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
三岔河,黄河支流洮河的支流,在甘肃省康乐县境内,源于尖石山南麓(临洮县资料谓:保儿子山北麓)东北向,流经康乐县、临洮县,在河口注入洮河,全长约56公里。
三岔河是康乐县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流域内建有完善的水库塘坝及灌溉渠道及一些小型水电站。
干流概况
三岔河主干上游有三支:胭脂河、中砥河,苏家集河,在康乐县城东北交汇合称三岔河。其中苏家集河最长,为正源。苏家集河上游又有三支:八松河、药水河、鸣鹿河。应以八松河为正支。八松河,源于尖石山南麓(临洮县资料谓:保儿子山北麓),源头为泉眼,流量0.02立方米/秒.出天津峡,经扎子河,纳沟,汇草场沟支流在扎麻崖与药水河相汇。至崖张家汇周家沟小溪,至半坡汇古洞沟溪流,至刘家庙汇芦子沟溪流,过苏集镇,始称苏集河。苏集河全长46.42公里,积水面积318.75平方公里。
苏集河东北流,至鱼咀山,右纳鸣鹿河,至康乐县城东,始称三岔河。三岔河右纳胭脂河,再经高家集左汇流川河。东流至杜家咀出境。三岔河主干长12公里。积水面积88.6平方公里。
三岔河在西十里铺流入临洮县县,在河口注入洮河,全长约56公里,临洮境内长3.5公里,河床宽1.5公里,河床比降为14‰。
水文特征
苏集河流断面,平均径流量5705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81立方米/秒,径流深179毫米,径流系数0.25降水量720毫米,河道比降9.9%。河口断面,平均径流量422万立方米.平均流量3.5立方米/秒,径流深4.8毫米,径流系数0.086,降水量560毫米,比降9.45%.
自然灾害
1979年10月2日至4日j县城降水60.5毫米,沿山一带87毫米.苏集河暴涨,流量增至230立方米/秒,胭脂河与中砥河流量为212立方米/秒,三岔河流量达到467立方米/秒;是5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峰。毁粮271万公斤左右,冲倒房屋2022间,死6人,伤3人,死畜9头、羊92只,损失树木、桥涵、电信、农电线路甚多。
主要支流
药水河,源于抱儿子山南麓,出药水峡,在菜子沟门汇中沟、菜子沟溪流,至扎麻崖汇入八松河。
胭脂河:源于白石山南麓,由普巴河和草滩河汇集而成。普巴河经前墩湾、普巴、至马集;草滩河经车场沟、草滩、在马家集汇合,至县城东汇入三岔河.全长36.5公里,积水面积163.43平方公里,1平均径流量2805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89立方米/秒。径流深127毫米,径流系数0.255,降水675毫米,比降12.9%。
鸣鹿河,源于尖石山南麓右侧青龙崖下,源头有泉水3眼,流量约0.2立方米/秒.出石峡至东沟门汇大东沟溪流,至松城汇胡麻沟溪流,至鱼咀山南入苏集河,
中砥河:源于石墩山右侧滑坡沟,经三条沟、上湾、氧化镁麻,汇小东沟溪流,至县城汇入胭脂河,长24.8公里,积水面积65.15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90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O.29立方米/秒,径流深139毫米,径流系数0.2,降水量690毫米。
流川河:源于塔庄,流经上新庄、徐家沟,新庄,冯马家,于交咀汇老树沟支流,经苏家汇二甲沟小溪,又经清水沟汇菜子沟小溪,经高家集汇人三岔河,全长34.9公里。积水面积105.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80万立方米,径流系数0.14,平均流量0.28立方米/秒,径流深83.6毫米,降水610毫米.
