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
《神仙传》是由晋朝葛洪所撰的一部道教神仙传记,共十卷,是道教为宣教而创作的志怪小说集,也是道教内部的史传著作。由于原本在流传过程中散失,经过后人拾遗补缺,现存《神仙传》有两个版本,分别为《道藏精华录百种》的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和《四库提要》的八十四人传本。
《神仙传》上承刘向的《列仙传》,广泛取材于仙经道书及民间传说,记载古代传说中神仙故事和凡人如何修道成仙的事迹,以及这些修道学仙成功者的炼丹养生之术。《神仙传》所记神仙的神秘与超凡虽极其夸张,但并非完全虚无缥缈,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反映了当时的修道思想和神仙观念。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情节大多复杂、奇特,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葛洪用真实的历史作为背景,以证明道教神仙的存在,向凡人传播道教的价值观,宣传神仙信仰,使当时的百姓对修道成仙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向往。这些故事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现实。《神仙传》一书不仅体现各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而且其中不少被后世不少养生文献所引用,梁代高道陶弘景十岁时,就彻夜研读《神仙传》,奠定了自己修习养生之道的志趣,有些内容对当今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成书
成书背景
道教勃兴
从曹魏时期开始,统治者开始对早期道教实施笼络利用和控制镇压相结合的政策,道教在新的形式下在北方、南方和巴蜀地区传播和发展,魏晋时期道教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各地的起义利用道教组织群众,证明了道教此时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道教也有一部分向上层发展,传播于世胄高门,参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斗争、帮助统治者祈求黄嗣,一些魏晋官员即使不是道教徒,也十分向往并实践神仙方术。这些道教的分化和演进都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发展,新的道经和道派相继出现,也引起了道教内部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变化。
成书条件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成书有两大条件,主体条件是编著者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脱离经学和历史学的束缚,从政教的利用中逐渐独立,志怪小说开始从分散记载向集中存录转变。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性在实践中显现,推动了各类文体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志怪小说的类别意识。在客体条件方面,志怪小说大量出现,鲁迅认为这类故事不断出现是中国巫文化的延续发展以及受到佛道二教的影响,为以《神仙传》为首的小说集编提供了大量资料。
葛洪补遗
《神仙传》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使道教神仙信仰理论化,为道教阶级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葛洪在自序中阐明自己作本书的目的是证明“仙化可得,不死可学”,同时也是弥补刘向《列仙传》对神仙事迹论述太过笼统,有所缺漏的问题,有意通过增补新的神仙故事来作出一本更为完备的神仙传记,更重要的是增加凡人修道成仙的事迹,说明只要坚定道教信仰,普通人也有成仙的可能。
编纂作者
葛洪(281—341),字稚川,丹阳句容(今句容市)人,自号抱朴子,晋朝末到东晋初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家世代为官,少年丧父家中贫苦,但葛洪饱读诗书,博览百家,兼通儒道知识,其中对神仙道术最为感兴趣。年轻时初从葛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同时学习医术,之后又拜师鲍玄。入东晋听说岭南的交州(即如今的广东广西地区)出朱砂。便携子前往广州市,在罗浮山炼丹,在炼丹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仅在炼养方面有所建树,还发现了很多化学知识。葛洪在医学方面也卓有成就,是中国最早观察和记录结核病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思想在著作中均有体现。葛洪的著作颇丰,但目前多有遗失,代表作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葛洪的思想理论是儒道的结合体,具有较为复杂的内涵,通过著书立说来弘扬道教,证明受到读书人讥讽的神仙道术都是真实存在的,从葛洪的著作中可以窥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的儒道合与联结的状况和特点。
