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话
桂柳话是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次方言之一,为桂林话和柳州话的俗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官话中,柳州话和桂林话最为通行,对周边地区的官话影响较大,所以习惯上把广西的西南官话称为“桂柳话”。主要分布在桂林市、柳州市两地区的大部分,河池、贺州市两地区的部分县,以及兴德村一些县城及其附近,使用人口3007万人(2012年),是广西全境各族较多人口通用的语言。
广西原是壮人居地,汉族是自秦汉始历经不同历史时期陆续迁入的。自秦朝“南征傣族之君”开始,进入广西的汉人便源源不断。汉代,政府加强了对岭南各地的统治;朝廷在桂林市设置始安县,在柳州设置潭中县。隋唐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流放罪重犯人的地方,当时朝廷还调遣大批军队到广西长期驻防;明朝实行卫所制,先后在广西设置了桂林市、柳州市等多处卫所、千户所;清代,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得大量人口迁云贵桂,在广西先后形成了古桂柳话和桂林话。清末之后,桂林市和柳州市两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桂林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移民前来。同时桂林等地又接收了大量的湖南省移民,因此在桂林官话中,含有不少湘方言的特点。而柳州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桂林话和柳州话语言演变上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趋同性,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与南方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存在较大的一致性。
桂柳话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相同,其语法、语音跟普通话的语法、语音相比差异较小。柳州官话有16个声母(桂林官话有18个声母),两种官话都有34个韵母,4个声调。桂柳话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语言体系,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民族社会的阶层分化、民族社会的分支都会在这种话语中体现出来,对于现有各种语言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桂柳话和普通话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据了通行语言中的最主要地位,在使用人数上是桂柳话和普通话并重。桂柳话的代表曲艺有桂剧、彩调剧、渔鼓等。在2006年,桂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探源
秦汉时期
桂林市、柳州市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一直都是广西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广西原是壮人居地,汉族是自秦汉始历经不同历史时期陆续迁入的。最早的大批汉人入桂的历史记载是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发兵50万“南征傣族之君”,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大量中原军民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带来了中原汉语。被秦灭亡的六国贵族、官吏、平民、入赘为婿者、商贾和驻军在岭南开山凿渠,修筑驰道,加速了西瓯、骆越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秦以后,进入广西的汉人便源源不断。
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朝廷在桂林市设置了始安县,在柳州设置潭中县。此后桂林成为桂东北的政治、军事中心。政府为了加强对岭南各地的统治,把三郡扩为九郡,通过汉军的南征实现了长达两百余年的稳定统治。汉军南下及两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黄巾军起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和文人学士远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形成了汉代第二次南迁高潮。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名门士庶、衣冠望族的南迁,使“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
隋唐及宋代
