛南族民间认为新娘的灵魂“不落夫家”,故由道师作“法在女方家”举行“送魂”和男方家举行“招魂”的仪式,借助神灵的力量让新娘早日定居夫家。新娘在结婚时到夫家门前还要“脱右鞋”,如此才不会踏坏夫家的经济命脉。若女方“年庚”对男方不利,则要踢“竹桥”“纸屋”。婚后第二天女方回娘家,几天后男方择吉日接回新娘,男方家要给新娘纺纱用的棉条,“发棉”表示女方成为男方家的一员并受领了男方家的劳动任务。

贵州毛南族也有其独特的婚嫁习俗。媒人说亲时要到女方家三次,第一提亲,第二次若女方家收下其带来的点心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第三次才是商量订亲事宜。订亲时由女方家设宴,男方家的近亲与媒人携带酒肉、点心、礼金等礼物参加宴席,饭后男方带着女方家的礼物和“八字单”返回家中,其近亲继续在女方家接受三日的款待。接亲时新娘要在深夜出门,离开家前先哭诉离别之情并祭拜祖宗,再由她的亲兄弟背着、由布伞遮盖着往男方家走,一路上不能回头看。到达新郎家门前时,男方家人要回避,等新娘进了新房后才能露面。接亲第二天新郎要接“老外婆”即岳母与数十名妇女到新郎家做客,称为“送亲娘”。新郎回家后祭拜祖宗,婚礼才算完成。但三天后新郎还要亲自送老外婆回家,并邀请外公(岳父)和数十人来家做客三天,期间每餐都要有狗肉

生育

旧时毛南族地区现代科学知识不足,当女性怀孕后便会找“先生”进行占命,根据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祭解”仪式,即请师公进行念经、祭祀。毛南族孕妇临盆时要为其烧临盆水,要先将锅烧红后滴入三滴水珠,待水珠蒸发后才可舀水入锅。若生的男孩则往水中放一支笔,生女孩则放一件刺绣,表达了毛南族人对新生儿未来人生的美好期许。毛南族人还注重“踏生”,即孩子出生后第一个踏进家门的外来人,毛南族人认为踏生者的品性与为人与孩子将来的品性为人息息相关。新生儿出生三日后,毛南族家庭要为其举办三早会,毛南语称为“肥三英”。按毛南族“妇女皇历”,孩子出生后12天或20天就要剃头,但若遇上丁日则往后延一天;产后第22天为母亲的洗头日;产后第33天为“卖猫月”,毛南语称“别年秒”,即母亲产后第一次外出串门的日子,然后还要去到女方母亲家“去外婆家卖月”,即宣告新生儿满月。

丧葬

毛南族丧葬仪式是毛南族丧葬习俗的主要体现。当毛南族老人去世时,家人要在门前放三声地炮,其子女、儿媳围着死者大声哭嚎,以向村里告丧,同村人则会来协助其办理丧事。孝男要在邻居的协助下抬一只水桶至井边,向井里投钱意为向水神买水沐浴,并把谷穗、点燃的香、纸钱、白布巾留在井边。井水烧热后为死者象征性地沐浴,为死者穿上三件(或五件,必须是单数)新衣服、两条裤子和一双新的白底黑面布鞋。然后将死者生前的床架拆下放低,给床板上的死者的颈、腰、脚部各摆上三条麻巾,再为其垫上七尺“衣祖”。孝男将一枚铜钱用棉线穿好放在死者的舌头下,棉线头要露在嘴外,入棺时取出,意为在盖棺之前不让死者随便说话以免出差错。还要脱下布鞋放在床前,并用麻绳将死者的两个大脚趾绑起来,意为在道师“开路”之前死者的灵魂不要导出乱跑,到入棺时再为其穿上布鞋。最后用三条“衣祖”盖住死者身体不露出头脚,用麻巾将死者的颈、腰、脚部绑紧,停尸于死者原来的卧室中。停尸后孝男批孝服,执纸幡,点香,带钱、一斤洪洞醪糟、三斤黄豆到舅家报丧,一路不能说话与回望。出殡时孝男要戴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雨帽,手捧灵牌,执孝杖,持幡在最前方为死者“开路”,意为请地神和天仙将死者的亡灵带往天堂。下葬时要由道公杀鸡,并将鸡血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淋在墓穴四周。

