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于其晚年写就的哲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以美学为主要论题,该书于1790年首次出版。《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三部批判的最后一部,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共同构成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

《判断力批判》为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批判分为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辨证论(该部分附录为鉴赏的方法论),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辨证论(该部分有附录为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以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该书中提出了目的、反思判断力、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纯粹美和依存美等重要概念。

《判断力批判》从心理功能角度细致地分析了人的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对艺术、天才、想象力、鉴赏力、审美意象、美的理想、自由与必然等许多重要美学问题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出版后受到德国和欧洲哲学界、美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约翰·费希特席勒谢林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等人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著作。黑格尔对于该书曾评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

作者介绍

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出生在加里宁格勒,父亲是马具师。他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父母是虔信派教徒。他的一生作为学生、教师和学者,几乎都在他出生的城市度过。1732年至1740年,康德在弗雷德里夏学院学习,在这期间他对罗马的经典文化产生了兴趣。1740年至174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学习了物理、数学、哲学和神学。1746年到1755年期间,伊曼努尔·康德在几个家庭中担任私人教师谋生。1755年,他被聘为大学讲师,教授数学、物理、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地理、人类学、自然神学和"哲学百科全书"。从1766年到1772年,除了教授职务外,他还兼任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1770年,他成为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教授。因为身体衰弱,他于1797年退休,之前一直担任教授职务。1804年康德去世。

康德早年信奉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从1760年到1770年主要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在这之后伊曼努尔·康德开始了对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反思,并最终发展出了他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1787年出版),以后出版的有《任何未来的形而上学的绪论》(1783年),《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1786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界限以内的宗教》(1793年),《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包括他的法哲学,1797年),《保卫永久和平》(1795年),《论教育》(1803年)。

伊曼努尔·康德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对大卫·休谟哲学引申的经验主义问题作了全面、综合的回答,是其形而上学思想和认识论思想最集中的体现。《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集中展示了他的伦理学观点,其中将遵从“绝对命令”作为伦理学的最高原则作了详尽阐述,他的第三部即最后一部批判哲学著作《判断力批判》精妙地论证了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及美的合目的性问题。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重要代表,其批判哲学对后世哲学影响很大。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伊曼努尔·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在18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背景下写成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和知识进步的时期。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宗教和政治权威,倡导自由、理性和人权。在社会方面,欧洲国家逐渐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变革,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社会普遍流行人性、善意、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

个人背景

伊曼努尔·康德的早年设计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建立自然和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两个形而上学建立起来后,伊曼努尔·康德发现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康德的头两个批判,一个只涉及知解力和自然力的必然,一个只涉及理性和精神界的自由,各自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所以二者之间就留下一条鸿沟,自然界的秩序和精神界的道德秩序仿佛毫不相关。但是人的道理理想必须在自然界才能实现,精神界的道德秩序必然符合自然界的秩序,因此在理论上就必须找到一个沟通二者的桥梁。到了晚年,伊曼努尔·康德在写完《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时,他给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他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晚年的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在所有经验科学里面,审美这样一种现象,似乎可以找到它的先天原则。康德认为审美先天原则建立在判断力之上。所以他在它的哲学体系中进行了一番调整。判断力和鉴赏力不构成一个形而上学,但它构成两大批判之间的联系,由此形成三大批判和两个形而上学。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写作,他的《判断力批判》最终于1798年出版了。

思想背景

近代哲学由相信人类心灵能够获得知识开始,成问题的只是如何、用什么方法得到知识,知识的范围能扩展到多远。经验主义者和唯理主义者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和必然的,一直到大卫·休谟为止几乎都宣称在某些领域里可能有自明的命题。勒内·笛卡尔托马斯·霍布斯巴鲁赫·斯宾诺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建立起形而上学的体系,认为这种体系是象欧氏几何学一样的逻辑证明。霍布斯同意笛卡尔的观点,承认经验不能给人以确实性,而又把感觉看作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这透露了他对真正的物理科学偶然感到疑虑。约翰·洛克断言人类没有关于外在世界的存在以及关于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的知识:自然科学中没有真正的知识。培尔猛烈攻击神学形而上学的学说,认为这种学说不仅超越理性而且违反理性。18世纪末期,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伊曼努尔·康德力求公正地对待他那时代的各种思潮,诸如启蒙运动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神秘主义等。康德认为他以前的哲学家所建立的哲学都是独断论式的哲学,因为这些哲学家在进行理论建构之前都没有预先批判其自身的能力,因而康德认为哲学必须进行一场对自身的“批判”活动。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康德完成了他的三大批判。

