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时间与自由意志

时间与自由意志

《时间与自由意志》(法语:Essai surles Donnees Immediates de la Conscience,英语:Time and Free will,原名《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的哲学著作,该书是柏格森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除了文前序言及结论,共3章内容。该书提出,人类的生存的世界是时刻绵延的,在绵延中,没有绝对相同的因素,因此,绵延的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相比之下,空间则是数量的、同质的、静态的,各部分之间是同一的,因此,空间可以被预知。生活在绵延中的人类是自由的,但在空间中的行为则是机械的、被动的,因而,空间中的活动完全忽略了人类的自由。然而不幸的是,以往的科学思维模式却习惯于把动态的、内在的绵延静态化、空间化。这样,人就只是被看作一架复杂的机器,仅仅为思想和行动而活着。

该书开二十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先河,对西方现代哲学与文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书中对于“时间”问题的讨论和对“绵延”理论的提出,对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生命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启发了萨特梅洛·庞蒂等一批哲学家。在文学方面,该书对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作者介绍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创造进化论的提出者。1859年10月18日,亨利·柏格森生于巴黎。父亲是犹太裔的波兰人,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浓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1年获哲学学士,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1901年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人政界,历任驻西班牙美国大使。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925年因患瘫疾症而辞职,1941年1月4日逝世于巴黎亨利·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而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存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化合物界、情性的物理的事物。

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画家克劳德·莫奈,音乐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赞。他的思想又为“柏格森主义”,对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甚至西欧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采用的不是哲学界通行的概念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风格上具有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的严谨和简洁,又像柏拉图和培根的文章那样,充满了色彩和比喻,辞藻华丽,文体优美。1928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表述的卓越技巧”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成书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

自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欧各国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许多生产部门都采用了机器生产。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紧随其后的法国,虽然在整个 19世纪都动荡不安,但资本主义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证券交易、奢侈品、服装业、冶金等部门都相当发达。与此同时,封建与反封建、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社会主义思潮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法国产生的。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亨利·柏格森,虽然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对西方文明持严重的悲观态度,但这个文明的内在问题还是深切地触动了他。正如他在就任法兰西道德和政治科学院主席的演说中就指出,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精神方面并没有同时跟上,当时法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部分产生于这种灵肉比例失调。

哲学背景

柏格森生活的时代,是实证主义流行的时代。在他的本国法国,有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而在英国,则有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亨利·柏格森自己最初也对斯宾塞的哲学很有好感。但是,斯宾塞关于时间问题的思想却使他最终放弃了机械论而转向他自己的思想道路。在柏格森看来,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这就使它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着手。

作为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从反对理性和科学出发来确立他的生命哲学地位。就像伊曼努尔·康德给理性与信仰,现象与物自体划分界限一样,亨利·柏格森首先给科学与哲学、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理性与自觉、决定论自由意志划分界限,并对科学与理性加以限制,不让其侵占生命世界的领地。他认为科学理性“先天的具有无能了解生命的特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生命的向外“看”,它不能把握活生生的内在生命。生命从本质上说也是非概念性的存在。科学性的概念思维特征当然无法走进生命。

柏格森还是一位自觉地把自己独创性地思考与哲学史的历史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厚哲学史背景的哲学家。他对于欧洲哲学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直至巴鲁赫·斯宾诺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特别是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角。亨利·柏格森的哲学,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主义”。

版本信息

成书版本

1889年春天,柏格森成功地通过了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Essai surles Donnees Immediates de la Conscience)也于同年由阿尔冈书店出版。1910年,该书在法国已经出到第7版,英译本也在英国问世,书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

主要译本

英译本

1910年,英国译者朴格生(F.L. Pogson)在征得亨利·柏格森的同意后将该书译成英文,书名也改为现今通行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并在文前附《英译者序言》。

主要思想

《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分为“心理状态的强度”“意识状态的众多性”“意识状态的组织自由意志”三个章节。

柏格森认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即只适用于空间,而强度自身则完全是质量性的,因而就意识状态而言,其强度的变化只能是性质上的变化。但人们却倾向于把意识状态的性质差异描述为一种数量上的差异。这样,就连续性的质量性的意识状态众多体而言,人们也倾向于把它描述为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在亨利·柏格森看来,人们这样做只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为了促进语言的发展、实践的发展等功利目的。在实践中,人们总倾向于构成一个有关外物与自身的感觉清晰的形象,并致力于把这些形象凝固化,以最终用语言来加以表述。语言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观念之间树立种种明晰而准确的区别,产生一种无连续性的观念形态。

