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永恒轮回

永恒轮回

永恒轮回(英文:Eternal recurrence;德语:Ewige Wiederkunft)又称永恒循环、永恒重现或永恒回归,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使用的哲学概念,其具体指世界上所出现及变化的事物是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

永恒轮回学说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有提出过“万物绝对而无限重复循环”之说,而且古希腊晚期的斯多亚派亦继承了赫拉克利特之观点,认为宇宙生成于烈焰,毁灭于烈焰,又再重生于烈焰,循环不息。后来罗马时期希腊哲学家普鲁克塔(Plutarchus)、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文学代表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等学者也都持有类似的观点。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说、能量守量与转化定律以及进化论的发现给宗教信仰以沉重的打击。19世纪后期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反对和批判基督教西方哲学传统“旧学说”为目的,再结合力、能量守恒等物理学理论,提出永恒轮回说。尼采之永恒轮回学说,一方面以“力”作为世界之总体特征,认为一切可把握的形体皆为“力”之不同组合,“力”及“力”的组合方式皆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尼采又指出世界或时间本身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所以在无限的时间维度里,所出现及变化的有限事物是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即世间所有事物会无数次的重复循环一再出现。

永恒轮回学说作为弗里德里希·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尼采的很多哲学理论有着奠基作用,而且其理论对传统的历史观形成了巨大冲击,从根本上颠覆了基督教道德学说的基础。此外,永恒轮回在强调生成变化的同时,亦用一种新的方式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肯定了存在,并且把人们从对存在者的关注引向对存在意义的关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曾对此表示,尼采试图通过他的永恒轮回学说告诉人们,对于人来说,存在者并不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不过是同一物的永恒轮回,而重要的是存在者的存在,或者说是存在的意义。

原文与出处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流传下来的著作残篇中,有提到类似永恒轮回的循环思想,认为万物于火中循环转化。后来斯多亚派基本继承了他的这个理论。赫拉克利特“循环学说”的原文如下: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首次出现在其著作《快乐的科学》(Diefro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中的《行为的着重点》篇中,其原文如下: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83-1885年)第三卷的《康复者》篇中,弗里德里希·尼采寓托查拉图斯特拉与其宠物鹰、蛇的对话,点明了永恒轮回的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晚期笔记《权力意志》(1885年6月至7月笔记)中,尼采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永恒轮回的世界。

词源

永恒轮回的德语Ewige Wiederkunft,其中ewige为ewig+尾缀e,ewig源自原始印欧语(PIE)的*aiw-词根(生命,生命力;长寿,永恒),指长期、永远、永恒。而wiederkunft中,wiede是从中古高地德语(OHG)与古高地德语(OHG或Ahd)变化而来,wieder作为其副词形态与“wider”类似,作为前缀在一些语境中有再次、更加、又一次之意。kunft则源自8世纪的古高地德语(Ahd)的“kunft”和“kumft”,以及中古高地德语(Mhd)的“kumftic”。其中词根“kum-”可能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kum-”,表示“到来”的意思,在演变的过程中可能受到西日耳曼语支语言影响而存在一个词中插入“f”的现象,从而形成“kunft”一词。其原始含义为“将要到来的”,即“将要发生的”,后由此衍生出“未来的”这一含义。所以wiederkunft即“未来再次发生”。

永恒轮回的英文Eternal recurrence中的eternel出现于14世纪晚期,源于古法语eternel(永恒的),或直接源自由拉丁语aeternus所演变而成的晚期拉丁语aeternalis,表示长时间的、永久的、无尽的、持久的等意思。此外,recur作为动词形式来源于拉丁语recurrere(返回,运行回来),其最初在14世纪末时表复发,通常指“从疾病或痛苦中恢复过来”,但这个意思在后来已经过时,在15世纪中期时,其表返回,比喻为“恢复,重复”之意。而eternal recurrence中的recurrence作为名词形式最早出现于1640年代,指“反复出现的行为”。

