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进步诗人、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被誉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海涅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熏陶,并于1817年开始发表诗歌,1819年海涅入学波恩大学,并经历多次转学,最终在改信基督教后于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海涅在1827-1829年期间多次出门旅行,并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一系列作品,同时在慕尼黑谋求教职但最终失败,1831年,由于被通缉,海涅流亡至法国巴黎,1843年12月,海涅结识卡尔·马克思夫妇,并应邀在马克思和卢格合编的《德法年鉴》和《前进报》上发表《西里西亚织工》等政治讽刺诗。1848年,由于曾经接受七月王朝政府津贴,海涅被指责,5月,海涅最后一次走出家门,不久,他患脊髓炎而下肢瘫痪,并开始了“床褥墓穴”生活,但其仍然坚持创作,1853年,海涅完成《罗曼采罗》,海涅于1856年2月17日去世,并被安葬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

海涅的创作主题主要以爱情的欢乐与痛苦、矛盾的爱国之情、美丽永恒的大自然、对死亡的描绘和宗教主题为主。他的创作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前期以浪漫主义民俗音乐为主;中期以浪漫主义批判者为主;后期以讽刺与抒情为主,其在文学、政治和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的影响,其作品对后来的许多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且欧洲许多音乐家如罗伯特·舒曼弗朗茨·舒伯特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等都为海涅的诗谱过曲。为了纪念海涅,人们保留了其故居,并为其设置了纪念馆和海涅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海因里希·海涅于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迪塞尔多夫。原名哈里·海涅。父亲参孙·海涅是犹太商人,母亲伊丽莎白·凡·格尔德恩是犹太医生之女。迪塞尔多夫1795年被法国革命军占领,当地犹太人社会地位因此得到改善。海涅从小便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熏陶,并因此崇拜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807年,海涅进入设在原方济各隐修院内的吕刻翁学校(人文中学),1812年,海涅开始写诗。1814年,海涅离开了吕刻翁学校但未获得毕业证,由于父母的丝绸生意惨淡难以糊口,海涅被送去法兰克福一个银行家那里学习,但他不到三个月就退出,接着做香水商人,只做了一个月。1816年,海涅被送到汉堡包伯父所罗门•海涅那里做银行记账员。1817年起,海涅用弗罗伊登霍尔德·里森哈尔夫(意为巨人竖琴)这个笔名在《汉堡卫士》杂志上发表诗歌。

大学时代

1819年,由于用伯父所罗门·海涅资本开办的哈里·海涅代销公司倒闭,海涅的父亲相继破产。随后,在所罗门的资助下,海涅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并加入波恩大学“大众”社,并参加了10月的大学生火炬游行。当时的文学教授冯•施勒格尔对海涅文学爱好进行了鼓励,但由于学校当局政治上的保守和反犹太主义,1820年10月,他转学到哥廷根大学,并编成了处女诗集《梦与歌》,但没能出版,次年1月,由于一个叫威伯尔的同学对他进行侮辱,海涅要求和他决斗,并因此被学校停学半年并被劝退。于是在1821年2月末,海涅转入柏林洪堡大学,5月,海涅经《伙伴》杂志主编弗里德里希·威廉·古比茨介绍,来到拉结·瓦伦哈根的沙龙,并认识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等人。1822年,海涅的第一部诗集《哈里·海涅的诗》在柏林出版,同年冬天,他前往波兰旅行,并于第二年发表《诗体悲剧附抒情插曲》。1824年,在家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海涅到哥廷根大学继续学业,并徒步前往哈尔茨山。他前往魏玛拜访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但遭到了冷遇。1825年1月到7月,所罗门·海涅为了逼迫海涅上进而中断了对其的资助,海涅一边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一边创作《哈尔茨山游记》,6月28日,为得到上流社会的入场券,海涅在海利根施塔特的新教牧师格里姆家中领受基督教洗礼,得教名克里斯蒂安·海约翰困里希,从此换掉了哈里这个名字,并于7月20日获得法律博士学位,8月,海涅离开哥廷根市前往北海诺德奈岛疗养。

