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北宋古文的代表作之一。

庆历新政”前后,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丰收期,也是宋代散文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庆历五年(1045年),随着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分辩,被贬为滁州知州(今安徽滁州)。在滁州,欧阳修勤于民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智仙在山麓修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自为其作记,即《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分为四段。首先交代醉翁亭方位和命名由来,段末点出“乐”字贯穿全文。次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又以“乐亦无穷”承上启下。再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饮宴盛况,摆脱凡俗,各尽其乐。末写醉归之乐,在知与不知的映照中,衬托出作者“乐其乐”的心境。关于《醉翁亭记》所表达的思想主旨,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学者对本文的思想主旨做了多角度的解读,具有代表性的有传统的“自颂政绩”“述其大节”“取乐山水”“与民同乐”等,以及晚近提出的“太守之文”“乐中有忧”等新说。

《醉翁亭记》结构上逐层脱卸,环环相扣;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景,生动具体描写游人与宴酣之乐;通篇语言精练,繁简得当,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大量使用语助词,构建散文的音乐特性。《醉翁亭记》自问世起,便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争相传阅,流传甚广。《醉翁亭记》影响到宋人的文体创新意识,对诗词创作也产生了间接影响;亦以碑拓、曲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形成跨文本传播。《醉翁亭记》促进了滁州市地域文化的发展,滋生出一方人文山水,对后世影响深远,“醉翁精神”与“醉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此外,《醉翁亭记》还被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赵祯庆历初年,朝廷“冗兵”“冗官”“冗费”等弊端愈发凸显,进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民众生活陷入困境,此外,加之北方和西北边疆受到辽朝西夏的威胁,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欧阳修蔡襄等为核心的改革派向皇帝宋仁宗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措施,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并实施新政。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然而,由于改革牵涉各方利益和权力斗争,庆历新政后期夏竦等反对派促成了新政最终的失败。韩、范被贬,欧阳修也支持新政,参与其中,不可避免受到牵连,于同年被贬,任知滁州市

“庆历新政”前后,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丰收期,也是宋代散文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新政阵营里的许多人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在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斗争中,他们团聚在一起。在北宋散文的发展上,他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欧阳修是他们的文学旗手。新政人士的散文创作在庆历期间就很有影响,如欧阳修的《朋党论》、尹洙的《论朋党疏》、苏舜钦的《与欧阳公书》等。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个人背景

庆历五年(1045年),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改革人士纷纷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北宋革新运动的参与推行者辩解,加之其被诬陷与外甥女张姓一同牵扯张氏冤案,欧阳修遭御史台弹劾,以用孤甥张氏资买田产的罪名落职,降知滁州(今安徽滁县)。

欧阳修到达滁州市后,勤于民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又重新回归自然的怀抱,真正体会到山水之乐。从政之余,潜心创作,与好友交流诗文,互通声问,还积极地传授经验,指导后学,播撒文学革新的种子。

欧阳修被贬后心中充满不平和愤懑,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到任滁州以后结识了琅山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至交,智仙和尚在山麓修建了一座小亭,为欧阳修登山栖息之所。欧阳修亲自为其作记,即《醉翁亭记》。

作品原文

作品文本

醉翁亭记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也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5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6之者谁?知府自谓7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云归而岩穴暝11,晦明变化12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4,风霜高洁1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8,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19,杂然而前陈20者,知府宴也。宴酣之乐21,非丝非竹,射22者中,弈23者胜,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乎其间26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27,鸣声上下28,游人去而鸟纲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30,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郡32欧阳修也。

注释

作品赏析

思想主旨

关于《醉翁亭记》所表达的思想主旨,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邱秀花提出“知府”之文说、与民同乐说和“乐中有忧”说等三种说法。

赵晶晶在《〈醉翁亭记〉‘乐’与‘醉’再解》中,从文章中的“乐”与“醉”出发,研究隐藏在“醉翁”和“太守”身份背后的欧阳修的精神世界。认为《醉翁亭记》中存在着“醉翁”与“太守”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体。醉翁的“乐”与“醉”是面向自然山水和自身的,太守的“乐”与“醉”是面向社会和百姓的。太守是欧阳修的一个角色,无论境况怎么样,他都要完成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他不得不压抑作为醉翁个体的悲凉内心。