理论溯源

赫拉克利特与斯多亚学派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便提出了“万物绝对而无限地重复循环”的“轮回”学说。认为万物绝对且无限重复循环,其将火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宇宙本质就是万物与火的互相转化,生成于火,毁灭于火,又再重生于火,循环不息。此外,斯多亚学派也有“永恒轮回”的痕迹,且斯多亚派几乎所有的基本想法都继承自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及斯多亚学派之“永恒轮回”,简单说就是宇宙生成于烈焰,毁灭于烈焰,又再重生于烈焰,循环不息。

普鲁克塔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哲学家普鲁克塔(Plutarchus)也提出过基于“无限时间内循环生成有限万物”的轮回之说。其曾表示“时间无边,命运流行,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各种类似条件相遇且彼此投合,其自然运转殊途同归,不足为奇。要是总的流转之数无限,那么由于材质丰盛,足供命运以成就相似者;要是总的流转之数有限,那么材质尽处,所织品物,相同者必辄生”。

海涅

19世纪初德国古典文学代表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曾表示时间是无限的,但在时间中的事物、可把握的形体是有限的;诚然,它们可以发散为最细小的粒子,但这些粒子或原子有其限定的数量,而且由它们所形成的组型,其数量也是限定的;无论已经度过了多长的时间,据此永恒重复游戏之永恒结合规则,一切已经在世上既是有的组型,必然再次遇上、吸引、排斥、亲吻、败坏,前后如一。

诞生背景

历史背景

尼采时期的世界正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由18世纪后期兴起的工业革命也在19世纪达到了高潮,自然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细胞说、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进化论的发现给宗教信仰以沉重的打击。当时的印度并入英国,英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主导者。同时德国在这个时代亦希望成为世界霸主,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并最终以普鲁士王国的胜利告终,于是一种自负、夸张和自我颂扬的市侩精神在德国蔓延,德国由此采取了强化民族主义、鼓励民粹精神的政策。所以,德国经济、科技与军事崛起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方面走上了极端。另外奥托·瓦格纳的音乐统治了德国音乐界,正努力发掘和创造新的德意志神话。而弗里德里希·尼采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则完全与德国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他要全面批判当时德国的这些精神取向。

文化背景

19世纪的西方文化,已经被基督教统治了一千多年,这期间尽管发生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以反传统、反教会、解放思想等文化运动,为欧洲艺术和科学带来过再生的希望,但是16世纪马丁·路德(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所发动的德国宗教改革使欧洲文化再生的一切希望都付之泡影。弗里德里希·尼采一方面认为正是犹太主义化洪汛涛基督教导致了欧洲的堕落、德国文化一直处在黑暗之中;另一方面对于普法战争在德国社会所形成的自负、自我颂扬等社会情绪,弗里德里希·尼采指责德国文化“无意义,无实质,无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公众舆论”。对此,尼采以“不合时宜的思考”为题写了一组论文,指出普鲁士王国在战争中的胜利绝不等于德国文化的胜利,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不认同。

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亦让尼采看到了改变、更新和复兴西方文化的希望。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和人类自身日益麻木不仁摧毁了一千多年为人们对雅威的信念,让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西方文化开始崩溃(上帝死了)。而且,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宣告上帝已死的同时也意识到,“旧”文化在崩溃的同时,新的文化将被更新,所以需要在“旧世界”的极端反面进行新的世界阐释。而永恒轮回学说,则正是尼采站在西方传统基督文化“旧世界”观念的极端反面同时又结合物理学理论的“新世界”假说。

哲学背景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深受古希腊轮回说的影响,他曾特别提到他很喜欢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深受赫拉克利特影响的斯多葛主义,指出“永恒轮回的学说,即一切事物无条件和无限重复循环之学说——这个琐罗亚斯德的学说最终而言赫拉克利特也可能已经教授了,至少斯多亚派有其痕迹”。而且,弗里德里希·尼采还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绝对而无限地重复循环”的学说概括为“肯定消逝和毁灭,肯定对立和战争,肯定生成,甚至彻底否定‘存在’这个概念”,并称“永恒轮回”是“狄俄尼索斯哲学中的决定性的东西”,也是“查拉图斯特拉的学说”。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与普鲁克塔在基于“无限时间内生成有限物质”来论证永恒轮回学说的逻辑基本类似。区别在于,普鲁塔克没有明确指出,材质结合(生成事物)的方式也是数量有限的,而尼采以“力”作为世界总特征,指出了力及力的组合方式都有限。此外,海因里希·海涅将世界的运转形容为“永恒重复游戏之永恒结合规则”,这与弗里德里希·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相同,不同的是尼采以“力”取替了海涅的“粒子”。