旅行生活

1827年4月《哈尔茨山游记》第二卷出版,获得了很大反响,在出书之日,海涅自汉堡市启程前往英国。9月海涅返回汉堡包,并出版《短歌集》,11月,海涅迁居慕尼黑,并为当时的出版商科塔(1764-1832)的《普通政治新年鉴》做了半年的编辑工作。当时海涅希望能在慕尼黑大学获得教职,便拜托科塔向当时的巴伐利亚王国国王路德维希一世(1786-1868)呈献《短歌集》和两卷《哈尔茨山游记》。次年7月中旬,海涅前往意大利旅行,11月,因为父亲生病返回慕尼黑后,海涅才得知由于天主教神学伊·多林格尔(1799-1890)等教权至上论者的阻挠,他的谋职希望落空,海涅因此对此事耿耿于怀。12月初,海涅的父亲在汉堡包病故。1829年,海涅前往柏林波茨坦、黑尔戈兰和汉堡,年底出版了《哈尔茨山游记》第三卷,但该书反应冷淡。在《勒格朗书》里,海涅引用伊默尔曼(1796-1840)的警言诗,主要针对新古典派诗人普拉滕伯爵(1796-1835),讽刺当时诗坛东方诗体的倾向。普拉滕随后发表喜剧《浪漫的俄狄浦斯》进行反击。海涅随后在作品《卢卡浴场》里对其进行了指责。这一论战令当时批评海涅的人抓住了把柄,并被称之为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的开端。

流亡巴黎

1830年,巴黎爆发七月革命,海涅在黑尔戈兰听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振奋,自称是“革命的儿子”,但其前往柏林之后才了解到这场革命只对市民贵族有利。1831年,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第四卷在汉堡包出版。5月20日,海涅因被通缉前往巴黎,并与亚历山大·仲马、乔治·桑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接触,并多次参加亨利·德·圣西门主义者的集会。次年初,海涅以巴黎通讯记者身份为奥格斯堡市《总汇报》撰稿。其中的连载文章《法兰西现状》因他人向出版商科塔提出抗议而停载。海涅同时向法国人介绍德国文化,他的《德国近代文学史略》(1836)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5)都先译成法文,并于1833年和1834年在巴黎发表。这一时期海涅主要从事敬文创作,并写下一些小说如《佛罗伦萨之夜》(1837)《巴赫拉赫的拉比》(1840),并收录进《海因里希·海涅的沙龙》中。1834年,海涅在巴黎认识了鞋店女店员玛蒂尔德,两人同居。

1835年12月10日,联邦议会下令查禁海涅等人的作品,这令海涅成为政治流亡者,并接受法国基佐政府(1787-1874)的秘密津贴。次年,海涅患眼疾和脊椎病。1838年初,海涅打算在巴黎办一份德语报纸,为能在德国发行,他给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威廉·封·韦尔特(1772-1859)去信并托人从中斡旋,欲与普鲁士当局妥协,但遭到当局拒绝。1840年2月,由于普鲁士的自由化措施,海涅继续为奥格斯堡《总汇报》写通讯,1841年,海涅同玛蒂尔德结婚。1843年,海涅在劳伯主编的《时髦世界报》上发表长篇讽刺诗《阿塔·特罗尔》,对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抨击,10月至12月,海涅返回汉堡市探望母亲,并于12月结识卡尔·马克思夫妇,并应邀在马克思和卢格(1803一1880)合编的《德法年鉴》和《前进报》上发表《西里西亚织工》《新亚历山大》《路德维希国王赞》等政治讽刺诗。次年7月至10月他第二次赴德,在汉堡康培的出版社监印他的《新诗集》和叙事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床褥墓穴

1844年12月,海涅的伯父所罗门去世,但遗嘱中未提1838年许诺的给海涅4800太平洋法郎年金一事,海涅请费迪南德·拉萨尔(1825-1864)当律师同他的堂弟打官司。到1847年2月,他的堂弟卡尔才同意支付这笔年金,条件是海涅不再发表有关海涅家族的回忆录。同年巴黎股市暴跌,令海涅损失了一部分财产。这令海涅在精神上受了刺激,身体也垮了。1848年,海涅在病中迎来了巴黎的二月革命柏林的三月革命,法国革命政府公布了从七月王朝政府拿津贴者的名单,海涅也在其中。4月28日,奥格斯堡市《总汇报》披露此事,令海涅受到精神打击。5月,海涅最后一次走出家门步行到卢浮宫。不久,他因患脊髓炎而下肢瘫痪,脸部肌肉麻痹,并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床褥墓穴”生活,但其仍然坚持创作,1853年,海涅完成《罗曼采罗》,1855年6月,海涅结识埃丽泽·克里尼茨,并称之为“小苍蝇”(Mouche)后者负责看护海涅并帮其笔录诗稿。海涅于1856年2月17日去世,并被安葬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

创作作品

作品一览

诗歌与诗集

参考资料:

散文

参考资料:

文学理论

参考资料:

小说

参考资料:

