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战
邺[yè]城之战,从李亨乾元元年(758)九月至乾元二年三月,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安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等九大节度使出兵攻打邺城遗址,共集结步、骑兵二十余万人,掀开了邺城之战的序幕。邺城之战的特殊性在于,唐军并没有直接败于史思明之手,更接近于一哄而散,准确说是,开战后没多久,大风忽起,天昏地暗,两军都被吓得各自溃散,“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市、偃师区探亲。第二年三月,邺城之战爆发,杜甫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创作了《潼关吏》。
历史背景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虎牢关之战逃往邺城遗址。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河南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郡(治今开封市) 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 复河南省、山西省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 (今长治市)、田承嗣自颖川(今许昌市)、武令殉自南阳市(今邓州市),各率所部至 邺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省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 十二月遣使至涿州市(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 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安、史两军虽已矛盾重重,但对唐军仍构成 威胁。乾元元年九月,李亨命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探、崔光 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李忠臣共领步骑 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 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 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卫辉市),以弓弩 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遗址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史思明率兵13万自涿州市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涤阳(今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 (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
战争经过
二年正月(759年),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洹河(今河南安阳北)之北。史思明亲领 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 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收拾,郭部退保洛 阳。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 部众驻邺城遗址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佑等,人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 邺城,自还涿州市。此战,李亨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