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式三黄以周合集

黄式三黄以周合集

《黄式三黄以周合集》是一部收录清代经学大师黄式三(黄以周父)及其子黄以周全部著作的合集,为首次整理出版。黄式三被誉为晚清经学大师,是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本书共收录黄式三及其子黄以周的全部著作110卷,包括论语后案、诗丛说、诗序通说、春秋释、儆居集经说、史说、书启蒙以及黄氏塾课等。

黄以周自幼承训家学,尤长于“三礼”。《黄式三黄以周合集》中也收录了黄以周的全部著作,包括礼书通故100卷、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以及儆季杂著等。

内容简介

黄式三为晚清经学大师、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本书收录黄式三的全部著作,包括《论语后案》、《诗丛说》、《诗序通说》、《春秋释》、《儆居集经说》、《史说》、《书启蒙》及《黄氏塾课》等共110卷。黄以周自幼承训家学, 尤长于“三礼”。此合集也收录黄以周全部著作,包括《礼书通故》100卷,《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占据着主要地位,儒学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不管后人作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黄以周100余万字的《礼书通故》,是记述“礼”最完备、且独具见解的著作。仅此一端,就可见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我们也足以说,论学未可小舟山。

黄以周逝世于1899年。在波厄云谲的历史长河中,以《礼书通故》为代表的定海黄氏学术几近湮没。但认识中国文化,定海黄氏学术是绕不过去的河。

在中国近代,定海紫微庄诞生过父子两位学术名家。父亲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宗族子弟都称他为明经公,光绪十六年(1890)被敕封为征士郎、内阁中书。他的儿子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曾担任江阴南菁书院院长十五年,钦赐内阁中书衔,在晚清与俞樾孙诒让并称为“浙江三先生”。父子俩著作等身,现在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等的刊印本和手稿尚有38种,500余万字。这些著作在经学、历史学和子学领域皆有创造性成果,其中经学中的礼学,集两千年来礼学研究之大成,尤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如章太炎梁启超等所推崇与钦佩。《清史稿》称赞他们“博综群经”,“博文约礼,实事求是,道高而不立门户”。他们的成就使舟山市人走进了中国的学术史。我们可以说,在近代灿烂的学术谱系中,有一页属于定海黄氏。

黄氏学术以经学为主。关于《周易》有 《易释》、《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十翼后录》;《尚书》有《尚书启蒙》、《尚书讲义》;《春秋》有《春秋释》;“三礼”有 《礼说》、《礼书通故》、《礼说略》、《五礼异义》;《论语》有《论语后案》。其他《经说》、《群经说》、《经训比义》、《经说略》都阐述经学思想。另外,黄氏在历史学、子学领域也成就卓然,有 《史说》、《读通考》、《史说略》、《周季编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和《读子集》、《子叙》、《军礼司马法考征》、《子思子辑解》、《晏子春秋校勘记》等著作。

这些著作中,《论语后案》和《礼书通故》的影响最为深远。

《论语后案》是一部关于《论语》的注释研究著作。《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时人的言行,后人把它当作研究孔子的人生论和社会社会主义最可靠的资料。孔子被奉为圣人,孔子思想开辟了中国文化的长江黄河,因此历代对《论语》的注释如星汉灿烂。其中何晏的《论语集解》为汉学的代表作,朱熹的《论语集注》为宋学的代表作,这两部注本最有价值。黄式三撰写的《论语后案》,先具录《集解》、《集注》,再加入自己引用了明清学人研究成果的《后案》,近乎梳理了《论语》历史学。他自谓42岁初成时,放驰的心始有了安顿处。读者则依据这部书,可以比较全面地领会各家各派的观点和倾向。因此,晚清以言辞过苛著称的李慈铭也评价其“不专主汉宋,而悉心考据,务求至当。其诠释义理,亦深切著明,绝去空疏诘曲之谈”(《越缦堂读书记》)。鲁迅先生的老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泰斗的章太炎也说:“黄式三为《论语后案》,时有善言,异于先师,信美而不离其枢者也。”(《清儒》)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冯契教授主编《哲学大辞典》,在“论语”条目下也列其为八种重要的注释著作之一。

礼书通故》是黄以周的代表作。他从三十二岁至六十一岁,尽三十年的精力才完成。全书四十九目,一百卷,洋洋100余万字,对中国古代的礼制、学制、封国、职官、田赋等问题条分缕析,详加考稽,总结了两千年来的礼学研究成果。那个时代,“礼”的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法律规程和伦理风俗等领域,是封建殿堂的构架、砖瓦和外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为定海黄氏赢得了不朽的学术地位。晚清公认的国学大师俞在《礼书通故序》中记道:“惟礼家聚讼,自古难之。君为此书,不墨守一家之学,综贯群经,博采众论,实事求是,惟善是从。……其宏纲巨目,凡四十有九,足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以“新民说”名满天下的梁启超,撰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时也说到:《礼书通故》“这部书可谓为集清代礼学之大成”。

在黄氏父子的著作中,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贯穿始终。中国的传统学术发展到清代,经过了汉学和宋学两个时代。汉学重视训工作,解释字词的原本音义;宋学重视理旨,发挥经典中的社会意义。黄氏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出发,不迷信传统和权威,对于汉学、宋学中的观点择善而从。因此黄氏的工作,一方面是对两千年学术的总结,呈现经学这一主流思想的恢宏和系统;另一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政治关怀。黄氏与凌廷堪、阮元等一起,倡导以“礼学”代“理学”,强调“礼”在实践之中,制度建设是首要之义,旨在继承宋学关怀社会的精神又补救其空疏之弊。他们纵然没有成为时代政治的先导,但维设和改良社会制度的襟怀当令人敬念。

黄氏学术以家学相传为主。黄式三曾祖父黄士立号“学礼公”,祖父黄必悌为生,父亲黄兴梧“以《易》《诗》著名庠序”(《先考明经公言行略》),到年老的时候还喜欢读 《孟子》。紫微黄氏家族具有世代习经的传统。

黄式三在八岁时进入家塾读书,父亲为启蒙老师。黄式三《族谱叙》记:“式三束发受书,夙闻家学。”黄以周《先考明经公言行略》也记:“茂才公式三父兴梧尝笃爱之,教读诸经,期成远大器。”定海区地处偏僻,文教并不发达,黄式三虽然十一岁时曾拜定海杨际和、杨思绳为师,学习写应试文字,但经学基础承自于家学。

黄以周也少承家学,他七岁开始随父读《礼》,奠定了一生的学问基础和志向。十九岁开始编著《十翼后录》,又早晚向父亲请教疑难问题。从留存的著述情况看,也明显可见是子承父学,一脉相传。

经过黄以周的发扬广大,定海黄氏学术发展到了高峰。他任职浙江书局时,与国学大师俞樾相交,俞樾以同道相待,“优礼答之,不敢以师自居也”(唐文治 《黄元同先生学案》)。虽然黄氏学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但黄以周以教育的手段来推广学术,其学术思想仍对中国近代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他在江阴南菁书院的讲学生涯,使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名字。

目录

总序

绪言

第一册

黄式三全集

易释

尚书启幪

春秋

第二册

黄式三全集二

论语後案

第三册

黄式三全集三

诗音谱略

音均部略

第四册

黄式三全集四

周季编略

黄氏塾课

第五册

黄式三全集五

儆居集一经说

儆居集二史说

儆居集三读通考

儆居集四读子集

儆居集五杂著

定海黄式三先生年谱稿

第六册

黄以周全集

十翼後録(卷一至卷十二)

第七册

黄以周全集二

十翼後録(卷十三至卷二十四)

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本

尚书讲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