具体阐释

永恒轮回的思想在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认为世界没有最终目的,也没有最终的结局,只有永恒的生成变化和再生,一切事物也是绝对而永远循环的。即在无限的时间维度里,所出现及变化的事物是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

永恒轮回学说的理论前提

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大约形成于1881年8月间,尼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笔记中首先对自己永恒轮回学说进行了最早的论证尝试。在其遗稿中,有着一份题为“永恒轮回”的著作提纲,计划中的一部分明确地就是“对该学说之论证”。其论证逻辑认为,世界的总体特征是力,力是有限的,故世界整体(存在者整体)是有限的,但在时间维度上事物又是不断变化和生成的,即这个不断变化生成的状态是无限的,那么无限地变化生成有限的存在者,所以存在者只能不断地重复循环。因此,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以力的以下三个本质特性为前提的。

力的守恒性

尼采认为时间是无限的,而力的总量是不变的,并由此决定世界的总体在量上是守恒的,他还曾以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看作是自己哲学原理的一种确证,指出“能量守恒的原则要求永恒轮回”。当然,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所说的机械力,只不过是他所谓的世界总体特征之力(强力意志)在某一特殊领域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已。

力的流动性

尼采认为,“力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但力的本领是有流动性的”,即力永不停驻地通过不同组合来对世间万物进行生成变化。这种流动性一方面与时间的无限性相统一,所以是永不停滞的,另一方面其并没有均衡状态,所以会永不停驻地生成。弗里德里希·尼采要人们把世界的状态设想为无限的非平衡状态。

力的双向性

同一个力在其流动中具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方向,即世界即存在有强力意志的扩张,也存在着退货的趋势,因为“世界同样缺乏创造永恒新事物的能力”。也正是这种力双向性趋势,导致了世界的生成过程存在着由发展的过程重回到原出发点的可能,即循环的可能。

永恒轮回学说的理论动机

永恒轮回学说对尼采的整个思想体系非常关键,而且尼采还曾将永恒轮回思想称为“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这说明尼采永恒轮回的提出是有着很强烈的理论动机的。

为生命寻求永恒

人类一直都有探索一种使人的存在得以永恒的方式,传统形而上学割裂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认为后者是绝对的、无限的,前者则是相对的、有限的。而弗里德里希·尼采曾在作品中表示“我与这太阳,这大地,这鹰,这蛇,重新再来,——但不是一种新的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我永远成为这‘一致而同已’的生命重新再来。”也就是说,通过永恒轮回,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精神的存在,而且人的肉体也将永远存在。即精神与肉体统一地走向永恒。

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

尼采哲学最大的使命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神学,它们在他看来,“都是把某种行为、性格、生命的价值放在意图和目的之中,即为了目的本身而行动、表现和生活的”,因此他把攻击的矛头直指各种类型的目的论。而永恒轮回学说,正是尼采用“一定数量的力在每个确定的场合都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决定自身和表现自身”的无目性的理论,以此来否定所有的目的论。他曾表示,“为了经受轮回思想,就必须摆脱道德.......即取消‘必然性’的概念——取消‘绝对认识’等”。严格来说,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以一种轮回的决定论来代替目的论的决定论,而并非真正的反决定论者,不过其为反对神学目的论和机械决定论而做出的努力,以及“任何一点皆是宇宙之中心,永恒之路是螺旋形的”等理论,给后继的反目的论哲学家以重要启迪。

