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遗址
金中都遗址是天德五年(1153年)建立的中都城的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丰台区一带。
1943年至1966年,王壁文、阎文儒、徐苹芳等学者主要对金中都开展了一些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学,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1985年开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随即对金中都进行了20世纪比较重要的两项发掘——1990年大安殿遗址和水关遗址的发掘;2010年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最主要的有2010年的兵营遗址、2012年的鱼藻池遗址,以及2015年和2020年万泉寺遗址的两次发掘。2019年至2020年,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城墙遗址西城墙、南城墙及周边进行了考古发掘。2021年度在金中都外城的东部、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发掘了五处地点,发现了金朝建筑遗址、灰坑、水井、河道、道路等重要遗迹,另外还有唐、辽、元、明清时期的遗存。2023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继红介绍了发现的金中都遗址中的大型建筑基址。
金中都城墙遗址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金中都水关遗址是中国目前体量最大的都城水关遗址,是在中都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被评为199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中都太液池遗址被视作研究金中都城宫室方位的重要实物,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正式发布《议迁都燕京诏》,决定以宋朝的汴京作为原型,以辽南京为基础进行首都的建设,天德五年(1153年),宫城正式竣工,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改南京为中都,由此,中都城正式建立。
历史沿革
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正式发布《议迁都燕京诏》,决定以宋朝的汴京作为原型,以辽南京市为基础进行都城的建设,天德五年(1153年),宫城正式竣工,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改南京为中都,由此,中都城正式建立。
当金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之后,原有的城市空间显然难以满足国家都城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后的金中都与辽南京相比,东、西、南三面各向外扩展了大致三里,占地面积增大了一倍多。整个城池呈方形,周长约33里,城墙高约12米,有敌楼910座,挖壕堑三层;分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大城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设13门,城内置62坊。
金朝120年的历史中,金中都作为首都长达62年。金亡后,元朝在其东北方另建新城元大都,中都城被作为“南城”继续使用。元末明初之后,中都城逐渐遭到废弃。
地理位置
金中都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丰台区一带。金中都城墙遗址有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等三处。金中都水关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以北50米处。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内白纸坊东街以南。大安殿原址就在北京的北起广安门桥,南至菜户营桥的南滨河路上。金中都太液池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
遗址布局
金中首都是以北宋东京城遗址为蓝本营建的一座都城,位于北京城西南部,主要区域横跨西城区和丰台区。外城近方形,周长有18690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四周初设城门12座(后增设东北光泰门),四面分别有施仁门、彰义门、端礼门、崇智门。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考古工作中,发现地表以下1米多深处一片分布密集、排列整齐的夯窝。发掘成果显示,中都城外城墙基部宽度有24米,高约16—18米,在城墙外侧增筑有加强防守功能的圆角梯形的马面遗迹,西城墙外侧17米处发现的护城河宽约66米,远超北宋东京城遗址。城墙、马面、护城河共同构成了金中都外城“城高池阔”的防御体系。
在海陵王计划迁都辽南京的诏书中,“因宫庙而创官府之署,广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勿惮暂时之艰,以就得中之制”,金中都扩建过程中,根据辽燕京城内原有宫殿与庙宇的分布情况,规划布局王朝官府衙署;将西面和南面的城墙大大向外展拓,使得原来僻居一隅辽南京宫城能够符合“得中之制”。宫城外有方形的皇城与大城环绕。从城市的宏观布局来看,在全城中部略微偏西,从南到北,形成了一条以大城城门、交通干道、皇城宫殿构成的中轴线。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对东、南、西三面进行拓展而形成的。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天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围1.5千米,共有四座城门:东为宣华门,南为宣阳门,西为玉华门,北为拱辰门。中都营建时极力效仿北宋首都开封,采用外城、皇城、宫城 重重相套的“回”字形布局,这一布局为后来元、明、清皇城宫城的营建奠定了基础。然而,为了做到让皇城位于都城中心,就必须扩展城墙。根据有关记载可知,金中都在营建时将原有的南城墙、西城墙、东城墙向外移动了数里,而北城墙却基本未做变动。