内容概要

《判断力批判》分为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批判分为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辨证论(该部分附录为鉴赏的方法论),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辨证论(该部分有附录为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以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序言和导言

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个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是导言的简短纲要。

导言是关于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的一篇独立论著,也是研究康德哲学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导言前三节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即联结相互分裂的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是由三个批判组成的总体;第四、五、六节阐明了作为联结中介的判断力不是知性认识中从普遍概念出发规定特殊对象的“规定性的”判断力,而是从给予的特殊出发去寻求其可能的普遍原则的“反思性的”判断力,它出于这种需要而给自己立了一条法,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条先验的原则,这种合目的性只与对象对于主体认识能力的适合性相关,因而具有形式上普遍引起愉快的特点;第七、八、九节阐明了自然合目的性之区分为直接与愉快相关的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和建立于其上、不直接与愉快相关而与对客体的知识相关的客观的、质料的合目的性,与这种区分相应,反思判断力也就区分为通过愉快对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审关判断力,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对客观质料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目的论判断力,并在探讨两种反思判断力的概念、作用、相互关系这一基础上阐明了它们各自联结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的方式。

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的美的分析部分,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前两个契机提出鉴赏的愉快的两个特点,即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后两个契机则追溯到这两个特点的先天根据,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人类的共通感,从而说明了鉴赏判断是想像力和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或“游戏”,它所判定的是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崇高的分析从崇高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无形式”出发,阐明了崇高是想像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带来痛苦)却跳过知性去和理性达到和谐(因而带来更高层次的愉快),因而同样显示为想像力的合目的性活动;无论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不是在自然对象或自然力上寻找到的,而是想像力在评价自然界时借助于理性的理念在自己内心中激发起来的,或者是为了抵抗、战胜盲目的自然界,或者是以自然界的伟力象征和加强理性的人格力量或道德精神。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则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人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目的论判断力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强调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只是反思性判断力反思自然的一条调节性原理,而非构成性原理。其中,分析论阐明了作为自然目的之物的有机体不是一种外在目的,而是内在目的,即“有组织的和自组织的存在者”,它的一切部分都是互为目的和手段;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性的确立必然导致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论等级系统;但这个系统对于自然科学只是一种外来的辅助手段,它不是理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是神学的人门。辩证论阐明了反思性判断力一旦将其目的论的主观调节性准则误解为对象的构成性原理,就必然陷入目的论和机械论的二律背反,而解决这个二律背反的必要准备就是不承认反思性判断力的主观准则有客观实在性。“方法论”对自然界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追溯,这一追溯实际上是从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自然目的论系统出发,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而追溯到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即神学目的过渡。在人身上体现的终极目的就是作为道德法则的主体并遵照这个法则而使自己成为自由的存在者的、作为本体看的人。在道德目的建立之后,幸福也才能成为值得追求和希望的,而为此就需要雅威,这就从自然神学过渡到了“伦理学神学”。

重要概念

想象力和知解力

伊曼努尔·康德把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把认识功能局限在想象力和知解力。想象力只能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例如,一眼看到一朵花的形状,用的就是想象力。知解力包括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只能掌握自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无限和整体。像“无限”“整体”“神”“物自体”“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之类概念,伊曼努尔·康德称之为“理性概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掌握。康德的理性是与知解力(人们所了解的理性)对立的。它并不属于认识功能,所谓理性掌握某些概念,是指要使现象世界成为可理解的或合理的,就必须假定那些理性概念。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一般只有知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才有可能使一切人对它都有同样的理解。而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传达的不能是认识的对象,而是审美判断中的心境。这心境的特征在于对象的形象显现的形式恰好符合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可以引起它们和谐地自由活动。这种心境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它才是普遍可传达的。

目的

康德所说的目的是指造物主在造物时设计安排中存在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人们的认识功能,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便于人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且感到愉快;第二种是自然界有机化合物(即动、植物)各有本质,若它们的结构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就是完善的,而不是畸形的或有缺陷的。第一种目的不是作为概念而明确认识到,只是从情感上隐约感觉到,称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对于第二种目的,一种有机物按本质应该具有何种结构形式,人们必须先有一个概念,才能判定它是否完善,就显出“客观的目的”。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人们认识功能,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就是审目的的判断。

