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朝对人民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山东堂邑镇农民宋景诗率众起义,领导黑旗军与白莲教、捻军并肩作战抗捐抗税。
基本介绍
1861年3月29日(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黑旗军首领宋景诗在山东冠县举行劫牢起义,点燃了鲁西武装抗清斗争的烈火。
1860年(文宗咸丰十年),山东省发生大饥荒,人民无以为食,而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加倍派征钱粮和苛捐杂税,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山东各地反清抗粮的斗争浪潮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宋景诗联络冠县、堂邑等地白莲教反清力量,组织建立了以绿、黄、白、红、黑五色旗帜为标志的起义队伍,他自任黑旗军首领,领导家乡人民开展抗粮斗争。由于官府抓捕带头抗粮的群众领袖,进一步激起了群众的反抗情绪。为此,宋景诗受五旗首领推举召开会议,商定了劫狱起义的计划。
1861年3月29日,宋景诗先派人混进冠县城内作为内应,至晚,他们里应外合,攻入县城,打开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群众,又点燃柴草,齐声呐喊,冠县知县与守城官兵仓惶逃遁。宋景诗率众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于当晚宣布起义。
起义后的黑旗军与其他各支义军攻城掠地,大败清军,相继攻克了直隶(今河北省)、山东省边界地区的13个县城以及沿运河各重要渡口和集镇,控制了山东、直隶的大片平原地区。起义也极大地震惊了清朝,朝廷派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督办直隶、山东明朝军事,调各地清兵围剿起义军。面对敌众我寡的危险形势,在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宋景诗向胜保表示接受“招抚”。起义军经改编后入驻河南省,后移驻陕西省。
同治元年(1863年)十二月,宋景诗断然从陕西率部返抵山东,驻扎于临清市城外南关车营,并以其参将身份作掩护,屯集两江总督,截留关税,积极扩充黑旗军实力。次年,他设计杀掉临清地主民团武装首领王二香、杨鸣谦等人,控制了临清以南、阳谷县以北、聊城市以西、冠县以东的大片地区,向沿运河驻防的清军展开进攻,正式发动第二次起义。
起义军与前来镇压的清兵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胜利。后来清廷以英国人训练的洋枪队对付义军,使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宋景诗率余部转战直隶、河南省等地,后辗转安徽进入湖北,与捻军汇合,坚持抗清斗争。此后,宋景诗领导的起义军在山东曹州参加了消灭清亲王僧格林沁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