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通货
硬通货(hard currency)又称硬货币或硬币,泛指金属货币,如黄金、白银及其铸币;还指国际信用较好,币值稳定、汇率呈坚挺状态的货币;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市场上某些不实行外汇管制,可以自由和无限制地兑换黄金和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也被成为硬通货。
由于各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不同,各国通货膨胀水平往往不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外汇管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当一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国际收支呈现顺差时,其货币币值相对稳定,汇价呈坚挺状态,并具有较强的兑换能力,如美元、英镑等都是硬通货。
硬通货的特点是不需外汇管理当局批准,能自由输出国境,能自由兑换黄金或其他国家的货币,可对第三国办理支付,因而硬通货可作为国际货在国金融市场和贸易中进行流通。并且这些硬通货可以充当国际货币,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占的比重较大。由于硬通货兑换性较强,普遍被接受,汇率较为稳定,因而各国都愿意把较大量的商品输往用硬通货支付的国家。
基本概念
定义
硬通货原指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和其它国家货币的某一国货币,因可兑换性(convertibility)而得名。在浮动汇率制下,则指币值稳定或相对持续上升的自由兑换货币,因币值坚挺而得名。硬通货是广泛用于国际支付、结算和国际储备的货币。
特点
硬通货通常是由高度工业化国家发行、被全球广泛接受用于贸易支付的货币,其币值在中短期内保持稳定,并且在外汇市场有极高的流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硬通货成为可以在全球范围交易,能作为可靠且稳定的贮藏手段。
硬通货的主要特点是币值稳中有升。但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硬通货可能变软,软通货也可能变硬。在国际贸易中,都很重视计价与支付货币的选择。一个国家不担心其币值下跌而可能被迫贬值时,可使其货币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通货,当政府规定的官方汇率符合或低于其通货的价值,当货币比较稳定,国家无须立即改变币值的时候,货币的可兑换性就增强了。硬通货不同于软通货,后者受外汇管制的调节,因此不能自由兑换。各国都愿把较大量的商品输往用硬通货支付的国家,而不愿意输往用软通货支付的国家,因为硬通货能够兑换成它们本国的货币,因而硬通货可充当国际货币。
概念辨析
硬通货与软通货是相对的概念,其属性会根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美元被视为硬通货。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由于美国面临高通胀和大量贸易逆差,美元的价值出现下跌,转变为软通货。从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采取了高利率和紧缩货币政策,这使得美元汇率上升,再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确立了硬通货的地位。
此外,硬通货与软通货的定义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硬通货是指那些不实行外汇管制,可以毫无限制地自由兑换成黄金或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相反,软通货是指那些实行外汇管制,不允许自由兑换成黄金或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一种货币的“硬”或“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当时英镑就在很多国家通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美元就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在20多年的时间里,美元就等于黄金。
判定机制
硬通货也可称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中规定一国货币能被称为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一是对本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贸易和非贸易)的付款和资金转移不加限制;二是不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三是在另一个会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购回对方经常项目往来中所结存的本国货币。
主要币种
国际上,通常把加入SDR(SDR)的货币称之为“硬通货”。新的SDR货币篮子包含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5种货币。
美元
美元是全球硬通货,很多国家央行的主要储备货币一般都是美元。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美元的地位,同时,美国也通过影响美元汇率为美国的自身利益服务。虽然近些年美元在国际上的交易份额比例有所下降,但美元仍是各国中央银行用于支付或储备的最终选择。不仅如此,美元依然还是全世界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使用最多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为解决这一状况,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约翰·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稳定的固定比率,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其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国家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其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德、日、苏联等国在战争中损失惨烈,经济更是濒于崩溃,唯有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于是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成为国际上唯一的通行货币,美国向全世界借债后,无须对等偿还债务,还可以无节制地加印美元偿还债务。虽然此举会造成美元贬值,但是能减轻美国的外债负担,还可以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因此,对于美国这是利大于弊的。现在,美元虽然不能称霸全球,但其依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人民币
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项目。4月8日,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和珠海市被确定为首批开展此项工作的试点城市,同时,该政策初步确定的境外合作范围主要涉及东盟10国。到了6月2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也被加入到试点地区名单中。为了对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进行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六个部委于7月2日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随后,在6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试点地区扩展到了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将试点业务从仅限于货物贸易拓展到了其他经常项目。同时,试点的境外范围也从东盟国家扩大到了全球各国和地区。
2011年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正式启动,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了首个试点地区。到了8月22日,国务院再次发布通知,《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境内试点范围扩展到了中国所有省份以及所有境外国家或地区。在此之后,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结算,以及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等政策相继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范围持续扩大。由此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从初步发展阶段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2012年3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取消对出口试点企业的人民币结算限制,任何获得进出口经营许可的企业均可以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至此,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中的有关贸易部分,从贸易的地域范围到业务范围都已经解除限制,全面放开。
2012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全球市场份额中排名第十位。到2014年,已经跃居到第四位,之后在第四、第五位波动,仅次于欧元、美元及日元。由此人民币成为在国际支付全球市场份额排序中上升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货币。2015年1月,中国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正式提出“人民币国际化”。10月,兼顾中国内外支付的人民币跨境国际支付系统(CIPS)成功建成,大幅度提升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交易效率和安全性。
2016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SDR)新货币篮子,成为其第五种货币,权重为10.92%。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明确提出,凡依法可以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加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也增长迅速。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重要性
影响因素
硬通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价值会随着发行国经济状况和金融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受该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国际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以硬货币结算一般有利于出口商。在国际信贷中以硬货币贷款则有利于债权人。在国际储备中保有外国硬货币,有利于储备资产价值的稳定,可以避免、减轻因国际金融局势波动造成的风险。因此外汇市场波动时,硬通货成为抢购对象。
货币是金融交易中的核心工具,是实现价值交换不可或缺的媒介。国际硬通货是国际贸易中进行贸易结算的主要媒介,与此同时,债权国或债权人普遍更加信赖利用国际硬通货记账处理债权债务关系;另外国际硬通货也是外汇储备的首选币种。一国成功成为国际市场的贸易枢纽之后,其必然会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继而吸引其他地方的金融业务参与其中,该国的货币被广泛接受为国际硬通货。随着贸易的发展,其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渐减缓发展速度,加速金融行业发展,同时利用投资利润、对外贷款的利息支付进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国际硬通货刚好是本国货币,则更有利于其扩张霸权国金融,同时这也是国家获取霸权利润的利器,是向其他国家征收国际铸币税的工具。一般来说,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对本国货币都要实行严格的管制,既不允许本国货币自由进出,也不允许外国货币自由进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
参考资料
今年人民币国际化有突破 世界迎来中国硬通货.宜宾新闻网.2024-05-08
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政府网.2024-05-09
14个国家开了一场会 人民币成为“硬通货”.新浪财经.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