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标题音乐的先行者之一,是最早在创作作品中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他曾从事神职,有“红发神甫”之称。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提诺教区的卡斯特洛,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乔瓦尼·维瓦尔第。受父亲的影响,维瓦尔第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很小的时候就作为编外人员加入著名音乐创作大师莱格马泰奥·伦齐重组的公爵礼拜堂。遵从父亲的意愿,从10岁起,维瓦尔第就在圣杰尼亚诺教堂神甫的帮助下准备从事神职。1693年9月18日,威尼斯主教为维瓦尔第行了剃发礼。维瓦尔第的神甫生涯共持续了三年零八个月。1703年维瓦尔第开始在皮耶塔收容所教授小提琴。1713至1715年,维瓦尔第正式接管圣安杰洛剧院,成为经理人和主要作曲家,并在1726-1727年再次担任该剧院负责人。1718年,维瓦尔第被任命为SAS社团小教堂的音乐教师1735年,维瓦尔第被任命为皮耶塔收容所合唱团协奏曲乐监。自从1736年维瓦尔第的父亲去世之后,维瓦尔第就陷入了连接不断的沉重打击与决策失误中。1741年7月28日,维瓦尔第在维也纳因肺病去世,以第三等级市民规格下葬。

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极多,体裁涉及有:协奏曲、奏鸣曲歌剧清唱剧宗教音乐等。维瓦尔第的协奏曲约有494首,其中独奏协奏曲大约有329首,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小提琴协奏曲,其他则是为独奏的巴松双簧管大提琴、长笛、竖笛、曼德林等乐器而作。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时期,他的器乐作品最为著名,代表作《四季》是标题音乐的首部代表作品。维瓦尔第的器乐作品不仅确立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也创造了新的戏剧性演奏风格,极大地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678年3月4日,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提诺教区的卡斯特洛,父亲名为乔瓦尼·维瓦尔第,起初是布雷西亚的一位剃须匠,后来成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爱好音乐,被认为是音乐家工会的创始人之一;母亲名为卡米拉·卡里奇奥,是一位裁缝的女儿。老维瓦尔第夫妇共育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1696年,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夭折),安东尼奥是长子。

小维瓦尔第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很小的时候就作为编外人员加入公爵礼拜堂。那时的公爵礼拜堂刚由著名音乐创作大师莱格伦齐重组,拥有34名音乐家,以公爵礼拜堂为中心的威尼斯乐派对维瓦尔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遵从父亲的意愿,从10岁起,维瓦尔第就在圣杰尼亚诺教堂神甫的帮助下准备从事神职。1693年9月18日,威尼斯主教为维瓦尔第行了剃发礼。

神甫时期

1699年4月,维瓦尔第被提升为副执事;1700年9月,维瓦尔第被提升为执事;1703年3月23日,维瓦尔第被授予神甫,同年,维瓦尔第开始在皮耶塔收容所教授小提琴。维瓦尔第的神甫生涯共持续了三年零八个月。受完剃发礼后,维瓦尔第在圣约翰教堂接受了下级神品。不久以后,维瓦尔第回到圣杰米尼亚教堂,准备接受上级神品。

维瓦尔第家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拥有一头香克斯,这个特征使全家人都得到了“红发”的绰号。在从事神职以后,被称为“红发神甫”。

创作生涯

1705年,维瓦尔第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由威尼斯出版商朱塞佩·格里索斯托莫出版,该作品题献给威尼斯贵族安尼巴莱·甘巴拉,内容包括12首室内奏鸣曲

1709年,维瓦尔第发表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内容包括小提琴巴松的12首奏鸣曲。丹麦国王于1708年底造访威尼斯时出席了皮耶塔收容所举行的宗教礼拜仪式,维瓦尔第出席该仪式。在国王启程离开之前,维瓦尔第委托安东尼奥·博尔托利出版该作品,题献给了国王。

