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夏古陆

华夏古陆

华夏古陆,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时期位于华夏地槽以东并高出海平面的古陆地,主要分布于现今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经东海延达日本东北部海域,是晨旦纪至早古生代华夏地槽沉积的主要物源区。

简介

华夏古陆(Cathaysia):葛利普(A.W.Grabau,1924年)将中国东南沿海(浙闽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分布范围称为华夏古陆。近年研究其范围也包括赣州市、粤北、桂东南海南岛等地(大体以武夷—云开断裂一线为其西界),已发现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及其上覆的中、新元古代似盖层沉积,显然已形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华夏古大陆,应当是元古宙晚期罗迪尼亚联合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时华夏古大陆和扬子地台对接碰撞,开始形成古地理上的原始华夏古陆(Proto Cathaysia)。

基本概况

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由于本区位处古中国大陆和古太平洋的交接部位,具有活动陆缘岛弧带的复杂演化历史。闽北政和地区已发现含几丁石等微体化石的奥陶纪浊积岩,反映华夏古大陆已解体为复杂的岛弧海古地理面貌,并不存在大型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本区岛弧面积增长,华夏古陆的性质比较明确,可见到石炭—二叠纪海侵由西向东的超覆过程。但闽北福鼎地区出现泥盆—石炭纪炭质千枚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凸镜体,可能代表来自太平洋方向的裂陷沉积类型。闽南地区三叠纪早期硅质、泥质浊积岩的发现,也启示当时存在一定规模的裂陷作用。闽粤地区已发现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零星分布的岛弧型火山岩,可能仍代表活动陆缘弧的特征。

参考资料