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发生于1940年10月1日,是陈毅、粟裕等率领的新四军7000将士与韩德勤3万多主力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展开的战役。
1940年,中国国民党密令其第三、第九战区和鲁苏战区进攻华中地区新四军。10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指挥3万余国民党军,向苏中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进犯,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苏北部队。1940年10月3日,顽军对黄桥发起攻击,粟裕决定先打强敌,以第1纵队担负主力伏击翁达率领的独立第6旅。4日15时,新四军将翁达旅的“一字长蛇”队伍分割成数段,经过3个小时激战,打败翁达旅,并极大地震慑了顽军其他部队。10月5日,新四军三个纵队合力发起总攻。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歼灭顽军第八十九军军部。至此,黄桥战役以新四军的胜利而告终。
黄桥战役共歼敌第89军、独立第6旅和保安旅等部1.1万人,中将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时溺死河中,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身亡,生俘第33师少将师长孙启人以下官兵3800余人,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关枪189挺,火炮3门,迫击炮59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地区抗战的新局面,使苏北与华中敌后抗战力量连成一片,对于争取中国时局好转有重大意义。
战役背景
中国抗战开始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战斗在大江南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初步实现了在华中的战略展开,创建了包括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和豫东地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徐州会战后苏北沦陷,但是,日军并未全面占领苏北。在兴化市、东台市一带,驻扎着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部;在泰州市一带,驻扎着苏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部;在曲塘一带,驻扎着税警总团陈泰运部。所以,在苏北的军事力量中,日军第一、韩德勤第二、两李第三、新四军是名副其实的“老四”。
1938年9月至11月,党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华中地区”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分析了华中“敌、我、顽”三方态势后提出的优先发展苏北的意见,在党内存在不同意见,项英等主张由江南调一部分部队回皖南,加强皖南新四军力量,待机向皖浙赣地区黄山、浙江天目山发展。陈毅根据中央的指示在抵制了项英的错误主张后,立即派兵一部北渡长江,于1939年底前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1939年,中国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相继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和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反共方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正面战场的进攻受挫,遂对国民党采取劝降诱降政策,重点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9年2月23日至3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亲临皖南新四军部,传达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商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发展方针。1939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市出发,再次南下华中地区。他一路调查研究,并实地考察了河南竹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情况,12月上旬抵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随后,刘少奇先后三次召开中原局会议,研究和部署加快发展华中的大政方针:挺进苏北、东进黄桥。
1940年3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一场“和平反共建国”的闹剧粉墨登场,江苏省成为日伪殖民统治的心脏地带。1940年7月,陈毅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长江挺进苏中,到达黄桥,即以黄桥为中心创建抗日根据地,在丁家花园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展“二五”减租改善群众生活,团结进步士绅共同抗日,攻打日伪据点。
1940年5月17日,驻扬州市、泰兴市日军及伪军约1000余人,对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江北的“桥头堡”吴桥镇地区发起大“扫荡”,新四军挺进纵队在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后,经两李同意,转移到郭村镇一带休整。1940年6月28日,在韩德勤的唆使下,李长江纠集13个团、1万余兵力进攻郭村。新四军挺进纵队在苏皖支队的增援下,加上两李部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陈玉生、王澄、姚力率部起义,从而转守为攻,赢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战后,陈毅坚持执行“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与两李重修旧好,挫败了韩德勤联李反共的阴谋。1940年7月,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第二团、新六团、江抗二团等部渡江北上,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汇合。7月下旬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
