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中山医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始建于1937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医院本部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设有73个业务机构、164个医疗、护理亚专科,开设8类门诊,成立了84个MDT团队,充分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2020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9月19日,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诊疗与防控中心)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 2024年7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入选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位列第三。

历史沿革

创立时期

193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动工,1936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1936年,由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开放病床300张。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战争爆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第一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第一医院”。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址被占领。193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

194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昆明迁至重庆,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1946年5月,在重庆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到上海,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194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新设立护士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护士学校”,并开始招生。

1950年4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护校合并,组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

发展时期

195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革命委员会。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全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

2001年12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奠基仪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碍与鼾症诊治中心。2002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纺织第三医院整建制并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址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部。

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综合排名位列前10位。

2022年11月18日上午,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启动。

2024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上海首个挂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培训基地”的医院。

2024年5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学院(团校)揭牌。7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入选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位列第三。同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年收入达到百亿级别,以134亿元的收入预算位居“2024年中国预算前100的公立医院”第五位。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预算管理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医院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医院,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本部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设有70余个业务机构、160余个医疗、护理亚专科,开设8类门诊,成立了80余个MDT团队,充分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硬件设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CT)、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Therapy)、直线加速器(LA)、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飞秒眼科激光手术系统、杂交手术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

医务人员

截至2024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近200人次,有博导和硕导近400人次。在册职近6000人,其中聘任高级职称近800人。

科室设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设有除小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学、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另外设有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肝病研究所、上海市肾病与透析研究所、上海市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所等研究所。

教育科研

教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构建了医师培养体系,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约40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约50个;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单位、首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科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脏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放射与治疗(介入治疗)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免疫治疗(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等多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有其他省部级等研究平台近50个。近十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0余项;2014年至今,发表SCI论文8000余篇,多个高质量研究成果刊登在Cell、Nature、Lancet Onc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近十年申请专利3000余项,专利授权1600余项,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370余项。医院主办的英文期刊《临床癌症通报》(Clinical Cancer Bulletin)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三,上海市第一。

院内专家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7月20日)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7月20日)

获得荣誉

社会责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派员参加援摩洛哥等援外医疗任务;自2011年起,每年组建国家医疗队,赴老、少、边、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先后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医疗机构,援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定期组织各类大型义诊、咨询等活动,拥有上海市健康科普品牌“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

参考资料

专家学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07-2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07-2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简章.上观新闻-今日头条.2024-07-20

点赞】上海这19个集体、个人获得全国卫健系统疫情防控先进称号.上海发布-今日头条.2024-07-20

为他们点赞!复旦大学这些个人和集体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上观新闻-今日头条.2024-07-20

张文宏、肖臻获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澎湃新闻.2024-07-20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5年科技量值榜单发布.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腾讯网.2024-07-20

建院历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07-20

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出炉 这三家医院居前列.中国新闻网.2024-07-20

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今在中山医院启动.澎湃新闻.2024-07-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培训基地”落地中山医院.看看新闻-今日头条.2024-07-20

中山医院青年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学院揭牌.新民晚报-今日头条.2024-07-20

2024年“百亿医院”增至17家,一家医院的收入,堪比一个市的医保支出.第一财经-今日头条.2024-11-21

学科及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