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伯延镇

伯延镇

伯延镇是赵都武安市的下辖镇,位于武安市南部,南依鼓山,北临洛河,距城区1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名镇、全国重点镇中国传统村落。截至2023年,全镇共有20140口人,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00亩,全镇辖15个行政村(街),镇政府位于伯延镇先进街。

伯延镇地处武安盆地中部,丘陵间小平原,土壤为黄土轻壤质生石灰性褐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伯延历史悠久,建村于北宋元花年间,因其村形如鸿雁,故称伯雁,后人将“雁”改为“延”,遂成今名。1953年建立伯延乡。1958年公社化时,改建曙光人民公社(社址伯延)。1961年由大公社分建伯延公社。1984年改建镇。

伯延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工业和副业。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作物的种植上。该镇还建有砖厂、水泥厂、石料白灰厂和化工厂等镇办企业。交通方面,青岛—兰州高速公路、省道邢界线及武安市南二环公路穿越镇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伯延镇拥有清末民初时期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600余处。主要景点有徐家大院、高树勋起义纪念馆、房家大院等。此外还有三道饭、拽面、武安炸三角等特色美食。

历史沿革

清代,始设镇。

民国沿之,属武安县第三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武安解放后,改镇为伯延村

1953年5月,设伯延乡。

1958年,改为伯延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设,置伯延镇。

1996年1月,庄晏乡并入。

行政区划

辖伯延先进街、伯延先锋街、伯延建设街、伯延和平街、伯延胜利街、龙泉、北文章、南文章、仁义村、庄晏、东万年、罗峪、双玉泉、杨二庄、仙庄15个行政村。

2011年末,伯延镇辖先锋街、先进街、和平街、建设街、胜利街、龙泉、北文章、南文章、东万年、庄晏、罗峪、杨二庄、仙庄、双玉泉、仁义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伯延镇辖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伯延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伯延镇地势低平,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最高峰鼓山十八景海拔860米;最低点海拔196米。

水文

伯延镇境内河流属河水系。主要河流南洺河自磁山村南入境,由西向东,经罗峪、庄晏、北文章、龙泉,境内长10.65千米。

自然灾害

伯延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大风、低温、霜冻、雷击等。最严重的洪灾发生在1963年8月,7日内降雨达1472.7毫米。

自然资源

伯延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石灰岩大理石,地质储量0.5亿立方米,可采储量为0.1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南鼓山一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80万立方米。伯延镇卫星图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伯延镇辖区总人口2013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45人,城镇化率7.67%。另有流动人口280人。总人口中,男性10080人,占50.1%;女性10059人,占49.9%;14岁以下4156人,占20.6%;15~64岁14077人,占69.9%;65岁以上1906人,占9.5%。总人口均为汉族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7.26‰,人口自然增长率3.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68人。

2017年末,伯延镇常住人口21688人。

截至2018年末,伯延镇户籍人口为2016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伯延镇常住人口为1631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伯延镇财政总收入2955万元,比上年增长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70万元,增值税946万元,企业所得税10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467元,比上年增长7%。

2018年,伯延镇有工业企业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

农业

2011年,伯延镇耕地面积30900亩,人均1.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豆类、蔬菜等。

2011年,伯延镇农业总产值8904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14081吨,人均699.2千克,其中小麦3846吨,玉米6937吨。畜牧业以饲养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5.8万头,年末存栏2.44万头;羊饲养量1430只,存栏1160只;家禽饲养量4.8万羽。伯延镇产桃子

工业

2011年,伯延镇以化工、水泥、建筑材料为主。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元;工业企业233家,职工6805人,比上年增长8.3%。

商业

2011年末,伯延镇有商业网点132个,从业人员158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9亿元,比上年增长8.5%。主要产品有熟肉加工。

金融

2011年末,伯延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各项贷款余额6600万元,比上年下降0.9%。

社会

文体事业

1996年10月,伯延镇建设起有线电视转播站。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入户率51%。

2011年末,伯延镇有文化活动中心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98户;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2万余册。有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员65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学校体育场所6处,75%的村(街)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35%。广播电视站1个。伯延镇接受市小散乱污取缔观摩活动

教育

2011年末,伯延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250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7所,在校生1800人,专任教师1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70人,专任教师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伯延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01.83万元,比上年增长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7.6%,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

卫生

2011年末,伯延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门诊部(所)32个;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7张;固定资产总值843万元。有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9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万余人次。15个村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

社会保障

2011年,伯延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户,人数5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700人,支出3.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2户,人数1127人,月人均14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4人,抚恤事业费15万元,社会福利费7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30张,收养五保老人13人。全镇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415人,参保率9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伯延镇有邮政局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5万份(册)。电信企业3家,代办点5个,程控交换机总容量为1万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0%。伯延镇产桃子

基础设施

排水管

1985年,伯延镇有全镇实现集中供水,供水水源均为地下水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1000米。

供电

2011年末,伯延镇有镇区35千伏变电站1座。

交通

伯延镇境内有青岛—兰州高速公路、城市北京二环路、县道武磁公路等干线穿过。

2011年末,伯延镇有镇区开通公交线路1条,日发客运班车24班次,日均客运量700余人次。

文化

地名由来

因镇政府驻伯延村而得名。旧时村状如鸿雁,故取村名为“伯雁”。后人将“雁”写作“延”。

获得荣誉

伯延镇被誉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

参考资料

武安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5

邯郸市武安市伯延镇.河北政务服务网.2024-02-26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武安市人民政府.2024-02-26

乡愁带你游古镇|伯延镇——灰墙青瓦间实事求是的传奇故事.今日头条.2024-02-26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3

伯延镇.武安市政府信息公开.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