1940年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两李协助下,东进黄桥,创建新的抗日阵地。新四军进驻黄桥后,立即开始了创建黄桥大根据地的工作。首先成立中共苏北区委,实现了党的统一领导;同时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公开了抗日民主政权。新四军始终把斗争矛头对准日本侵略军。进驻黄桥不久,新四军主力部队就南下攻克了靖江市东北地区的孤山、西来镇、老头庄等日伪军据点,并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报复性“扫荡”。
1940年8月21日,韩德勤在东台主持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制定了一个“先南后北”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计划:首先集中主力南下消灭或驱逐新四军陈毅部,再移师北上歼灭八路军黄克诚部。营溪反击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姜堰区是苏北重要的水陆码头、粮盐集散地。韩德勤在营溪战斗失败后,下令驻扎在姜堰的保九旅张少华部对新四军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粮源。为了解除军需民食之忧,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攻打姜堰。
1940年9月27日,苏北军民代表会议在姜堰召开。面对绅商代表担心新四军不肯让步的顾虑,陈毅当场宣布,为顾全大局,团结抗日,新四军同意让出姜堰。而韩德勤却得寸进尺,来电要挟:“新四军应即退出姜堰,经黄桥开回江南。”消息传来,社会各界齐声谴责韩德勤不守信义,为新四军鸣不平。3天之后,新四军履行诺言,撤出姜堰区,交由两李部队接防。新四军虽然让出了姜堰,却赢得了民心。姜堰军民代表会议期间,季方毛遂自荐地找到陈毅,把韩德勤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计划和部署如实相告,并介绍了自己在上海秘密入党的情况。
1940年,中国国民党密令其第三、第九战区和鲁苏战区进攻华中地区新四军。10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指挥3万余国民党军,向苏中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进犯,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苏北部队。
战前部署
作战方案
此次韩德勤大举进攻黄桥,组织了三路大军:右路军是江东二李和陈泰运的部队,这是偏师,主要是为掩护中路军的进攻。左路军是由一、五、六、九和第十共五个保安旅,任务是攻击黄桥东南,牵制新四军的防御力量。但是这一路因都是地方保安部队,吓唬老百姓尚可,而一旦真的打大仗,战斗力就差多了。进攻的主力全在中路。中路军又分三路。八十九军的三十师为左派,进攻黄桥东面;独立六旅为右派攻打黄桥西面;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亲率一一七师及军部直属队和炮兵团为中路,进攻黄桥东北地区。这中右三路大军共26个团,3万余人。其他几万兵力在苏北封锁长江,扬言"不许新四军逃往江南"。针对韩德勤主力在黄桥正面进攻,其他只是从三面包围。为新四军集中主力逐个加以分割围歼提供了机会。
粟裕从实际出发,在黄桥决战的作战计划中创造出几个罕见的战法:
一、一般担任诱敌深人任务的都派遣地方部队或游击队,边打边撤把敌人吸引到伏击圈。这次不同,这次使用的是主力部队,派出了王必成地老二团,这是一个主力团。这个团分出两个营,以游击方式进行分散阻击。从老远的地方就节节抗御,迫使韩军过早地投入攻击。这两个营给韩军造成错觉,迫使敌人主力全面展开强攻。然后又突然摆脱,使其打空,惑其判断。在进行防御的同时,派出另一个营在后侧进行骚扰,不让韩军放心后方安全。而是既来了就不能放松进攻。这样拖延时间,目的是使坚守黄桥的部队有时间加强谁备,不致于一开始就同时受到两路至三路韩军的攻击。
二、一直把韩军引到黄桥镇附近几里远的地段,只有这样,把韩军队伍拉长,才能连头带尾一起包围在内。
三、用极少数兵力坚守韩军集中攻击的黄桥镇,而以三分之二的的主力作为突击力量,粟裕手下三个纵队:叶飞的一纵,王必成的二纵,陶勇的三纵。王必成的老二团担任阻击。阻击完了以后要与叶飞的一纵作为主攻力量。陶勇第三纵守黄桥。
四、从谁开刀作为首歼对象,对整个战局成败影响很大。粟裕选中的是独立六旅。独立六旅是韩军主力,装备精良,步枪一律是崭新的"中正式"。中正式步骑枪是汉阳兵工厂制造的,射击精确度相当高,特以蒋介石的字为型号。轻机枪-律是崭新的捷克式,重机枪一律是"马克辛"式。把它打掉可震全线,大大削弱韩军的士气,震慑中立派的军心。
战役部署
黄桥战役前,盘踞在苏北的武装派系错综复杂:其一是势力最大的日本侵略军及伪军;其二是国民党顽固派、素以反共著称的鲁苏战区韩德勤部;其三是驻泰州市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以下简称“两李”)及驻曲塘一带的地方武装陈泰运部。此时实难以一敌三,面对这种复杂情况,陈粟进行了深入剖析:韩德勤部是苏北抗战的最大障碍,此人从不抗日,却不断制造摩擦,蚕食抗日力量,要坚持和发展苏北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必须先向省韩下手”,“两李”和陈泰运政治态度和韩有差异,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属中间势力。为维持统战大局,陈粟决定利用各派系之间的利益矛盾和中间势力的摇摆性,将同顽固派争夺中间派的策略运用于军事,对中间势力既要拉又要打,提出“击敌、联李、孤韩”的斗争策略。
