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忆苦思甜饭

忆苦思甜饭

忆苦思甜饭,通常被简称为忆苦饭。常见的有窝窝头玉米面馒头发糕贴饼子粗粮饭、粘豆包等。是“文革”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旨在通过体验新中国成立前贫困的生活,来珍视现在幸福的生活。

历史背景

忆苦饭,全称“忆苦思甜饭”,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忆苦思甜”群众活动中的一种。忆苦饭代表了“旧社会”的饮食标准。其“苦”是相对于白面大米等正常主食而言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占区和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众往往需食用“混合面”,“观音土”和树皮草根之类才不会饿死。共产党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部队也常常因为缺粮而靠食用皮具,食用野菜等等维持生存,因此食用劣质食物的行为日后成为贫苦出身的证明和革命的光荣事迹。

忆苦饭作为对这类动荡时期非正常食物的还原,理论上是越难吃、忆苦思甜的效果就越好,通过反差会让人更对新社会心怀感激。事实上“忆苦饭”的基本模式其实并非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首创。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皇族和官僚都有形式类似的活动,较为人知的如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满清王室的“哈尔巴子”。

材料及制作

“忆苦饭”常用的材料是“杂粮食品”,最广泛使用的食材有玉米、番薯、山芋、小麦麸子、莜麦、米糠、芋头花南瓜花萝卜叶榆树叶盒果藤等。

在具体做法上,在北方,人们一般是把玉米、番薯、山芋、莜麦等食材磨成粉,蒸成窝窝头;在南方,人们一般是把米糠、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子等食材放进锅里,熬煮成粥。

忆苦思甜饭是模拟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果腹之物,不会添加油盐等调味品,很难下咽。甚至很多时候,忆苦思甜饭会故意做得很难吃。

活动过程

“忆苦思甜”活动多在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儿童节、青年节等节日进行,活动的重点内容一定少不了吃忆苦思甜饭。

吃“忆苦饭”往往带有较强的仪式性。活动一般在重大节日、家人生日或学生农忙劳动时举行。有些人会亲手调理“忆苦饭”给家人食用,亦有人在学校或单位烹制,又或把队伍带到农村请农民烹制。开饭以前,往往还要先听忆苦报告,既可以是贫下中农现身说法,也可以是听录音。报告结束后,往往还有喊口号,唱忆苦歌等环节。

当代演变

时至今日,某些学校、社会机构会以忆苦思甜饭的方式来共同回味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感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广大学生切身理解先辈革命精神,培养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论调不再被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强调,“忆苦饭”渐不再作为官方推荐的意识形态教育手段。“忆苦饭”的名义却以商业化的形式得到保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一些以“农村”、“红色教育”和“怀旧”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时以“吃忆苦饭”作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但这种“忆苦饭”通常只是改良过的高纤维食品,已经没有了原本的政治教育性质。而按照某些健康食品学说,杂粮食品制品在当下甚至被视为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如今,有的旅游景区针对中老年游客的回忆情结,推出了忆苦思甜饭,颇受欢迎。

评价

正面评价

人民日报》曾以赞扬口吻报导“忆苦饭”活动,称该活动能“让人不忘本,增强继续革命的自觉性”。

负面评价

文革之后“忆苦饭”在不少“伤痕文学”和回忆录里被提及,多带有负面色彩,代表者如作家王小波的同名作品。批评者认为“忆苦饭”具有宗教式的自我惩罚特征,高度形式主义化,违背人的主观意志。除了无谓的折磨效果,无助于达到让参与者提高“精神觉悟”的初衷。

参考资料

舌尖上的知青——忆苦思甜饭.搜狐网.2024-12-05

一分钟带你了解什么是“忆苦饭”.网易.2024-12-05

清朝皇帝的“忆苦饭”,经过百姓加工,竟然成了北京城一道名菜.腾讯网.2024-12-05

半世纪前的忆苦思甜饭是什么味道?王小波:猪都不吃.网易.2024-12-05

江苏一大学推“忆苦思甜饭”感念党恩.现代快报网.2024-12-05

是“忆苦思甜”还是“忆甜思苦”.中国文明网.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