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鲁古群岛

马鲁古群岛

马鲁古群岛是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岛屿的一组群岛,由大约1,000个小岛组成,面积超过74,000平方公里。该群岛位于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之间,西临西里伯斯与摩鹿加海,东界新几内亚与塞兰海,南濒阿拉弗拉海及帝汶海,北界菲律宾菲律宾海太平洋。马鲁古群岛的山岭险峻,平地少,多火山,许多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西比拉山高2111米,在巴漳岛。赤道横贯该群岛,有干季和雨季,森林覆被率达76%。该群岛有矿,种植稻、玉米、椰子和西谷,出口木材、豆蔻、鱼虾和珍珠。巴漳岛有东南亚最大的鱼干厂。古时即以盛产丁香、豆蔻、胡椒闻名于世,被早期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商人称为香料群岛。香料生产和贸易繁荣到16世纪。欧洲殖民统治者占领后被摧残尽,现在仅有少量生产。岛际交通主要靠轮船,较大岛屿的内地有与海岸平行的公路。哈马黑拉岛的贾伊洛洛建有机场。安汶是该省的省会,其他重要城镇有特尔纳特、楠勒阿、玛索希、图阿尔、索阿休、莫罗泰和拉布哈。

行政区划

该群岛构成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Maluku)省,下辖︰

1.北马鲁古县,包括特尔纳特(Ternate)、莫罗泰(Morotai)、巴占(Bacan)、苏拉(Sula)、奥比(Obi)诸岛屿及哈马黑拉(Halmahera)岛北部和南部;

2.中哈马黑拉县,包括蒂多雷(Tidore)、盖比(Gebe)诸岛屿及哈马黑拉中、东部;

3.中马鲁古县,包括塞兰(Ceram)、巴鲁(Baru)、哈拉古(Haruku)、沙巴鲁(Saparua)、塞兰海、班达海(Banda Sea)诸岛屿与安汶岛(安汶市除外);

4.安汶市(Ambon),为马鲁古省府;

5.东南马鲁古县,包括卡伊(Kai)、阿鲁(Aru)、塔宁巴尔(Tanimbar)诸群岛,韦塔(Wetar)、巴尔巴(Barbar)诸岛及其间较小的岛屿。

人种分布

这里是东(巴布亚人)、西(马来人)两人种区过渡带,加之和荷兰人、葡萄牙人、爪哇人通婚,人口种族成分复杂。沿海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内地大部分居民信仰有灵论。

除了北哈马黑拉、蒂多雷、特尔纳特和莫罗泰外,所用语言均属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又称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食物来源于狩猎、渔业和采集含淀粉的西谷。普遍栽种椰子。主要出口物品有椰干、林产品、香料和鱼。塞兰岛有油田。

居民主要为沿海的马来人和内地的阿富人(Alfoers)。其他少数民族有南部岛屿上的塔尼姆巴尔人(Tanimbarese)、中部岛屿上的安汶人和北部岛屿上的特纳坦人(Ternatan)、蒂多尔人(Tidorese)、马基安人(Makianese)、托贝洛人(Tobelorese)、巴占人(Batjan)和萨瓦伊人(Sawai)。

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也有许多基督教徒。

人口约2,094,700(1995)。

历史回眸

早在欧洲人听说“香料群岛”之前,马鲁古北部的丁香及中部岛屿的肉豆蔻已在亚洲交易。

1511年葡萄牙人到达此地。由此引发了往后百十年的争端。首先是葡萄牙人与特尔纳特及蒂多雷苏丹的冲突,随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荷兰人之间的冲突,最后荷兰人获胜。这期间争夺该地区控制权的斗争使很多人丧生。得胜的荷兰人赢得了巨大利润。但到18世纪末叶,香料贸易大幅衰落,摩鹿加经济变成死水一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人为了在东印度群岛重建殖民统治而设置东印度尼西亚州时,将摩鹿加并入该州。

1949年摩鹿加并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950年,信奉基督教的安汶人曾领导南摩鹿加发动一次反抗新共和国的短暂叛变。

自然状况

群岛低地土质肥沃。鸟纲种类繁多。动物有有袋动物、负鼠小灵猫、野猪和鹿豚(野生的东印度猪)等。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喜米西米椰子、香料(包括丁香和肉豆蔻)、烟草、脂松香铁木、藤条、木材、咖啡和玳瑁壳。出口鱼、乌檀属、藤条、椰子、香料和鸟皮。手工艺生产木雕金银丝饰物、手镯、戒指以及手织和机织物。斯兰岛开采镍矿和石油。

马鲁古为热带气候,年降雨量因地区不同而从2,000~3,800公厘(80~150)不等。

昔日曾覆盖大部分岛屿的常绿热带雨林,在某些地区已被铲平,辟为耕地。群岛上时有小块开阔的热带草原,沿海常可见到红树林沼泽

摩鹿加是亚洲澳大利亚动植物群的过渡带,群岛上的动、植物中有许多当地特有的品种。

自然灾害

马鲁古群岛地震频繁,大部分岛屿多山地。有些岛屿,尤其是特尔纳特和斑达岛,有活火山。塔宁巴尔和阿鲁群岛低平有沼泽。

当地时间2011年11月14日上午11点5分,印尼马鲁古群岛发生里氏6.4级地震,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

参考资料

印尼马鲁古群岛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中新网.201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