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
“皮影戏”属于木偶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关于泰山皮影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而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戏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唐山皮影、山东省皮影、陕西皮影等. 在山东皮影中饱汲古老泰山文化滋养的泰山皮影戏便是其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关于范正安
范正安,男,1945年生人,中共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济南市民俗艺术馆皮影馆馆长、泰安市皮影艺术研究院院长、泰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泰安市拥军协会副主席。
范正安先生年逾花甲,自幼喜爱皮影,8岁拜泰山皮影大师刘玉峰为师,一辈子活跃在皮影舞台,至今从艺50余年。范正安先生性格淳厚,为人谦虚,据有高尚的人品和老一辈艺术家所特有的金兰艺德。
范正安先生对皮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世人所赞叹。他一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但对皮影艺术的研习却孜孜不倦。他是中国皮影艺术的大成者,完全继承了其皮影独门绝技“十不闲”,一人演出一台戏的功夫炉火纯青,让世人赞叹不已。2007年泰山皮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正安先生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其表演的“十不闲”技艺被温总理赞誉为“中华绝技”,范正安先生被李长春赞誉为“真专家”。同年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类的最高奖项《文化遗产日奖》,并于长春市获得《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博览会最佳表演奖》
范正安先生继承民族遗产,打造泰山品牌,弘扬泰山文化!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为与会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评,其皮影艺术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走遍中国》《文化访谈鲁》等专题报道。
范正安先生豁达大度,积极传承文化遗产。在他的积极呼吁和努力下,泰山皮影于2008年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小学课堂,截止目前,全市有3000多孩子学习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的发展离不开你我的支持,愿民族文化大力弘扬,愿泰山皮影续写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