学界从尼采理论论证永恒轮回的角度,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与“机械论”类似的世界阐释。其指出,尼采永恒轮回就是在对其他如机械论等世界论进行评判与对比的同时,提出的最优世界阐释。而根据《权力意志》中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表述,其目的就是对基督教所统治的“旧世界”世界观的“极端反面运动”。所以,基督教认为世界有始有终,永恒轮回的世界则为永恒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基督教认为世界有不灭的实底,永恒轮回的世界则根本没有实底一切只是处在生成的过程中;基督教认为世界朝向特定目的,永恒轮回就指出世界没有目的。在尼采看来,机械论等其他“目的论”观点的世界假说都代表着“旧世界”的无力的世界阐释之残余,它们以世界必然有一个终结状态或“目标状态”为前提,背后包含着某种神学的意图,符合基督教对世界的阐释方式。故,弗里德里希·尼采强调永恒轮回为最优之世界阐释并以此来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不过,海德格尔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截然区分了哲学与科学,认为尼采的关于世界阐释的论证根本与自然科学无关,因而只是哲学层面之学说,而非世界阐释之说。

此外,吉尔·德勒兹从尼采思想内部的联系来理解、阐述“永恒轮回”,认为尼采重点强调了主动性、创造性的永恒轮回状态,也就是在理论上强调“变”的无限性,从而避免了对已经存在的“不变”的无意义轮回之理解,在重复轮回中看到“异”,而不是“同”,强调无目的的、不可控的、不确定的方面,而非各种目的论所宣传的目的性与确定性。即弗里德里希·尼采永恒轮回中,看重的并不是“同样东西”的轮回,而是人类或世界某种状态的轮回,而这种轮回虽为循环但在具体生成时却具有不确定性。

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

尼采意识到,永恒轮回的理论本身成为了人们对现在世界信心丧失的根源,因为世界总是无意义地循环着,这意味着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人们因此而陷入一切无意义、怎样都行的虚无主义之中。所以,尼采要为这种永恒轮回的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并通过坦然面对的方式来摆脱永恒轮回所导致的生成的价值缺失。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神学或肯定存在而否定生成,或认为存在高于生成,从而在生成的对立面竖起一个超验的、绝对的“存在的世界”,他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而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则刚好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反,他否定存在而一味肯定生成,但由于生成本身无法衡量,所以这种一味肯定生成的说法本身就失去了价值。于是弗里德里希·尼采以永恒轮回为基础,在传统形而上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主张生成与存在的统一,他指出一切都在永恒轮回中生成,而永恒的存在就是生成的价值。即给“生成”打上“存在”的标签,把注意力放在不断生成的过程(即万物循环生成,而于存在的这个生成过程就是其意义),这使生成的世界极其接近于存在的世界——观察认识的顶峰。

因此,尼采在提出永恒生成的同时,亦并没有抛弃存在的价值。其永恒轮回思想虽然有生成和变化、消逝和毁灭、对立和斗争,但在一开始和最终都是“同一物的”永恒轮回。也就是说永恒轮回强调的生成变化是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的。尼采并没有抛弃存在,而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肯定了存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弗里德里希·尼采才把永恒轮回说成是他所能给予人类的“最高肯定公式”,并希望用其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对此,海德格尔曾表示,尼采试图通过他的永恒轮回学说告诉人们,对于人来说,存在者并不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不过是同一物的永恒轮回,而重要的是存在者的存在,或者说是存在的意义。

复旦大学学者张庆熊指出,尼采主要通过转换观看永恒轮回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来为循环生成的现实世界赋予了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把观看永恒轮回的焦点从未来“死”转向未来的“生”,即看到积极方面的再生,而忽略消极方面的重现,万物枯了又荣,把目光朝向荣的一面,让“生”再来一次。第二方面,把观察世界的重点从“永恒”转向“瞬间”,世界的运行虽是循环生成的,但是在这个循环生成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事物则为“存在”的状态(即存在于每一刹那)。这样就能在生成之中找到存在的基础,并且把每一个“瞬间”存在作为起点,由此出发走向永恒。也就是说,人们没法去肯定永恒轮回之下,一切都没有目标、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世界,但可以肯定世界运转的这个过程本身,即忽略笼统的永恒轮回,去感受并肯定在永恒轮回过程中每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情。当下的瞬间,便是永恒轮回学说的特殊意义。对此,按照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二版)》中的说法,就是人必须正视他始终生活在其中的生成变化(瞬间)的生命状态,接受生成创造(永恒轮回)的价值观。且,海德格尔也特别突出了“瞬间”于尼采永恒轮回思想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永恒轮回说,重点不在于学说的内容,而是在于如何思考这一思想,并认为要站在当中来思考,而非以一个旁观者的眼观笼统的看待永恒轮回。其三,把自己看作永恒轮回的原因,尽管没有什么不朽的灵魂及其轮回,但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在因果之纽带中发挥作用,因而自己就是这永恒轮回的因果纽带中的原因,这便是人于永恒轮回中的意义。其四,看待万物生成的角度由“目的”导向转为“或然”导向,认清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即万物之上并没有一种决定意愿,万物的生成与运转是自由、不确定的(而非注定好的),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来反对目的论的无目的理论,这样人的意志与意愿便在轮回的过程中有了意义。

