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

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

西县城关镇地处秦岭南坡汉水北岸,位于东经110021/、北纬32059/,素有东西通“豫蜀”,南北连秦、楚之称,是郧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版图面积127.7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799.3米,最低205米,平均海拔高度230米,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面由沙土、石粘土及淤泥组成。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镇共有常住人口123347人。

基本介绍

郧西县城关镇城区周山环绕,岗阜低昂,镇中心地势平旷,三河(天河、安家河、五里河)交汇。年平均气温15.4C0,年平均降雨量772.9毫米,全年无霜期237天,属副热带大陆性季节气候。

行政区划

城关镇辖21个行政村、173个组、7个社区居委会、20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2612人,耕地面积17296亩。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8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016元,财政收入实现1082万元。

特点

镇内交通便利,距十堰市105公里,省城武汉市654公里,即将开工的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公路四通八达,互为相通。信息灵通,通讯先进,移动、联通履盖全镇。电力充沛,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是郧西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近几年来,城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镇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紧紧围绕在镇委、镇政府提出的“科技兴镇,民营立镇、勤俭建镇,依法治镇”发展战略和“人口大镇、经济强镇,文明城镇,鄂陕重镇”奋斗目标。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经济环境,调整经济结构,积蓄发展后劲,初步形成姜黄、蔬菜、畜牧、林特四大支柱产业,黄姜面积达1.2万亩,蔬菜面积达2万亩,林特面积达5000亩。乡镇企业通过多年培植,逐步形成医药化工、工程塑料、建筑建材、汽配铸造、加工服务、食品工业等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乡镇企业实现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0%。

优势

城关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建设步伐,我们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的思路,搞好城乡统筹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参与、服务县城旧城改造及配套建设项目的实施,完善上北隅、校场坡、洪台三个村小区建设配套工程,加快实施村庄规划,完成三条通村油路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广为招商,加大悬鼓公园综合配套建设,力争营造一个“市民习惯良好,环境生态整洁,功能设施齐全,街道宽阔亮丽”的文明城镇。我们将抓住银武高速公路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扶贫开发三大机遇,突出发展社区经济、民营经济、打工经济、庄园经济,到2005年,力争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300元。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镇共有常住人口123347人。

重要景点

悬鼓观

郧西山城古时候有八景之说,其中“悬鼓青嶂”指的就是悬鼓观。悬鼓观于明朝正德年间修建,因旁边天河崖上的“悬鼓”而得名。“悬鼓”是一块巨石,悬在崖隙间,可能有几百千斤重,人路过此地,唯恐石坠。鼓观相依,构成人间奇景。有人说,此石是娲皇炼石补天剩下而寄放于此地的。古人戏说,“悬鼓观悬鼓不悬钟,过风楼过风不过雨”,事实上悬鼓观悬的那块石头就是悬在村民心中的一块“时钟”,人们根据太阳晒在鼓石上的部位来判断作息时间。而今,重建后的悬鼓观金光熠,坐落在山崖边,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气宇轩昂而又宁静美丽。

黄山公园

郧西县的黄山公园又称革命烈士陵园,其因山上埋着众多烈士而得其名。郧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北黄山,始建于1987年11月郧西解放四十周年之标。陵园占地4.4亩,设烈士纪念亭及管理所。1997年被共青团十堰市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陵园地域面窄,实际接纳瞻仰烈士活动场地不足1亩,未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01年春,县委、县政府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决定扩建烈士陵园。现在黄山公园也成了郧西人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每到夜晚,都有人在此跳舞,打球,休憩。目前陵园占地100亩,建成后的烈士陵园融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使烈士陵园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

执政理念

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城关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突出“产业兴镇”这条主线,围绕打造旅游县城这一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主动适应中创新思路,在破解难题中抢抓机遇,在统筹协调中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财政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城关镇以打造实力城关、魅力城关与和谐城关为目标,以“维稳保安、大办工业、城市建管、培植产业”为着力点,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服务中发展,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发扬“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不辞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精神,“点亮”科学发展“导航灯”,力争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以上,努力把城关镇打造成工业强镇、产业大镇、旅游名镇、文明新镇、平安城镇。

