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是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称龙川,所以胡氏宗祠又名为龙川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初建于宋朝,于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于对祠堂进行大修,因此建筑具有明代风格。胡氏宗祠雕刻艺术有徽派建筑“木雕艺术博物馆”“木雕艺术厅堂”的称誉。
胡氏宗祠占地1146平方米,建筑体量宏大,悬山屋顶、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三进七开间。主要有门厅、回廊、正厅、寝室。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风格古朴典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宗祠和谐厅的荷花图揭示的和合文化: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美,人与人要和顺,世间万物奏出和鸣之声。
胡氏宗祠所在的龙川也是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胡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背景
据县志记载,民国前,人口只有8万1千多人的绩溪县有祠堂340多幢,平均50多户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建国后虽一再拆建,至1982年全县祠堂尚存160多幢,可见在徽州立祠之风是何等盛行,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可见祠堂在寻根之旅中有标志作用。胡姓在中国汉族大姓中排名第13位,徽州胡姓以绩溪为最。而龙川胡氏宗祠又以“木雕艺术殿堂”和“民族艺术博物馆”著称于世。中外建筑专家称为“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完整之好、装饰之美为天下第一”。
历史沿革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
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
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再次重修。现建筑主体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而内部装饰则以清代风格为主。
结构布局
建筑布局
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的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
建筑特色
龙川胡氏宗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体现出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实践性精神。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台基上,前后三进,由照墙、门楼、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及特祭祠等几大部分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龙川胡氏宗祠的长度是宽度的两倍。它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宗祠的照墙距离门楼达25米之远,龙川溪在照墙、门楼之间涓涓东流。这种既服从自然环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空间观念,构成龙川胡氏宗祠总体空间的宽松、和谐、舒畅、均衡的美感。胡氏宗祠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徽派建筑所有建筑类型的平面布局的设计法则,与《园治·相地》中“得景随形”相一致。宗祠的门楼、廊庑、天井、正厅、厢房、寝楼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组合,使整个建筑既扩大了空间,又使各个独立的建筑相互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主要景观
影壁墙
龙川胡氏宗祠的影壁墙呈八字型,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一是保住聂氏宗祠的灵气,二是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扩大了宗祠门前的空间,并将门前的龙川河纳入宗祠的整体建筑之中,形成了“一条溪流,一带平桥,青山满目,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自从水出口上移,填埋了旧的出水口后,宗祠的前方有了一块面积虽然不大却上方上正的祠堂坦,又应了村基“前不破碎,坐得方正”的风水理论。坦上遍铺鹅卵石,这是微州民间祠堂坦普遍的做法,坦铺鹅卵石,象征鱼鳞病,称“鱼鳞坦”。鱼多子,寓冀宗族子孙发达,鱼可化龙,寓冀子孙多出拔萃人才。
仪门
徽州五凤楼一般也只有在建造宗祠时,把它作为仪门,既增加聂氏宗祠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的含义。第一套门是根星门,五开间6石柱。牌坊试木制黑栅栏。平时,只开中间栏栅门和二进的侧门,举行重大的宗族活动时,才大开中间仪门,同时两边侧门和10扇栏栅门全部打开。
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奏叔宝、尉迟敬德两位大元帅。仪门的门鞍上方置有4根“阀阅头”,对外昭示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三门二石鼓”的结构,民间称“石鼓门”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象征。古时的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门槛越高,官职越高。文官从右侧进,武官从左侧进,七品以上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
五凤楼