剧本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于1844年,是一篇游记诗、旅游叙事诗。该诗文笔上以对话为主,并将抒情、议论和叙事相结合,内容主要包括:对入境检查制度的讽刺;对德国封建政治制度的讽刺;对法国式共和体制的向往;对政治革命的预言;对天主教的讽刺并推崇路德新教。本诗歌以讽刺幽默的诗歌为表现形式,在内容上批判现实,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过渡代表。

《诗歌集》

海涅于1817年到1827年创作的《诗歌集》包含267首诗,包括《少年的烦恼》《抒情插曲》《还乡曲》等著名诗篇,是海涅的成名之作。《诗歌集》继承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席勒的“狂飙突进运动”精神,反映出了诗人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间的热情、痛苦和追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

创作主题

爱情的欢乐与痛苦

海涅青年时期创作了许多抒情性强且情感真挚的爱情诗歌,记录诗人青春期的激情和追求爱情的快乐与痛苦,不仅有纯粹的浪漫爱情,还有对家庭、友情和个人情感的感悟。例如《你好比一朵花儿》中“我凝视着你,忧伤/就悄悄地潜进了我的心房”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堂妹台莱斯的恋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欲罢不能的矛盾之情。

矛盾的爱国之情

海涅诗歌的第二个重要部分是其爱国精神体现的爱国诗歌。他的作品一方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封建统治予以批判,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异国他乡漂泊的赤子对祖国的思念和希冀。并表达了对犹太人的同情和支持。例如《德意志》中,作者将德意志比作太阳用烈火喂大的年轻人和粗笨的小巨人以告诫法国不要与其争斗,作者用反讽手法和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矛盾的爱国之情。

美丽永恒的大自然

在自然方面,海涅还有相当多的描写自然景物尤其是大海的诗歌。这些诗歌作品抒情性强,展现了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独特的自然美。他将自然元素与个人情感和思考相结合,创造出令人陶醉的图像以至于方便情感的表达。自然常常被他描绘为美丽且永恒的存在,与人类世界的短暂和无常形成鲜明对比。在《北海集》中,海涅描绘了大海、沙滩、岛屿等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自然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自然主题常常与其他主题相互交织,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对死亡的描绘

海涅也会创作关于死亡主题的作品,在他早期抒情诗作品《诗歌集》中,死亡常被用来渲染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这种情感的背后隐藏着犹太人身份给作者带来的社会孤独感。同时作者借助死亡主题表达一个现代社会文化人的危机意识。而在他晚期的诗歌中,死亡主题成为作者由生到死的一种记录,记载着他8年经受的病痛折磨以及与死亡的抗争。在作者的散文中,死亡主题则被用来比喻社会的衰败、没落与终结,表现人类社会发展中新旧交替和扬弃的过程。

宗教主题

宗教和神秘主题也占据了海涅创作的一部分。他在一些作品中深入探讨宗教符号和个人内省,表现出对宗教和神秘主题的浓厚兴趣。海涅受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影响,对印度怀有偏爱,推崇印度的史诗,并赞美印度的风光。例如在《歌之翼》中就流露出他对印度的憧憬。在诗中他要驾着歌声的羽翼,把他的心上人带到东方,带到恒河之滨。

创作特点

创作前期:浪漫主义民歌

海涅的作品最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受到了德国民歌和近似民歌的浪漫派诗人影响,其诗歌中充满了感情、幻想和超自然元素,与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理念相契合。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又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使他的作品多层次且富有表现力。此外,他的诗歌运用押韵和节奏,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音乐性。

创作中期:浪漫主义批判者

在前往巴黎之后,海涅创作了《论浪漫派》,从理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清算,对这一文学流派逃避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并主张艺术接近时代,探讨时代问题。但其无法彻底摆脱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束缚,并在新、旧文学之间摇摆。并在作品中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摧毁浪漫主义。例如在《海里的幽灵》中,诗人倚着船舷俯视海水,水里显现出一个沉没城市的幻景。他以为看到了他久已失去的寻找不到的爱人,正想张开双臂投入幻象的怀抱,却被船长一把拖住,让幻境瞬间变成现实。

创作后期:讽刺与抒情

海涅在讽刺诗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平等的政治立场,例如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作者写下:“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一一/我们织,我们织!”将文学和政治批判相结合,并指出必须在政治中才能考察德国的文学。同时用抒情的手法来表现对封建专制的讽刺,例如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作者用“恶鸟”或是“鹰”等意象来表现德国的专制,并在诗中充分展现了自身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愤怒。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海涅是1832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去世至1848年革命这一时期内德国文坛的中心人物,是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由消极转向积极这一过程的完成者。他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许多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赫尔曼·黑塞、博尔赫斯、弗里德里希·尼采卡尔·马克思