工业崛起

引领城关经济大发展

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该镇党委书记叶盛发认为,经济发展要提速,仅解决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从有到优”的问题是不够的,这更多地依赖于加速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从弱到强”。城关镇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郧西老工业基础优势,决定了城关镇必然是工业发展的核心区。为此,城关镇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潮,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镇战略,靠工业增效、靠工业提速、靠工业取胜。

然而,在城关镇寸土寸金的地方,发展工业谈何容易!许多投资者因无地建厂房而不得不离去。如何突破土地瓶颈的制约?该镇立足实际,将目光投向荒山荒滩,建立了城关矿化工业园和城关食品工业园两个工业园区;同时利用废校、废厂(场)招商引资,给工业企业“安家”,形成品牌,推动工业集群发展,实现了精彩的“转身”。有了平台,平凡矿业公司闻风而动,率先投资1个亿进驻园区;鸿达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工贸公司也不甘落后,投资4000万元在园区内建重晶石加工企业。目前,城关矿化工业园已整理山地600亩,进驻三家企业。在激浪河村建的城关食品工业园,充分利用当地蔬菜产业和野生葡萄资源优势,已进驻益群蔬菜加工企业和神武天滋野葡萄酒厂。眼下,5000吨白酒生产项目又落户园区。两个园区建成后,将年创产值12.5亿元,创税收1.5亿元以上。

每个项目“茁壮成长”的背后,都离不开城关人倾力打造软硬环境的“良苦用心”。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信用环境、治安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同时,该镇对落户企业推行“打包”服务,实行“两个隔离,三个宁可”,即企业与部门隔离,企业与村民隔离;宁可政府为难,不让业主吃亏;宁可政府有压力,不让业主有顾虑;宁可政府受委屈,不让业主有怨气,形成“重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神武天滋葡萄酒厂投资2000多万元,在城关“打包”服务下,从2009年7月开始破土动工,仅三个月完成机械调试,不到一年时间,葡萄酒已开始正式生产,创下了奇迹般的建设速度。这速度,源自于城关人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源自于他们甘当招商“马前卒”的工作态度。

可以说,刚过去的一年,对于城关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来说,是招商引资“井喷”的一年。2009年,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3.6亿元,工业增加值3.7亿元,工业税收4800万元。全年引进项目11个,协议资金17.8亿元,完成投资4.6亿元。

风乍起,潮又来。传承昨日的辉煌,城关镇在突破中奋进,在奋进中高扬起工业强镇的风帆。

特色产业

助推农民增收大突破

城关镇紧紧围绕把郧西县城打造成“婚旅之城”、“约会之乡”和全县特色经济强镇的目标,着力培育壮大旅游、蔬菜、畜牧、林特、劳务等产业,已占到全镇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成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旅游

方兴未艾创品牌。县委、县政府围绕“旅游立县”战略,确定了把郧西打造成全国旅游重要目的地的目标,为城关产业深度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关镇旅游重点依靠中国的“小九寨——五龙河”,深度挖掘七夕文化,搞好服务和拓展。餐饮等第三产业搭上五龙河景区开发和城区景区开发的快车,走壮大民营经济之路,全镇发展农家乐15家,景区公路沿线农家山庄林立,从业人员上千人,日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该镇还推行特色农业观光游、工业游、现代服务项目游、旅游产品市场游、农耕文化游等五大“特色游”,把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和发展强势,更成为城关一张闪光的“名片”。2009年,城关悬鼓公园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0万元。

蔬菜

遍地开花结硕果。蔬菜是城关产业发展的“重头”。该镇紧咬“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在车家沟、吴家营、四堰坪等村兴建1000个蔬菜大棚,建成连片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上千亩,产出的蔬菜在市场十分抢手。城关引导农户建立蔬菜产业协会,实行规划、建设、品种、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管理“六统一”,变“单打独斗”为“抱团闯市场”,打好“西安市牌”和“车城牌”,将环保、保健蔬菜食品批量销往西安、车城十堰,走出了一条“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子。“提起城市菜篮子,端起城市人的菜盘子。”近三年来,城关共投入49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培植6个大村35个大户,年发展蔬菜350亩,形成了大棚设施菜、传统大路菜、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互为补充的生产格局。城关蔬菜以入市率、巩固率、收益率“三高”,在全县蔬菜产业考核中取胜。2009年,产出蔬菜59025吨,实现收入7817万元。