1711年,维瓦尔第发表了自己的第三部作品《和谐的灵感》,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埃蒂安纳·罗歇出版,该作品题献给托斯卡纳大公费尔南多三世,在欧洲引发了一场音乐革命。

维瓦尔第共发表十二部作品,其中1711年及以后的作品都由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埃蒂安纳·罗歇及其后人出版。

1713年,维瓦尔第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在维琴察上演,被认为是最美的歌剧之一。

1713至1715年,维瓦尔第正式接管圣安杰洛剧院,成为经理人和主要作曲家,并在1726-1727年再次担任该剧院负责人。在任期间,为了对每部作品有把握、满足演员的要求以及付给他们报酬,维瓦尔第不得不超负工作。由于繁重的工作以及焦虑的情绪,维瓦尔第一直拖病在身。

1714年,维瓦尔第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的奥兰多》在圣安杰洛剧院上演。此后,维瓦尔第的一系列自编歌剧在圣安杰洛剧院和圣莫塞伊剧院上演,他从此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1718年,维瓦尔第被任命为SAS社团小教堂的音乐教师,该社团由德国大公黑塞·达姆施泰特的儿子菲利普·蒙巴顿组建,从作品第8号起,维瓦尔第以此头衔出版作品。

1720年,维瓦尔第为狂欢节创作的作品《莫罗埃女王》上演。同年,他创作了作品《决斗的真相》。

1723年,维瓦尔第在罗马卡普拉尼卡剧院领导创作了《大力士泰尔莫唐泰》。演出结束后,威尼斯大使馆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维瓦尔第开始接触罗马的上层人士。、

1733-1734年狂欢节期间,维瓦尔第最美的歌剧之一《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圣安杰洛剧院上演,首演后立刻重演。

1735年狂欢节期间,维瓦尔第的歌剧《阿代拉伊德》和《塔梅尔拉诺》在维罗纳音乐学院新剧院演出。

1735年,维瓦尔第被任命为皮耶塔收容所合唱团协奏曲乐监。

晚年经历

自从1736年维瓦尔第的父亲、同时也是他毕生的导师和支持者——乔万尼·巴提斯塔·维瓦尔第——去世之后,维瓦尔第就陷入了连接不断的沉重打击与决策失误中。

1737-1738乐季,主教Ruffo对维瓦尔第下达了费拉拉的歌剧禁令,原因是按照梵蒂冈传统,神父不能亲自出席歌剧演出;同时有报告称维瓦尔第与女歌手安娜·基洛交往过密。维瓦尔第侄子的丑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主教的决定。

1738年3月,皮耶塔收容所决定辞退维瓦尔第——观众的喜好改变了,新一代的意大利音乐市场不再青睐维瓦尔第过时的音乐风格,无论器乐还是歌剧的演出,他是都门可罗雀。

1740年夏天,维瓦尔第离开意大利,前往维也纳——选择维也纳的原因是明显的,因为那里有喜好他音乐的查理六世,同时他收到了纳克恩滕大门剧院(Theater am Karntner Tor,今天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前身)下一乐季歌剧的邀请。同年10月,查理六世突然中毒去世,所有剧院关闭一年,导致维瓦尔第在维也纳处于失业状态;同时,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打响,维瓦尔第失去资助。

1741年7月28日,维瓦尔第在维也纳因肺病去世,以第三等级市民规格下葬,安葬于SpitalerGottesacker(也被称为Armesünder-Gottesacker,意为被处决者墓园)。

主要作品

协奏曲

维瓦尔第一生共创作协奏曲494首(遗失、未完成作品除外),其中独奏协奏曲329首(220首为小提琴协奏曲),双协奏曲45首,器乐组协奏曲(有超过两个以上的独奏者)34首,双乐团协奏曲4首,为没有独奏者的弦乐团创作的协奏曲和古序曲60首,室内协奏曲(无乐团)22首。