关联概念

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德语:Wille zur Macht;英语:will to 功率)又译为“权力意志”或“冲撞意志”,是弗里德里希·尼采所使用的哲学用语,其主要用于描述生命的特征,具体指生命的特征并非消极地求生存,而是不断超越自身,具有不断自我创造,增强并释放力量以支配和驱使他物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意志,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表现权力的欲望,或应用权力作为创造的本能”。当然,在尼采看来,强力意志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同的,强力意志充沛的强者只是少数,他们理应支配和统治多数弱者。而永恒轮回则正是尼采强力意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强力意志永恒地生成、变化、再生的不断肯定自身、循环流转的特征。

强力意志是尼采非常看重的哲学理论,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指出,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他包括永恒轮回在内的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都是从该概念中派生或演化而来。在永恒轮回的理论中,尼采认为世界是由力构成,而这种构成世界的力即为强力意志,其是生成变化的灵魂和主宰,即世界永恒轮回实质上是强力意志在无限时间长河中的循环往复。尼采正是在这种代表了世界总体特征的强力意志之力的基础上,认为强力意志所体现的创造性、生成性无始无终,以至整个世界不断生成流变,同时强力意志之力的总量及其组合万物的方式又是有限的,即有限的强力意志(力)不断于无限的时空中不断组合生成万物,这就形成了弗里德里希·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理论依据与论证逻辑。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英语:nihilism;德语:Nihilismus),是尼采所使用的哲学概念,尼采正式把历史文化和原则价值的否定叫做虚无主义,其具体指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思想、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社会思潮。虚无主义者认为一切发生的事件都是毫无意义的思考,一切都是徒劳。

而尼采永恒轮回所提示的万物循环往复之说,正好与虚无主意一切没有意义、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相契合。因为在永恒轮回的运转之下,一切喜爱的都将逝去,一切憎恶的也终将回归,一切的努力都为徒劳,这意味着世界只不过是一种单调、无意义循环的“灾祸”,生命亦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庆熊指出弗里德里希·尼采永恒轮回学说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

对此,尼采面对永恒轮回之下一切都是徒劳的虚无主义“本质”,其表达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就是消极地被一切没有意义的极端虚无主义所击倒的沮丧、愤懑,即消极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地克服消极虚无主义的愉悦情感,即积极虚无主意。积极虚无主意就是尼采新的人生理想,他将自己标榜为“生命的热爱者”“痛苦的肯定者”及“轮回的倡导者”。也正是为了抵抗消极虚无主意而实现积极虚无主意,所以弗里德里希·尼采需要为永恒轮回中的循环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为此,尼采认为因为永恒轮回,发生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永恒轮回”的过程上来,即把人们对存在者的关注引向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关注。故张庆熊在指出永恒轮回是虚无主意产生的根由的同时,认为永恒轮回又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

超人

超人(德语:Übermensch;英语:超人),原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用语,意为“在人之上”,指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完成常人做不到的事业的人。后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基于对思想境界与人类发展目标的设想,将西方哲学史上的“超人”概念加以改制,具体指人类通过不断超越自我与自我完善,最终成为终克服了人性局限的“完美人”的哲学理论。