葛洪在《抱朴子》中运用的道教、佛教思想理念,是创作《神仙传》的理论基础。在《神仙传》一书中葛洪广泛取材于仙经道书,运用了道教典籍中的理念和事例,将《抱朴子》中论述的诸如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邪却祸之事,在《神仙传》中用具体神仙的故事进行了鲜活的述说。《黄初平记》中的“神变”“神足”这两个词汇,就是葛洪将自己吸收的佛教理念作为理论来源,将佛教中的“六神通”说运用在道教神仙故事中。
内容
《神仙传》对晋朝以前的神仙事迹摘抄整合并编订为十卷,目前通行本共记载了94位古代道教人物或贤德高士的主要事略,其中容成公、彭祖的记载与《列仙传》相同,是对汉代书籍《列仙传》的补充完善。对于道教理论界来说,《神仙传》可以视为仙经道书,但从文学方面看,此书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志怪小说集。 《神仙传》按传记形式并列九十四个人物,主要叙述了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籍贯、出身等,之后讲述了各自的故事,并且描写了与凡人相异的行为举止。故事的讲述语言通俗、想象丰富,描写的神仙或高道都情感饱满,故事大多数以飞升羽化作为结尾,体现了道教对长生成仙的理想与追求,证明了的确有得仙之人,神仙之道可以学得。正如葛洪自己在《神仙传》的自序中所提,志怪小说的创作既要求内容详细丰富,同时也要具有奇特的艺术魅力。除了题材丰富、内容精彩传神之外,葛洪还通过古籍、先师所论,印证自己所撰《神仙传》的真实性,说明了《神仙传》的撰写集百家之长,并开创方士传记的创作先河。
汉魏方士成仙
《神仙传》中记载了很多修炼成仙的方士,通过这些历史上实存的方士告诫世人,只要有道教神仙信仰,潜心修习就有可能产生成仙,吸引普通群众向往道教的不死神仙信仰,利用百姓对神仙的向往达到宣教的目的,同时也加强了道教信徒修道成仙的信心。《神仙传》不仅鼓励了向往神仙的百姓、道教徒修道,还改变了不屑道术者的态度。如在李少君的故事中,讲述了李少君拜师安期生先生学道,以神丹仙方上奏刘彻后蝉蜕成仙,学贯五经的议郎董仲也通过实践,亲身体会到了方士药剂的灵验,进而修道成仙,是方士成仙、药物灵验的榜样事迹。同时葛洪将大量方士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代表了道教对方士群体的身份认同。
经受考验方能登仙
道教的神仙信仰不仅是观念上的还是实践上的,《神仙传》中魏伯阳及其弟子入山炼得神丹后,需要服丹而死才能成仙;费长房从壶公学仙,经受了死亡考验而不表露畏惧,却在面对吞食秽物时面露难色,无法成仙;阴长生向马鸣生学道,二十余年经营农田而不懈怠,才得到老师的认可,受授真经可以得道成仙;在张道陵七试赵升的故事中,赵升经历了侮辱、美色、金钱、死亡等考验,最终得到张陵传授的道法,体现了学习仙道的困难之处和对持之以恒的要求,提升了道教学习和实践的门槛。
人间之乐
《神仙传》首先说明了放弃世俗荣华富贵修仙的人生价值观,对比了永恒性追求和短暂性财富,突出了修仙更优越长远的价值。但是修成升仙之道便要成为仙官进入新的等级系统,违背了百姓对自由逍遥仙人的想象,并且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去遥远清冷的天界。所以葛洪在《神仙传》中向世人描绘了“地仙”之乐,这种乐趣与山林隐士类似,生活在朝野享受人间清闲。如白石生“隐遁仙人”的身份是对世间快乐的无限延长,因追求快乐而修道的王羲之和许迈,渴望修仙道又愿意长在世间的彭祖,这些形象相较于普通仙官更受到世人青睐,这一身份的出现和发展也拉近了神仙与凡人之间的距离。
神仙的超越性
《神仙传》中描绘的神仙能呼风唤雨,济世度人。壶公、费长房、阴长生得道后治病救人都能使人痊愈,不收钱财或仅收取极少费用,所得收入还会再施与穷人;李阿以乞丐面貌示人,求得钱财再散布给穷乏,启示群众无论处于什么阶级都可以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另一方面赈济贫乏能积累成仙的功德,沈羲便是因此感动上天,仙官遣使下凡迎接沈羲成仙。这样的故事促进了社会正能量的积蓄,呼吁群众扶危济困、多做善事。
《神仙传》中神仙世界的时空超越凡间。壶公的酒器中暗藏乾坤,不仅可以自己居住在其中,还有数十名侍者和楼观阁道等建筑;费长房跟从壶公学习一日却在归家后得知已经经过了一年,仙界时间不受人间的时空限制,不仅时间流速不同,还可以任意穿梭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变化中。
葛洪讲述的故事赋予了神仙凡人渴望拥有的能力。黄卢子在大旱时召龙降雨;李根能出入水火而不受伤害,凭空变出各种奇异之物;卫叔卿否定君臣关系,抛弃刘彻而去。这些神仙对世人的救济一方面用凡人渴望的能力宣传神仙信仰,让人们在神仙世界或实现自己的愿望,或反抗独裁的政权;另一方面体现了神仙治苦救难的博爱情怀,呼吁世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就会在危急时刻得到神仙的帮助。
追求永恒
《神仙传》中的修道故事表明了一种人生价值观的选择,选择修道的人认识到了人间荣华富贵的短暂性、不可靠性,选择成为神仙超越功名利禄,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是对自身的理性选择和长远追求。如出身富贵的阴长生不追求世俗的地位,认为永恒的神仙之道比一时的富贵更有价值;少时就通达五经的左慈在冷静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当代的荣华都是泡沫,只有长生成仙这一条道路才是永恒的追求。
传本
梁肃的《神仙传论》中指出,自己所读《神仙传》中包括一百九十人,但与现今流传的两个版本人数都不相同,疑是原书散佚,今本是后人拾遗补缺而成的,因此会有人数上的出入。《神仙传》全部流传至今的版本在《中国丛书综录》中有所记载,包括有《广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龙威秘书》本、《说库》本、《道藏精华录》本等在内的十六个版本,根据内容和文章顺序判断,这十六个版本分别引自两个版本,一是《四库全书》八十四人传本,二是《广汉魏丛书》九十二人传本。《四库全书》版本的《神仙传》收录于子部道家类中,有明代毛晋辑录,是如今最易得到的版本,但内容多有讹误。《广汉魏丛书》版本的《神仙传》由明代何允中辑录于别史中,共十卷,收录神仙九十二人,附与《列仙传》内容相同的容成公、篯铿二人。