奏鸣曲

维瓦尔第创作的奏鸣曲现存有82首,其中近一半为小提琴奏鸣曲,15首为大提琴、长笛、乃依双簧管等奏鸣曲,27首为三重奏鸣曲。此外,还有4首奏鸣曲是专为高音乐器(小提琴乃依)与低、中音乐器(鲁特琴、大提琴、巴松管)加通奏低音而作的。

歌剧

维瓦尔第一生总共创作歌剧作品50余部,仅有22部留存至今。据说维瓦尔第为人虚荣,喜欢夸夸其谈,甚至虚报作品数目,这也是至今对他作品数量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比如有记载说他声称自己作有歌剧94部,但大多数认为是50部左右,还有说法甚至认为仅有28部。

宗教音乐及世俗康塔塔

在宗教音乐方面,维瓦尔第创作了《慈悲经》《上帝如是说》《赞美圣婴》《圣母经》《圣母颂歌》《圣母悼歌》以及一些经文歌和少量清唱剧,其中清唱剧包括目前已经出版唱片的《犹滴的胜利》。维瓦尔第的世俗康塔塔全部是独唱形式的,使用器乐合奏或通奏低音作为伴奏,《没有真正的和平》和《爱情,你胜利了》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

维瓦尔第主要作品表

代表作品

《受伤的新娘》

咏叹调《受伤的新娘》选自维瓦尔第作于1732年的歌剧《巴亚泽》中女高音艾琳的唱段,是一部“综合歌剧”,这部歌剧的音乐灵感来自于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加斯帕里尼咏叹调,经过维瓦尔第改编、二次创作并演变成今天我们听到的版本。

维瓦尔第笔下的勇士巴亚泽,是十四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国王,他在四处征战扩充疆土时与残暴的君主帖木儿发生激烈对战,他打了败仗之后沦为了阶下囚然后被暴君帖木尔关押在囚牢中。帖木尔俘虏了巴亚泽之后,有意想抛弃自己原来的爱人艾琳强行霸占巴亚泽的女儿阿斯特里亚。但是,巴亚泽国王的女儿阿斯特里亚与希腊的王子安德洛尼卡两人深深爱着对方。最后,巴亚泽国王不忍心看到暴君帖木尔强行霸占自己的女儿,从而丧失自己的国王尊严而服毒自尽了,善良的阿斯特里亚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自尽后也请求暴君帖木尔将自己赐死,幸运的是艾琳阻止了阿斯特里亚的请求并救下了她,同时,暴君帖木尔也被他们的善良和坚贞不渝的爱所感动,最终,巴亚泽国王的女儿阿斯特里亚与希腊的王子安德洛尼卡有情人终成眷属,帖木儿尔意识到了艾琳对自己的爱,两人破镜重圆。《受伤的新娘》是艾琳知道自己被心爱之人帖木儿抛弃之后所吟唱的咏叹调,在维瓦尔第的歌剧《巴亚泽》第二幕中出现。

维瓦尔第创作这部咏叹调时,正值事业的低迷时期,这部咏叹调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情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歌剧市场的发展以那不勒斯乐派为主导,所以维瓦尔第的职业生涯并不幸福。在创作过程中维瓦尔第将自己不得意的生活写照融入到作品中,并创作出了和自己一样境遇的人物角色巴亚泽:一个内心极其高傲,但结局却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人物。在这部作品中,正面人物都由他亲自执笔完成,而反面角色都以那不勒斯乐派作家的创作方式来进行创作。

《四季》

关于《四季》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维瓦尔第身兼小提琴演奏家与歌剧家的双重身份,其是为了满足歌剧音乐要求而创作的《四季》,另一种观点认为《四季》的创作是维瓦尔第献给波迪米亚爵士的礼物,目前第二种观点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协奏曲《四季》创作于1725年前后,当时小提琴制造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小提琴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从维瓦尔第的生活经历来看,他在曼雅图生活多年,对当地的乡村自然风光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维瓦尔第将其对田园风光与自然景观的热爱融入到作品之中,《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本质依然在描绘和赞美绚丽的自然风光。在《四季》中维瓦尔第以小提琴独有的音色表达出了四季的不同,不同篇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维瓦尔第心中乡村景观的真实反馈。

