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
佛光寺建在佛光山的半山坡上。距五台山县城东北32公里,距离台怀镇30多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佛光寺现存的东大殿,是李忱大中十年(856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其现存建筑构件大部分为唐朝原构,殿内保存有唐代塑像、壁画、题记,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和“中国建筑第一瑰宝”。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的断言。作为佛光寺配殿的文殊殿,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配殿。殿内保存着7尊金代塑像,墙壁上还留存着大量明代罗汉壁画。寺内还有北魏祖师塔、唐石刻经幢二座和唐砖墓塔等。
1961年佛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命名
据史料记载,拓跋宏在位期间(471-499)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
历史沿革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在唐朝,法兴禅师于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寺庙因此声名大振,僧徒众多。然而,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使得佛光寺遭受严重破坏,仅有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847年,李忱继位后,佛教再度兴盛,佛光寺得以重建。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创建,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此后的宋、金、明、清各代,均对寺庙进行了修。元代时,补修了殿顶并添配了脊兽。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经历了重修。明清时期,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建筑得以重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进行了装绘。然而,清末时普贤殿不幸焚毁。
民国初年,寺庙进行了增筑,包括窑洞和南北厢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自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和测绘学。同年7月5日,他们在大梁上发现了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如今,佛光寺坐落于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庙坐东朝西,根据地势而建。全寺共有三重院落,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建筑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为金朝建筑,其余建筑则主要为明、清时期的风格。这里不仅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欣赏古建筑艺术的胜地。
方位布局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山腰,距离台怀镇30多公里。寺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佛光寺坐东向西,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全寺共有殿、堂、楼、阁共计120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建筑例如山门、伽蓝殿等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朝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师祖塔。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重要景点
东大殿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东大殿的斗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 佛光寺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东大殿内还留存有从唐至清的墨书题记数十处。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东大殿这座世界上最重要木构建筑的历史信息与价值组成。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朝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殿内佛坛上置彩塑35尊,与大殿同期塑造。其中主像5尊,高度达7米之多,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接引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各有胁侍立于左右。中间主像释迦牟尼,结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手作触地印,面相庄严,头顶螺旋发式,衣褶自然垂于身旁。左次间为弥勒佛,双足下垂,脚踏莲蒂。右次间为阿弥陀佛,也作结跏趺坐势,神态怡然自得。这种将释迦、弥勒、阿弥陀佛一字排列、供奉于一起的形式,是中国净土宗所遵从的规制。5尊主像两侧,分别有胁侍五、六尊,高度不一,造型生动。释迦牟尼佛左右所塑二弟子像为阿难陀和摩诃迦叶,一老一少,神态生动自然。弥勒佛与接引佛两侧皆为胁侍菩萨像,高约4米,身体微向前倾,上身半裸,面相丰满圆润,修眉弯曲,眼睑低垂,半闭半睁,腰肢向侧面扭曲,腹部微隆,肌肤细腻,姿态柔和,系典型的唐朝女性化菩萨形象。
正中主佛释加牟尼佛一铺7尊,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二供养菩萨。位于东大殿当心间。释迦牟尼佛通高5.3米,螺髻,额上有毫光,双耳垂肩,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唇厚颐丰,姿态静穆自若。右手垂置于右膝上,作“触地印”,左手捧钵放于胸前。袒右肩,胸隆起, 两肩宽大有厚重之感,外着袈裟式偏衫,结跏趺坐在叠涩须弥方形座上,衣褶层层有序,线条流畅有致,纹饰虽经近代重绘, 仍不失其古拙的风韵。座上另铺一幅台布,与长庆以前各期塑像外衣或裙褶下垂于台座上的形式不一。台座束腰部分镂塑二侏儒承托。为了突出地表现主像,古代匠师们全力塑造释迦牟尼佛, 运用造型的手段,雕塑艺术的语言,并且采取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像进行烘托和渲染,使主像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对主像的头、面部进行精心细雕,以形写神,与腹部衣褶的概括洗练,刻划轻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像后面庞大而繁褥的大小圆形联结的火焰头光和背光,又起到了衬托主像的作用,从而使主像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栩栩如生。
文殊殿
佛光寺的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文殊殿内所绘的罗汉像分上下两层排列,下层罗汉坐于岩石之上,上层罗汉立于下层罗汉的身后,坐立穿插,相互交错,显得规整有序,却不呆板。阿罗汉姿态多样,或挺或弓,或左侧或右侧,或前视或后视;或端庄安详,或踌躇满志,或逍遥自得,或洗耳恭听,或左顾右盼,姿势各异,无一雷同。整幅壁画颜色较为丰富。罗汉以朱红色勾勒,面部为白、红、黑、四色,以白为多。罗汉衣纹以黑色勾勒,兼以深红或青蓝等色。服饰多着僧袍,色彩有红、白、黄、青等,各色相间,分明显著。罗汉服饰不仅有僧袍、袈裟,还有胳膊上缠着飘带。罗汉衣着色调略有晕染,服饰襟边上的花纹或图案多数饰以金色,从而使画面显得富丽美观、充满生机。壁画中还体现了吹奏乐器的阿罗汉,有吹笙的,有执如意的,有带小锣的,有拿小军鼓的,还有其他打击乐器。壁画虽然局部表现了佛教乐器,却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寺庙中唯一体现这类题材的壁画。