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收集和编纂都具有强烈的宣传和传播性质,葛洪在《神仙传》自序中希望他的《神仙传》能传播到“知真识远”的人中,以宣传其神仙思想,发扬道教修身成仙的理论自信。《神仙传》作为一本仙道经书,对道教典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流传甚广的《三洞珠囊》《云笈七签》等道书,均有参考自《神仙传》的内容,或是以其中仙迹补充自己的观点,或是引用其中内容以丰富经文。通过这种收录使得《神仙传》中失佚的内容得到保留,是研究《神仙传》及其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
《神仙传》内容多叙仙人得道的经过与活动,不仅是对道教内部的道书产生影响,还成为后世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材料,一些作品反复称引《神仙传》中诞生的传说和典故,如“麻姑献寿”、“悬壶济世”等。后世小说也有很多以《神仙传》为素材进行演绎,使得故事内容更加传奇丰满。除了民间流传的各种志怪小说外,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各路神仙的本领,也都有《神仙传》的影子。《神仙传》不仅是一部神仙作品、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道教炼养、医学知识等也为后世带来丰富的宝藏,南梁陶弘景就是因为《神仙传》才开始研究炼养之术,很多医书中常用的典故都出自《神仙传》,如“杏林”一词就是医术高明的誉称。
典故
麻姑献寿
麻姑形象在《神仙传》之前的《列异传》中就存在,使之成为寿仙的渊源则要追溯到葛洪对其形象的重新编写,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流传,才成为如今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长寿之仙,受到民间的祭拜与供奉,在古代民间,人们常用《麻姑献寿图》来为女南极仙翁祝寿。在《神仙传·王远》一文中,葛洪将麻姑塑造为十八九岁的女子,高贵美丽且俏皮可爱,虽是样貌年轻,却已经经历了千万年的轮回,正是在麻姑永恒的生命面前,时间仿佛停滞了,麻姑作为寿仙的渊源便来源于此。后世文人将麻姑广泛地引用于诗文中,或赞赏其美丽容貌,或表达对长生的美好愿望。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这一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中的记载,葛洪在《神仙传》中对壶公的故事进行了详细叙述,汉代时河南省一带瘟疫盛行,壶翁来到这里开了一间中药店,在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的药专治瘟疫,他关心百姓疾苦,乐善好施,为人们治病消灾,之后进入壶中休养生息,费长房想拜访壶翁向其求教,壶翁便邀请他一同进入壶中,见识了神仙酒器的富丽堂皇。壶翁这一世人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及其高超的医术,使得“悬壶”成为了行医、卖药的代名词,称医生职业“悬壶济世”。
杏林春暖
《神仙传》收录了最初出现在《太平广记》中“杏林”的故事,董奉篇中讲述,三国时期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治病不收钱,只是让痊愈者栽种杏树,重症者种五棵,轻症者种一棵,数年之后杏树郁然成林,董奉便用杏子换粮食,储存起来用于救济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们,后世便用“杏林”作为医术高明的誉称,近代一些医药团体和专业报刊也用“杏林”取名,这一次逐渐成为医学医药界的代名词。
橘井泉香
郴州市古时病疫横行,民不聊生,人们最希望摆脱病魔的折磨。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在刘恒的时侯受天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仙公。苏仙公在仙去前告知母亲,他预测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自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疫情。用一升井水,一枚橘叶便能治愈。第二年果然爆发瘟疫,人们如其所说取用井水和橘叶,病果然都被治愈了。从此便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广为传颂。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寓意深刻。
评价
中山大学胡守为教授在《神仙传·前言》写道:“现存《列仙传》是否刘向作品,学者亦有疑问。而其后出的葛洪的《神仙传》,无论在记事、传道家之学,乃至文学造指,远在《列仙传》之上。其价值胜于前人之所作无疑,而后出者亦未见出其右,故葛洪之书实是神仙类图书经典之作。”
梁肃在《神仙传论》中认为:“化金以为丹,炼气以存身,观千百年居于六合之内,是类龟鹤大椿,愈長且久,不足尚也,后之人迭为所惑,不思老氏损之之义,颜回不远之复,乃驰其智用,以符药术为务,而妄于灵台之中,有所念虑,其末也。”批评《神仙传》大谈炼丹食气,以符箓、医药方术为主要修道研究的对象,违背了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