隋唐时期,中原民族南迁势头减弱,广西成为流放重罪犯人的地方。如韦丹、柳宗元在广西时,“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文辞”。除了汉族官吏之外,朝廷还调遣了大批军队到广西长期驻防,仅唐大中年间,调到州来的估计有一万人左右,但因水土不服,“涉氛瘴死者十七”。
宋代,政府为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将镇压侬智高起兵的狄青所部大量留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北宋末年至南宋灭亡,由于辽朝等少数民族南侵,以及北方蝗灾、黄河决口的原因,不仅士吏南逃,普通百姓也纷纷南下寻找生活出路,出现了继秦汉以后北方向广西的第三次移民高潮。
明清时期
明朝实行卫所制,先后在广西设置了桂林市左卫、右卫、中卫市,以及柳州市、南宁、南丹县、庆远、桂平市等八卫和二十余千户所,当时驻守在广西卫所军士合家属在内约有10万人,仅桂林就超过5万人。这些卫所驻军“子孙世及”,世袭为屯兵,遂在桂林、柳州等地落籍。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巩固政权,中央政府在桂柳两地大力推行汉语,久而久之,官话成为当地人通用语言。
明后期,李自成农民起义,大量流民涌向岭南,形成了历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清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现了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前两次主要是“湖广填四川”,第三次是“嘉道之交”,人口大量迁云贵桂,迁广西人口主要溯西江而上,散居桂南、桂东南,湘赣人口沿湘江过灵渠居桂北,到咸丰初,客籍占通省人口十分之六七。在广西先后形成了古桂柳话和桂林话。从移民过程可以看出,早期的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都来自中原官话,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小。
近现代发展
清末之后,桂林市和柳州市两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模式。首先桂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移民前来。抗战期间,很多文化名人,纷纷从北方来到桂林。桂林当时成为了抗战后方的文化基地。如郭沫若、老舍等文化名人都从北方来到桂林,加速了越南语在桂林市的推广程度。同时桂林等地又接收了大量的湖南省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湘方言,因此在桂林官话中,含有不少湘方言的特点。
而柳州官话受南方方言影响较大。特别是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清朝末年,一大批的粤商从广东省来到柳州市,同时也带来了粤方言。粤商带来的粤方言以商业优势地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上述河流一带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少当地人开始学习粤方言。粤方言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点都进入到柳州官话当中,因而导致了柳州官话和桂林官话之间的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桂林市位于广西的东北部,柳州位于广西的中北部。由于桂林在广西的东北部,与邵阳市等地交界,当地的官话更多的受到湘方言的影响;而柳州在地缘上与粤语和壮语区相邻,其官话的演变更多地受到粤方言和民族语言语法特点上的影响,语言演变上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趋同性,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与南方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存在较大的一致性。
语系
桂柳话属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次方言之一,但在《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中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区,桂柳话属官话区中的西南官话桂柳片。
地理分布
西南官话中的桂柳片地理范围涉及75个县市,使用人口约3007万(截至2012年)。而通俗意义上的桂柳话在地域分布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中心,东起湘南,西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横跨湘黔桂三省,主要是在广西的中部、北部,即桂林、柳州市两地区的大部分,河池、贺州市两地区的部分县,以及兴德村一些县城及其附近。
内部分区
西南官话桂柳片分为湘南、桂北、黔南三个小片,桂林话、柳州话属于桂北小片。除桂林市及附近地区主要流行桂林官话外,其他地区以柳州官话为标准音,内部差别不大。桂柳话细分为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桂林话受湖南话的影响比较多,而柳州话受粤语、壮语的影响比较多。