而对待非正常死亡的情况,毛南族也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年幼未婚或已婚未生育死去的称为“夭亡”或“早死”,其尸体要从窗口或晒台门口摔出去,或先摔进牛棚再抬出去进行掩埋,埋葬其的锄头杆要留在其坟墓上,抬尸人返回时不能走原路且要跨过主家准备的火堆。跌下山摔伤死亡的称为“伤死”,要在其伤死处摔死一只白色公鸡,再就地掩埋。妇女因难产或产后虚弱而死的称为“湿死”,死者的棺木要打转三圈才能抬进墓地。

民族节日

毛南族与周边壮族、汉族一样也过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但也有其民族独有的节日。

放鸟飞

正月十五的“放鸟飞”是毛南族最具特色的节俗。传说毛南族山乡的一位老法师有一个美丽又心灵手巧的女儿,擅于用竹篾和菖蒲叶编成百鸟,人们叫她“小鸟姑娘”。小鸟姑娘与相恋的小伙子准备在大年初一完婚,但老法师想考验一下小伙子,要求他在除夕那天天黑前把山上的土地都撒上谷种。小伙子心急错把糯稻种当成谷种撒了出去,老法师要他把糯稻种全部捡回来,小伙子被难住了。小鸟姑娘知道后让小伙子拿来她编的百鸟,对百鸟吹了口气,又和小伙子悄悄说了几句话。小伙子将百鸟带上山,草编的百鸟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稻种,小伙子终于又赶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种。老法师看小伙子完成了任务,便同意了二人的婚事,并约定好正月十五再送小鸟姑娘去小伙子家成亲。从此毛南族人在春节前便会预备好蒲叶,除夕那天用菖蒲叶编百鸟,在百鸟的腹部装上香糯、扁豆等蒸熟。出锅后用细绳拴在长甘蔗上架在堂屋的香火前,给家中的每个小孩一只鸟,出嫁的女儿要回家领鸟,以期待将来的孩子像小鸟一样活泼可爱。还要在香火堂前摆放红米饭和果子作为贡品,以求百鸟不吃庄稼,保佑来年丰收。正月十五时,毛南族人取下百鸟再次蒸煮,当晚以“百鸟”作饭。

分龙节

分龙节又称“庙节”,毛南语称“肥庙”,是毛南族的传统节日,毛南族人会在分龙节为预祝丰收而举行庆祝活动。分龙节集中体现了毛南族宗教仪式、民间文学、传统艺术等文化艺术,具有民族认同和社交的功能,反映了毛南族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宗教文化。分龙节的日期各村不同,有些村寨将其定在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亥日,有些定在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分龙节持续三天,期间要举办很多活动。旧时分龙节要由“鬼师”在三界庙前举办“分龙仪式”,鬼师身着法衣,戴面具,击腰鼓而舞,随后进行“椎牛”。“椎牛”即用尖凿的工具打入牛的天庭,再把牛绊倒,用尖刀割颈。“椎牛”后,各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粉蒸肉,祭拜祖先、三界仙等。20世纪20年代后,鬼师祭祀和“椎牛”仪式不再举行,但在分龙节这天进行家祭和青年男女社交、对歌等活动保留至今。目前,分龙节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

火把节

火把节是贵州毛南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毛南语为“雨定”,时间为除夕,毛南族人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活动。这天各家吃过团圆饭后,事先推选的主持人会吹牛角、敲锣打鼓把寨子中的人集中在一起,每个人都举着火把,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敲锣打鼓地去往每家每户祝贺新年、驱逐邪恶。每家主人都会捐献食物、柴火以供举办集体夜宵。在给寨子里的居民送完祝福后,主持人会组织众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走至山坡上,与相邻寨子的人对骂,据说骂得越凶狠,来年就会越吉利。

迎春节

迎春节是贵州毛南族老年妇女的节日。立春那天,老人们会在吃过午饭后身穿古服,带上酒肉、糯米、炊具等到指定的地方一起烹饪、祭祀天神和祈福。在聚餐时大家会交谈寨子里的情况,饭后还会唱歌。男人可以帮助她们做饭,但不许参与或妨碍她们的活动。