尼采用“上帝死了”来宣告基督教信仰的破灭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崩塌,这也意味着传统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价值体系丧失效用,基督教的价值观对欧洲文明的约束力、激发力和建构力等丧失效用。欧洲文明的整个基点、目标和理想丧失了,这导致人们价值的空虚和贫乏,人们也就处于彻底地价值虚无主义之中。对此,尼采为了抵抗消极虚无主义而实现积极虚无主义,需要为永恒轮回中的循环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而“超人”则是尼采为克服了消极虚无主意、达成积极虚无主义所设立的价值导向。在永恒轮回的理论中,强力意志作为构成世界的主要特征,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要克服虚无主义,就需要通过强立意志为自己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而超人就是那种能够自己确立自己的价值,并按照其所确立的价值去判断和行动的人。即在尼采的设想中,因为强力意志,超人敢于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取、勇敢无畏。此外,尼采为了对抗虚无主义思潮,为永恒轮回的生成赋予了存在的意义,并通过坦然面对的方式来摆脱永恒轮回所导致的生成的价值缺失。而超人就是能够明确并传播这种永恒轮回“真谛”之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甚至将已经明白了永恒轮回真谛、成为了超人的“自己”标榜为“生命的热爱者”“痛苦的肯定者”及“轮回的倡导者”。

相关著作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德语: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英文:The Gay Science)是尼采的著作,于1882年首次出版,包括序诗与第一到第四卷内容。1887年第二版出版,第二版相比于第一版添加了前言、第五卷、作为附录的组诗“自由鸟”王子之歌以及副标题“La gaya scienza”(即意大利语的“快乐的科学”)。本书在写作时间和思想内容上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曙光》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部著作之间的过渡。

快乐的科学》由箴言式的五卷构成,首尾均是诗歌。尼采在本书中所关心和谈论的主题,以及他所采取的方式都表明了他心目中的哲学的本质和任务是成为“快乐的科学”。他的哲学的“科学”目的在于对“上帝死了”之后出现的与人们的人性和可能性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重新阐释。同时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于科学和艺术之间冲突的解决办法,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来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斗争已经走到了尽头:双方在“快乐的科学”中把自己展现成一个新的实体,科学家总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反之亦然。此外,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出现,包括“上帝已死”和“永恒轮回”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永恒轮回的教师”琐罗亚斯德的形象也在本书结尾处首次露面。

《快乐的科学》对开启成熟时期的尼采思想,包括“权力意志”和“超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利版编者后记中,吉奥尔吉·科利指出《快乐的科学》在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生中具有“中心地位”。本书对后世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本书箴言式的、非体系的、非推论的写作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写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语:Also sprach Zarathustra,英文:Thus Spoke Zarathustra)是弗里德里希·尼采若干著作中最为人广泛爱读的一部,其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为世界文学世著、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或者说是用箴言体写成的智慧书。

书中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本书共分为四部,前三部分别于1883年、1884年由克姆尼茨的施迈茨纳出版社出版。第四部于1885年由莱比锡市瑙曼出版社出版。后来1891年,包含了四部内容的全文版出版。其内容主要讲隐居深山10后的琐罗亚斯德决定下山走到群众中去,一路上遇到了各种人并向他们说教,期间在第二部与第三部两次回到山中,又两次下山“传道”,并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明析了对永恒轮回思想的预感。最后在第四部的“最终部”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寻找“同道”超人无果的情况下,看到了“上帝死了,世界进入虚无主义”等预兆出现时,准备再次下山,迎接“伟大的正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采用诗歌与散文的综合表述方式,是尼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更是弗里德里希·尼采自我克服的宣言,并在首次出版三十年后,被德国政府印刷了十五万册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之与圣经一起作为年轻士兵的励志读物发行。著名西方哲学史家黄颂杰评价其每一行一句都是由深奥而不无偏激的思想火花锤炼而成,在这些庄谐杂出、怪奇寒峻的寓言背后,隐藏着反讽、抨击、思索和哲理。也正是在此书中,尼采明析了永恒轮回之学说理论,尼采曾自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宗旨是永恒轮回的思想。

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不仅否定了基督教等宗教之信仰,而且也批判了基督教之道德,其是继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对基督教更强力的冲击,对整个西方的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永恒轮回”作为弗里德里希·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的历史观形成了巨大冲击,既然永恒轮回,那么基督教等西方宗教所宣扬的善、恶之报也便没有了意义,其从根本上颠覆了基督教道德学说的基础。另外,就阿图尔·叔本华而言,“永恒轮回”虽认可其循环论的历史观,并不反对把意志视为宇宙的本源和历史的动力,但反对其用禁欲来超脱轮回的悲观主义,这亦成为了弗里德里希·尼采逆转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依据。