首先,以防地换取“两李”协助。黄桥决战发起前,陈毅与“两李”进行多次谈判,以让出郭村、塘头及姜堰区等防地为条件,成功争取“两李”严守中立,协助新四军东进黄桥。其次,有限打击争取拉拢陈泰运。当时,陈泰运部奉韩德勤之命由曲塘南下至北新街一带,与从黄桥以南北上的何克谦部夹击新四军。当新四军东进到北新街以南时,粟裕突然命令部队调头向北,击溃陈泰运部2个团,歼灭1个多营,之后将俘虏的人员全部释放,并归还缴获的武器。此举赢得陈泰运的感激,博取了陈的中立。
战役过程
1940年10月1日,随着李守维手捧着韩德勤下达的进攻命令,率领八十九军两师的全部主力出动,黄桥决战正式打响了。10月3日,顽军兵分几路向黄桥扑来。新四军第二纵队在营溪、古溪、加力一线打响前哨战。4日清晨,顽军第三十三师向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新四军第三纵队机动部署,实行重点防御,战至下午2时,连续击退顽军7次冲锋。正当黄桥东门鏖战之际,翁达的独立第六旅从高桥出动,以一字长蛇阵向黄桥北门推进。当该旅完全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后,新四军第一纵队适时出击,将其拦腰截成几段,先歼指挥机关,再用“黄鼬吃蛇”的办法,将其各个围歼。10月4日下午,李守维率第三四九旅在野屋基村构筑防守工事。新四军第二纵队连夜穿插到分界,截断顽军归路,与第一纵队配合将顽军第三四九旅和第三十三师分割包围,歼第三十三师主力于小二房庄。新四军第三纵队一部也从黄桥出击,配合第二纵队聚歼第三十三师,活捉该师师长。打败翁达旅,极大地震慑了顽军其他部队。顽军第33师围攻黄桥久攻不克,士气低落,第89军军部及第117师遂赶来增援。
10月5日,新四军三个纵队合力发起总攻。经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歼灭顽军第八十九军军部。顽军第三四九旅拼死顽抗,经过多次白刃格斗,大部被歼,残部纷纷缴械投降。军长李守维在骑马逃跑时失足落水,淹死在挖尺沟中。至此,黄桥战役以新四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役结果
1940年9月30日至10月6日,陈毅、粟裕等率领的新四军7000将士与韩德勤3万多主力决战于黄桥,共歼敌第89军、独立第6旅和保安旅等部1.1万人,中将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时溺死河中,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身亡,生俘第33师少将师长孙启人以下官兵3800余人,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关枪189挺,火炮3门,迫击炮59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10月10日,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第2团一部与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第1团一部在东台市以北的白驹胜利会师。
黄桥战役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经过大量争取、团结工作,于10月31日在曲塘召开了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因韩德勤拒派代表出席,后改为谈话会),共商团结抗日大计,稳定了地方实力派,团结了中间阶层确立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苏北的政治领导地位。11月中旬,又在海安召开了苏北临时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成立了苏北行政委员会及盐城阜宁等县抗日民主政权。扩建地方武装达6000余人,主力部队也扩大到1.2万余人。
战役影响
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决战成果丰硕,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地区抗战的新局面,使苏北与华中敌后抗战力量连成一片,对于争取中国时局好转有重大意义。
后世纪念
1979年,泰兴市政府依托黄桥战役革命旧址筹建新四军黄桥革命历史陈列馆,1980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1986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后经数次修缮扩建。现在的纪念馆占地面积1297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现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中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纪念馆所辖四处革命旧址均为中国重点保护文物。历经建设,现分为新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等革命旧址4处,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纪念设施2处。纪念馆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对黄桥战役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介绍了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以及在党的领导下,黄桥人民奋勇支前的生动场景,呈现了新时期名镇黄桥的崭新面貌。
参考资料
1940年10月4日至6日,新四军取得黄桥战役胜利|党史上的今天.百家号.2025-01-18
江苏泰兴黄桥古镇:打赢新时代的“黄桥战役”.人民网.2025-01-18
“红旗十月满天飞”:后发制人的黄桥决战.中国军网.2024-03-13
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2025-01-18
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经验的回顾及思考.江苏党史.2025-01-18
黄桥决战:粟裕指挥七千人打赢三万人歼敌上万.中国军网.2025-01-18
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2025-01-18
【红色泰州】黄桥战役.泰州发布.2025-01-18
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