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指对外在事物的形式进行情感性判断或反应的能力,即审美判断力。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反思判断不同于用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事物的性质,而是对给定的特殊事物作出一种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它并不归属于普遍概念,却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审美判断力。

康德对判断力一词所了解的意义是从来没有第二个人用过的。它是反思判断力。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人们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是审目的判断。

英国经验主义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感;德国理性主义派把“美的”和“完善的”等同起来。伊曼努尔·康德认为这两派都把美和相关概念混淆起来,没有认识到美自身应有特质。他把审美活动归为判断力,而不归为单纯的感官;同时,他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是情感(快感)而不是概念。“完善”概念应归在深目的判断范围内。

纯粹美和依存美

在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分别。自由的美不以对象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要以这种概念以及相应的对象的完善为前提;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后者依存于一个概念(有条件的美),属于受某一特殊目的的概念约制的那些对象。

纯粹美指“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不以完满性和客观合目的性为根据,也不涉及对象的性质和内容,只以纯形式令人愉快的美,为自身而存在的“无条件的美”。与“依存美”相对。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想象力在这里的活动不受概念的限制,处于自由的协调之中,故称自由美。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一个审美判断如果涉及认识、伦理或者单纯的感官愉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判断,这样的美也不是自由美。自由美只存在于形式中,不伴随感官的吸引力,不受情绪的影响,如花卉、自由的图案、没有任何目的地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线条等都属于自由美。但在审美实践中,大量的审美现象都与认识、伦理有关,不涉及对象任何性质和内容的纯形式的自由美很难存在,因此对一个有认识、伦理意义的客体作审美判断时,只要主体在下鉴赏判断时抽象掉这些意义,对它们的存在毫不理会,只“依照眼前的东西”而不是“依照在他思想里的东西”下判断,该审美判断也可能是自由的、纯粹的。

依存美亦译“附庸美”,指以概念、完满性、合目的性为根据的美,与“自由美”相对。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当审美中主体明确地意识到对象是什么,有何性质,对人有何意义,而且正是这些性质和意义引起了主体的审美愉快时,这对象的美是依存着这些性质的。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主体机能——想象力和知性不是自由地活动,而是在概念的制约下、在“鉴赏和理性的统一”“美和善的统一”的法则作用下达到某种固定的认识或伦理结果。这种美不是自在自为独立不依的美,而是凭借和依赖形式之外的东西(认识、伦理等内容),故称依存美。如一个人的美(即男子或女子或儿童的美),一匹马或一建筑物(教堂、宫殿、兵器厂、园亭)的美,都是以一个目的概念为前提的,凡这些东西都属于依存美。

鉴赏判断

鉴赏判断亦译“趣味判断”,指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判定一对象是否美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活动。其要点是:(1)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判断,判断的结果是主体的愉快或不愉快,它与纯粹的官能判断不同,不涉及对象的质;(2)与认识不同,不是知识判断,不凭借概念,它的普遍性是主观的普遍性,在鉴赏判断里判断先于快感;(3)鉴赏判断的根据是对象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主观的合目的性);(4)鉴赏判断的主观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来源于人人所有的“共通感”。鉴赏判断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

无利害感

无利害感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一要点。指审美的超功利性,即审美快感不与任何一种性质的实际利害发生关系的自由性。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伊曼努尔·康德把人的快感分为三种:由物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感官的快适;由道德上的赞许或尊重而引起的快感;欣赏美而引起的快感。认为:(1)感官和道德的快感都受制于客体的性质,而审美快感只是一种主观上合目的性的满足,不涉客体的具体关系;(2)感官快适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道德的善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动物,而美只适用于人类;(3)感官和道德愉快都涉及欲求或实用目的,都不自由,唯审美快感不受任何欲求和实用目的束缚,是自由的。故前两者都与客体或行为的存在和性质有关,都有利害感在起作用,唯独审美快感不受客体性质的限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参与其中,人在鉴赏判断中,以“纯然淡漠”的静观态度进行观赏,所生的愉快是“唯一自由的愉快”。无利害感思想并非伊曼努尔·康德首创,在欧洲,较早使用和阐释“无利害(disinterestedness)”一语的是18世纪英国夏夫兹博里,他首先在伦理学中用这一概念与“利害得失”相对立,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无利害关系”的。后他又把这一概念用于审美,认为审美时必须排除占有或利用对象的欲念(见《论特征》)。夏夫兹博里的弟子哈奇生也认为审美与效用无关。后博克更具体明确地阐发了审美与效用无关的思想。康德接受了这一思想,发展了审美无功利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无概念的普遍性