金中都中轴线的南端,起自大城南墙正中的丰宜门。由此向北,沿着居于城市正中的交通干道,先过龙津桥,再经永乐坊、广阳坊,通过环绕皇城西、南两面的金水河,到达皇城正南门——宣阳门。由宣阳门进入皇城,穿过千步廊,到达宫城正南门——应天门。进入宫城后继续向北,由大安门进入大安殿,再从宣明门出大安殿;随之又经仁政门、仁政殿、昭明宫、昭明门,至皇城北门——拱辰门。由此走出皇城后,穿过天王寺、弘法寺之间的南北向交通干道,抵达基本位于大城北墙正中的通玄门。这样,以丰宜门与通玄门为南北端点,金中都的中轴线清晰地显现出来,突出了帝王所居之地在全城的中心地位。
原燕京城外西侧有一片水域(莲花池),海陵王在扩建中首都时将其包入城内,以此为基础,营建皇家园林。既节省了营造皇家园林的人力、物力,不必另外开凿水池以引水,又保留了城市水域面积。因为地处皇宫西面,被称为西苑。
扩建后的金中都与辽南京相比,东、西、南三面各向外扩展了大致三里,占地面积增大了一倍多。整个城池呈方形,周长约33里,城墙高约12米,有敌楼910座,挖壕堑三层;分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大城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设13门,城内置62坊。
遗址发现
金中都城墙遗址
金中都城墙遗址在地表尚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等三处,1958年,北京大学的阎文儒先生对金中都城的城墙周长进行了测绘学,得出金中都外城墙的长度是18690米。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中都的北城墙在长安街以南,东城墙在陶然亭公园所在的南北一线上,南城墙在丰台区凤凰嘴一带,西城墙在丽泽金融商务区一带。在金中都城遗迹中,高楼村、凤凰嘴、万泉寺三处夯土城墙遗址为仅存的金朝城墙遗址。其中高楼村城墙遗址位于丽泽路北侧,属当年的西城墙南段;凤凰嘴、万泉寺城墙遗址在丽泽路南侧,属当年的南城墙西段。
2019年至2020年,为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首次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处金中都外城墙的马面遗迹,确认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构建方式为在城墙外二次增筑、外围包砖。考古中还发现了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金中都水关遗址
金中都水关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以北50米处。
1990年10月,北京市园林局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建宿舍楼,挖地基时,挖掘机从地下挖出好多大石板。施工人员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古建筑遗迹,于是立即停工上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刚结束西厢工程的考古发掘,立即来到这里进行清理发掘。这处遗址最下面与金中都宫殿区一样,密密麻麻钉满了柏木桩,木桩之间用碎砖砾石和砂土夯实,木桩上铺有衬石枋木,即方柱形木条,衬石枋木上面再放置大石板。石板、衬石枋木荷木桩通过榫卯紧密相连,结构非常坚固。遗址出土时,石板表面非常平整。金中都水关遗址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35米,宽7.7米。南北两边的出水口和入水口呈八字形。水关遗址南面50米就是当年金中都的南护城河。“水关”就是穿过城墙为城内外通水的闸门。这处水关位于金中都南城墙的景风门和丰宜门之间。通过这处水关,城内的水从北向南流出,汇入城外的护城河。当时的西湖和鱼藻池,也就是莲花池和青年湖的河水从这里流入城外的护城河。金中都水关遗址是目前唯一一处经过正式发掘的金朝的水利设施,也是中国目前体量最大的都城水关遗址,被评为199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遗址永久保存下来,就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博物馆。
金中都水关遗址地层堆积共6层。第3层又分A、B两层,A层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B层为明、清时代地层。第4层堆积年代为元代晚期;第5层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遗物;第6层出土有金代铜镜及少量瓷片,为金代河流冲积沙石层。水关出土有铜、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极少。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在中都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其设计之合理、结构之坚固、规模之宏伟、遗存之完整,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头,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内白纸坊东街以南。2019年以来,为配合当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达17000平方米,揭露出河道、道路、水井、灶、灰坑和成规模的建筑基址等大量遗迹现象,其中尤以2022年在发掘区北部揭露出的早、晚两期建筑组群和河道遗址最为重要。
金中都大安殿遗址