这是历代人们比较认可的说法。程宇静在《论〈醉翁亭记〉主题思想的建构、原因及影响》一文认为,“与民同乐”是主导观点,是读者不断选择并强化的结果,而且在古代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三方面:从作品本身来看,“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乐其乐”,因“其”字的不确指使它的阐释具有了开放性;从作家角度看,欧阳修为政宽简、体恤爱民的人格魅力也对“与民同乐”思想的建构有影响;从读者角度看,《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它的道德主体由君主发展到士大夫,要求为政一方的官吏士大夫也要与民同乐。张慧芸在《中华国学经典》中也说:欧阳修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卓然《试论〈醉翁亭记〉主题思想的复杂因素》一文一一解释了各家说法的不严谨之处。他认为《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因此主旨也较为复杂。《醉翁亭记》的主旨正如苏轼所说,是写“忧中之乐”。在初贬到滁州市时,欧阳修政治受挫,人格遭侮,作为一个“贪心报国”反遭贬的志士来说,此时此刻此情可以说是愁中有愁的、忧中有忧、苦中有苦的,这从他在滁的诗文中可以找到印证,所以基本思想是个“忧”字。但作者居滁三年,并非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在忧愁之中,还是有“乐”的时候。只是“忧”是外物所致,“乐”却靠自我寻得且乐于山林也是他思想中的一个因素。尚荣《欧公居滁无乐考》认为文章中“乐”出现的频次高,认为欧阳修其实存在“四乐”,即“四时景观,山水之乐;与滁人游,宴宾之乐;百年无事,丰收之乐;地僻事简,民风之乐。”但这并不是欧阳姓修真乐,蒙冤贬滁岂能真乐。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结构上逐层脱卸,环环相扣。《醉翁亭记》可分四段。首先交代醉翁亭方位和命名由来,段末点出“乐”字贯穿全文。次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又以“乐亦无穷”承上启下。再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饮宴盛况,摆脱凡俗,各尽其乐。末写醉归之乐,在知与不知的映照中,衬托出作者“乐其乐”的心境。全文贯串一个“乐”字,却由醉字生发出来,构思很缜密也很巧妙。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故这种高雅而又充满人情味,很有感染力。

表现手法

《醉翁亭记》描写滁州市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开头一段仿佛是移动的电影镜头,移步换景,在写景方面值得借鉴。朝暮四时之景各有不同,作者只选取了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来表现,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相对来说,在写游人与宴酣之乐时,则加以具体描绘,有声有色,洋溢着一片欢乐气氛。把场景刻画得鲜明生动,人物呼之欲出。文章起始交代大环境:“环滁皆山”;接着笔锋一转,指向西南诸峰,落实到琅琊山。于是由山出泉,由泉出亭,随之点出作亭人、名亭人以及名亭的缘由,归结到“山水之乐”。写亭四周景色时,由朝到暮,进而扩展到四时各异之景,从朝往暮归中,又得出“乐亦无穷”的感受。写人物活动时,由滁人往来之乐,到亭中太子宾客宴酣之乐,最后落实到知府自己,可见无人不乐,其中已深蕴与民同乐之意。写醉归之乐时,由鸟及人,由人到太守,在“知”与“不知”中逐层推进,其中连用五个“乐”字,以突现太守“得之于心”的“乐其乐”了。全文脉络分明,感情洋溢,充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自得之情。

语言特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精练,繁简得当。首句“环滁皆山也”仅五字,滁城总的背景便一目了然,这是以少胜多;若多加描述,反使文义松散,冲淡主题。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中以散文句式为主体,又杂以多种对偶句式。其中单句相对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双句相对的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三句相对的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为了使句式活泼多样,有时又特意整中求散。如写四时之景四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第三句本可用“风霜而高洁”与“水落而石出”相对,却偏去“而”字,以具顿挫参差之妙。《醉翁亭记》大量使用语助词,连用21个“也”字,构建散文的音乐特性,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散文阅读体验。《古文观止》编者吴楚材吴调侯评日:“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层层脱却,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这确实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作品影响