政治影响

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经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例如,在他的《诗歌集》中,他批评了当时普鲁士王国的专制统治和对法国大革命的镇压,这些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的窗口,而且对于激发公众的政治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明确指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鼓励作家们用自己的笔触揭示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面,这种对文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对于后来的文艺创作和政治评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文学手段记录犹太民族的处境、表达犹太民族的诉求,体现出了19世纪犹太知识分子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犹太知识分子逐渐向德国主流社会同化的倾向。

除此之外,海涅的诗歌对青年时期的卡尔·马克思诗歌创作及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常常引用海涅的诗歌和散文中的语言来阐明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海涅的反权威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改革提供了声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觉醒。

世界影响

欧洲许多音乐家如罗伯特·舒曼弗朗茨·舒伯特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等都为海涅的爱情诗谱过曲,在20世纪初,海涅的爱情诗被谱成了三千首以上的名曲,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传唱。海涅的《罗累莱》更是如民歌一般广为流传。在法西斯主义统治时期,纳粹当局焚烧禁止犹太裔作家的作品,但是《罗累莱》这首歌却因其深入人心而被收印,只是歌词作者海涅的名字被代之以“佚名”。海涅的作品也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使他的思想和创作超越了德国国界,成为全球文学的宝贵遗产。

海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传统,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诗歌和散文作品在德国和其他各国的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五四”之前,鲁迅就于1914年翻译了两首海涅的诗,“五四”以来,我国的诗人和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冯至钱春绮等一直在介绍和翻译他的作品。他的大部分诗歌和半数的散文已被译成汉语。

人物评价

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要离别的人们中间,同海涅离别对我来说是最难受的。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一八三三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海因利希·海涅。

德国评论家路德维希·马尔库斯:海涅的创作在德国抒情诗歌史上翻开了新的一章,它对浪漫主义进行了回顾,更为现实主义作好了准备。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海涅的诗要算是他的一生的实录,是他泪的结晶。

中国文学家、诗人冯至:海涅的爱情诗写得是那样自然单纯,社会的讽刺是那样尖锐。

后世纪念

故居及纪念馆

海涅故居坐落在杜塞老城区的Bolker街53号,经常有各种文学爱好者的聚会,一楼为书店,二楼供人参观的,有一些图文介绍、海涅母亲的一绺头发、一个海涅的死亡面具,其中海涅的死亡面具是镇馆之宝。

海涅纪念馆位于海涅的故乡杜塞尔多夫,其中展示了海涅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奖项

海涅奖是德国一项重要的文学奖项,创立于1972年,由杜塞尔多夫市设立,以纪念19世纪著名诗人海涅(1797-1856)。该奖项每两年举行一次颁奖典礼。海涅奖的宗旨强调推进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和政治进步,并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曾获得该奖项的知名作家包括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法国的西蒙娜·薇依以色列阿摩司·奥兹、德国的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瑞士马克斯·弗里施等。

趣闻轶事

海因里希·海涅原名哈里·海涅,在小时候,他的游戏伙伴曾经“哈吕,哈吕”地球科学驴叫嘲弄他的名字。

海因里希·海涅向父亲问及他的祖父时,他的父亲回答道:“你的祖父是个矮个子犹太人,有一脸大胡子。”他到学校里把这句话讲给同学们听时,引起全班骚乱,也让他第一次挨了一顿打。

关于海涅少年时期还有许多传说,如他代他心爱的妹妹写作文;把钢琴教师从窗户里扔出去;把沙子放进戴眼镜的小学教师的鼻烟盒里,当后者责问他为何这么干时,他回应:“因为我恨你。”

海涅曾经斥责过自己的伯父所罗门·海涅,说“你身上最好的东西,是你姓我的姓。”

相关作品

电影纪录片

个人传记

参考资料

..2023-10-23

..2023-12-28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豆瓣读书.2023-10-22

海涅:诗人与战士.人民网.2023-10-12

..2023-10-23

诗歌集.豆瓣读书.2023-10-22

..2023-10-23

抒情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凤凰网文化.2023-10-12

..2023-10-23

..2023-12-28

..2023-10-23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8

在德国寻访大师足迹 | 王锡荣.今日头条.2023-12-29

哈贝马斯获海涅奖.光明网.2023-10-12

欧洲二十五面体 Visions of Europe (2004).豆瓣电影.2023-10-23

海因里希·海涅传.豆瓣读书.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