祖师塔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祖师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其上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
唐代石幢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大中十一年(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干符四年(公元877年),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墓塔
佛光寺周边,还有古代和尚墓塔6座,寺外东山坡上墓塔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795)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844)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752)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3座,一为禅定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824)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
文物价值
佛光寺,因为历史悠久而且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所以佛光寺又有“亚洲佛光”之称。佛光寺佛殿建筑物,自身已为唐构,更蕴藏唐原塑画墨迹于其中,四艺萃聚于实物遗迹中诚属奇珍;文殊殿构架之特殊;祖师塔之莲瓣形券面,束莲柱,朱画人字“影作” ;殿后圆墓塔覆钵如印度窣堵坡原型均他处所未见者,实皆为研究中国建筑史中可贵之遗物也。
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体系正是对于唐代建筑营造手法的完美表现,木结构体系包括斗拱、内部空间、屋架。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采用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朝木建筑中的孤例。东大殿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最早的。 虽然《营造法式》当中记载了最高铺作等级为八铺作,但是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现具有八铺作的木构建筑,而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成为现存最高等级的铺作。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面空间为金厢斗底槽,即内外两圈柱子围合而成的,佛坛位于内圈柱子围合而成的内槽空间,而外圈柱子围合出了一个宽阔的礼佛空间。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斗拱一层,斗拱上托平闇,平闇上面是屋架。而屋架与斗拱、空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体系。而通过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模型制作可以更好的研究与了解唐代建筑的营造手法,真正传承唐代建筑的风韵。
东大殿南侧是建于北齐的祖师塔,整塔的造型与建造艺术风格独具,是古塔中十分罕见的,并弥补了南北朝中期佛塔实物的空白,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 另外,佛光寺内还保存有魏、齐、唐、宋等朝代的石刻经幢,这些墓塔和经幢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经研究,该经幢应为佛光寺僧众专门为“没故和尚”修建的一座墓幢,是目前五台山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经幢实物,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唐朝经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与保护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以一本《敦煌石窟图录》中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线索,前往山西省的群山峻岭,搜寻到了佛光寺。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及以前木结构建筑”的断言。1953年,对文殊殿进行了补修。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木构件出现劈裂、变形、扭曲,需靠架子支撑、墙面有浸水痕迹”的消息便见于媒体。2017年8月《北京青年报》报道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多处漏雨,在7年前已被定为局部危房一事。8月29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通告称,原则上同意山西省文物局所报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设计方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等已专程赶到五台县,对佛光寺东大殿漏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抢险保护和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2019年,佛光寺划定保护范围:东自围墙以外至佛光梁约300米;南自围墙以外至南山梁约300米;西自大门外至闫家寨河约2千米;北至围墙以外至北沟水心约平均15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各向外辐射100米。
参考资料
佛光寺.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9
佛光寺:看尽繁华 孤独存世.今日头条.2024-02-26
佛光寺.华夏经纬网.2024-02-29
佛光寺.五台县人民政府.2024-02-29
佛光寺祖师塔,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百家号.2024-02-29
佛光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1-11
佛光寺景区详情.微信公众号.2024-03-08
颜值与内涵兼备 共赏山西文物中的“国宝”.腾讯网.2024-01-11
梁思成发现唐代佛光寺东大殿80年,文物界制定十年保护方案.澎湃新闻.2024-03-08
晋在眼前丨跟着壁画游山西.网易.2024-03-08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 林徽因).澎湃.2024-03-08
五台山人文历史——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塑像.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2-29
栋梁 |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澎湃新闻.2024-02-29
五台山佛光寺.五台山服务网.2024-02-29
佛光寺:看尽繁华 孤独存世.闪电新闻.2024-01-11
佛光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08
清凉赏析 | 唐塑的绝响——佛光寺东大殿造像巡礼.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9
佛光寺:中国古建第一瑰宝,一座被封存了1200多年的记忆 .百家号.2024-02-29
山西佛光寺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殿堂建筑.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9
王军: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土木在线.2024-03-08
五台佛光寺塔坪新发现唐“没故和尚”经幢研究 .知网.2024-03-08
中国最古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封闭大修十年系误传.澎湃新闻.2024-02-29
在佛光寺遇见大唐!是什么支撑它屹立千载?.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9
国家文物局专程调研山西佛光寺 .新华网.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