语言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官话大多属桂柳片,下文以影响范围较大的桂林官话、柳州官话为例介绍语言特点。
语音
柳州官话有16个声母,34个韵母,4个声调。
桂林官话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4个声调。
声母
桂林话声母特点:
①没有全浊音。古全浊声母在今桂林话中读同部位(或邻近部位)清音,其中塞音和塞擦音的字,按古声调的不同分为送气和不送气两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②[n l]不分。古泥、来两母字混淆,[n l]可以自由变读,不区别意义。
③不分尖团。桂林话尖团合流,见系、精组声母拼细音时都读[ʨ ʨh ɕ]。
④没有舌尖后音。其一,古知、庄、章组与精组合流。其二,日母字基本读零声母,一般读细音。
⑤有舌根鼻音[ŋ],主要来自中古的疑母字和少量影母的一、二等字,只与今四呼中的开口呼相拼。
⑥[x f]相混。晓组声母与今合口呼相拼时,与非组声母混读为[f]。
⑦“黄、王”不混。中古匣母和云母的字都不相混。
柳州话声母特点:
①没有全浊音。古全浊声母在今柳州话中读同部位(或邻近部位)清音,其中塞音和塞擦音的字,按古声调的不同分为送气和不送气两类,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②[n l]不混。古泥。来母在柳州话里不混,泥母字今读[n],来母字今读[l]。
③尖团基本不混。深、臻摄开口三等、梗捏三、四等精组的舒声字以及咸、假摄开口三等、山摄开口三、四等的精组字仍念[ts tsh s],其余的精组细音字念[ʨ ʨh ɕ]。
④没有舌尖后音[ts tsh s z]。其一,古知、庄、章组与精组合流。精组声母逢洪音读[ts tsh s],假、止、咸摄开口三等以及梗、山摄开口三、四等、深摄开口三等精组舒声字也读[ts tsh s]。其二,日母字基本读零声母,一般读细音。
⑤有舌根声母[ŋ],主要来自古疑母字和少量影母的一、二等字,只拼今四呼中的开口呼。
⑥[x f]相混。晓组声母逢单元音韵母[u],与非组声母混读为[f]。
⑦“黄、王”不混。中古匣母和云母字都不相混。
韵母
桂林话韵母特点:
①没有舌尖后韵母[ɿ]。桂林话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与精组声母合流,均读舌尖前音[ts tsh s],因此止、蟹摄开口三等的知、庄、章组字和深、臻、曾、梗摄开口三等知、章组的入声字,以及止摄开口三等的精组字的韵母,桂林话一律读[ɿ],故没有[ɿ]韵母。
②果摄一等字的韵母除了个别字读[a](他、它、大、那、哪、阿)以外,其余都读[o]。
③部分字的介音[u]脱落。其一,蟹摄合口一、三等端系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读开口呼。其二,臻摄合口一等端系舒声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今读开口呼。其三,止摄合口三等精组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读开口呼。
④有鼻化音[ã iɛ̃ uã yɛ̃]。桂林话山、咸两摄的舒声字读鼻化音。
⑤[ən aŋ]不分,都读[ən];[in iŋ]不分,都读[in]。曾、梗摄舒声韵与深、臻摄的舒声韵合并,均读前鼻音。
⑥曾摄合口一等和帮组开口一等、梗摄帮组开口二等以及通摄一、三等(晓组、影组、日母字除外)的舒声字韵母读[oŋ]。
柳州话韵母特点:
①没有舌尖后韵母[ɿ]。柳州话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与精组声母合流,均读舌尖前音[ts tsh s],因此止、蟹摄开口三等的知、庄、章组字和深、臻、曾、梗摄开口三等知、章组的入声字,以及止摄开口三等的精组字的韵母,柳州话一律读[ɿ]。
②果摄一等字的韵母除了个别字读[a](他、它、大、那、哪、阿)以外,其余都读[o]。
③假摄开口三等字的韵母一律读[ie]。
④遇摄合口三等的知、章组字的韵母读[y]。
⑤部分字的介音[u]脱落。其一,蟹摄合口一、三等端系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读开口呼。其二,臻摄合口一等端系舒声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今读开口呼。其三,止摄合口三等精组字韵母的韵头[u]脱落,读开口呼。
⑥有鼻化音[ã iɛ̃ uã yɛ̃]。山、咸两摄的舒声字读鼻化音。
⑦[ən aŋ]不分,都读[ən];[in iŋ]不分,都读[in]。曾、梗摄舒声韵与深、臻摄的舒声韵合并,均读前鼻音。
⑧曾摄合口一等和帮组开口一等、梗摄帮组开口二等以及通摄一、三等(晓组、影组、日母字除外)的舒声字韵母读[oŋ]。
声调
声调说明:
柳州官话的阴平调轻微上扬。
桂林官话的去声有曲折感,其程度因人而异,《广西通志·方言志》记调值为24。
语法
桂林话
桂林话语法里特有的而普通话中没有。
桂林话中名词重叠形式,“把把、杆杆、颗颗、棒棒、包包、心心、飘飘”等;
桂林市话中的方位词有重叠的用法,“你睡里里面(最里面),我睡外外头(最外头);
桂林话中代词复数形式表领属关系的用法,如“你哪天来我们家(我家),我们妈(我妈)煮鱼给你吃”;