无概念的普遍性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二个要点。指鉴赏判断不凭借概念也能保证普遍有效。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对个别事物所作的“单称判断”,单称判断一般本不应有普遍性,但鉴赏判断却能要求普遍的赞同和承认。在认识论中,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由概念保证。审美判断不是认识,而是对个别事物的情感判断,它不以概念为规定根据,其普遍性不能来自概念,因而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普遍性来自人们主观上共同具有的“心意状态”,是一种审美判断的主观条件的普遍性,它能保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使一个人的审美判断可不凭概念的普遍性而期望得到别人的普遍赞同,具有普遍有效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三个要点,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伊曼努尔·康德认为目的是指“它的概念能被看作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和现实性的基础。一对象如果把其概念所包含的各种规定完全显示出来,这对象就是合目的的。康德当时也把这种关系称为因果性,概念是对象的因,对象是概念的果。这种以概念为基础的目的称为客观目的,它又分为两类: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外在目的是“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适应性”,对人来说就是事物的有用性;内在目的是事物自身的完满性。审美判断是无利害、无概念的,不涉及对象的有用性和完满性,所以与其对象之间没有这种客观目的关系,是“无目的”的;但审美时,客体的纯形式适合了主体的心意机能,适合了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而不把这表象归于任何概念和规律之下,在主观上又是合目的的,故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的合目的性。它是表象对于概念机能(知性)而不是对概念的适应,是表象机能(想像力)和概念机能的自我相关,是主体能力的内在的因果性;又因为不以概念为基础,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所以又称为“形式的合目的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问题是伊曼努尔·康德审美判断理论的枢纽所在。正是由于目的论的发现以及对审美合目的性问题的研究,康德才发现合目的性的先天法则,发现审美判断力也能评判,也能纳入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之中,并且可以作为自然向自由过渡的桥梁。在美的分析中,合目的性原则被作为一种奠定在共通感基础上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审美的普遍有效性的主观依据。康德对社会历史因素的重视,也正由合目的性原则的运用,而使之渗透到美的分析之中。

无概念的必然性

无概念的必然性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四个要点,指从情状上对美的特性的分析和概括。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审美快感不依赖概念,不具有从概念上来推论的理论或逻辑上的客观必然性,也不具有实践或道德的必然性;但审美判断又确实具有一种必然性,“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判断力批判》),即主观赞同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称之为“范式”的必然性,康德认为这种主观范式的必然性来自于一种人们普遍具有的“共通感”,它是从人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而来的结果,表现为“只通过情感而不是通过概念,但仍然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何物令人愉快,何物令人不愉快”(同上书)。这种共通感是知识和情感能够普遍传达的必要条件.人具有了共通感,作出鉴赏判断的感情就将不是私人的感情,而是一种共同的感情;人们就会赋予自己的判断以“范例的有效性”(同上书),期待并相信自己的审美判断也应该对所有他人同样适用。由此伊曼努尔·康德总结出美的第四个契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同上书)。这是一个“主观而普遍的(对每个人必然的观念)”原理。“无概念的必然性”与其他三个契机一起构成了康德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论,在美学史上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崇高

崇高的特质

绝对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Erhabenheit),也可以表达为崇高是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小的那个东西。同时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从不同审美判断来看,崇高是那通过自己对感官利害的抵抗而直接令人喜欢的东西。它是自然的一个对象,其表象规定着内心去推想自然要作为理念的表现是望尘莫及的。在崇高的分析中,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崇高对象一般是“无形式”的,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而且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

崇高与美的异同

美和崇高在下列一点是一致的:两者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两者的判断都是反省判断,它们在量上都是普遍有效的,在质上是无利害的,在关系上是主观合目的性的,在情状上是必然的。两者的差异是:一、表象的形式不同。美建立于对象的形式,且有限制,崇高却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前者的愉快与质结合,后者却与量结合。二、愉快的样式不同。美的感觉携带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而崇高感仅仅是一种间接的愉快,有一个从生命的瞬间阻滞到更强烈喷射的过程,心情亦有一个不断被对象抗拒又重新被吸引的过程。三、美可以在人们之外的对象形式中找到,而崇高不存在于自然事物的感性形式中,只能在人们的观念里寻找。