这样,本来连续的相互渗透的意识形态众多体便被分裂了。柏格森认为,这种分裂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空间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而形成了一种纯一的可被测量的时间观念。在他看来,空间是纯一的,空间的各物构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每一种无连续性的众多体都是经过一种在空间的开展过程而构成的;空间不仅没有绵延,甚至没有陆续出现。而作为人的内在意识变化的绵延一时间则是不间断的不可分割的质的众多体。但在社会生活中,外界的种种不同状态引起了人们内在的种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互相渗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组成了一个整体,并把过去与现在联在一起;由于想到这些状态的根本区别(当后一状态出现时,前一状态已经不再存在),意识就把它们看成一个无连续性的众多体,即把它们在其原存在的空间内排成行列,彼此外在化。这样,绵延因空间化被改变成了纯一的时间,外界也就呈现为先后状态。据此,亨利·柏格森认为,只有抛弃感觉、概念等方法,通过深刻的内省才能掌握绵延。在他看来,绵延就是人的心理深处的一种意识状态,它与明晰的单个存在的感觉、概念等表层心理不同,而是:个连续的无间断性的心理流。

它没有广度,更没有空间位置的变化;它不能用量来测度,而只是质的众多体。其特点就在于时间—非空间化的非纯一的真正时间;其表现就是川流不息的运动,连续不断的变化。在绵延中,只有一个纯粹的流动,它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互相渗透;它是质的连续出现体,犹如钟声由远及近,人的情绪的变化和美的感受,其每一瞬间都有质的不同,而不是量的差异。鉴于此,亨利·柏格森主张应去掉表层心理,以回复到意识深层的基本自我。在他看来,这个基本自我才是那活生生的、在发展中的、唯一一实在的东西,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私人生活而迁就于社会生活;回复到它,我们才能为了自己而生活,我们才能思想,才能自由地动作。他说:“要自由地动作即是要恢复对于自己的掌握并回到纯粹的绵延。”(柏格森认为,自由是确实存在的,但它却不能被界说,因为我们能分析一种东西,却不能分析一种过程;我们能把广度分裂,却不能把绵延分裂;也就是说“自由乃是具体自我对于它所做动作的一种关系。”否则,我们就要把过程变成东西,把绵延变成广度,把具体时间变为纯一时间,把各瞬间放在纯一的空间,把自我活动固定化,最终把自由降为必然。他说:“自由这问题来自一种误解……这问题的根源在于一种错觉,通过这错觉,我们把陆续出现与同时发生,把绵延与广度,把性质与数量,混淆在一起。”只要人们把这些混去掉,则人们对于自由意志所提出的反驳和所下的定义,甚至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本身,就会随之消失。

重要概念

直接材料

亨利·柏格森的直接材料就是世界存在,就是意识之绵延、世界之绵延、宇宙之绵延。它是存在的另一种说法,也是柏格森为“存在”这个古老的概念赋子的崭新意义。它不再拘泥于“存在”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样的所谓唯物、唯心之争,从而一开始就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二元对立模式。并且,直接材料作为绵延,作为一种性质的多样性,作为不可分割的实在,并且作为真正的差异的存在,它将使柏格森哲学摆脱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等各种僵化的旧哲学模式,从而成为真正的差异哲学。

作为空间的时间

亨利·柏格森认为,谈论时间的时候,人呢通常想到的是一个性质均匀的介质。在那里,意识状态如同在空间中一样被线性并置排列起来,并且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多样性之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钟表时间,其实是把真正的绵延放到一个可以分割和计数的空间网格中去,这跟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不可测量的强度是一个道理,而“这种被理解为一种介质,在这种介质里面人们能够分割和计数的时间,其实仅仅是空间而已。

纯粹的绵延的时间

与钟表时间不同,纯粹绵延是“性质变化的连续体,这些变化相互融合、渗透,相互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并与数目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纯粹绵延是纯粹的异质性”。因此可以说,真正的时间是连续不断的流,这个流是完全异质、不可分割的,不能被空间化。显然,连续异质和不可分割意味着时间是一种纯粹的、充盈的、活生生的存在,它不允许有任何断裂和空隙,否则就已经被空间化。

心理事实

亨利·柏格森从意识的层面入手,提出意识的直接材料是“心理事实”,并将其界定为:“这些事实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处于绵延之中而不是空间之中,占据着时间而不是广延。”具体地说,心理事实只占据时间,而非空间,它首先是一种流动的、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存在,我们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静止的结构或概念;由于其流变的性质,我们无法对心理事实进行量化,也不能拆分成更小的单位来进行分析;心理事实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个人的意识领域,有别于可在公共领域当中共同探讨的物理事实。心理事实具备流动、变化、绵延的性质。

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

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自我,一个是深层自我。表层自我是社会性的,往往出于交往、表达的需要,将知觉、情绪、观念等进行区分、整理、归纳,使其明晰化——这是一种仍然以空间化操作为主的意识活动。而深层自我则直接由时间性的心理事实构成,一方面,它是变动不居的,另一方面,它是繁复杂多的。意识不仅仅只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它是充满杂质、涡旋、暗涌的河流。在亨利·柏格森看来,只有深层自我才保留了生之活力,而表层自我则是将这种活力减缓、阻断。

绵延

绵延是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当中首次提出来的时间性概念,这一概念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它贯穿着柏格森的整个思想生涯。绵延,在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便是某种事物占据着一定的时间。柏格森认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方式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把时间与空间混同起来,将时间仅仅视为衡量运动的一个参数,这在勒内·笛卡尔艾萨克·牛顿以来的时代成为一个主流认识,其影响延续至今。强调绵延,对于亨利·柏格森来说不是为世界补充一个被遗漏的知识,而是揭示在我们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传统中,人们已经习惯以空间化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从而忽略了世界流变、运动、创造的本性,这一本性扎根于时间。提出绵延,就是将时间归还给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把握事物时间性质的哲学。