桂林话中量词的“A把A”形式,如“朋友忽然来家里玩,只有点把点(一点点)肉招待他,搞得我不好意思。
柳州话
柳州话语法里特有而普通话中没有。
柳州话中名词的重叠形式,“棚棚、洞洞、扣扣、杆杆、台台”;
柳州市话中的方位词有重叠的用法,“你睡里里面(最里面),我睡外外头(最外头)”;
柳州话中代词复数形式表领属关系的用法,如“有空来我们家(我家)玩,我们妈(我妈)煮鱼给你吃”;
柳州话中量词的“A把A”形式,“黄豆哏大一筐,里头颗把颗(几颗)沙子总是有的”。
语言保护
方言价值
语言是区别民族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操持着共同语言因此成为民族情感形成的重要原因。共同语言使用使得民众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归属为统一族群。因此,桂柳话也是当地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渊源。在广西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如桂柳话流行的山歌、桂剧等,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族民众的文化生活,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桂柳话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语言体系,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民族社会的阶层分化、民族社会的分支都会在这种话语中体现出来,桂柳话对于了解广西民族历史是一个重要途径,没有桂柳话,当地历史研究就缺失了历史对照的语言镜子。
桂柳话蕴含了当地民众的智慧和心血,桂柳话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技巧,使其能够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因此,桂柳话对于现有各种语言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使用现状
桂柳话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聚居区流通的主要语言。在全区8个原地级行政区划中,汉族人口以桂柳话为主要语言的有四个城市(桂林、柳州市、河池和百色市)。在调查到的90个县市中,有桂柳话使用人口分布的共有53个地区,调查对象中能讲桂柳话的人有6785个,占总调查对象的49.86%,与桂柳话使用者在广西总人口的比例相当(约50%,含双语使用者),明显多于讲其他任何语言和方言的人口。当前西南桂柳和普通话在广西占据了通行语言中的最主要地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的强势语言在社会用语上是西南桂柳话,在使用范围上是普通话,在使用人数上是西南官话和普通话并重。
近年来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经济文化影响力迅速增强而使粤语的地位日渐提高,但桂柳话在广西流行的地域广,使用人口多,加上桂柳地区作为广西历史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语言影响范围很广。桂柳话在社交实际使用中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语言。
语言保护措施
学校方言课程改革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言语交际中,对正确理解方言,贯彻国家的语言政策,可以有效地在各地区推广民族文化。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两种或多种的语言人,占总人数一半左右,使用双语的这些人能流利的使用,壮语、客家话、桂柳话。
在广西职高语文课中选入的大量诗歌,戏剧,如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戏剧选段《雷雨》和赏析《威尼 斯商人》,通过在柳州方言地区课堂教学中开展诗歌朗诵、对比朗诵、情景诵读、说故事、演故事等,增加了在教学中融入本地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媒体对方言传播
广西广播电视台第一套节月,用桂柳话播出,全天900分钟,合15小时;柳州电视台自创方言电视节目,历史文化聊天节目《摆古》《板路》,在方言节目的传播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方言历史文化民俗综合节目。
桂柳话的口头传统包括歌谣、故事、史诗、叙事诗等,还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等。除此之外,表演艺术方面特别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等也都是以具体的某一语言或方言作为媒介。还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等往往也离不开语言。
方言文化
方言曲艺
桂剧
