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鸥属
贼鸥属(食虫类:Stercorariidea)是鸟纲中的鸥形目的一个科,包含贼鸥属(学名:Stercorarius),是该科的唯一属,共有约7种。贼鸥主要在两极地区繁殖,可游荡至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常掠夺其它海鸟的食物,也捕捉各种小动物。在我国,可见到5种贼鸥。贼鸥科的鸟类体型大概45-63厘米,生活在温带和极地地区,在地面筑巢,属于长途候鸟,主要以鱼类和腐肉为食。
形态特征
体型略大(45-63厘米)的海鸟,具端部呈勺状的形长中央尾羽。一般具有两种色形:
浅色形:头顶黑色或烟黄色;头侧及领黄色;下体白色,灰色的胸带或有或无;上体黑褐或红褐,初级飞羽基部偏白,飞行时频频闪动。
深色形:通体烟褐,无白色或黄色,初级飞羽基部偏白。
非繁殖期成鸟似亚成鸟,色浅而多杂斑,顶冠灰色。虹膜-深色;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两极、美洲、非洲和欧亚大陆沿海。繁殖于两极,冬季迁至南方海域,定期从中国东部沿海及台湾经过。出现于中国的南沙群岛。在中国南部沿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江苏省南部及内陆的山西省南部均有过记录。
下属分类
贼鸥属包括:
长尾贼鸥(Stercorarius longicaudus)无危物种(LC),分布于北极、美国、办公厅各陵兰、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伦比亚、秘鲁、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斯瓦尔巴群岛、挪威、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塞哥维亚、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白俄罗斯、俄罗斯、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埃及、几内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加纳、喀麦隆、加蓬、刚果、南非共和国。繁殖于北极地区;冬季迁至南方海域。罕见候鸟,可能出现于南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上有过记录。定期从中国东部沿海及台湾经过。
大贼鸥(Stercorarius skua)无危物种(LC),别名褐贼鸥、棕贼鸥,分布于南极洲及南半球的大洋、巴西、智利、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偶见。台湾北部有一记录。
短尾贼鸥(Stercorarius parasiticus)无危物种(LC),繁殖于北极地区;冬季南迁至南方海域。不如中贼鸥常见。在中国南沙群岛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域有记录;台湾北部有过一次记录。
麦氏贼鸥(Stercorarius antarcticus)无危物种(LC),分布于北极至南极地区、巴西、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美国、加拿大、格陵兰、斯瓦尔巴群岛、冰岛、英国、爱尔兰、挪威、瑞典、拉脱维亚、丹麦、德国、荷兰、法国、瑞士、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突尼斯。
麦氏贼鸥(Stercorarius maccormicki)无危物种(LC),别名灰贼鸥,分布于南极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秘鲁、巴西、智利、纳米比亚、莫桑比克、俄罗斯、日本、斯里兰卡、所罗门群岛。繁殖于南极地区。偶经中国南沙群岛。
智利贼鸥(Stercorarius chilensis)无危物种(LC),分布于秘鲁、巴西、智利、阿根廷。
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无危物种(LC),繁殖在北极地区;冬季迁至南方海域。定期出现于中国的南沙群岛。在中国南部沿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江苏省南部及内陆的山西省南部均有过记录。
参考资料
长尾贼鸥.国际鸟类资料库.2016-08-02
短尾贼鸥(Stercorarius parasiticus).国际鸟类资料.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