大安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原址就在南滨河路上,北起广安门桥,南至菜户营桥。1990年,考古工作者对广安门外大安殿遗址的发掘,确立了由应天门、大安门、大安殿所组成的金中都的中轴线位置,更加明晰了金中都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总体布局。金中都的中轴线南起外城正南门丰宜门,中间贯穿整个皇城的各组宫殿,北至正北门通玄门,全长约4500米,是北京作为首都最早的一条中轴线。皇宫的正殿大安殿面阔11间,平面呈“工”字形,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号称“铜殿”,是金朝举行皇家典礼之地。大安殿遗址出土的铜坐龙是金中都皇家的标志性遗物。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又叫鱼藻池遗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原是金代中都城内皇家园林的一隅,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外。太液池原为马蹄形的人工湖,被视作研究金中都城宫室方位的重要实物,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进展
1943年至1966年,王壁文、阎文儒、徐苹芳等学者主要对金中都开展了一些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学,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
1985年开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随即对金中都进行了20世纪比较重要的两项发掘——1990年大安殿遗址和水关遗址的发掘;2010年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最主要的有2010年的兵营遗址、2012年的鱼藻池遗址,以及2015年和2020年万泉寺遗址的两次发掘。其中,金中都水关遗址是在中都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其设计之合理、结构之坚固、规模之宏伟、遗存之完整,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鳌头,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至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城墙遗址西城墙、南城墙及周边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此次考古是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两年共计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考古中发现了城墙遗迹5处,总长约60米,最宽处24米;护城河遗迹1处,宽约66米;城内道路2条,残长约20米和40米。此外,还出土有“官”字款砖、定窑、钧窑瓷片等遗物。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和辽代墓葬。古代墓葬都分布在城外,金中都城墙则建在了唐、辽墓葬上,说明金中都城墙所在地,曾是唐、辽两代的外城。
2019年至2020年,为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首次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处金中都外城墙的马面遗迹,确认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构建方式为在城墙外二次增筑、外围包砖。考古中还发现了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2021年度在金中都外城的东部、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发掘了五处地点,发现了金朝建筑遗址、灰坑、水井、河道、道路等重要遗迹,另外还有唐、辽、元、明清时期的遗存。尤其是在外城内西南隅发现的道路,当属于次于门内大街一级的道路,形成的十字路口为研究金中都城内街巷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上述五处地点的发现推测与金中都外城东开阳坊、开远坊、显忠坊、南永平坊、南苑等密切相关,并对研究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更迭有重要作用。
2023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继红介绍了北京金中都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金中都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可以分为两期。早期为一处四面由回廊围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较完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通面宽26米,进深13米,前面带月台。晚期建筑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型殿址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南北通长约60米、东西残宽约43米。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为前方带月台的近方形建筑;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院落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廊庑式建筑,南北通长26米,面阔五间。出土的玉册、官印、仿铜瓷礼器、琉璃构件、“库”字款瓷器等文物推测与皇家祭祀相关。根据文献记载,辽南京开阳门外曾有义井精舍,金大定年间赐额“大觉寺”,内设御容殿,兼具储存皇家档案和祭祀用品的功能,推测晚期建筑可能是金朝皇家寺院大觉寺的组成部分。
