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Regional Monetary Integration),亦称货币集团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指一定地区内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协调与整合,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大趋势中,统一货币被视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欧盟自1979年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以来,一直是最具一体化程度的区域集团,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仍显脆弱。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在战后国际金融权力日益分散化、国际货币关系趋向区域化的背景下,地区国家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由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

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以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强化,货币集团化现象愈发显著,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一股蓬勃兴起的潮流。在国际金融领域,随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区域性货币组织。一方面,随着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成员国加强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协商,以巩固已有成果,并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现行浮动汇率制下,主要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剧烈,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基本特征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区域内相关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统一的汇率,即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2. 统一的货币,即发行单一的共同货币,这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高级形态。

3. 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即设立统一的国家银行,负责保管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发行共同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等。

范例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经济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至今为止,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单一货币包括:

1.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个国家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2. 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个国家使用的中非金融合作法郎。这两个区域属于原非洲法郎区(15个国家)的一部分。

3. 欧盟25个国家中12个成员国使用的欧元。自推出以来,欧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继续向东扩展。

进程

为稳定汇率,抵御美元等主要货币危机的影响,开展区域性的货币金融合作与协作成为各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选择。因此,在国际金融领域涌现出各种区域性货币组织,如欧洲最早的欧洲货币体系,非洲的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储备基金组织等。

欧洲

西欧率先完成了货币统一,欧洲统一货币经历了四十年的酝酿,最终得以启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在此期间,欧洲统一货币历经起伏,既有成功,也有挫折,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但最终实现了。欧元启动后,与欧盟有着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迅速采用欧元计价,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以及中东北非地区。

北美

欧元启动后,美国可能调整现有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美联储可能升级为北美货币联盟的国家银行加拿大墨西哥的中央银行成为其分支机构,三方共同承担维护物价稳定的职责。北美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可能是北美美元,其面额应与美元一致,以便将原有以美元计价的债权债务转化为共同货币计价。北美美元与加拿大元和墨西哥比索之间应维持一定程度的固定汇率。条件成熟时,智利等国可能逐步加入北美货币联盟。

日本

欧元诞生后,日本加速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虽然美元仍然是亚太地区官方外汇储备、国际贸易计价清算的主要货币,但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日元在该地区的地位不断提升。日本当局有意推进“亚洲日元通货圈”战略,积极适应国际货币区域化的趋势,并争取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具体表现为,日本近年向亚洲各国提供大量日元贷款,截至1994年底,日元贷款已超过8万亿日元,超过世界银行贷款的40%,相当于亚洲开发银行等4家地区开发银行贷款余额的总和。

南美

阿根廷经济学会的研究报告显示,欧元的诞生将积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组成)的货币一体化进程。报告强调,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经贸关系密切,欧元流通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亟需建立统一货币,以吸引更多投资,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便利贸易结算,增加外汇储备,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

大中华区

多年以来,围绕建立以华人为主体的大中华共同市场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建立“中华经济圈”的设想,旨在实现资源分享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经济圈”涵盖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台湾,这些地区目前使用四种不同的货币。

动因

欧盟与欧元

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6年的日元危机曾导致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直接影响了欧盟成员国的利益。欧盟浮动汇率机制下的多国货币币值差异大,利率和汇率的变化经常引起欧盟内部金融秩序的混乱,难以与美元抗衡。欧元启动后,欧盟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拥有了强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实力,显著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与美国相比,欧元11国拥有2.9亿人口,美国为2.68亿。就总体经济实力而言,欧盟已经超过了美国,欧盟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31%,高于美国生产的7.2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7%。在世界贸易中,美国占比19.6%,欧盟占比18.6%。美国出口总值占世界贸易出口总值12%,欧盟则占近17%。在经合组织中,欧盟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38%,美国占32.5%左右,日本为20%。就外汇储备而言,欧元11国合计外汇储备为3200亿美元,而美国的储备金仅为640亿美元。以上数据显示,欧元区有能力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欧盟正采取措施使欧元成为硬通货,欧元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欧盟目前包括债券、股票和银行贷款在内的总资产高达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3万亿美元。欧盟单一货币将使欧洲金融市场更加活跃,有望与美元并驾齐驱,甚至在未来超越美元。此外,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外汇储备金额应低于实行单一货币之前各国外汇储备总额,因为欧盟国家对外贸易所占份额约为40%,按照外汇储备应能覆盖全年20%-30%进口的原则,欧洲外汇储备量可以从目前的4340亿美元中削减约1000亿美元,这部分资金可用于投资,进一步提升欧盟成员国的竞争力。

大中华区

区域经济联合的力量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体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和东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未能幸免于贬值的命运,就连日元也不例外,唯有人民币和港元保持了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地的联合力量,凭借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在危机初期,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的外汇储备成为了港币的坚实后盾。在联合力量的反击下,成功击退了投机资本对港币的一系列攻击,不仅维持了港币的“联系汇率制”,也保护了人民币的稳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货币关系日益紧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香港与内地之间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台湾与香港、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据统计,1996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达到10498.1亿港元,台湾与内地之间的贸易额达到11300百万美元,台湾与香港之间的相互投资额达到266.9百万美元,共有57个项目;同期,台湾批准对内地的间接投资金额为1229.2百万美元,共有393个项目。在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下,任何一方的货币汇率大幅波动都会对其他经济体的货币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除了防范风险的因素外,不同的货币使用也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由于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各自的货币不同,大量的贸易和投资都需要进行货币兑换才能进行,或者通过转换为美元这一中间货币进行。如果不考虑汇兑的汇率变动损失,仅仅考虑汇兑的买卖差价,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交易成本,更不用说企业还要承担汇率变化带来的保值费用和损失。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交易和投资,为了减少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统一货币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影响

随着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交易中介结算联盟体系也随之发展。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它扩大了某种货币的流通范围。为了解决扩大后的货币流通领域内企业交易支付中存在的矛盾,减少企业在获取与创造的产品相应的流通货币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必然要在货币一体化领域内建立企业交易中介结算联盟体制,进行跨国界或跨境的企业交易中介结算。这是对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完善与发展,也是世界范围内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的一种形式。

参考资料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zdcj.2024-11-05

国际货币体落系与区域货币一体化.ppt.book118.2024-11-05

第七章区域性货币一体化.baidu.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