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请抬头看,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枋,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采用的是传统的装饰性满构图和中浮雕式,圆润流畅的刀法。接下来的是中间和两边次间的三根枋,一大两小,称普柏枋,雕刻的是胡宗宪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当时春节快到,倭寇未除,胡宗宪激励将士,和土家族先民们在腊月29这一天提前过年,在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发起进攻,取得了胜利。土家族先民为了纪念胡宗宪,让提前过年的做法相沿成俗,成为土家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赶年。胡姓族人为了纪念胡宗宪将这段历史雕刻在这额坊上。做商们无时不在提醒自已,商场如战场,也只有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险恶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天下的成功者。这里采用了深、中、浅三种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和简练明快的刀法。可惜“文革”初期,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为永久性的历史遗憾。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但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这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不死鸟丰宣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
荷花木雕
聂氏宗祠正厅隔扇门,每幅图均以群荷入图,可谓用心良苦。正厅,亦称享堂,是宗族祭祀祖先和决议族中大事的厅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群荷代表本固枝荣,与正厅四根银杏苗木圆柱底部枣木莲瓣柱基和花岗石八角鼓墩柱础,寓意家族基础牢固,人丁兴旺。这样就把享堂变成“荷(和)堂(塘)”了。家族在此议事,要一团和气,则家和而外顺。荷花图除群荷以外,均有各种不同的既有情趣又有内涵的小动物和植物,构成既可独立欣赏又形成整体生动和谐的画面,寓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共荣。确实巧夺天工,博大精深。
木雕荷花图的特点纵览20幅荷花图,可谓“全、精、巧、雅”。所谓“全”,这些木雕荷花裙板自明嘉靖历经四百多年,几经磨难,竟无一遗失,无一破损,保存之全,完整程度之高,实为罕见;而风荷景象,千姿百态,不可不谓之“全”。所谓“精”,指木雕工艺精湛,雕刻精美,所雕之物细腻生动,惟妙惟肖,了无匠气,实乃大师级的木雕精品。所谓“巧”,荷花图构思奇巧,章法讲究,花鸟虫鱼,动静咸宜,自然生动,既各自成趣,独立成章,又内在关联,寓意深刻。所谓“雅”,荷花图兼有写实与写意风格,花有“含苞、初绽、盛开、并蒂”之别,叶有“平铺、翻卷、舒展、低垂”之分,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就连枯荷败叶,发育不良的莲蓬也跃然画中,应有尽有。以荷为祠堂正厅木雕主题,将祠堂的享堂变成了“荷堂”,是大雅与大俗的结合,在整个古嫩州祠堂建筑中极为罕见,足见龙川川胡氏家族家学之渊源,文化底蕴之深厚。
文物遗存
建筑
工艺
意义价值
龙川胡氏宗祠以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以后又历经修,最后一次在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仍保持了明代徽派建筑雕刻艺术的风格。宗祠建筑线条粗犷,作风淳朴,是徽派古建筑艺术集砖木石雕于一体的宝贵遗产。
保护措施
2014年年底,绩溪县对龙川胡氏宗祠屋顶破损瓦片进行更换,对部分腐朽的建筑木构件进行更换、修复、保养,消除漏雨点,布设防雷装置,对整个宗祠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为确保施工期间的游客人身安全,采取限制游览区域、调整游览线路、增加安全警示标志等措施。维修工程于2015年5月完工。
获得荣誉
1982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7月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国家文物局拨款9.5万元修缮。
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于: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县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聂氏宗祠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
胡氏文化
绩溪龙川胡氏,于东晋年间由中原世家大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后,受徽文化熏陶,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耕读相伴,贾儒并举,族人多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代有人才。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为进士,被称之为的“进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还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龙川胡氏家族在医学、商业领域也多有建树。
轶事典故
龙川传说
龙川县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副祠传说
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但这家丁姓16代中代代单传却是一个“谜”。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
旅游指南
开放时间
08:00-17:3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门票信息
75元/邮资门票77元
交通信息
高铁站前乘6路公交可抵达景区,景区距离县城11公里。
参考资料
瀛洲镇龙川村:开展重阳节活动.绩溪县瀛洲镇人民政府.2024-03-26
龙川胡氏宗祠.宣城市人民政府网.2024-03-26
叹为观止!木雕艺术博物馆——龙川胡氏宗祠.绩溪全域旅游.2024-03-25
胡锦涛与夫人回安徽老家祭祖 民众夹道欢迎.新浪网.2024-03-26
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官网.2015-12-05
龙川胡氏宗祠 徽州民族艺术殿堂.中安在线.2022-02-18
胡氏宗祠.宣城文明网.2022-02-18
龙川胡氏宗祠.宣城市人民政府.2022-02-1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02-17
人民日报: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今日头条——古村之友.2022-02-18
中国传统村落——安徽宣城龙川村.今日头条——宣城民生关注.2022-02-18
龙川胡氏宗祠.马蜂窝.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