崇高的类型

数学上的崇高是指体积上的无限大。在人们直观这样的对象时,想象力尽最大努力也不能综括对象表象的整体,这就需要借助起感官的心意机能,由理性从整体上对它进行估量。崇高的判断不象对于美的判断,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不是联系着知性而是联系着理性。人们对自然界里崇高的感觉,就是对本身使命的崇敬,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一个自然对象。先是人们把估量对象的内心情调判为崇高,然后才把估量的对象唤为崇高。

力学的崇高是指对象具有威力。自然对象被看作力,但又不使人们觉得可怕,这就是力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必须具有能引起恐惧的表现,但如果它只叫人可怕,是不能发生快感的,应当是越有威力,越对人有吸引力。它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之超越平常的尺度,让人们在内心里发现能与对象抗衡的抵抗力,赋予人们勇气来和自然对象的威力进行较量。所以,不是因为对象能引起人们恐怖就评判它为崇高,而是因为它在人们内心唤起力量,崇高内在于人们心里。没有道德、文化的熏陶,人不能欣赏崇高。

版本信息

原版信息

伊曼努尔·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初版于1790年。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 Meiner)出版社“哲学丛书”39a卷《判断力批判》,由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福尔伦德(Karl Vorländer)编辑,其1924年第6版成为一标准学术版本。

中译版

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上卷宗白华译本和下卷韦卓明译本,1992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牟宗三全译本,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晓芒译本。2008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牟宗三译本《判断力之批判》。2011年,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秋零译本。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晓芒译本第三版。

1964年出版的上卷宗白华译本和下卷韦卓明译本是中国第一个译本。2002年邓晓芒译本翻译所依据的主要是《哲学丛书》第39a卷,卡尔弗兰德尔编,迈纳出版社,汉堡包1924年第6版,1974年重译本。书中所载边码为原版页码,此外还参照了Werner S.Pluha的英译本;校译所依据的主要是《哲学丛书》第39a卷的1990年第7版,1993年作为“三大批判”套书的重印本。该版本在书末制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词汇译名索引和一个人名译名索引,将原来的“德汉词汇索引”转换成了“汉德词汇索引”,省掉了“汉德对照表”,又可以查到与中文对应的原文。李秋零译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语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英译版

《判断力批判》的英译本主要有1987年Hackett Pub Co出版社出版的《Critique of Judgment》,2002年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等等。

影响

《判断力批判》从心理功能角度细致地分析了人的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对艺术、天才、想象力、鉴赏力、审美意象、美的理想、自由与必然等许多重要美学问题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出版后受到德国和欧洲哲学界、美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约翰·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等人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著作。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以来,西方所有有成就的美学家与美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部著作的启示和影响。

汉娜·阿伦特把《判断力批判》理解为政治哲学要著,并由此发展出她的“公民哲学”论说。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命概念与伊曼努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发展出的有机生命概念有关,将“康德以来的目的论”作为博士论文的哲学题目。费希特赞同康德关于无限者的论述,并把人的有限性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的证明联系起来。此外,伊曼努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形象”或“显象”的概念,被德国美学家们(诸如席勒黑格尔)不断加以发挥。席勒受到《判断力批判》的影响,创作了《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等作品。他赞成康德所说的“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形象显现或表现”,但应加上“理想美是一个美的事物的美的形象显现或表现。”伊曼努尔·康德在哲学上所揭示的自由批判精神、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等对立范畴的区分以及把美联系到人的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人的道德精神这些基本概念,都成为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席勒不但发挥了康德的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发展中,推进了由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判断力批判》的影响下,认为崇高起于感性形象不足以表现精神方面的无限,并以此为象征型艺术(东方原始艺术)的特征,特别是希伯来民族对于神的观念的特征。

评价

黑格尔评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说出了“关于美所说出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远远超过了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朱光潜评价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西方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更多的矛盾性,也没有哪一部比它更富启发性。不理解康德,就不可能理解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

名言

参考资料

判断力批判 (德文迈纳版)-西方哲学经典影印12.豆瓣读书.2023-10-22

判断力之批判.豆瓣读书.2023-11-02

判断力批判(注释本).豆瓣读书.2023-11-02

判断力批判.豆瓣读书.2023-11-02

Critique of Judgment.豆瓣读书.2023-11-02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豆瓣读书.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