禁忌

旧时毛南族禁忌多在生产生活方面。农事生产方面,如“戊”在毛南语中与“腐”相似,故毛南人在戊日不犁田种地;谷雨不在外烧火;六月六不下田;立秋不进田。日常生活方面如出远门前若出现煮不熟饭、打破碗则不能外出;农历正月初一初二不吃青菜,初一至十五不能在室外洗衣、扫地、晒东西;外人不能进入有重病之人的家中;烧火时先烧柴头;孕妇房间里不能打翻东西和钉钉子。

文化艺术

文学

故事传说

毛南族民间文学通过民间故事传说和民俗音乐的方式世代相传,尽管在叙事上带有传说色彩,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毛南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内容丰富,讲述先祖来源的《盘古的传说》,关于征服自然的《格射太阳和月亮》《三九的故事》,体现毛南族人民敢于斗争、反抗压迫的《毛人》《卢道一拔树驱贼》,宣扬助人为乐的《寻找幸福》,讲述爱情悲欢离合的《三娘和土地》《顶卡花》《骑兵招亲》,还有以山水、动物和植物为题材的寓言故事如《七女峰》《务银粘》《猴子和蚂蚱》等。毛南族的民间故事传说,体现了毛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于助人、敢于斗争的美好品质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蕴含有毛南族社会发展的遗迹。

小说

毛南族作家谭亚洲在1987年发表了《狩猎毛南山》,是毛南族的第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带领寨子里的年轻人智擒猴群为寨子除害的故事。《巴英奇婚》是汉族作家汪骏写的关于毛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鼓励和启发了毛南族作家的写作,后又涌现出谭亚洲的长篇乡土小说《血染的侬索花》和谭自安的新派武侠小说《倩女情仇》《夺命情》等优秀的毛南族文学创作。

民歌

毛南族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映受压迫剥削的诉苦歌,有歌颂祖先的“史诗”,有宣传劳动生产相关知识的农事歌,有讲述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的风俗歌,有在节日活动上唱的祝贺歌,还有青年男女互相倾诉情爱的情歌等等。毛南族人将歌手称为“匠比”“匠欢”。常见的民歌形式有举办喜事或节日时渲染气氛的“欢”,“欢”的格式有“欢条”“欢早”“欢耍”三种,一般事先编好歌词;“比”是山歌,在毛南族民间最为流行,其旋律变化不多,歌词现编现唱;“排见”是叙事歌,一般有手抄的“脚本”。毛南族民歌的曲调有二十余种,带有明显的山乡特点和民族特色。

舞蹈

毛南族人民喜好唱歌,但只有少数人会舞蹈。毛南族民间舞蹈主要在举行宗教活动时由师公(神职人员)表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还愿舞”也叫“跳道”,在毛南语中为“条套”“肥套”,“还愿”是一种敬神活动,对神灵进行“还愿”和祈求神灵的“恩赐”,一般由师公带上木制的面具扮演神灵进行舞蹈,又称“木面舞”。伴奏乐器主要由陶锣、铜锣、铜钹等打击乐,也有唢呐等吹奏乐器,一般没有管弦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毛南族人民逐渐不再进行“还愿”活动,“还愿舞”因此濒临消亡。

毛南族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创作的以花竹帽为题材的“花竹帽舞”是毛南族舞蹈艺术的创新表现,多次参加县和地区的民族文艺汇演,广受好评。

猴鼓舞”又称“打猴鼓”,是贵州毛南族地区在丧礼中表演的特色舞蹈,20世纪90年代“猴鼓舞”成为贵州毛南族的传统舞蹈与文化经典。猴鼓舞的内容包括“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展现了毛南族的起源和毛南族人民团结勇敢、敬畏祖先的美好品质。

毛南戏

毛南族人以“条套”为基础,融合借鉴了其他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毛南戏这一反映毛南族生活、情感的毛南族特色艺术,主要剧目有《莫一大王》《鲁班仙》等。毛南戏行当简单,主要角色为范王、老旦小生、大丑、小丑,一般以打击乐器长鼓小军鼓等作为伴奏,表演时载歌载舞。1959年,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协助成立了毛南族业余文工团,帮助毛南族艺人发掘、整理和创新了毛南戏。