在《四季》中,维瓦尔第在每部分之前写有一首十四行诗,并将诗中所表现的内容用字母分组标记,以使之与后面各乐章所要表现的内容对应,而在其后乐谱相应的位置,同样标了字母,以保证文字和乐句的对应,甚至还加了进一步的说明,从而使读谱者、听者理解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使用抽象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具象的自然事物与感情。维瓦尔第通过《四季》的创作,使作品形式与内容互为结合,因而使之成为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风雨飘摇》

咏叹调《风雨飘摇》选自维瓦尔第作于1735年的歌剧《格里塞尔达》( Griselda RV718) 。《格里塞尔达》 是维瓦尔第歌剧中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歌剧首演于威尼斯的 S. Samuele 歌剧院。全剧共分为三幕,讲述的是萨利国王瓜尔提耶罗( Gualtiero)和牧羊女格里塞尔达( Griselda) 之间的婚姻故事。科斯坦察( Costanza) 的咏叹调《风雨飘摇》( Agitata da due venti) 在这部歌剧中的第二幕第二场,歌词大意为:风雨飘摇,巨浪在海面上咆哮,惊恐的舵手在等待着船只的沉没。我的心被爱和责任撕裂,将要屈服,已经无法坚持,绝望来临了。

这首咏叹调是典型的 Da capo 返始咏叹调的曲式结构,B 大调,4 /4 拍,速度为快板。整首咏叹调是一个高度炫技的作品,作曲家在这首咏叹调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才能和想象力。他将声乐作品器乐化,通过清脆的花腔、跳跃的音程、丰富的配器,使这首咏叹调华丽热情。这首咏叹调是世界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试金石,能否出色地完成这首作品,成为衡量一位优秀的巴洛克歌唱家的标准之一。

创作特点

协奏曲

乐章结构

主题旋律及其展开时具有的句法“粘粘性”。“粘粘性”分为“构成”与“语境“两种情况,其中构成又分为音乐“稳定性”;调性、和声学、节奏、织体的“布局性”;终止式的“开放性”与“关闭性”等方面,而“语境”则相较于“构成”角度较为统一,即无论是在素材、乐句、乐段,或者是更大的音乐结构中,变化重复越多的,则粘粘性越强,否则反之。

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与主调音乐相对应的是复调音乐,而巴洛克时期最为“主流”的便是复调音乐,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奥尔格·亨德尔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中的作品来看。维瓦尔第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同样充斥着主复调音乐相结合的写作思维。在作品中除了突出小提琴声部的旋律以及小提琴的独奏性,同时也突出了乐队与独奏旋律之间的呼应。

闯入终止的大量运用。例如在《四季》的乐章内部,(不包括全篇最终的终止),乐句与乐句之间多采用闯入式的终止,即第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头。

调式

数字低音的运用。数字低音作为功能和声的奠基石,在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作品中尤为常见,当然维瓦尔第的作品也不例外。例如数字低音在《四季》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乐句的结束终止处。

主属关系在旋律中的运用。独立的乐章内部宏观的调性布局框架所运用的调性关系以近关系调为主,调性运用集中,无强烈的调性对比。

演奏

作为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之一,维瓦尔第与其他的同一学派代表人例如科列里、尼科罗·帕格尼尼等一同对小提琴这一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及审美风格进行了提高及要求,即“纯声乐”式的演奏,小提琴发音模拟、靠近人声,如同歌唱。强调小提琴这一乐器的独立性,以及演奏时的炫技性。