广西桂剧是由当地小戏和外来戏剧融合发展而成,腔调有皮黄腔、昆曲和高腔等声音系统。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其中弹腔又分为南路弹腔(二黄)和北路弹腔(西皮)两大派系。桂剧汲取了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并重,常常武戏文做,传统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拾玉镯》《抢伞》《打堂》《打棍出箱》《演火棍》《哑背疯》《西厢记》《玉蜻蜓》等。2006年,桂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彩调又叫“调子”,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和说唱口头文学发展而来,受中国西南地区湘、赣、云黔等戏影响,有自己固定的腔调系统,是一种集歌舞说唱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流布于桂林、柳州、河池、来宾市、梧州市、贺州市、百色市等地,属明代四大声腔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柳子腔路子。
彩调多为腔、板、调连缀而成的联体唱腔,其音乐主要由“腔”、“板”、 “调”及乐器中的“伴奏风牌”、 “锣鼓牌”五大类组成,它以民间山歌小调为基础,衬词多用“哪嘀嗨”或“咿嘀嗨”。彩调剧原有唱腔中,活泼轻快的曲调较多,抒情性的曲调比较少。彩调的传统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活人变件》《阿三戏公爷》《王二报喜》《石蛋姑娘》《二女争夫》《三看亲》《刘三姐》等,其中以《刘三姐》在全国影响最大。
桂林渔鼓
桂林渔鼓又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盲艺人王仁和演唱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桂林渔鼓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态。只有一个基本曲调,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与过门、小过门组成。桂林渔鼓是鼓曲中典型的叙说性曲种,它只有南路和北路两种唱腔,一般用来说唱故事性较强的事件。
渔鼓瑞安鼓词要求生动形象和口语化,基本为七字句,二二三句式,必须是偶句,下句押韵。说白青两种形式,一是唱词间夹简短道白,一是在段与段之间安排较长或大段道白。桂林渔鼓曲目按篇幅分,有可唱10天半月的大本曲目,如《天宝图五美图彭玉麟私访广东》等;有演唱半小时左右的小本曲目,如《卖花记乌金记三姑记》等,均属传统曲目。现在新编的大本曲目有《龙马精神》等,小本曲目有《劳动模范晏桃香红色白衣战士雷锋参独特的婚礼》等。
方言文学
现代作家肖甘牛的《一幅壮锦》颂扬美好、抨击邪恶的民间故事传说。他的电影《一幅壮锦》于1965年获卡罗维发利第12届国际电影节优秀电影奖。
现代作家柯天国创作出版了《柯天国市井小说》《风流巷》《烟花楼》《少妇梦》等长篇小说。其中《风流巷》荣获了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彦华,著有叙事长诗《女红旗手》,热情歌颂了排字工的辛勤劳动;他的诗集《爱在天涯》《八桂风情》《泉恋》等,赞美工人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抒发爱国情怀,成了作品的基调;他的长篇小说《含泪的白茶花》,描述了侗寨姑娘母女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露造成她们苦难的各种人物的丑恶灵魂。
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程玉琛,从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燃烧》《迷城》;中篇小说《追求》《爱河泪》《心的秘密》;散文诗集《海韵》《云海飘渺》;综合文集《心的秘密》等文学作品。短篇小说《回家》《初闯商海》均获全国冶金文学“铁流文学奖”二等奖。
方言俗语
俗语是方言中最活跃的内容,反映当地民俗和时代面貌,富含方言特色,现列举部分如下: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雷堆,没得事情做啊!(你这个怎么这么啰嗦,没得事情做啊)
你也是个夜使佬了,人家小两口吵架都要管!(管闲事的人)
今天街高头好涝爷。(街上好热闹)
我过来冲鬼哦、我骗你冲鬼哦。(强调自己没有必要做这件事情)
方言歌谣
常见的童谣
《破莲子》 破莲子,破莲花,莲子莲花在哪家。家家都有籽,籽籽不开花。冷粽子,热糍粑,咬一口,叫喳喳。
《排排坐》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请姑娘。姑娘来得早,吃碗芋头饱。姑娘来得晏(读暗音),吃碗荷叶芋头饭。姑娘来得迟(读齐音),吃碗芋头皮。
《月亮巴巴》 月亮巴巴,踩着瓦渣。一跤跌到,怪我打它。我没打着它,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不在屋,躲到门背哭。妈妈回来了,买了个大西瓜。瓦渣看到笑哈哈。请我吃西瓜。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2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