文章体制之争论

在《醉翁亭记》之前,写文章要符合“体制”,评价一篇文章的价值,也要先看文章的“体制”如何。所谓“体制”,就是某种文体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特定写作规范,比如写记体文就要遵守记体文的规范,写赋就要遵循赋的规范,诗必须是诗,而词也只能是词。《醉翁亭记》却打破传统文体观的束缚,开拓人们文学审美视野,对文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但也引发当时的名公巨卿、文坛翘楚如宋祁、富弼、王安石苏轼及苏门学士的文学争辩。对《醉翁亭记》有赞扬与批评两种不同的声音,批评《醉翁亭记》者关注的并非此文之审美特性,而是对传统的文体本位主义形式上的坚守。如宋祁认为更应该是《醉翁亭赋》,少游谓《醉翁亭记》亦用赋体。”陈鹄亦认为类似于《阿房宫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都不认为《醉翁亭记》是合乎规范的记体文章。他们认为“记”产生于记事,本属应用文体,但《醉翁亭记》虽以记名篇,却情文摇曳又间用骈偶。

推进文学革新

《醉翁亭记》北宋散文革新运动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北宋散文革新历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宋元以降阅读《醉翁亭记》有赞扬与批评两种不同的声音,两种声音的交锋显示出散文革新的微观进程,从而揭示了唐宋两次散文革新运动不同命运的文学内部原因。《醉翁亭记》一方面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借助有效传播树立了一种文学审美新风尚,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价值的判断标准,使散文的审美功能得到凸显,为古典散文打开了一扇文学审美之旅的大门。《醉翁亭记》却打破传统文体观的束缚、开拓人们文学审美视野,对文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醉翁亭记》不但影响了中国文学,在12至13世纪,传入了朝鲜后,在当时朝鲜朝的文人士子中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朝鲜朝文人士子们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欧阳修的品格以及生活态度和情趣也对朝鲜文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形成“醉翁”精神

如今人们说到滁州市,会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在人们心里,“醉翁亭”是一种象征,“醉翁”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欧阳修的“醉”,不是醉醺醺,而是陶醉,是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欧阳修面对冤屈仍能恬淡从容,积极入世,心怀大义,虽然身处山水亭林的“江湖之远”,却不忘记心怀家国情怀。《醉翁亭记》不仅仅在于它描写了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在于它传达出一种不朽的精神,即所谓“醉翁文化”,是指以《醉翁亭记》的主旨和醉翁亭的艺术美学为中心,以“醉翁精神”为基本内容,融合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的一种综合型文化。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其一,热爱山水、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其二,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其三,刚正不屈、敢于承担的高尚气节。

作品评价

宋代黄震评价:《醉翁亭记》,以文为戏者也。

宋代王正德评价:韩愈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少游谓《醉翁亭记》,亦用赋体。

金朝王若虚评价: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曰:“何害为佳,但不可为法耳。”

明代茅坤评价: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清代金圣叹评价: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

清代储欣评价:乃遂成一蹊径,然其中有画工所不能到处。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评价:通篇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知府。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

清代吕留良评价:前人每叹此记为欧阳绝作,闲尝熟玩其辞,要亦无关理道,而通篇以“也”字断句,更何足奇。乃前人推重如此者。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评价:盖于机畅则律吕自调,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并也。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

清代余诚评价:风平浪静之中,自具波澜洄之妙。笔歌墨舞纯乎化境。是传记中绝品。至记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迹。立言更极得体,彼谓似赋体者,固来足与言文;即目为一篇风月文章,亦终未窥见永叔底里。

清代张伯行评价:文之妙,鹿门评监之。朱子言欧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市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文字最要修改。故附录之。

清代过评价:从山出泉,从泉出亭,从亭出人,从人出名,此明明是记,后人即谓之文赋,想读“山间之朝暮也”数段以为类赋耳。不知将此数句节节倒转,便是记体,此意从无人识。

清代浦起龙评价:一片天机,无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臼之见也。族理剔然,特与点出。丰乐者,同民也,故处处融合滁人;醉翁者,写心也,故处处摄归知府。一地一官,两亭两记,各呈意象,分辟。

清代唐德宜评价:记体独僻,通篇写情写景,纯用衬笔,而直追出“太守之乐”,其乐句为结穴。当日政清人和,与民同乐景象,流溢于笔墨之外。

衍生作品

《醉翁亭记》以碑拓、曲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这种跨文本传播,一方面打破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影响,在传播鉴赏中,促进了《醉翁亭记》的经典化,使之成为千古名篇。