歌剧

主题

维瓦尔第歌剧作品大多数以是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如《提托·曼利奥》“Tito Manlio”、《庞托女王阿尔希尔达》“Arsilda Regina di Ponto”、《法尔奈斯》“Farnace”、《提格拉内》“Il Tigrane”等都取材于历史故事;《赫拉克勒斯在特摩东特》“Ercole su'l Termodonte”、《阿里斯蒂德》“Aristide”等都取材于神话故事。这些作品都围绕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把人文主义思想作为灵魂渗透到主题、题材、人物、歌词、音乐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格:柔和而甜美、细腻而舒展、幽婉而恬静。

音乐风格

早期在为圣安琪罗剧院创作时,维瓦尔第的音乐旋律柔和且甜美,有时略带诙谐的色彩,如歌剧《乡下铜管乐队》“Ottone in Villa”。而到了18世纪30年代,他的音乐趋向辉煌的、华丽的风格,如歌剧《卡托在尤迪卡》“Catone in Utica”。

乐思素材

维瓦尔第早期歌剧作品中,主题和动机比较保守,规整的遵循B部满足A部开始所宣告的乐思并加以展开。但是在后期歌剧作品中,维瓦尔第创作手法大胆,将B部主题充分发展,并在速度、和声学、节奏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使A部失去了不少统一一体的平衡感,形成强烈对比,进而大大提升了曲谱的表现力,使得许多曲谱更加光彩夺目。在素材上,维瓦尔第常常在自己原有的音乐材料上推陈出新,他不仅喜欢重新使用他以前写的咏叹调,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还在自己创作的歌剧中大量借用他的器乐音乐,很多咏叹调与其器乐作品都有着明显联系。

结构

维瓦尔第的歌剧一般属于“音乐戏剧”,均为三幕式,每一幕由若干场组成,遵循情节发展、矛盾凸显和解决矛盾这种经典模式。而另一方面,场景布置经典简练,每一幕中一般不超过三或四次。

调式调性

维瓦尔第的歌剧作品中没有一首作品的调式是一成不变的,均有移调,就如同巴洛克的建筑一样繁复而华丽,调式调性的转换在段落或段内之间游离,使单一性的旋律变得丰富、新颖。

人物影响

音乐史影响

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罗克艺术鼎盛时期。器乐声乐附属地位“解脱”出来,而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其迅猛,作为小提琴制造和小提琴音乐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其作曲家维瓦尔第在演奏和创作中都显露出时代的本色。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整体结构以及独奏与协奏相对比的原则,不仅对后来的协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其他器乐体裁产生了影响。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并把大协奏曲定型为三乐章形式(快一慢一快);他首创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对小提琴技巧、配器法以及独奏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关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真正价值的一个最好的佐证,就是它们得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关注,巴赫曾把维瓦尔第的十六部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古钢琴曲,四部改编成管风琴曲,还有一部被加以扩展,成为一部为四架古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而写的庞大的协奏曲。

音乐体裁影响

维瓦尔第的《和声与创意的实验》这部作品于1725年问世,其中包含了12部协奏曲,而前4部的总和便是《四季》。这四部作品,每部作品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慢-快的组合结构,并巧妙的将主调写法与复调写法相结合。除此之外,维瓦尔第还为其每部作品配上了相对应的十四行诗,并为其标以题目,分别为《春》、《夏》、《秋》、《冬》。因此,《四季》这部作品便具有了标题性的特征,并属于叙述、描述型音乐,即“标题音乐”(program 音乐)。根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的解释,“标题音乐”这一概念是浪漫时期由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钢琴家、交响诗体裁的确立者弗朗茨·李斯特提出。具体的形式则是,作曲家在纯音乐作品前加入自己想要表达的一段通俗易懂的话,以便帮助听众去理解自己的作品。虽说“标题音乐”这一词由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提出,可是早在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便使用了这一创作形式。尽管,在维瓦尔第之前,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作曲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字,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四季》可以称之为标题音乐的首部代表作品了,那么维瓦尔第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标题音乐的先驱。