治理开发
民国期间在康乐县境三岔河、苏集河,中砥河、胭·脂河、流川河、杨家河、冶木河等流域,私人修立式和平轮水磨486盘,人、畜力石碾32个承担全县的面粉和糜谷加工。
民国及其以前,康乐县水利建设甚微,水力仅用于磨面。苏家集河、胭脂河、三岔河两岸利用地势挖渠引水灌溉,水田不过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发展小型水利为主,至1954年底,新修改修渠道29条,灌地2.3万亩。1955年至1957年发展骨干工程,先后修成丰台区、康城、吴坪、斜用滩、城坪、临康等渠。发展水地2.8万亩。1958年大跃进中兴修南岭、药水、天津市、后墩湾、东梁、槐沟、紫沟、麻家峡等8大干渠、完成干渠73.1公里,土石259万多立方米。1973年至1976年完成打井提灌工程496处,装机11462马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1万亩。由于渠系不配套,经营管理跟不上,许多工程没有发挥效益。截止1985年底,共修渠道43条,水库5座,塘坝18座,提灌工程274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6万亩,保灌面积7.39万亩,实灌面积5万亩。
灌溉渠系
丰台渠,1954年4月临夏专区派员勘察测量,当地农户按亩投工修建。1955年10月竣工通水,次年发挥效益。从东沟门拦鸣鹿河水人渠,经鸣鹿,苏集、八丹、附城4乡12村,至石王村王家沟口出水。全长21公里。原设计流量0.8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后经挖潜配套,新增有效面积846亩。到1985年底,实际有效面积1.1万亩:保灌面积1.05万亩。历年平均实灌面积万亩左右。
康城渠,1955年9月13日开工,1956年上半年建成。从五答子拦苏家集河水入渠,经五答子、井寨子,段家坪、道家、辛雍家,何家沟、苟家井、沙、吴家川、范家坪,高家坪至贾家沟t:l出水,全长16公里。原设计流量0.4立方米/秒,有效面积8200亩。
九坪渠,从裴家滩截引八松河水入渠,经双寨坪,何家坪、塔关坪、田家坪.余家坪、杨家坪、五答子坪、彭家坪镇、段家坪九坪故名.1966年建成。长15公里。支渠2条,长8公里。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面积6500亩,保灌面积5000亩。国家累计投资544765元,亩均84元。渠道地形复杂,盘绕五座小山,跨越十条涧沟,经常出现塌陷滑坡、渠道淤塞。平时除春秋季节及时清淤外,灌水时节组织专业队养护。通过逐步改造更新,使干支渠日趋完善。
流川阳、阴洼渠,1966年春建成阳洼渠。从窑里马家引流川河水入渠,经团结、古城、苏家、清水、洼下、三十铺阳洼、灌地1900亩。同年秋建成阴洼渠。从谭家水库引水,至黄刺沟退水,灌地1400亩。胭脂东、西千渠1967年8月建成西干渠。从苏河村引普巴河水,经晏家,,-塔庙、康家滩、马集、西坡、刘王家、自家至斜路村铁骨坪退水,长12.4公里,灌地4000亩.东干渠从奔扎村引普巴河水,经吊地湾、庄头、寺下家、蒲家、那那海、寨子、至大庄退水,长6.5公里,灌地6800亩。
临康渠,分南渠和北渠,建于1955年6月。南渠从吴坪村磨渠引三岔河水,经马莲滩、边家,段家河、二十铺、杜家咀至临洮县境,长5公里,灌地1600亩。北渠引虎关电厂渠水,经张家、‘王家、杜家湾、臭椿至临洮县境,长6公里,灌地千余亩。两条渠道管理较好,效益高。
吴坪渠,1964年10月建成。从三岔河12:I引水,经桑家、姬家林、周家窑,吴坪,马莲滩至边家出水,长6.5公里。设计流量0.2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790亩。
水库塘坝
药水水库,位于八松乡葱滩村蒿临公路32公里处。主要给九坪渠,康城渠、丰台渠补充水源。库区以上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业总场林区.大坝建在三岔河支流药水河上.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330万立方米,坝高42米,坝顶宽4米,坝轴线长369米。1970年10月清基,开挖基础。1972年开始粘土斜墙回填,放水涵洞的基础开挖完毕后开始砌筑。1973年底涵洞全部竣工.大坝夯筑上升到12米。1974年,大坝上升到18米。1976年底坝高达22米,总库容9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万立方米。历时6年半一次性有效库容73万立方米。因财力问题,决定停建。据工期资料统计,1975年、1976年续建。
下滩滩水库,位于上湾乡下滩滩村中砥河上游。库区流域面积18.34平方公里,内为次生灌木林,植被良好。1972年建成。坝高8.5米。总库容27.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3万元。1981年加高和加固大坝,并延长放水涵洞。
