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谱
《菌谱》,又名《香谱》,是中国南宋时期陈仁玉所撰写的关于菇类的专著,成书于1245年。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详细介绍了浙江台州(今临海市)所产的11种菇类,包括形状、性味、品级、生长及采摘时间等方面的信息。书中还附有毒菌的解毒方法,即以苦茗、白矾匀新水咽之。尽管篇幅较短,仅有一卷800余字,但《菌谱》对此后菌类书籍的撰写产生了重要的启发意义。《菌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对后世菌类植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中国第一部有关菇类的专著。南宋陈仁玉(字碧楼,浙江仙居县人)撰。1245年成书。书中论述了浙江台州(今临海县)所产11种菇(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麦蕈、王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的产区、性味、形状、品级、生长及采摘时间。书后附有毒菌的解毒方法:以苦茗、白矾匀新水咽之。
《菌谱》是陈仁玉年青时住在家乡仙居时写成的。据《菌谱》自序中说:“仙居界台、括, 丛山峻拔,仙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之,固藿之至腴,葵之上瑞”, 其味十分香美。自从赵扩庆元六年至嘉泰三年(1200—1203)临海谢深甫出任丞相,直到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为赵昀皇后,数十年间,朝中谢氏家族,皆喜爱家乡这种鲜美的特产。周密《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天台出桐蕈,味极珍,然致远必渍以麻油,色味未免顿减。诸谢皆台人,尤嗜此品,乃并桐木以致之,旋摘以供馔。”由于当时朝廷上下对台菌的酷嗜,入山采摘的人络绎不绝。陈仁玉认为对于这种珍贵的土特产,很有辨识的必要。 因此,他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品尝,“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写成了《菌谱》一书。
作者简介
陈仁玉(1212—?)字德公,一字德翁、德韬、德翰,号碧栖。嘉定区五年(1212)出生于城南黄村(今浙江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附近)。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德,必记之。
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篇》,荟萃历史名流游览泰山、沂水县、武夷、秦淮河、象山县等名山大川的游记,凡88篇,看兴致。同年又写成《永鉴稿》。仙居盛产合蕈、稠膏蕈等11种食用菌,陈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写成《菌谱》。此书被编入《四库全书》。
淳佑九年,受临安知府赵与 之托,负责辑《淳右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吴调迁后又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儿,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十年十二月,书成。该书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区史很有参考价值。后任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了《永乐大典》收录德陈仁玉《淳佑临安志序》,方在其《浙江方志考》一书中予以更正。
淳祐十一年,陈仁玉以“白衣”受诏为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九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市。后历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德佑元年(1275),谢太后下诏降元。陈仁玉时已告老归寓台州市。与权知台州事王钰相议拒招,并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坡,王钰战死。陈仁玉退隐黄岩石山中。临终戒孙永不仕元。后移葬城郊南峰山桃花洞册。
社会影响
陈仁玉的《菌谱》,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还开创了我国菌类植物学的先河。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和清代吴林的《吴蕈谱》,都是在陈谱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菌谱》中对菌的生长条件,作了详细的记载,认为“芝菌皆气茁也”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气候、温度、湿度均适宜的生长环境。
源流
陈氏《菌谱》之后,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菌类专谱还有明代潘之恒《广菌谱》,清代吴林《吴菌谱》等。这些菌谱对研究中国古代食用菌的种类和历史有一定学术价值。
版本
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墨海金壶》《珠丛别录》《仙居丛书》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