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espiratory syncytial 病毒 infection)是人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属科,是一种有胞膜的单股非节段性负链病毒。病毒体呈球状或丝状,直径约120~250nm,基因组为单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需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临床通常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以隔离护理和缓解症状为主。常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因炎症及坏死组织黏液结集,易造成细支气管阻塞,死亡率较高。在较大儿童和成人中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酌情给予退热剂、镇咳剂、支气管扩张剂等。可用利巴韦林(三氮唑核)抗病毒药物。可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环境中二手烟、甲醛等刺激性气体,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等方式进行预防。
病因
病原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科,是一种有胞膜的单股非节段性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病毒体呈球状或丝状,直径约120~250nm,基因组为单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包括3种跨膜蛋白(F、G和SH),1种基质蛋白(M1 ),4种核衣壳蛋白(N、P、L和M2-1 ) ,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 NS2)和1种RNA调节因子(M2-2);其中吸附糖蛋白(G)和融合糖蛋白(F)为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呼吸道黏膜的sIgA。根据G蛋白抗原构造的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分为A和B两个亚型。合胞体的形成是RSV感染细胞的最主要特征。RVS 只有一种血清型,不产生血凝素,对热极不稳定,易受冻融破坏,可在-70℃的低温保存。
发病机制
RSV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的损伤、炎症、体液及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可诱发一系列促炎症的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释放,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聚集到病变部位,从而导致呼吸道损伤。
流行病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呈全球广泛流行。寒/温带地区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雨季感染率出现明显增高。中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通常在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中国南方地区,流行高峰常为冬季和潮湿雨季,其他时间也偶有检出。
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病毒颗粒大小约150nm,无血细胞凝集性,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好发于2~6个月的婴儿。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通过污染的手指或物品也可造成传播。病毒感染局限于呼吸道,不发生病毒血症。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融合,免疫病理造成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潜伏期3~5天。感染初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迅速发展为细小支气管炎,临床特征为咳嗽、喘鸣、发热和呼吸困难,有吸气性三凹征。严重时有梗阻性肺气肿,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除呼吸道感染外,少数患者面部和躯干可出现一过性红斑,无特异性。其他肺外器官也可受累,可发生心肌炎、脑膜炎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常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据统计,在美国每年大约9万人住院,婴幼儿的死亡人数大约4500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成人感染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患有潜在心肺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或被隔离的人群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例如日间护理中心及托老所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感染率。
病理生理学
病毒的脂质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分子膜和3种结构蛋白构成。3种结构蛋白分别为融合蛋白(F)、糖蛋白/黏附蛋白(G)和短疏水蛋白( SH)。其中F蛋白将病毒的脂质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从而使病毒的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以及将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与邻近的未感染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融合,继而使病毒得以扩散。在RSV感染过程中,G蛋白介导病毒黏附宿主细胞,而SH蛋白在RSV感染期间促使宿主细胞的高尔基体配位化合物在脂质膜上聚集。其他6个结构蛋白包括: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P)、大聚合酶复合体(L)、基质蛋白(M)、M2-1和M2-2蛋白。N蛋白是核衣壳的主要结构蛋白,P蛋白和L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转录和复制。M蛋白存在于去污剂可溶解的核心部分、并能在病毒准备出芽时抑制病毒的复制。M2-1蛋白是一个转录调控因子,其作用在于促进M蛋白和N蛋白的关联,然而M2-2蛋白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NS1和 NS2蛋白是唯一属于肺炎病毒的两个非结构蛋白。
传播机制
传染源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携带者。
传染途径
RSV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来进行播散。温度、湿度和降水等这些环境因素均能显著影响RSV的传播。
易感人群
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也可以引起其他年龄段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婴幼儿
发病初期以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随之出现咳嗽、喘证,可有低烧,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喘憋、拒食、气促、胸廓凹陷、发和鼻翼扇动。部分婴幼儿可出现呼吸衰竭,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尤其是早产、6个月及以下的婴儿、2岁以下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
学龄前儿童
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和咽部充血、水肿。部分可进展为肺炎,表现为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
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
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声嘶、耳痛等,可伴发热,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球结膜、鼓膜等处充血、水肿。部分可进展为肺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喘证、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成人
