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
浚县社火,浚县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浚县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祝融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浚县社火早在后赵已有雏形,至唐宋已经形成,明清至民国已经成熟并至鼎盛,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进入新生转折,“文革”时期,浚县社火陷入冷落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及实施“保护工程”得以振兴。2006年10月,浚县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浚县社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54。2015年3月3日,第三届中国(鹤壁市)社火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在浚县举办。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浚县人民文化馆获得“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2月1日,浚县正月古庙会盛大社火表演重启回归。2024年2月,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正月古庙会举行社火表演。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项目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2025年1月,第十七届中原(鹤壁市)民俗文化节开幕,浚县正月古庙会举行社火表演活动。
由来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祝融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阿耆尼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人的成分,最终形成规模宏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历史沿革
浚县社火经历了上古禹舜至周代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浚县社火早在后赵已有雏形,至唐宋已经形成,明清至民国已经成熟并至鼎盛,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进入新生转折,“文革”时期陷入冷落沉寂,“修纂集成”的抢救又至复苏,改革开放以来及实施“保护工程”得以振兴。
2015年3月3日,第三届中国(鹤壁市)社火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社火评奖活动在浚县举办。2019年2月13日,第十一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举行,浚县县城及周边各村社火表演队接成长龙登大伾山竞技表演。2023年2月1日,浚县正月古庙会盛大社火表演重启回归。2024年2月,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正月古庙会举行社火表演。2025年1月,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浚县正月古庙会举行社火表演活动。
活动内容
浚县民间社火内涵丰富,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如狮子舞、高跷、抬阁、背阁等,每年都有近七十家社火队参加表演,参演人数达到三万多人。社火所用乐器为打击类和吹奏类两大类,打击类乐器主要有鼓、铙、镲、大锣、小锣、钩锣、渔螺号等,常见曲牌有“三千头”“狗齿牙”“战鼓”等吹奏类乐器主要有喷呐、闷笛、横笛、笙、长号等,常见曲目有《苦中乐》《拿天鹅》《抬花轿》《大钉缸》等,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将各种地方戏曲和流行歌曲纳入其中。
狮子舞
代表喜庆吉祥,分独舞和群舞、文舞和武舞。狮子出演一般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狮子由两人表演,一人作头,一人作身。领狮人武士装束,持绣球科或刀叉。武士挥球或刀、叉诱斗,狮子张牙舞爪,摇头摆尾。表演节目有“狮子滚绣球”“蹿桌”“直立”“倒立”“翻筋斗”“双狮争球”“蹿火圈”等等,而后进行武术表演。
高跷
表演者脚踩二尺高木拐,边走边舞,团队少则20人,多则30余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高跷皆以穿黑袍、涂金面者领头。金面人俗称大金脸,手持二尺长指挥棒一对,其配角是提花篮、手拿拂尘的红衣小生,其后是渔翁配挑渔女一伍,扑人配挑蝶女一伍。再后是白蛇、翠青蛇、许仙,张公背张婆,吕洞宾、韩湘子、曹国、张国老,还有瞎子卖牌人,提夜壶小丑、戴炮仗或辣椒耳环的老太婆等丑角。有的还配有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三藏等《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人物,末尾是赶驴人和骑驴女压阵。演出前,先由金脸人敲棒以示预备,然后按伍分队走圆场,边走边舞,形成圆阵,进行表演。表演程式有探海二攒、三大扎草、小扎草、大蹲、小蹲桩、提篮背剑、抱月、贴皮草、蹿桌、扑蝶、捕鱼、抢背、单双叉、叠罗汉、牵象、赶驴等二十多种。
秧歌
秧歌表演形式自由、多样。一般是划地为台,边歌边舞。秧歌队领头者是两个鞑子,身披黄马褂,头戴红缨凉帽,手持马粮。后面依次紧跟打棒壮士,翠青蛇、白蛇和许仙,打腰鼓的,苏三起解,双玉私访,打岔人,穆桂芙、杨文广,梁山伯、祝英台等戏剧人物。压尾者是打伞人,手撑一柄红沿黄罗伞,上挂一个眼睛盆,一盏红纱灯,象征前途光明。浚县秧歌具有以唱为主的独特风格,逢场演出时,打伞人当中站立,鞑子串众走圆场,停下后,打伞人唱伞帽小曲,如:“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听俺把狭歌唱,哎--某某你下场唱起来。”点到谁谁就到圆场中问演唱,每逢曲词唱完,打岔人出场说打岔曲,说顺口溜,逗人欢笑,以活跃气氛。传统的秧歌曲词有《全家褔》《八不连》《十队花》等百余种。
龙灯
龙灯是以布制成龙身,内以竹支撑,外画龙鳞,是为龙身。又以竹篾捆绑成龙头龙尾造型,外纸着色。头、身、尾相连,长约三大,可任意弯曲。龙腹内置蜡烛或电珠,腹下固定木棒若干。表演时先跑圆场,然后做“蛟龙探海”“滚龙盘柱”“飞龙勝空”“沧龙摆尾”“蹿火海”“蹿桌”“企龙戏珠”“飞龙探宝”等舞蹈动作,充分表现出“屈曲随人迈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的情趣。
文化特色
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以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跟从其后,最后是锣鼓队。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
社火按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其中造型社火包括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形式,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包括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形式,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现状
浚县民间社火所容纳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每年庙会都有近七十家社火队三万多人参加表演,观众人数达三十多万。浚县社火由最初的祭祀形式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显示了民间艺术形成发展的一种趋向,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保护
浚县社火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宫廷、民间歌舞的造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踩跷秧歌、群狮舞,对丰富和完善宫廷、民间舞蹈发展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的补充。
传承
孙书林,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河南省浚县申报。
保护
2006年10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浚县社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54。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浚县人民文化馆获得“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项目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
相关活动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鹤壁市非遗项目和特色民俗文化走出鹤壁,市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开启了“中华社火,老家非遗”社火全国巡演活动,活动的首站演出于2025年1月18日开始在郑州举行。
参考资料
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5
社火.浚县人民政府.2025-02-06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2-06
鹤壁浚县喊你来看社火展演 舞狮竹马背阁样样有.凤凰网.2025-02-06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2-06
浚县正月古庙会盛大社火表演震撼回归.浚县人民政府.2025-02-06
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 社火闹新春.人民网.2025-02-06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02-06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2-06
浚县二十多支社火队开耍,鹤壁民俗文化节第一波高潮来了!.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国政府网.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