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

柏格森认为,由生命构成社会和由神秘的自我构成社会是同一的,自我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存在形式,一般所说的社会是由外在的自我构成的,这是作为自然物的自我构成的,但这种自我从属于内在的自我,而内在的自我正是对绵延生命冲动的一种直觉。

记忆

就像时间可分为两种一样,记忆也有两种。一种是“机械的记忆”;一种是“纯粹的记忆”。机械的记忆其实是一种像散步一样的身体习惯,一有适当的刺激,就会自动地开始运作。它并不内含历史的维度,即它并不是过去生命经验的积累,不是生命中的一个事件,而只是一种半自然的天性或倾向。被记忆的东西也不是我们生命经验的一部分,而始终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因此,它实际上是我们可以随意操控的事。亨利·柏格森认为这种记忆只是一种表象,“而且仅仅是表象;它被包含在心灵的直觉中,这种直觉可以被我们随意延长或缩短;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为它指定任何绵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我在瞬间从整体上,从一个画面上把握它”。

“纯粹的记忆”则截然不同,它实际上是在时间中发生的我们日常生活一切事件的记录。“它记载依时间而出现的日常生活事件;它不忽略任何细节;它保留了每个事实、每个姿态、地点和时间。不论它是否有功用或者有实效,都凭借自身性质的纯粹必然性,把过去储存起来。依据这种记忆,可以形成智力的,甚至理智的、经验性的知觉认识;我们每次都躲进这种认识中,在探索一种特殊形象时,我们在这种认识中,重新登上过去的斜坡。

亨利·柏格森对上述两种记忆的规定来看,很显然,“纯粹的记忆”是一种生命自发的活动,而“机械的记忆”则是人为的机械重复。

影响

哲学影响

柏格森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先驱之一,他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探讨的“时间”与“自由”等问题,对萨特、布里埃尔·马塞尔、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法国哲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加入现象学运动这一哲学潮流并延续到今天,是与柏格森哲学在当时的影响分不开的。亨利·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探讨的的主题同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都有相当多的重叠之处,如意识绵延、直观、时间、存在等等。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后来的一批法国现象学家如加布里埃尔·马塞尔、萨特、梅洛·庞蒂、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等才在很快的时间里成为现象学运动里的中坚力量。列维纳斯认为如果不是柏格森在本体论(或存在论)层面上颠覆了线性时间和钟表时间,海德格尔就不可能提出他的“此在”的时间性概念。

柏格森对时间问题的探讨还影响了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特海的观点。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认为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量度的统一,表达的是空间的动力学化,而不是时间的空间化,这一观点受到亨利·柏格森的影响,特别强调时间的原初性、根本性,强调空间是由时间派生出来的。时间的空间化,即指时间的量化、可逆化、可分析化,这正是柏格森与怀特海共同反对的。

文学影响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的“绵延”理论,较大地影响了西方现代文学。如法国诗人瓦莱里,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一,后人曾这样品评他的作品:“瓦菜里在许多方面很像柏格森,他诗歌的主题思想就是意识的诞生和创造性本质。它的目的就是对绵延进行直觉的解释。”受亨利·柏格森思想影响最大的非 “意识流〞文学莫属了。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不仅和柏格森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柏格森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而且他全面的把柏格森的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里。他认为,要描写“深层自我”的意识活动,运用回忆的形式是怡当的,因为“我们所说的现实,就是同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那些感觉和记忆之间的一种关系”。都可以看出柏格森思想是普魯斯特文学观的哲学基础。普魯斯特创作的反映法国贵族沙龙生活的七卷本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亨利·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柏格森强调记忆在意识绵延中的作用,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这部巨著的总体结构上采用回忆的手法,整部书不是回忆的碎片拼接,而是主人公完整的意识流程。

评价

现代哲学家李石岑:“柏氏哲学之神髓,全灌注于《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

学者李先瑞:“《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柏格森的博士论文,也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一部代表著作。”

近代政治家、哲学家张君励:“十九世纪之末年(1889),柏格森氏《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出版,阐明人生之本为自觉性。”

名言

人们企图用客观原因来辨别强度;但我们虽不知道原因的大小或性质,也可辨别强度。

诗人是这样一种人:感情在他那儿发展成形象,而形象本身又发展成言词,言词既遵循韵律的法则又把形象表达了出来。在看到这些形象掠过我们眼前时,我们便体验到这种感情。

在构成的过程中,数目没有连续性;但人们在数目构成之后将空间的连续性赋予数目。

决定论有两种:物理的与心理的。前者可还原为后者。后者所依据的是人们对于意识状态的众多性或绵延的众多性所采取的不准确看法。

参考资料

时间与自由意志.豆瓣读书.2023-12-06

时间与自由意志.豆瓣读书.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