人物评价

小提琴演奏家马可·平凯莱对维瓦尔第的音乐才华给予了最高评价:“他的特点是节奏感极强——就像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他最辉煌的那些年一样——如果跟洛卡泰利、朱塞佩·塔替尼和法国人写的乐曲比起来,维瓦尔第更重视主旋律,这使他的曲子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简单乐段中的音群几乎没有停顿,在渐强的节奏中几乎很少使用比十六分音符还短的音符时值”,“他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启蒙者、音乐普及者,可以说他是一个创造者,不仅创作了《和谐的灵感》这种形式,还有其他新的器乐曲风格。他是古序曲的先驱,重要的戏剧作曲家。”

音乐家约翰•费德利希•阿曼德•冯•奥芬巴赫曾在圣安琪罗剧院听到维瓦尔第的演奏,他在日记中描述对维瓦尔第演奏的印象:“临近尾声时,的确使我魂荡神怡、震惊不己,因为如此乐段现在没有、将来永远也不会有人能演奏;他用手指在距琴桥仅有一根草茎宽的范围内演奏,这样一来,琴弓简直没有余地了——而这又是在所有四根琴弦上演奏赋格,且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牛津大学音乐学教授威廉姆斯·海耶斯特别推崇维瓦尔第,他认为“维瓦尔第的作品在创意和演奏层面超越了他之前的所有作曲家。”

在《维瓦尔第画传》一书中,法国作家罗朗·德·康代对维瓦尔第做出了极高评价:“维瓦尔第所有对作品都让人赞不绝口,他懂得如何运用简单的旋律,再通过一些微妙的变化来重复这些旋律。他知道在使用和音或跨八度时需要用多少个音符才能表达出欢快的感情,同时使器乐效果达到完美。”

后世纪念

“维瓦尔第万岁!”音乐会

2000年,法国爱丽舍宫大剧院进行了一场名为“维瓦尔第万岁!”的音乐会演出,内容主要是维瓦尔第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由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切契利亚·芭桃莉领衔主演。

纪念维瓦尔第逝世280周年音乐会

2021年,中国恰空古乐团在中国北京三里屯红馆进行了一场古乐专场音乐会,以此纪念去世280周年的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也纪念巴洛克音乐时代的辉煌胜景。他们用古乐器、复古乐器演绎了维瓦尔第以及和他同时代的四位音乐家的作品,用音乐把观众们带回过去,回到了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

人物轶事

维瓦尔第安葬的墓园名为SpitalerGottesacker(也被称为Armesünder-Gottesacker,意为被处决者墓园),该墓园位于卡尔广场的查理教堂旁,安葬的是贫民与被处决的犯人。19世纪初,该墓园被拍卖,其后建起了今日的维也纳科技大学。因此,维瓦尔第确切的墓地位置已无处可寻,唯一可以看到的是维也纳科技大学在临近查理教堂的墙面上的纪念铭牌。

维瓦尔第当年葬礼的举行地是维也纳的圣斯德望大教堂(Stephansdom,又称“圣施蒂凡”“司提反大教堂”),这座教堂也是日后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的婚礼举行地和安东尼奥·萨列里弗朗茨·舒伯特的葬礼举行地。关于维瓦尔第葬礼有一个动人传说:当年还是合唱团成员的小海顿在维瓦尔第的葬礼上演唱了安魂曲。如今学者的研究可以否认这一传说:从维瓦尔第的葬礼清单上看,它仅仅提到有“六个圣坛男孩”出席。唱歌需要额外收费,经文歌的收费就更为昂贵,而经济拮据的维瓦尔第可能没有这个财力。因此,维瓦尔第的葬礼是在静默中举行的,年幼的弗朗茨·海顿并没有在他的葬礼上歌唱。

参考资料

​在维也纳搜寻维瓦尔第的最后足迹.三联生活周刊.2023-10-08

现代人的维瓦尔第——古老与时尚的交融.三联生活周刊.2023-10-08

听一听18世纪的意大利,从维瓦尔第回望巴洛克音乐的胜景.今日头条.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