姚姚沟水库,位于苏集乡姚姚沟,1971年5月建成。坝高10.5米,总库容15.1万立方米,给九坪渠下段补充水源,受益康丰乡杨台和段家坪村。渠长7.2公里,有效面积0.31万亩。1983年进行除险加固后运行良好。’
山庄水库,位于白王乡老树沟山庄村。建在流川河支流蔡家寨溪流上。1971年10月建成。坝高11.5米。总库容11.6万立方米。阳洼渠为配套渠道,长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保灌面积0.6万亩。国家投资3.2万元。
曹家水库,位于白王乡流川河上游的曹家村。1971年10月建成。库区内高寒阴湿,植被覆盖,河水含沙量低,多年来淤积很少。坝高11.8米,库容21.4万立方米。配有曹家阳洼渠,长7.5公里,有效面积0.12万亩,并给谭家塘坝补充水源。
小水电站
高家集电站,1958年秋,国家投资6万元,群众投工5.5万个,于次年建成发电。引三岔河水,流量0.5立方米/秒,渠长1.5公里,装12千瓦发电机1台,年利用率2960小时,发电4万多度。1970年5月更换旧机组为48千瓦新机组,年发电量30多万度,供电范围扩大到县城。1976年因设备损坏停运行。
虎关电站,1970年在虎关公社关北村张家庄筹建,次年7月1日建成。在虎狼关口拦堵三岔河水,浇筑高6.6米,长62米滚水坝一座,渠长1.8公里,流量2.5立方米/秒,最大水量5.6立方米/秒,利用水头14米,进水闸2孔,冲刷问、溢洪陡坡,压力前池各l座,压力管道22.7米,工程量7.2万立方米,耗用水泥49吨,钢材4吨、木材45立方米、投工6.4万个.从临夏西川电站调拨150千瓦发电机组、水轮机组各l套,架设高压线路10公里,低压线路3公里,安装变压器4台,容量270千伏安,年发电量50万度,总造价33万多元。除严冬水量太小不能发电外,一般运行正常.1982年更换两台新机组,装机300千瓦,年发电108—140万度。是年9月与大电网并网供电,年均收入2.7万元.
扎麻崖电站,1974年10月引扎子河水建成.渠长2公里,利用水头26米,流量0.4立方米/秒,装机75千瓦;变压器2台,容量80千伏安;、架输电线路20.41公里。供5个大队33个生产队、300户社员照明。平均年发电量4万多度,收入5000余元,运行正常。
流域概况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古民族生产生活。分别隶属陇西县、临洮县、洮岷、河州等州县管辖。自北魏以来,境内先后设过蓝川、安乐、长乐、水池、党川等郡县。境内有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横穿东西。宋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王韶渡排河击败赵思忠修筑康乐城(康丰乡道家村)、刘家川堡(流川乡古城村)。五月,诏名康乐城为康乐寨,刘家川堡为当川堡,并隶河州。明代属河州、属狄道州、岷州。清代沿明制。民国21年(1932年)6月10日,设洮西设治局(治所丰台堡)。翌年改为康乐设治局(治所新集堡)。民国29年设康乐县。1958年12月21日,撤销康乐县建置,并入和政县,1961年12月15日,恢复康乐县建置,县治附城镇新治街。
境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族、土、藏、蒙古、哈萨克族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是国列、省列少数民族贫困县,也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农、林、牧、药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三国时期关羽胯下的宝马良驹——胭脂赤兔马就来自康乐胭脂川。201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856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22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4.6元。
河谷交通
康乐县古时处中原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边境,古丝绸之路南道——临洮县经过县境,其中临潭道经过三岔河水系河俗谷。从陕西关中入陇,经天水市、陇西县、临洮、越洮水,经康乐虎关、流川,过长龙山到西夏(今广河县)至罕达西域。
狄道临潭道有两条。一为从临洮经康乐虎关,三岔河,转南顺胭脂河谷翻朱家山沿倒流河谷南下,经足古川、山神庙越莲花山、甘沟,达临潭旧城,亦可沿苏集河谷进扎子河,越白石山直达甘南。别一条从狄道南乡渡洮河,经潘家集,进入康乐朱家山、河口,过阴古渡121,经峡城乡、九甸峡、新堡通岷县中寨集,南行抵松潘县。
参考资料
三岔河.三岔河.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