而且在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中,永恒轮回学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这一学说与强力意志论是互补的。强力意志不断追求创造、改善、超越,是追求变化和新意,而永恒轮回则强调任何创造和变化都是处于“同一物”(存在)的坚实大地上,万变不离其宗,变化并不会导致虚无化。生命无论怎么变化,最终还是要肯定自身、回到自身,而不会成为与自身格格不入的“他者”。另一方面,永恒轮回学说也是对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视角主义(用不同的体系、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世界)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最终奠基。没有这种奠基,前者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进而使其变得轻浮草率,并丧失作为一种哲学活动的力度。

此外,于后世而言,尼采哲学不仅准确预见了往后两个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价值空虚的虚无主义,而且还对二十世纪上半叶时兴的存在主义和下半叶时兴的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它们都以尼采为鼻祖。而尼采正是通过永恒轮回来为生成赋予了存在的意义,其强调存在的意义而非存在者本身,把人们从对存在者的关注引向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关注,这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折。

评价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说永恒轮回是“对是有者整体之基本立场”。其还指出,尼采企图以永恒轮回着力的强力意志为世界的本体来为生成赋予存在意义,并据此称尼采为欧洲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

德国哲学家贝尔特拉姆(Ernst Bertrem)将尼采永恒轮回学说斥为“骗人的装模作样的妄想奥秘”,认为其是骗人的鬼话。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指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不同于希腊与东方(佛教)等轮回思想,其认为尼采永恒轮回学说在理论上强调“变”的“无限性”,从而避免了对“在”的抽象理解,于是就可以在“轮回”中看到“异”,而不是“同”。德勒兹表示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哲学家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尼采的永恒轮回说,他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这一学说是要代替基督教的赎罪理论。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且兼任郑承隆基金亚洲现象学中心主任的梁家荣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直到1888年还在其著作《偶像的黄昏》(Gotzen-Dammerung)中将自己称为“永恒轮回的教师”,所以几乎可以认为,“永恒轮回”可以用来概括尼采的一切思想,或至少一切成熟时期的思想,尼采的一切思想都可以被统一在这个思想之下,或至少都与这个思想所表达的东西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不然的话,尼采不会偏偏以永恒轮回来做为自己的标签。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庆熊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哲学中的永恒轮回这个命题包含特别深刻的内在矛盾,它既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又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

争议

永恒轮回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在尼采的著作与笔记中,尼采以物理学理论与永恒轮回学说进行比较并论证,其理论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尼采不仅将永恒轮回说与“机械论”都认定为“世界假说”,并通过对比以机械论无法逃避“终结状态”为依据认为永恒轮回学说为最优,并断言永恒轮回说是“一切可能的假说中最科学的”。此外尼采还拿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来论证永恒轮回学说,其表示“能量守恒定律要求永恒回归”。但海德格尔却独特地将尼采的永恒哲学做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分,他认为尼采的论证根本与自然科学无关。在海德格尔看来,力、有限性、空间、时间等这些尼采在论证中使用到的概念,根本与自然科学毫无关系。他的理由是,尽管自然科学必然使用这些概念,但“它们永不能说出力、运动、空间、时间是什么”。此外,昆明理工大学哲学学者宋海勇则认为,尼采虽有尝试对永恒轮回进行了科学式的证明,但同时他也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证明所需要的理论前提只能是一种无法为实证性的科学所检验的假设,并且这一证明自身尚存在着一定理论漏洞,所以尼采自己最终也只是把永恒轮回作为一种假说和预言提供给了世人,只不过与此同时他又坚信“永恒轮回学说是所有假说中最科学的假说”。