畜牧、林特产业

畜牧、林特产业齐头并进创一流。城关镇是郧西全县畜牧产业大户发展最多的地区,饲养猪牛羊50头(只)以上的大户达150户,其主要缘由之一是依托县宏达食品加工屠宰厂,加工距离近,入市环节短,牧民见效快,规模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该镇因地制宜、推行“一村一品、一品一片、一片一特、一特一景”的连片经营模式发展林特产业。围绕五龙河新农村示范带建设,建起了激浪河、黄石梁樱桃基地,四堰坪的桑蚕柑橘基地,石梯子的梨子、柿子基地等,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与发展旅游产业遥相呼应。

劳务

万众一心奔富路。作为打工输出达1.8万人的打工大镇,城关镇着力打造“电子、缝纫、家政、保安、建筑”五大劳务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培训树品牌、以技能占市场、以输转促增收的成功路子,2009年,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全镇开展培训15期,加快了从传统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步伐。该镇还积极为民工维权,索赔100多万,让农民工外出务工吃上了“定心丸”。

2009年度,城关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6元、财政收入50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15%、10%和90.9%,并连续两年荣获全县经济工作考核第一名。

民生为本

百姓幸福指数大提升

城镇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张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好生态、和谐、宜居城,城关镇加大服务和攻坚力度,全力推进县城在建及新建项目20余个。加强背街小巷的硬化与管理,全年消除泥巴巷、硬化背街小巷2.4万平方米。先后在7个社区整治背街小巷16条,新建街道4条3500米,安装路灯60余盏、电子眼86个,新建垃圾池25个,添置垃圾箱100余个,城区设施日益完善。为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城关镇积极配合县城管局,狠抓落实“门前三包”,把路(街)卫生保洁承包到人,所有路(街)巷分别派干部负责,监督实施。镇每月组织评比一次,对责任干部、承包个人、门店责任人进行严格奖惩兑现。严管出形象,各临路(街)单位、门店、住户乱设摊点、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等不文明行为少了,绿地增多了,县城越来越干净了。

同时,该镇以“绿、洁、畅、亮、美”为标准,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关下北隅村,笔者看到: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好似一根条状磁铁把散居的农户紧紧地聚到一起。两排别致的小洋楼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格外耀眼。村民张和民说:“我们村交通、电力、卫生、通讯、饮水、环保等设施逐步完善配套,农户生活环境丝毫不比城里差。”

近三年来,该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完成通村水泥路66公里,与高速路有机对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实施了王家坪村500亩水毁土地恢复、黄石梁村50亩坡改梯、洪台等村7000亩低丘岗地改造升级工程,完成了城区近千米河堤防洪工程、吴家营1200米水渠灌溉工程、春桥社区2000米民生渠维修工程建设;兴建了350口沼气池,实施了70户搬迁扶贫。一个个工程事关民生,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100%,城镇居民参合率达100%,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680户10471人,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中心城镇,社会关系复杂,不稳定因素随时存在。如何营造新形势下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激活干部队伍是关键。该镇党委以“三步决策法”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党政班子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制,尤其在党员先进性明白卡活动中,科学制订考核标准,严格承诺兑现。该镇镇长谭道军提出,要主动“引火烧身”,转变工作方法,变“上访”为“下访”,遇到矛盾不推诿、不上交、靠前指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该镇组建了“一家两中心”,即城关人民信访之家、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维稳中心,并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干部沉入一线,人人有本“民情日记”,把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记下来,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有效地遏制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眼下,城关镇党员干部比干事、比实绩蔚然成风,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环境。此外,城关镇还通过构建社区管控、路面巡控、边际堵控、单位守控、农村防控等五大网络,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了社会治安稳定。

如今的城关,文化活动、学习培训成了“新宠”。每逢重大节假日,各社区人聚集在一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活动,相互祝福平安吉祥。据统计,全镇共组建农村文艺队、舞龙舞狮队、秧歌队7支,文化活动室18个。镇党校、农村夜校等培训基地人头攒动。

时下,城关镇已获全市先进乡镇奖、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一块块奖牌,一份份荣誉,既肯定了该镇的发展变化,也是城关人勤劳奋斗的结晶。

参考资料

(十堰市)郧西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