雕刻

毛南族石刻艺术水平高,毛南族聚居地区的房屋构造、道路桥梁建设和日常生活用具大多都由料石加工制成,体现了毛南族石匠精湛的技艺。毛南族石匠制作的石碑图案丰富具有艺术性,受到周边壮族汉族人民的喜爱。

毛南族人民在木刻艺术上也颇有造诣。旧时毛南族地主豪绅家中的雕梁画栋都出自毛南族工匠之手。毛南族工匠还负责制作表演“还愿舞”时所带的木制面具,他们根据毛南族艺人的表述与自己的想象精心雕刻出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毛南族面。

编织

花竹帽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的编织工艺品,被称为毛南族“三宝”之一,其编织技艺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语将花竹帽称为“顶卡花”,意为帽子下面的花。花竹帽以当地一种金黄色的竹子和黑竹为原材料,在半径为一尺左右的帽面上编织出细密的圈,帽下用黑竹细篾编织出花纹图案,再配上绒线制成的花带。传说曾有一个毛南族小伙子在赶圩时将花竹帽送给一位美丽的姑娘作为定情信物,后来花竹帽就成为了毛南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达喜爱的礼物。不仅毛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作时喜欢佩戴花竹帽遮光避雨,还吸引附近的壮族汉族人民前来购买或向毛南族人学习其编织技术。

体育

毛南族受其聚居区处于山区的限制,体育活动呈场地小、人数少、时间短和对抗性强的特点,往往与自身防卫和生产活动相结合。毛南族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村寨内的男性会自行组织并请拳师来教其武术,既可强身健体又可保卫家园。“同填”是在直径约三四米的圆圈内双方各站一边,双手交叉在胸前,仅用肩膀进行对抗冲撞,先被撞倒或撞出圈外者为输家;“同顶”与“同填”规则相似,是在长六米、宽两米的方形比赛区域内,双方腰部各绑一根长约两米、直径为八厘米左右的圆木进行对顶,先被顶倒或顶出区域外为输家。毛南族人还爱好下棋,包括三棋、射棋、围母棋、圆棋等,场地大多就在其劳动的田间地头。贵州毛南族的特色体育活动有“打毛球”“地牛”。

发展现状

1949年11月24日,思恩县城解放,1950年1月1日思恩县党政机关正式成立,毛南族聚居地区的解放。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自治县,总面积457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毛南族人口6.5万人,占中国毛南族人口约70%。1990年2月1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通过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该条例充分落实和保障了毛南族人民的政治权利。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在党和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毛南族人民兴修水库、山塘、人畜饮水池,积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饮水问题的有效解决,改善了毛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科技培训,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02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获得“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实施三年后全县肉牛新增出栏4.82万头,新增产值6784万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形成了以河池·环江工业园为龙头,制糖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工业、冶炼工业等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模式;交通建设也有显著成效,目前,毛南族聚居的各个乡村的通乡公路、通村简易公路都已经基本修通。

2021年,毛南族聚居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环江紧抓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三个篇章),积极建设产业强县、交通强县、教育强县(三个强县),以建设生态环江、幸福环江、和谐环江为目标(三个环江),扎实推动“‘三三三’环江”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被评为广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94亿元,增长4.9%,增速排河池市前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毛南族民族文化交流增多,其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毛南族肥套、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者曾多次到澳门、香港、上海、深圳市等地参加民族文化交流展示;融入了现代元素的毛南族傩歌、傩舞傩戏多次登上德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舞台;毛南族分龙节被列入广西民族节庆文化十大品牌之一。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毛南族全景概览.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 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3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国家统计局.2023-10-23

毛南族饮食习惯.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 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简介.广西·河池市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4

毛南族民间艺术.毛南网.2023-10-24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2023-10-23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2023-10-23

毛南族聚居区地理位置.毛南网.2023-10-24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河池市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4

毛南族宗教信仰.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语言使用.毛南网.2023-10-24

A Grammar of Maonan.Universal Publishuers.2023-11-13

毛南族语言.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1-02

风俗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4

毛南族建筑风格.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婚姻.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生育习俗.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1-02

毛南族主要节日.毛南网.2023-10-24

毛南族自称.毛南网.2023-10-24

发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0-24

“妙手婆心”与毛南族中医药.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