瞬间与永恒的关系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中阐述了万物循环之说,其将永恒时间之路形容成一个圆圈,这个永恒的时间圆圈重复循环每一个“瞬间”,即一切永恒轮回。对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尼采》一书中以“永恒在瞬间中存在”对尼采永恒轮回学说进行解释与总结,其表示“永恒轮回学说中最沉重和最本真的东西就是:永恒在瞬间中存在,瞬间不是稍纵即逝的现在,不是对一个旁观者来说仅仅倏忽而过的一刹那,而是将来与过去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瞬间得以达到自身。瞬间决定着一切如何轮回。”“永恒在瞬间中存在”——这是海德格尔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总结之言。然而,学者梁家荣却认为海德格尔这种认为尼采永恒轮回中的“瞬间”是“将来和过去之碰撞”的解释,恰恰与尼采的思想相反。其指出,在尼采看来,对当下瞬间的肯定,不是因为它是过去的目标,也不是因为它是将来的前奏,而只因为它是在眼下瞬间所发生的事。尼采认为一切因为过去或将来之联系而对眼下瞬间之肯定,都只能是目的论之残余,尼采追求的是对纯粹眼下瞬间的肯定,无关乎过去与未来。

逻辑论证的无效性

弗里德里希·尼采从来没有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中提出对永恒轮回的论证,他的论证只能在他的遗稿中找到,而且似乎都停留在尝试阶段。关于尼采所提出的永恒轮回的论证是否有效,以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为代表的很多学者通常认为其是无效的。因为尼采的论证有三个主要的前提:1.时间是无限的;2.力之量是有限的;3.力之组合方式也是有限的。而且尼采似乎认为第二个前提蕴含第三个。但事实上,第一个前提不仅在哲学上至少面临着伊曼努尔·康德二律背反的质疑,而且在物理学上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并且尼采本人也并没有对此提出过什么论证。关于第二和第三前提,研究指出第二前提并不蕴含第三个,也就是说有限量的力可以有无限的组合方式。并且齐美尔还指出,即使组合方式有限,也不必然有永恒轮回。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且兼任郑承隆基金亚洲现象学中心主任的梁家荣在《溯源与释义——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一书中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论证有看来很明显的缺陷。梁家荣指出,尼采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要求永恒轮回的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永恒轮回根本不可能。他表示,能量的守恒并不保证相同的能量组合重复出现,相反,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entropy)的量只会一直增加。也就是说,宇宙是由有序趋向无序,而不可能不断重复同一秩序。这一限制即使在新近根据弦律(superstring theory)而建立的“周期宇宙论”中仍然有效。梁家荣还指出,时间与重复的东西之关系,也为永恒回归说带来内部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运行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时间是直线的(1inear),要么时间也轮回。如果时间是直线的,那么重复出现的所谓“相同者”,就至少有一个性质并不相同,那就是所处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同者回归,只是有另一个看来一样的东西在别的时间出现而已。另一方面,如果时间也轮回,那么除非有另一直线的时间作为参照系统,否则就不能说相同者“轮回”。因为没有时间就根本没有过去、将来之分,“轮回”这个字词也就没有意义。不过,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却表示弗里德里希·尼采之永恒轮回并不同于赫拉克利特那样把“永恒轮回”当作与“存在”相对立的“生成”世界观,所以也就不存在不同时间生成同一事物不能称为轮回的悖论。他认为尼采之永恒轮回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同一的,即世界的总价值不可贬值,所以生成在每个瞬间都是等值的。

此外,梁家荣还指出,尼采的永恒轮回根本就不是一个理论态度下的产品,而是为建立新的生命秩序、为服务于“旧世界”的“极端反面”而挑选的元理。尼采在永恒轮回中所主张的以及用来论证和支撑其主张的也都不是单纯理论态度下的产物,其纯粹是为基督教世界阐释的反面而设计。

参考资料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6

ewigkeit.Etymonline.2024-06-06

Ewig.Woerterbuchnetz.2024-06-06

Kunft.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s Deutschen.2024-06-06

eternal (adj.) .Etymonline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24-04-26

recur (v.) .Etymonline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24-04-26

recurrence (n.) .Etymonline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24-04-26

机械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6

nihilism (n.).Etymonline.2024-07-16

Übermensch,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s Deutschen.2024-05-29

ÜBERMENSCH.Deutsches Wörterbuch.2024-05-29

superman (n.).Etymonline.2024-05-30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众园.2024-03-29

Nietzsche’s Life and Work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