以鼻塞、流涕、咽喉痛为主要表现,可伴乏力、厌食和低烧,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等处充血、水肿。病情进展可表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和慢性气道疾病(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
发病初期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病情进展快,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可有发绀、胸廓凹陷、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衰竭,部分可出现死亡。
检查
实验室检测
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血清检测
病毒分离
辅助检查
①病原学检查。采集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毒分离,或用免疫学技术检测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培养阳性或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②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伴弥漫性肺间质纹理增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需与哮喘、阻塞性呼吸道感染等鉴别。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诊断共分为2级:疑似病例是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即可视作疑似病例。疑似病例是临床医师,或者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初次接触病例后怀疑其存在HRSV感染的病例。确诊病例是对疑似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确定存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例。实验室确诊方法包括:(1)特异性抗原阳性;(2)核酸阳性;(3)恢复期血清标本的IgG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出现阳转,或滴度出现≥4倍升高;(4)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成功分离到病毒,满足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HRSV感染确诊病例。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临床应注意与流感病毒科、鼻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人腺病毒科、类SARS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进行鉴别诊断。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好发于冬春季节,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有效。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鼻病毒感染
好发于夏秋季,相较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患儿年龄偏大,多有喘证史和湿疹史,发热峰值高。不同种鼻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略不同,A种和C种鼻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病情较重,C种鼻病毒单一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可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lgE水平增高。过敏体质患儿感染鼻病毒可引起反复喘息甚至哮喘发生。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人偏肺病毒感染
好发于晚冬和春季,流行高峰与HRSV同步或稍后。相较于HRSV感染,人偏肺病毒感染患儿年龄偏大。男性多于女性,潜伏期3~5d。人偏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发病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多在38°℃以下。严重病例可以出现呼吸增快、喘证、三凹征和发绀等,肺部听诊可闻及细小或粗中湿啰音。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副流感病毒感染
全年均可发病,副流感病毒3型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病原,多见于1岁内的婴儿,临床表现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类似,可出现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人腺病毒感染
好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冬春季,南方地区多见于夏秋季,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可引起咽结合膜炎和肺炎。其中7型人腺病毒科是引起婴幼儿休克型肺炎的常见型别,临床表现为持续稽留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呼吸衰竭等,早期咽部可出现生石灰点样分泌物。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全年均可发病,传染性强,奥密克戎系列变异株潜伏期多为2~4d。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喉痛、咳嗽、乏力等,发热多为中低烧,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5 d;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喘证等,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肺外器官受损甚至死亡。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肺炎衣原体感染
常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表现为肺炎,亦可引起支气管炎、咽炎及扁桃体炎等,可有发热、持续咳嗽、全身不适、咽喉痛及声音嘶哑等,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原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感染肺炎衣原体后,可加重病情。病情严重者可因原基础疾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如细菌感染而死亡。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
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起病可急可缓,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中、高度发热多见,也可低烧或无热。病初大多呈阵发性干咳,少数有黏痰,偶有痰中带血丝,咳嗽会逐渐加剧,可出现百日咳样肌肉痉挛性咳嗽。病程可持续2周甚至更长。多数患儿精神状况良好,多无气促和呼吸困难。年长儿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依据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可酌情给予退热剂、镇咳剂、支气管扩张剂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菌药治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批准严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用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抗病毒药物。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低于1%。有支气管肺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病死率较高。尚无安全有效的预防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对有高感染危险的婴儿可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帕利珠单抗)。
临床药物
预防
参考资料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11.2023-11-23
重视预防,避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2023-11-23
热搜第一!“合胞病毒”究竟是啥?该如何预防?.澎湃新闻.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