价值意义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基本理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处金中都外城墙的马面遗迹,确认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构建方式为在城墙外二次增筑、外围包砖。考古中还发现了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此次考古发现为复原金中都结构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实证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目前唯一一处经过正式发掘的金朝的水利设施,也是中国目前体量最大的都城水关遗址,被评为199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遗址永久保存下来,就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博物馆。同时也是在中都城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有营造结构的建筑遗存,其设计之合理、结构之坚固、规模之宏伟、遗存之完整,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鳌头,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安殿遗址的发掘,确立了由应天门、大安门、大安殿所组成的金中都的中轴线位置,更加明晰了金中都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总体布局。
光源里遗址是目前金中都考古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址,其中C3地块发现的建筑组群布局清晰,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并发掘出辽南京南护城河,出土了玉册、仿铜瓷礼器、高丽青瓷、汝瓷、凤纹瓦当、龙纹瓦当、黄琉璃筒瓦、铜印等大量高规格遗物,对于北京城市考古、金朝建筑考古、金代庙制和礼制研究、金代陶瓷考古研究等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是研究中都城宫室方位的重要实物。
金中都遗址新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及出土文物,是金中都城市规划、建筑布局、金代皇家礼制的重要资料,更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
相关建设
辽金城垣博物馆
1990年北京西厢工程中发现金中都水关遗址,为了保护这一遗址,北京市政府于1990年12月做出了建立博物馆的决定。1995年5月1日,坐落于遗址之上的北京市辽金城垣博物馆正式开馆,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中都城遗址公园
北京二环路菜户营桥与西三环丽泽桥之间,将建设占地约15公顷的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该公园将以金中都城墙遗址及遗址开挖区域为核心,建成为彰显历史、融入自然的主题城市公园。在发布的金中都城遗址公园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公告显示,金中都城遗址公园位于金泽西路、金中都南路沿线,以金泽西路划分为东西两线。东线公园西起金泽西路,东至骆驼湾街东侧地块,南临金中都南街,北侧与建设地块相连。西线公园北起三路居路,南至金中都南街,东临金泽西路,西侧与建设地块相连。北京市尚存金中都城墙遗址3处,位于丰台区凤凰嘴村、高楼村、万泉寺村,均在丽泽金融商务区范围内。在金中首都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丰台区将充分挖掘莲花池,金中都文化内涵,结合莲花池、凉水河等历史水系整体阐释都城建设空间体系,设置文化展示、文化活动和公共服务设施场所,建成彰显金中都历史、融入自然的户外展示空间。
参考资料
聚焦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 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文物局.2023-09-30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2023-09-30
金中都水关遗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2023-09-30
建都870周年 | 考古揭示870年前的金中都风貌.今日头条.2023-09-30
行走金中都.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2023-09-30
今天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金中都遗址为何如此重要?.腾讯网.2023-09-30
北京公布六处重要考古:含路县故城、金中都遗址.澎湃新闻.2023-09-30
北京金中都遗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人民网.2023-09-30
北京这处800多年遗址此前4.3亿被出售,如今烂尾荒草满地.新浪财经.2023-09-30
金中都:北京建都史的开端.腾讯网.2023-10-01
金中都:初为首都 气象万千.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30
一眼800年——北京金中都遗址在城建与文保中寻求平衡.腾讯网.2023-09-30
北京金中都光源里遗址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09-30
南滨河路的金中都旧址.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3-10-01
考古揭示870年前的金中都风貌(考古札记).人民网.2023-09-30
北京发现金中都外城城墙体系 遗址公园有望2022年开建.人民网.2023-09-30
揭开神秘地下城:一文回顾金中都寻迹之旅.北京日报.2023-09-30
金中都水关遗址.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30
· 考古揭示870年前的金中都风貌(考古札记).人民网.2023-09-30
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金中都光源里遗址考古新发现.今日头条.2023-09-30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北京市文物局.2023-09-30
北京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大型官式建筑组群 初判系金代皇家寺院.贵阳网.2023-09-30
金中都城遗址将建主题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