石刻

欧阳修《醉翁亭记》成文后,在北宋年间就曾三次刻石。庆历八年(1048),《醉翁亭记》首次被陈知明刻石,立于醉翁亭中;嘉祐七年(1062)冬,苏唐卿在费县县斋刻石,上篆书《醉翁亭记》全文;嘉六年(1091),滁州知州王诏请刘季孙回开封途中,经过颍州区时,代为请求苏轼书大字《醉翁亭记》以刻石,庐陵郡先生以庆历八年三月已未刻石亭上。

音乐

《醉翁亭记》传播开后,精通音律的太常博士沈遵读了此文之后,以琴写其声而成《醉翁吟》。嘉佑元年(1056)欧阳修自作《醉翁吟》。三十余年后,庐山道人崔闲因遗憾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苏轼为之补阙,苏轼作《醉翁操》,至此声词皆备。除了沈遵《醉翁吟》外,黄庭坚林正大等人还将《醉翁亭记》剪裁改成为词,可倚声而唱,如黄庭坚剪裁改成《瑞鹤仙》。

书画

自宋以来,书家反复书写《醉翁亭记》,或画家以之为题材,绘写成图。明代文徵明书《醉翁亭记》有小楷、行书大字行书册页三种。明代还有祝允明草书《醉翁亭记》卷,魏之潢有小楷《醉翁亭记》扇页,张瑞图有行书《醉翁亭记》两种,张瑞图还有草书《醉翁亭记》一种,清代也有不少《醉翁亭记》书法作品,如王澍有行书节录《醉翁亭记》六条屏,刘墉有行书《临苏轼醉翁亭记》,林则徐有行书节录《醉翁亭记》。另有部分书法作品见于著录,如陈文述《画林新咏》:“沈五亭,湖州市人,尝写《醉翁亭长卷》赠余。”

《醉翁亭记》入画,最早可追溯到宋遗民许子元东渡日本所携带过去的“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这件漆盘现藏于日本圆觉寺内。元代虽无《醉翁亭图》传世,但据欧阳玄《醉翁亭障为南翁作》和方回《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这两首题画诗,还是可知至少创作了两幅《醉翁亭图》。明代有居节《醉翁亭图》,文徵明《醉翁亭记书画合卷》,仇英《醉翁亭图》,谢时臣《醉翁亭记书画合璧》,陆心源还记卞文瑜画有《醉翁亭图》,卞润甫《醉翁亭图》,清代管希宁《醉翁亭图》,张敦复《醉翁亭图》,顾符稹有《醉翁亭图》,袁江有《醉翁亭图》,宋旭绘写了两幅《醉翁亭图》扇页,戴熙习苦斋画絮》。

“欧文苏字”

元祐六年(1091年),《醉翁亭记》原刻石因被人拓写多遍而导致模糊毁损,在州(今),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重新书写了《醉翁亭记》。这幅由欧阳修作文苏轼题字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传世书法佳作,被后人称为“欧文苏字”。元代赵孟頫《松雪斋》曾评价到:“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到了1959年,故宫博物院北宋苏轼书《醉翁亭记》(宋拓本)调赠给三苏祠,成了三苏祠的镇馆之宝,并刻碑于三苏祠碑林。

创作轶事

相传,滁州市李樵夫为欧阳修修改《醉翁亭记》的故事。传说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后,曾张榜城门,请路人修改。原文开头曰:“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一个姓李的樵夫听了衙役的诵读后觉得开头太啰嗦,只要说明四周都是山不就行了吗?听了樵夫的指点,欧阳修遂将开头修改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最终成为千古散文杰作。

参考资料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小学教材电子版.2023-10-01

..2023-10-29

..2023-10-28

千古伯乐欧阳修,科举两次落榜,从政三遭贬谪!.微信公众号.2025-03-05

..2023-10-28

..2023-10-28

..2023-10-28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8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01

..2023-10-28

..2023-10-28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8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8

..2023-10-28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8

..2023-11-02

..2023-11-02

..2023-10-29

一份“欧文苏字”的百年流转 - 科教文卫 - 舜网新闻.舜网.2023-10-03

人文滁州▍千古醉翁亭,都缘欧阳修!.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